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经验体会 > 内容

读《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有感7篇_没有人写信给他的上校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8 12:35:00     阅读:

读《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有感7篇 【篇一】 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第二部作品,出版于1961年。

提起加西亚·马尔克斯,估计大多人的脑海中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百年孤独》,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本书则不那么为大众所熟知,但是它紧凑精炼的结构与语言,以及深层次下所蕴藏着的对时局的猛烈批判和抨击,着实令读它的人感到无比的惊艳,令读它的人感到了心灵上的满足和雀跃。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上校,他作为参加过拉丁美洲内战并在战争中作出卓越贡献的老兵,每天都在等待着政府当年承诺发给他们的退伍金。距离上次内战结束以来过了五十六年了,上校在这一段相当长的岁月中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而等到的东西屈指可数。他的妻子身体虚弱,患有严重的哮喘,他们的儿子也在不久前因为在斗鸡场散发揭露政府行为的秘密传单而被乱枪打死。上校和妻子的生活非常拮据,膝下无依无靠,只能不断变卖家中的物品来勉强度日。在他们宛如漫漫长夜看不到尽头的生活中,唯一的白月光就是当年政府所承诺的退伍金以及用来补偿二老丧子之痛的一只斗鸡。但是直到书的结尾,这两件事情都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任何的转机,反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退伍金遥遥无期;
二老最终也没有舍得将儿子用命换来的斗鸡卖掉。

眼下上校已经七十五岁了——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来到这个关头。生活总是喜欢带给他希望,又用一次次的落空将他击溃。每周五下午他都会在码头上等待远道而来的邮船,等待兑现自己的退伍金的一封信,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周五都是没有信的日子。尽管如此,上校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总会等到的。”面对妻子的质疑和埋怨,他总这样斩钉截铁地说。

上校是一个倔强的人,他身上保留着军人的坚毅和乐观;
同时他又是一个内心柔软的人,尽管生活困苦,他也没能舍得卖掉和儿子有关联的那只斗鸡。从整本书来看,上校的生活是一个悲剧。作者直到书的最后都没有给上校的苦涩生活找寻一个出口,取而代之的是永久的令人绝望的循环:一个等信的下午,又是一个等信的下午。在拉丁美洲那漫长的雨季中,上校的身体和精神在一起腐烂.他等待着、等待着,所有美好的梦想和希望都化成了执念,身边的亲人去世,生活困苦,所有这些可以悲伤流泪的理由都因为心中那顽疾一般执着的希望而变得令人困惑。

我认为,作者笔下的上校的悲剧命运充满着美感。上校在绝境中的坚韧不屈,有着一种将生命的耐力和活力发挥到极致的美感,就像是寒冬里那一株的腊梅,发散着鼓舞人心的力量。同时,上校在痛苦中的自我救赎也充满着戏剧效果,马尔克斯不仅仅强调了小说的或人生的悲剧感,也通过描绘上校的自我精神上的肯定和救赎而将这一人物形象变得超脱而宽慰人心。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这本书中对苦难叙述的笔触是从容平实的,是克制含蓄的,但是在这波澜不惊的背后隐含着他对于人生和悲剧的深刻的理解,以及对坚毅的人格和自我救赎的重视和肯定。

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己的评价一样:“《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写了九遍,他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他可以面对任何敌人。” 【篇二】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桐子17(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67751088/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作者,笔下皆孤独,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写的更多的是现实,不只是孤独,还是绝望,并在同时被人和命运遗忘的角落里日复一日地加深着这绝望。

马尔克斯的文字向来能够描摹出和真实生活别无二致的画面,并赋予其被尘封多年的泛黄质感。他能把一件事情写成一本书,却不会让人觉得单调,好像书外的时光也变得沉重而漫长。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讲述的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党派的追随者在内战结束之后的生活,从十月到十二月,时间跨度只有两个月,可却讲完了几十年的事,因为上校这五十六年里只做了一件事:等待。前四十一年在等待党的崛起,后十五年在等一笔永远不会到来的退休金,并且这份等待仍在继续。

画面最初是从让人幽暗的房间开始的,一贫如洗的家中,上校把最后一点咖啡从罐子中刮出,给病中的妻子送去,穿上坚硬如马尼拉纸的衬衫去参加镇上多年来第一个自然死亡的人的葬礼。然后开始了上校的“等待”,尽管它已经持续了很多个年头。

当上校一度窘迫得只能想尽办法把最后的钟或画卖掉,甚至差点将公鸡卖掉以维持生计时,给了上校善意的悠闲医生、作为政府的爪牙的镇长、想尽办法赚钱的堂萨瓦斯、儿子尼古斯丁的朋友赫尔曼、冷漠的邮局局长、无动于衷的律师,没有人能够给他帮助,生活没有色彩和希望。回忆还是有的,并且在和现实绝望的生活对比之下,显得无比令人怀念——上校的婚礼;
党还在时,上校和妻儿曾一起在雨中看露天表演的温馨。

或许是“十年来镇上终于出现了马戏团”这件事给了上校希望,觉得生活似乎终于要发生改变。又或许是围在一起斗鸡的人群让他回想起了年轻时跟随者党的振奋人心的生活,想起了自己为布恩迪亚上校效命时,曾跋涉六天的坚持不懈,以及最终赶上协定签署的结果,让他寻回了曾被生活磨灭的永不言弃的意志,哪怕只是孤注一掷。又或许是上校最终发现了自己一无所有,连尊严都不剩,只余下了满腔意气时,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年岁,对生活做出了无力的反击和怨咒,“吃屎”。

上校是自卑的,被生活压得低了眉,“走起路来就像一个原路返回寻找丢失钱币的人”。所信任的党签订了投降协议,老年丧子,生活窘迫,党投降换来的条约始终未能兑现,让他仅剩尊严、妻子费尽心力为其维持的丁点儿体面,尽管在别人眼中什么都不是。

上校无疑是孤独的。那些曾与上校一起为党付出的人,已经老的老,死的死,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在持续既期待又害怕等待,却只等来了一句“没有给上校的任何东西”,医生也劝他“咱们不是小孩子了,用不着等待救世主”。可上校始终保留着仅剩的一点尊严,没有人知道他即将无米可炊的艰难生活,没有人理解他十五年的等待,也是为了等来公平公正。

上校更是忠诚的。从年轻到年老,上校为他的党付出了一切——在内战、秘密传单上耗费了整个人生,年轻的妻子老去,年幼的儿子在发秘密传单时死去。可时间还在向前流淌,他们却什么也没得到,生活无比艰难——看电影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
一只公鸡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
就连爱情也老了,一起过了四十年艰苦生活的妻子不再能理解上校;
为之付出一切的党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换来对将领的厚待从未落实;
这仍旧是那个腐烂的国家。上校剩下的只有放在自己心里的尊严,病弱的身体,和需要每天想着怎样活下去的难以继日的生活。可他依然在收发秘密传单,在更换律师时坚持要回他认为神圣的具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签名的收据。

上校也是倔强的,牵着骡子走了整整六天,只为了完成布恩迪亚上校的命令,将军费准时带到,他也只能是倔强的,才能日复一日地等待几乎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希望,否则他将如何把这绝望的人生过下去? 上校是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样的存在,拥有绝望而不得不继续的人生。合上书之后,风霜里两个老人的形象便坚硬得镌刻进了永久的时间里,并且沉到了底。

【篇三】 第一次见到这篇小说的题目的时候, 我想像着这位上校失去了所有战友和亲人, 或者, 上校是个脾气古怪的人, 而被所有亲友故意地遗忘。

读完之后, 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有的作家喜欢通过故事来挖一挖人的灵魂深处, 有的作家则喜欢展示社会的不同层面。

我们从故事中看到了什么, 会因着视角、环境和时间的不同, 有着不同的解读。

在《射雕英雄传》里, 厨艺精湛的黄蓉说她最拿手的菜肴是炒白菜和蒸豆腐, 洪七公对她的评论是:
化腐朽为神奇, 愈是在最平常的菜肴中, 愈能显出奇绝功夫。

加西亚的这篇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短篇著作。

平淡无味的叙述, 简单无奇的故事, 然而, 几位人物却是跃然纸上, 让人印象深刻, 这样的火候和功夫的确不是普通人所有的。

75岁的上校在等信, 每个星期五他都要到码头上去, 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邮差扛起邮包走下油轮, 然后他尾随着邮差到邮局, 在那里等着, 耐心地等邮差分拣完所有信件。

每次都没有上校的信, 这封信他已经等了15年, 那是他的退伍金。

这是上校和患有哮喘病的太太的指望, 尤其是在儿子被乱枪打死之后。

为了这笔退伍金, 他曾花了很多年才证实了自己的身份。

上校年轻的时候参加了共和国保卫战, 退伍金是新政府的承诺。

儿子的唯一遗物就是一只斗鸡。

上校也希望能把只鸡卖个好价钱, 但是在斗鸡比赛前的几个月里, 拿什么喂养这只鸡呢, 他们自己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上校已经家徒四壁了, 他和太太变卖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

萨瓦斯是上校儿子的教父, 也是他的好朋友, 告诉他那只鸡值900比索, 当上校终于要卖的时候, 萨瓦斯似乎忘记了这事, 说最多就是400比索。

年轻善良的医生提醒上校要看清楚形势, 并说萨瓦斯是吃人的畜生, 指望糖尿病来消灭他太慢了。

当看不到一丝希望的太太问他:
我们吃什么? 一向温和易亲近的上校绝望地怒吼着:“屎”。

这是个把人生最美丽的年华留在战场的老兵, 到了垂暮之际, 夜夜听着太太喉喉的喘息和愁苦的唠叨, 且衣食无着。

一个不能取信于民的政府如何会有生命力, 故事中的游击队员一直在散发传单, 上校的儿子是在发传单的时候被打死的。

一个不顾民生的政府如何能够长久存在, 故事开篇就是上校在煮咖啡, 可筒里只剩一勺咖啡, 他把煮的开水到倒掉一半, 用餐刀刮咖啡筒, 最后把带有铁屑的咖啡都放进了水里。

中国有古话:
“君, 舟也;

民, 水也。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篇四】 如果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创造了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开头,那么这本《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给我们奉献了一个最难忘的结尾。全书共96页,五万字,讲述了一个漫长而单调的故事:一个不知名的上校和他的妻子,一边讨论一只鸡的温饱和斗鸡比赛的输赢,一边等待那笔永远也到不了的退伍金。那么他在等待中经历了什么呢? 1.希望 自上次内战结束以来过了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

每周星期五的早上,他都去码头等待邮轮,希望政府能给他寄来退伍金,但是到小说的结尾,他什么也没等到。可是没有希望的等待是怎样的?上校坚持等,是因为只要不放弃,就仿佛还有希望,还能继续。等待的目的只是为了继续等。

2.尊严 家里已经没一点东西下锅了,妻子拿着他们的婚戒作抵押,求安赫尔神父借几个钱时,上校说拿神圣的信物换钱是罪过。妻子让他把家里值钱的钟卖掉时,可是上校还是放不下面子把钟卖掉,更别说那只公鸡了。妻子“有好几次不得不在锅里煮石头”,以免左邻右舍知道自己揭不开锅,而上校觉得他受了侮辱,正因为他的死要面子活受罪,连自己的儿子都没保住,妻子气得说:“眼下就要饿死了,现在你该明白了吧,尊严是不能当饭吃的。” 是的,上校的尊严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马尔克斯自己说:“我笔下的女人要比男人更植根于现实。男人们身处逆境时显得很脆弱,而女人遇到逆境时却会像岩石一般坚强。如果没有女人留下来支撑着家,男人就会一事无成。” 当上校沉浸在幻想的光明前景中时,妻子随时都能预感到悲剧的结局。可是最终维持局面的是那个一开始就悲观绝望的妻子。

3.丑恶 正因为正直、任性,天真的上校为了尊严,活得如此艰辛,也让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有机可乘。对于上校来说,除了等待政府发放退伍金,还有那只准备来年一月份参加斗鸡比赛的公鸡,而唐萨瓦斯,这个上校已故儿子的教父,早就盯上了他的这只战斗力极强的公鸡,小说刚开始,他劝上校赶紧卖掉这只公鸡,不然就太晚了,可是后来上校走投无路想把公鸡卖给他时,他又不理不睬,对上校冷眼相待,践踏上校那低到尘埃里的尊严。医生给唐萨瓦斯看病的时候冲着上校说:“也许应该把他枪毙才好”。后来医生还无情地揭露了唐萨瓦斯,说唯一吃人肉的畜生就是唐萨瓦斯,他为了能够用一半的价钱买到那些被驱逐出镇的同志的财产,他和镇长签订了所谓的“爱国协议”。

就是这样的丑恶加速了上校等待的绝望,最后,妻子问他吃什么? 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儿也难不住他。他说: “吃屎。” 我们猜中了故事的结局,确没有猜到结尾这样震人心魄!死亡来临时,上校却用平静的心接受!到生命的结束,他都不肯放弃尊严,活在等待中。

跳出小说,回到现实,根据张佳伟的描述,马尔克斯的父亲是一位药剂师,母亲是路人家的女儿,他的外祖父是个上校。一个保守派,参加过内战的上校,一个被人视为英雄的上校。他一辈子都在等政府的抚恤金。

马尔克斯为什么会写外祖父的故事呢?这跟他当时的处境不谋而合。1956-1957年,马尔克斯在巴黎做记者,当时被报纸抛弃,生活很艰难,眼睁睁地等着报社给他寄钱,他和外祖父都有一样的境遇——等钱,不同的是,马尔克斯等来了他的春天,而小说中的上校等来的却是绝望! 【篇五】 马尔克斯说:“《上校》是他写过的最满意的一本书,超过对于《百年孤独》的满意。”据说,他前前后后改了7遍,以至于全书的结构经得起每个人的推敲…… 这是一个中篇故事,情节并不算多高深,人物关系也并不算复杂,然而,每个出场人物,都在不长的篇幅里被作者精准地刻画了。

每周五,上校都会准时出现在邮局里,和医生聊上几句的同时,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读到这里,我以为他在等的是家书——来自儿女的家书——这大概是一个讲述亲情的故事吧!然而,随着篇幅的展开,我们得知他的儿子一年前被政府枪杀了,那么,上校在等的是谁的信件呢?当画面更多地描绘上校的拮据生活时,我们隐隐觉得他在等的是钱的时候,作者顺势交代了上校在等的原来是关于自己退伍金的信,他已经等了15年。上校和老伴已经快要吃不上饭了,家里的东西也已经典当了差不多了——除了那只代表儿子遗愿的斗鸡…… 医生是个好人,一次次免去上校和老伴的医疗费,而且能够让上校保留仅存的自尊心;儿子的朋友们,即便本身贫穷,仍然给予上校力所能及的救济;
而儿子的老板,在告诉上校可以将斗鸡卖900元而给了他们希望时,却又在上校真的要卖的时候,无情丝地将价格压到400元,自己轻易地就可以赚500元的差价,即便他已经富得流油,仍然不忘剥削已经活不下去的上校…… 马尔克斯的书,背景即是他生活的年代,借助书中的人物,他控诉整个政府,甚至整个时代。这是需要具有大格局和深邃的眼光。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大师们具有的才学。

【篇六】 “咱们挨饿,却让被人吃得饱饱的。四十年了,一直是这样。” 这是上校的妻子在小说尾声时带着一种痛苦情绪所说出去的一句话。自从内战结束以后,可怜的上校就已经被新政府所遗忘,而上校盼望十五年的退休金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他曾经在内战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对于如今的和平场面也算是有不少贡献。可是到头来,当整个国家趋于平静安宁的时候,他们这些退伍的军人,却也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他们就像是被榨干价值的垃圾,被人们随随便便地就扫到了角落,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这些被社会所遗忘的人,在弥漫着臭气的阴暗角落里艰难求生,却往往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或者同情。人们也许会装作好心的样子,为他们提供不值一提的帮助。但是上校心里却很明白,这些人,从来都不曾真正地关心过他们,除非这些帮助能够为他们带来所谓的利益。比如堂萨瓦斯。堂萨瓦斯处于优渥的地位之上,似乎也就认为自己是有足够理由对上校不置一视的。他连上校从来都不带帽子这一点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为上校帮忙呢?可是一旦上校向他提出卖斗鸡,使他觉得这其中有利可图时,他便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并且不漏声色地从中敲诈。在堂萨瓦斯眼中,上校终究只是一个老朽不堪的不值一提的人而已。

而在那些年轻人眼中,上校也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他们本来就是轻视他蔑视他的,不然也不会贸然地闯入上校的家中,毫不讲理地就将上校的斗鸡夺走,甚至大言不惭地宣称那只斗鸡是属于全镇人民的。他们之所以会答应帮助上校提供喂养斗鸡的饲料,也只是因为他们可以从后来的斗鸡比赛中押注获利。这也就是为什么,上校在向这些看似善良实则可笑的年轻人诉说自己生活的困境时,他们却本末倒置,说要帮忙喂鸡,却未曾想到资助上校的生活。

这些年轻人,还有堂萨瓦斯,他们装作善良的模样帮助上校,实则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若是在平时,或者说,若是没有那只斗鸡,上校这个人在他们眼中,就只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一个人物。他们也许会在平时热情殷切地向上校打招呼,但却绝对不会真心实意地为上校雪中送炭。为什么呢?因为上校衰老、贫穷,是毫无利用价值的。而他们呢?善良的美德对他们来说似乎也是毫无价值的。美德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当饭吃。

其实书中的上校和妻子,就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上校十五年如一日地,天真而充满期待地盼望着退休金的到来。当妻子质疑他的这个期盼,而上校又找不到足够的理由为自己辩护时,他就又将希望寄托在明年一月的斗鸡比赛的赢头上。似乎上校的期望总是遥远而不切实际的。正是为了那封遥遥无期的信件,在这十五年中每一个星期五的下午,上校都会准时来到海边,满怀憧憬地等待,而一次又一次忍受着失望黯然离去。也许很多读者会问,上校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这样的人生,徘徊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循环单调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在我看来,这个信封,终究只是一个寄托,一个幻梦。其实退休金会不会来,对于上校来说已经无所谓了。十五年来无数次的等待,换来无数次的失望,恐怕上校也早就懂得退休金永远不会来的事实。但他还是要等。为什么?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可怜的上校才能暂时逃避自己穷困潦倒、无足轻重的悲惨命运。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上校终于在那个肮脏腐臭的角落,活了下来。

其实只要读者细看,就会发现,上校是一个懦弱的人,他很少怀着勇气直面现实,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抱着一种可悲的尊严得过且过。他这一生,曾经辉煌风光,但那已是逝去不再的过往岁月。偶然忆及革命岁月,并不会给上校带来温馨或者澎湃的感觉,只能让他更加悲伤地意识到过往与现今的巨大反差。曾经他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军领袖,如今却只是一个毫无价值的糟老头儿,被人们带着嫌疑鄙视的目光毫不客气地扫到角落。这种反差也使得上校更加消极。于是,他变得麻木,即便是意识到了众人对待他的刻薄和虚伪,他依旧是摆出一副逆来顺受的温柔模样。他仿佛是一个卑躬屈膝的虫子,匍匐在他人脚下,毫无尊严毫地乞求施舍,即便人们对他回以冷漠,他也是觉得没关系的。他很少真正想过要为自己的人生再争取一下幸福的权利。而上校之所以去卖钟、卖斗鸡,去做这些切实的能够改善他们生活处境的行为,也是出于妻子的劝说方才前去的。似乎在他的后半生中,只有一件事,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拿到退休金,而其他的事,上校却是从未认真考虑的。

至于上校的妻子呢,却似乎显得更加坚强,更加实际。虽然她也犯哮喘病,但她的身体甚至比医生的身体更加硬朗。她的躯体轻小柔弱,但她却拥有一颗顽强的心灵。多年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的经历,也使得她的身体和心智都更加的健康。在上校为退休金一事奔波之时,正是他的妻子默默地奉献着,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这个家。多年的苦难已经使得她不再相信上校心中所谓的幻想,她更愿意去做那些实际的,更加能够让他们活下去的事情。正是为此, 她才会怂恿上校卖掉斗鸡,并且到处借钱,甚至企图卖掉结婚时的信物,试图保障家里的伙食。至少在这一点上,病体孱弱的妻子是比上校更加真实,更加像个男人的。因为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当两人之间关乎生死的严峻讨论进行到最后的时候,上校甚至抛弃了这么多年来一直看重的尊严,说出了一句话。

“吃屎。” 【篇七】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马尔克斯自认为艺术成就超过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作品。它的情节相对于后者更为简单、易懂,语言可以说是披沙拣金后剩下的精华,具有含蓄、干净、克制的风格。就我个人看来,确实非常精确。

作品写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盼望养老金而不得的复杂心情及因此而生的窘迫生活。这位上校年轻时(19岁)即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新政府许诺要给他们养老金安度晚年,他妻子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儿子也在一次斗鸡中死去,老俩口孤苦伶仃,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政府能信守承诺,寄来养老金。但是,上校的这种等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成了绝望的等待。

上校的悲剧命运令人难以忘记,这悲剧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追究下去还要包括到主人公生活的那一片特殊的大陆——拉丁美洲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征。

虽然马尔克斯被称为文坛上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但他本人却一直不屑于这种说法,他强调拉丁美洲的神奇。他声称“现实是最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任务,也许可以说是如何努力以谦卑的态度和尽可能完美的方法去贴近现实。” 小说忠实地再现了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这块土地因古老的印第安土著文化和哥伦布发现这块新大陆而导致印欧两种文化的并存与混合,在这方土地上,现代和远古,科学和迷信,电子和神话,摩天大楼和史前状态交织在一起。这是个神奇的、疯狂的、不可思议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面前,一切虚夸和矫情的辞藻堆砌都显得那么苍白,作家只需用语言最本质的内核部分去表现就可以收到令人震撼的效果。在小说中,拉丁美洲那漫长的雨季是令人厌恶的,他和上校的痛苦感受以及邻人的出殡联系在一起,这一雨季的描写小说开头就有,它似乎是上校悲剧命运的一个预言。上校曾去找过律师,申诉自己的不公遭遇。然而律师这样向上校解释:“人类的忘恩负义是无止境的。”在上校所处的那样一个专制制度肆虐的非理性时代,不仅统治阶级背信弃义,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是穷极无聊。老百姓们每年在一月二十日进行斗鸡、下赌注,追求刺激。在礼拜的夜晚,人们聚在台球房玩转盘赌,一片沸腾的景象。上校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因为他的那种严肃、纯洁、执着的精神世界与整个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无聊麻木的生存状态格格不入! 小说中的世界,除了上校、医生这极少数的几个人还保留着人类宝贵的理性外,其余种种人以及周围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反理性现象,粉碎了读者的理性期待,上校那一相情愿的理性主义信仰显得可笑、可怜。上校所参与的那场战争,耗尽了他的生命中的精华。在人类生活舞台上,从古至今,到处都层出不穷这种反理性的活动,有以信仰的名义进行的野蛮愚昧的宗教战争,有血腥的种族清洗和党同伐异……康德认为,人尽管作为万物之灵,个体充满了智慧,但就人类的全体在世界大舞台上的所作所为来看,一切归根结底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上校不正是这场罪恶中的牺牲品吗? 马尔克斯认为专制制度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悲剧,他的悲剧观似乎接近于鲁迅的悲剧观。这一悲剧为拉美作家提供了创作源泉,鲁迅在1925年提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专制制度毁灭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马尔克斯在创作悲剧人物时,也是入戏很深的,他写道“我不得不让他死去,他死了,我躺在床上为他哭了整整两个小时。” 小说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它所塑造的上校的悲剧命运的美学意义。首先表现在对于绝境中生命韧性的渲染与开掘。上校与他的妻子在贫病交加中苦苦地支撑着,这两把老骨头在严酷的生活重压下已将生命的忍耐力发挥到了极致。小说这样描写上校的身形,“妻子在大病后认出丈夫时,异常惊讶。‘你瘦得皮包骨头了’她说。‘我正在精心保养,准备把自己卖掉’,上校说,‘我已经被一家黑管厂订购了。’但实际上,他之所以能撑着活下来,仅仅因为他对来信还抱着希望。”

《读《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有感7篇_没有人写信给他的上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读《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有感7篇_没有人写信给他的上校.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