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政策法规 > 内容

论专业化背景下的师范大学生师德培养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5:48     阅读:


  [摘要]时代呼唤教师专业化,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目前师范大学生的职前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师范大学生 师德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苏洁梅(1974- ),女,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阮立平(1972- ),男,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广西 崇左 5322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1-0131-02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l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l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新时代呼唤教育现代化、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①师范院校是我国培养教师的专业组织,建设高素质的后备师资队伍是师范院校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而造就专业教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多方面的要求。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师范大学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等,都直接关系到未来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教育的发展,关系国家的兴衰。
   这里所论的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劳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师师德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师范大学生师德培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信念、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是良好的情感交往能力与技巧。从上述内容可见,师德教育更注重教师人格特征的塑造和情感因素的培养,更贴近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求。
  
  一、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多元化文化、多重价值观取向并存的现状,也给师范生职前师德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难。审视现阶段的师范生师德培养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师范大学生师德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师范院校对师范大学生的职前师德教育内容基本上就是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在缺乏教师道德实践的前提下,在市场经济下的多元价值观的视野中,师德教育内容显得政治性、说教性过强,口号化、形式化明显,很难被师范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一些教师仍习惯于把德育内容分解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补笔记,考试考笔记,毕业扔笔记”,完全在被动地学习。而道德课是一种情感课,需要通过体验、感悟来获得心灵的觉醒和道德反思力的提升,进而内化为自我要求和自觉行动。师德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直接影响师范大学生的师德教育认同感和自身的归属感,在一项调查中,有超过35%的师范大学生认为自己在道德方面跟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没有什么差别。②
   2.师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没有从职业道德教育中凸显出来。目前,我国在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有笼统化、单一化趋势,即不分专业、不分年龄进行同一内容、同一形式的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具体到师范专业来讲,有将全校铺开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等同于专业思想教育课的趋势,不少教师认为“两课”就是包含了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不必另外进行师范生的从业思想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去认识师范生职前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师范生职前师德教育是职后自我教育和从业后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根基,“两课”教育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专业领域中的道德问题。
   3.在学科设置上,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轻专业思想建设。建国以后,我国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基本上让位于政治说教。虽然近年来道德教育的政治色彩有所淡化,但学业竞争又侵占了道德教育的空间,这些因素使得多年以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很少能从实际行动上真正重视道德教育。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极大地震撼着为之提供人才动力的师范院校,不少师范院校与之互动,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许多新课程,如教育心理学、普通话、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但教师教育中很少涉及师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师范专业思想教育只散见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课程及班级例会中,缺乏整合,不成系统,时代性和适应性不强。
   4.职业定位的不确定性弱化了师德培育的向心力。为了增强师范大学生就业的选择性,许多学校在师范生的学习课程中大量增加了就业适应性较强的非师范类课程,造成师范专业课程被压缩,专业思想教育受到影响。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对师范生师德培育的负面影响最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助长了师范生不安心、不重视本专业学习与不注重加强自身从业思想道德修养的风气;另一方面,也使专业思想教育缺乏一个着力点,提高实效的难度加大。另外,从师范大学生选择师范专业就读的原因来看,有的是因为这一专业学费低廉,有的是将其作为考研或跳槽的一个垫脚石,有的是漫无目的地选择了它,真正能够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人生追求来对待的大学生并不多,学生的专业思想基础比较薄弱。
   5.教师功利化取向削弱了师德影响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望值,也是教师应自觉追求的道德水准。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同样深受各种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逐渐替代了对传统价值的认同和推崇,一些教师更多地关注如何让知识和经验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对此,道德意识的抵制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有的高校教师的表率意识淡薄,师德平均水平滑坡,师德影响力日渐式微。表现为:一是学术研究急功近利,学术舞弊时有发生,学术水平不高;二是奔命于跑课题、写论文中,精力分散,表率作用不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
  
  二、提高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水平和效果的主要策略
  
   1.高度重视师范大学生师德教育。在很多人看来,良好的道德原则一旦形成,职业道德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职业道德可以被看成是一般道德原则在职业领域中的延伸。正因为如此,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代替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做法比较普遍。但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局限性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复杂性考虑,进一步强调师范教育的职业意义,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要摈弃政治思想教育万能的错误认识,认真对照专业化背景下的师资素质要求,高度重视对师范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灌输,拓宽师范大学生的师德培育渠道,让在校师范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应该成为新时代师资培养不可或缺的课题。
   2.设置师德教育专业课程。教师专业化要求师德教育也必须专业化,师德教育不能只作为德育课的附着成分,或者犹抱琵琶于教育学等其他课程中,必须开辟自己的领地,在教师教育的目标体系上树立道德教化的核心地位。例如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育伦理学、中小学德育方法、班主任工作、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在内容上要贴近中小学的实际和师范大学生的实际,突出对师范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力图突破传统师德教育内容的空泛化、形式化和方法的单一性,讲求务实性和有效性。可根据教学内容,多使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使师范大学生在轻松和快乐的体验中产生职业认同感,树立现在育己、将来育人,既要育己、又要育人的意识与观念,获得教师修养的提高。

《论专业化背景下的师范大学生师德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专业化背景下的师范大学生师德培养.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