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社会实践总结 > 内容

简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价值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1 06:12:48     阅读: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而生活教育理论则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德育价值,有利于促进德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拓宽了德育的领域,增强德育的开放性;推动德育由知性德育到践行德育的转变。
  【关键词】生活 社会 教、学、做合一 德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37-02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充分借鉴与吸收了我国及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其中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我国德育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
  一 促进德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他指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陶先生从生活的矛盾斗争中看到了生活的教育作用,认为“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陶行知先生始终阐释生活的教育意义,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而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教育要与生活密切联系,为大众服务。而这同样适用于德育过程中。
  当前的德育工作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所运用的德育内容很多是脱离生活的,尤其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德育工作中很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但却忽视了道德规范的生活性,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道德教育要为生活服务。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之服务,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学校德育在内容上要积极反映现实生活,使德育真正为生活服务。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道德生活,获得宝贵的生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与道德准则,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① 自觉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学校德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道德生活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为学生参与道德生活创造条件。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德育的内容材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深对道德的认识,提高自己的道德选择与判断能力,不断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养,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真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 拓宽了德育的领域,增强德育的开放性
  陶先生的“社会即学校”思想,主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教育的场所,要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社会即学校”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始终从整个社会着眼来考虑教育问题,强调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
  树立开放的意识。陶行知先生曾把传统的学校比作鸟笼,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学校中。而“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把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到社会中去。“‘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德育过程只有与现实、真实的环境相互碰撞、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地树立开放意识,摒弃过去封闭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在价值观念多样化、道德观念多元化中寻找到主旋律。
  “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有利于拓宽现代德育的领域,社区教育就是其中一个突出形式。社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式,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种区域性的教育,其基本任务在于沟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② 社区教育的使命,在于用现代文明的生活指导改造落后的生活,用积极的教育取代、改造消极的教育,从而通过社会教育环境的优化促进人的社会化,推进社会的发展。
  陶先生“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即要求学校德育走出校门,从封闭的学校走向开放的社会,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品德。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较多,社会上的道德现象也较多,这都是现代德育的发展所面临的大环境,都会对学生产生各方面的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要想更好地推动德育的发展,学校德育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回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要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通过对社会道德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促进德育持续发展。
  三 推动德育由知性德育到践行德育的转变
  陶先生认为,传统教育注重机械灌输,重视知识的教授,脱离实践,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陶行知在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同时,又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
  那究竟什么是教、学、做?陶行知先生讲道:“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关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加以阐释,把对事说成是做,就是“做”一定要有对象,对某事、或对某人、或要达到某种目的;对己之长是学,就是在外力作用下自己有所进步,获得新知识或新思想;把对人的影响说是教,即以自己的优势或力量影响他人,这里的人亦可包括自己,指以他人的力量影响到自己。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其涵义就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智力。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突出以“做”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德育方法上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辩证统一。
  德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道德归根到底是实践的。然而当前在德育过程中,学生耳朵听道德,嘴巴讲道德,但却做出许多不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是学校德育的知性倾向,即把德育过程单纯看作是一种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知性德育的方式非常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道德实践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很少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易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知而不行、言行不一,造成德育的实效性较低。
  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逐渐改变以往“填鸭式”学习,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道德教育同样要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德育工作者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注意启发诱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在德育过程中,要积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在鲜活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对道德的认识与理解,提高道德修养,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坚持“教、学、做合一”,推动德育从知性德育向践行德育转变。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内容丰富,对我国德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德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德育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我国德育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注 释
  ①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165
  ②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4(9):189~191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3、288、634、289
  [2]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6
  [3]谢良斌.陶行知德育思想探索[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58
  〔责任编辑:李爽〕

《简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价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简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价值.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