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调研报告 > 内容

对社区的调研报告8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4-05-25 12:01:27     阅读:

一般来讲,一篇调研报告就是标题、前言、正文、结尾这几个部分,调研报告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以便做出决策,下面是无忧文档小编为您分享的对社区的调研报告8篇,感谢您的参阅。

对社区的调研报告8篇

对社区的调研报告篇1

在这一年多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在各级领导和同事、居民们的.帮助支持下,我对各项工作的熟练掌握,对工作开展的监督实施,都能立足本职,尽职尽责,现述职如下,请同志们评议。

一、思想品德情况。

把学习作为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新党章以及各级会议精神,思想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增强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需要决策的事项均上“社区两委会”讨论研究,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坚持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个人、每一项工作,不带个人色彩;团结同事,关心同事,不搞亲疏、不计个人恩怨。时刻以做一个正大光明、胸怀宽广、心底无私、助人为乐的社区干部来要求自己。

二、工作能力及业绩情况。

社区,是最基层的组织,目前承担了政府大量的行政性工作,社区干部必须直接与辖区单位、社区居民打交道,因此,自己的工作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直接关系到整个社区干部队伍的建设。

目前分管组织、廉政建设、文明建设、工会、妇联、财务等工作。下面简要汇报这几项工作的完成情况。

扎实抓好组织建设,为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一是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5月中旬社区大党总支成立。还与警备区摩托步兵营、马垅消防中队、火炬管委会等单位开展共驻共建工作,形成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新格局。二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与各项制度。成立网格党小组,建立网格员会议制度,做好基础台账、民情日记或网格日记。目前社区共有4个网格党小组。完成了湖里区党代表兴园社区服务站的建站工作,制订值班表,落实每周轮值制度。为加强干部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特制定了《兴园社区考勤与请休假管理制度》和《兴园社区奖惩制度》。三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一年来转正1名预备党员,培养2名入党积极分子。定期组织活动,如举办道德讲堂、参加文明督导、上党课、学习收看先进人物盖军衔事迹、观看电影《先遣连》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创建党风廉政建设标准化示范点,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社区党务居务公开透明,公开栏、社区网站、手机短信、微信、文件档案材料这五个平台同步公开,充分保障着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评判权。组织社区干部学习勤廉书籍、看宣教片,强化工作人员的勤廉意识,树立“为民服务、勤廉双优”的理念。制定工作制度,不定时开展自查自纠,让每个社区干部做到人在位、心在位、工作到位。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树立和践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以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内容,开办了道德讲堂9期;宣传“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25个;在中华文明网博客及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文明传播,共发表了博客50篇、微博124条。结合学雷锋月、我们的节日、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组织志愿者广泛参与普及文明风尚、整治环境卫生、维稳以及文化、科普等志愿服务活动共15场。

党群共建,以服务促发展,推动群团工作上新台阶。工会工作制度健全,档案完整,管理规范。今年组建了2家非公企业工会,按时缴交工会会费3500元,按时完成了街道下达的责任目标。共青团围绕社区中心工作,积极、活泼地开展活动,如组织团员参与文明创建、开展“学雷锋”、“纪念五四”等活动等;开展了“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社区妇联坚持一手抓维权一手抓发展,深入开展妇女“维权三制”,积极融入社会矛盾调解。组织妇女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推进妇女再就业。携手光华公益基金会,举办了“梦想加速器”创业培训课,有学员学习后,成功创办了自己的事业。

认真履行财务人员职责,本着例行节约的原则,实行经办人、分管领导签字,社区主任审核的报账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合理使用。定期公开社区财务状况,接受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监督。

三、廉洁自律情况。

廉洁自律是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是一个党员干部合格与否的起码标准。作为一名社区干部,我清醒地认识到风清气正,是党心所归、民心所盼,是发展所需。为此,我坚持做到“四常”:一是常修为政之德,时常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力求把居民群众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二是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独、慎欲、慎情,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住自己的脚,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三是常思贪欲之害,“勿以恶小而为之”,在自律面前,坚持八个字:以身作则、防微杜渐。四是常弃非分之想,守住本分不贪,耐住寂寞不燥,守住清贫不占,拥有平淡不争。

四、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

一年来,我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社区工作量大,突发性任务多,有时会产生懈怠情绪,造成有时工作标准不够高,要求不够严,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再者,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内容只注重当时用的着或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内容,不是力求全面发展,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的不透,掌握的不够好;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能力和文字言语表达能力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努力向书本学、向先进人物学、向优秀同事学、向群众学,勤于磨炼,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

对社区的调研报告篇2

**派出所辖区由**街道、双石镇、思延镇、原清仁乡、原龙门镇五星村组成。2020年11月,按照公安厅相关要求将原清仁派出所整体合并到**派出所,辖区管辖7个社区、9个自然村,实有人口56093人,实有单位2971家,实有房屋36546间,2020年度一网考全省2类类派出所第7名。按照上级通知要求,我所通对社区警务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社区(驻村)民警队伍现状

(一)警力配置。建立7个警务室(主城区3个(先锋、金华、汉姜古城),工业园区1个(经开区警务室)、农村3个(双石、大同、思延)),每个警务室落实1名专职社区民警,2到3名辅警模式,因辖区面积较宽广,囊括了主城区、工业+农业园区、农村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工作,对于偏远山区要求社区民辅警每日必须有人24小时驻勤。

(二)硬件配备。目前,每个警务室都有统一外观标识的办公用房,双石、大同、思延、经开区警务室在原一乡一派出所修建派出所办公,民辅警有独立办公室与生活区。汉姜古城警务室与社区居委会一起办公,金花、先锋警务室在8.10特大暴雨中受灾,现在**派出所内办公,目前先锋、金花、汉姜古城、思延警务室新址已经选定,目前已经进入装修设计阶段,预计在下半年装修完毕。每个警务室配备有2到3台电脑,1到2台打印机,2到3不移动警务终端,双石、思延各配备警车一辆,经开区与大同共用警车一辆,每个警务室配备1到2辆电动摩托车。

(三)职责任务。因派出所面积宽泛,各警务室承担的职责各异。在一网考为工作核心与导向作用下,主要承担着人口管理、安全防范、治安管理、服务群众等诸多职责,管理辖区内的特种行业、租赁房屋、复杂场所以及涉枪、涉爆、涉毒等危险物品单位;掌握重点工作对象等基本情况,熟知重点单位、行业场所数量,掌握重点单位、场所的基本情况等;同时警务室民警还要负责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查办案件、完成追逃破案等任务指标,警务室民警承受了繁重的工作压力。

二、加强社区警务的主要措施

(一)推行流动警务室,提高了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效能。为解决派出所人员少入驻警务室时间不能保障的问题,推行了流动警务室的工作机制,依托派出所现有的警用面包车,组建了三人一车流动警务室,由一名民警和两名协勤人员乘驾一辆警车组成一个流动警务室,积极推广四头儿工作模式,即:入户访查到炕头儿,法律宣传到街头儿,预警短信、宣传材料发送到群众手头儿,代办和预约服务温暖到群众心头儿。同时,对警用面包车实施合理改造,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打印机、350兆对讲机、录像机、照相机、单警装备等器材,完善了车载电子显示屏、播音喇叭等便民服务设施,使流动警务室集接处警、打击、防范、宣传、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有效促进了社区警务室建设健康发展。

(二)返聘二线民警重返一线,破解了警务室有室无警的问题。为解决城区警务室有警无室的问题,深挖警力资源,提出了启用已达科级任职年龄界限的免职二线人员充实社区警务室的构想,给予经济补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二线民警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原则,首批挑选了一批老民警,重返一线,担任社区民警。这批民警都有着在一线工作的经历,其中有许多人担任过科所队长,年纪最大的59岁,还有一年即将退休,但依然有着强烈工作、奉献余热的愿望,一门心思扎根社区警务室工作,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问题。

(三)开通网上警务室,搭建了警民沟通新桥梁。为26个警务室均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联入互联网并建立了虚拟警务室,26个社区警务室全部开通了网上警务室,开设了便民服务、警民互动、警情通报、警方提示、举报投诉、在线交流等多个栏目,并规定社区(驻村)民警每天必须登陆网上警务室开展工作,及时处理群众的求助、咨询、建议、举报等信息;通过便民服务、在线交流等栏目推动警务公开,创新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根据辖区治安状况及发案特点,依托警情通报和警方提示做好社区安全防范和法制宣传工作。群众可登录网上警务室在线或离线咨询,预约办理户口、身份证等业务,反映辖区治安情况、社情动态,提出对派出所工作、社区警务意见、建议。

(四)实施科技强警,强化了社区警务室信息化建设。为提升社区(驻村)民警的防范效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经费保障,主要交通干道、温室大棚聚集区和重点要害部门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珍稀皮毛动物养殖户在社区民警推介下全部安装了电子报警装置,有效地预防了事故案件的发生。同时还要求社区民警每季组织召开一次警民恳谈会,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每月召开一次警情通报会,向社区干部通报社会治安状况,研究治安防控措施,每周发布一次治安预警周报,提醒居民加强自我防范。

(五)落实绩效管理,激发了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借鉴精细化管理理念,研究制定了《派出所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全面实施了对社区(驻村)民警的综合考评和绩效考核。坚持表彰奖励向基层实战单位和一线民警倾斜的要求,对基础工作扎实、辖区治安秩序好、发案少、群众满意,及时发现和提供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情报信息,提供重要线索破案的社区(驻村)民警,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三、当前社区(驻村)民警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警力配备严重不足。社区(农村)警务必须有足够的警力保障。目前,除去所长、内勤、办案民警,社区(驻村)民警只能兼任,而每名社区(驻村)民警,管辖人口大多在1.5万以上。然而社区(驻村)民警承担的职责、现有工作条件,决定了大量工作仍靠人力面对面来完成。显而易见,社区(驻村)民警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影响社区(农村)警务工作持续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因素。

(二)部分派出所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重视不到位。从整体情况来看,派出所领导对社区工作重视程度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推动这项工作。但是,部分派出所领导存在重视考核工作,轻视基础工作的不良倾向,导致警务室民警难以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深入辖区、深入群众、搜集情报线索、指导安全防范和强化治安管理等工作上,现在还流于在家接警出警办案,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治安防范、矛盾化解、服务群众等基础工作上,造成派出所基础防范不牢、动态管理水平低下。

(三)社区(驻村)民警工作压力较大。当前,社区(驻村)民警既要维持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又要落实上级部门分配的任务,还要应付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导致每天从早到晚地干,疲于奔命。另一方面,由于社区(驻村)民警直面群众,有的群众把警察当作万能人,经常被置于各类矛盾的交汇点,啥矛盾都交民警解决,啥困难都找民警帮助,要求苛刻,使民警工作开展难度很大。调查中发现,社区(驻村)民警普遍认为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压力大,精神上空虚,不想心甘情愿常干。

(四)社区(驻村)民警业务能力不够强。从社区(驻村)民警现状来看,工作能力离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还有一定的差离,表现为:一是不愿意俯下身子。由于社区(驻村)民警身兼数职工作繁杂、交通工具配备不足、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实现问题,导致社区(驻村)民警不愿下基层,工作浮在表面上,下基层的主动性不强。二是不懂得做群众工作。个别社区(驻村)民警缺乏社会经验,不懂群众心理,不懂群众语言,不懂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和群众说不上话,不能很好的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三是不善于发动群众。一些社区民警不善于与乡镇(街道)领导、治保干部、村(居)委会人员、乡贤人士等协调关系,不能充分发挥好他们在社区管理防范中的作用。同时一些社区民警宣传组织能力不强,不善于组织群众,社区群众发动不起来,造成社区民警工作中唱独角戏。

四、加强社区(驻村)民警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抓好思想教育,培养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在社区民警中大力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性质宗旨教育,执法理念教育。开展向服务群众的英模范党育、周希胜等学习活动,引导民警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关注民生、体恤民情、顺应民意、保民平安。时时处处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通过社区民警的工作,让人民群众体会到方便,让人民群众感觉到安全,只有这样就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积极争取增加编制,科学有效置换警力。根据当前全县公安机关警力资源缺乏的现状,应积极争取编制,多渠道招录警力,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行公安文职人员制度,把从事内勤工作警力置换出来到社区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室协勤配备力量,协助社区民警清查户口、宣传群众等,增加社区工作力量。

(三)抓好业务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职业能力。素质决定水平,水平决定成绩,提高社区民警的业务素质,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是开展岗位练兵。搞好社区工作需要掌握和占有大量的基础信息,不下苦功夫不行,没有刻苦的精神不行,要在社区民警中大力倡导勤学苦练的精神,定期开展熟悉人口等比赛,树立刻苦学习的典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二是搞好业务培训。二是搞好业务培训。治安部门要开设网上社区民警应知应会专栏,为社区民警提供学习平台;每年要组织一次社区民警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综合素质;定期邀请专家授课,提高社区民警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适时召开现场会,使社区民警更好的掌握做社区工作的方法。三是抓好传帮带。三是抓好传帮带。在新老社区民警交结时,要改变以往简单交接户口册、重点人卷宗的情况,规定新老社区民警交接前,要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由老社区民警带新社区民警深入社区熟悉情况,待熟悉情况一个后,再进行工作交接。

(四)强化机制保障,营造栓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要建立警力下沉机制。一是要建立警力下沉机制。要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新录用的民警岗位必须安排在派出所担任社区(驻村)民警,不得以任何理由做出其他安排。二是提高社区(驻村)民警的福利待遇。在执行补贴等福利待遇时,向派出所和社区(驻村)民警倾斜,如:派出所民警实行高额保险制度;保证派出所的补贴多于机关,装备保障好于机关,奖励指标高于机关;在兑现补贴方面,建议对派出所民警每人每月补助津贴300元。三是提高社区民警的政治待遇。要坚持干部从基层来的原则,竞聘工作中适当增加从社区(驻村)民警中提拔任用干部的比例。同时,增大社区民警的奖励、入党等比例,使社区(驻村)民警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四是推动社区(驻村)民警进村(居)委会班子任职。积极与街道办、镇街领导进行协调,促进社区(驻村)民警进入村(居)委会,这既为民警开展工作提供方便,又能提高民警政治经济待遇。

(五)加强监督考核,增强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一是制定细化警务室考核标准。将警务室划分为四个等级,年终对一级警务室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对二、三级警务室作为重点进行督导;对不合格警务室,要取消社区民警评先评优和晋职晋级资格。二是建立捆绑考核奖惩机制。将警务室整体工作达标情况作为考核派出所领导的主要指标,对警务室建设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并在提拔任用中优先考虑;对警务室工作落后的,视情调整派出所主要领导的工作岗位,直至免职。三是加强对社区(驻村)民警的管理和监督。每月组织一次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内务管理、勤务制度、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服务群众等方面的明察暗访,并对检查情况予以通报。同时,认真接受群众对社区(驻村)民警工作的监督,对群众投诉事项,及时组织核实,视情予以处置,并向群众反馈。

对社区的调研报告篇3

一、当前社区(驻村)民警队伍现状

(一)警力配置。建立7个警务室(主城区3个(先锋、金华、汉姜古城),工业园区1个(经开区警务室)、农村3个(双石、大同、思延)),每个警务室落实1名专职社区民警,2到3名辅警模式,因辖区面积较宽广,囊括了主城区、工业+农业园区、农村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工作,对于偏远山区要求社区民辅警每日必须有人24小时驻勤。

(二)硬件配备。目前,每个警务室都有统一外观标识的办公用房,双石、大同、思延、经开区警务室在原一乡一派出所修建派出所办公,民辅警有独立办公室与生活区。汉姜古城警务室与社区居委会一起办公,金花、先锋警务室在8.10特大暴雨中受灾,现在**派出所内办公,目前先锋、金花、汉姜古城、思延警务室新址已经选定,目前已经进入装修设计阶段,预计在下半年装修完毕。每个警务室配备有2到3台电脑,1到2台打印机,2到3不移动警务终端,双石、思延各配备警车一辆,经开区与大同共用警车一辆,每个警务室配备1到2辆电动摩托车。

(三)职责任务。因派出所面积宽泛,各警务室承担的职责各异。在一网考为工作核心与导向作用下,主要承担着人口管理、安全防范、治安管理、服务群众等诸多职责,管理辖区内的特种行业、租赁房屋、复杂场所以及涉枪、涉爆、涉毒等危险物品单位;掌握重点工作对象等基本情况,熟知重点单位、行业场所数量,掌握重点单位、场所的基本情况等;同时警务室民警还要负责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查办案件、完成追逃破案等任务指标,警务室民警承受了繁重的工作压力。

二、加强社区警务的主要措施

(一)推行流动警务室,提高了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效能。为解决派出所人员少入驻警务室时间不能保障的问题,推行了流动警务室的工作机制,依托派出所现有的警用面包车,组建了三人一车流动警务室,由一名民警和两名协勤人员乘驾一辆警车组成一个流动警务室,积极推广四头儿工作模式,即:入户访查到炕头儿,法律宣传到街头儿,预警短信、宣传材料发送到群众手头儿,代办和预约服务温暖到群众心头儿。同时,对警用面包车实施合理改造,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打印机、350兆对讲机、录像机、照相机、单警装备等器材,完善了车载电子显示屏、播音喇叭等便民服务设施,使流动警务室集接处警、打击、防范、宣传、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有效促进了社区警务室建设健康发展。

(二)返聘二线民警重返一线,破解了警务室有室无警的问题。为解决城区警务室有警无室的问题,深挖警力资源,提出了启用已达科级任职年龄界限的免职二线人员充实社区警务室的构想,给予经济补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二线民警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原则,首批挑选了一批老民警,重返一线,担任社区民警。这批民警都有着在一线工作的经历,其中有许多人担任过科所队长,年纪最大的59岁,还有一年即将退休,但依然有着强烈工作、奉献余热的愿望,一门心思扎根社区警务室工作,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问题。

(三)开通网上警务室,搭建了警民沟通新桥梁。为26个警务室均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联入互联网并建立了虚拟警务室,26个社区警务室全部开通了网上警务室,开设了便民服务、警民互动、警情通报、警方提示、举报投诉、在线交流等多个栏目,并规定社区(驻村)民警每天必须登陆网上警务室开展工作,及时处理群众的求助、咨询、建议、举报等信息;通过便民服务、在线交流等栏目推动警务公开,创新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根据辖区治安状况及发案特点,依托警情通报和警方提示做好社区安全防范和法制宣传工作。群众可登录网上警务室在线或离线咨询,预约办理户口、身份证等业务,反映辖区治安情况、社情动态,提出对派出所工作、社区警务意见、建议。

(四)实施科技强警,强化了社区警务室信息化建设。为提升社区(驻村)民警的防范效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经费保障,主要交通干道、温室大棚聚集区和重点要害部门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珍稀皮毛动物养殖户在社区民警推介下全部安装了电子报警装置,有效地预防了事故案件的发生。同时还要求社区民警每季组织召开一次警民恳谈会,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每月召开一次警情通报会,向社区干部通报社会治安状况,研究治安防控措施,每周发布一次治安预警周报,提醒居民加强自我防范。

(五)落实绩效管理,激发了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借鉴精细化管理理念,研究制定了《派出所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全面实施了对社区(驻村)民警的综合考评和绩效考核。坚持表彰奖励向基层实战单位和一线民警倾斜的要求,对基础工作扎实、辖区治安秩序好、发案少、群众满意,及时发现和提供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情报信息,提供重要线索破案的社区(驻村)民警,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三、当前社区(驻村)民警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警力配备严重不足。社区(农村)警务必须有足够的警力保障。目前,除去所长、内勤、办案民警,社区(驻村)民警只能兼任,而每名社区(驻村)民警,管辖人口大多在1.5万以上。然而社区(驻村)民警承担的职责、现有工作条件,决定了大量工作仍靠人力面对面来完成。显而易见,社区(驻村)民警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影响社区(农村)警务工作持续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因素。

(二)部分派出所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重视不到位。从整体情况来看,派出所领导对社区工作重视程度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推动这项工作。但是,部分派出所领导存在重视考核工作,轻视基础工作的不良倾向,导致警务室民警难以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深入辖区、深入群众、搜集情报线索、指导安全防范和强化治安管理等工作上,现在还流于在家接警出警办案,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治安防范、矛盾化解、服务群众等基础工作上,造成派出所基础防范不牢、动态管理水平低下。

(三)社区(驻村)民警工作压力较大。当前,社区(驻村)民警既要维持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又要落实上级部门分配的任务,还要应付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导致每天从早到晚地干,疲于奔命。另一方面,由于社区(驻村)民警直面群众,有的群众把警察当作万能人,经常被置于各类矛盾的交汇点,啥矛盾都交民警解决,啥困难都找民警帮助,要求苛刻,使民警工作开展难度很大。调查中发现,社区(驻村)民警普遍认为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压力大,精神上空虚,不想心甘情愿常干。

(四)社区(驻村)民警业务能力不够强。从社区(驻村)民警现状来看,工作能力离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还有一定的差离,表现为:一是不愿意俯下身子。由于社区(驻村)民警身兼数职工作繁杂、交通工具配备不足、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实现问题,导致社区(驻村)民警不愿下基层,工作浮在表面上,下基层的主动性不强。二是不懂得做群众工作。个别社区(驻村)民警缺乏社会经验,不懂群众心理,不懂群众语言,不懂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和群众说不上话,不能很好的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三是不善于发动群众。一些社区民警不善于与乡镇(街道)领导、治保干部、村(居)委会人员、乡贤人士等协调关系,不能充分发挥好他们在社区管理防范中的作用。同时一些社区民警宣传组织能力不强,不善于组织群众,社区群众发动不起来,造成社区民警工作中唱独角戏。

四、加强社区(驻村)民警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抓好思想教育,培养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在社区民警中大力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性质宗旨教育,执法理念教育。开展向服务群众的英模范党育、周希胜等学习活动,引导民警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关注民生、体恤民情、顺应民意、保民平安。时时处处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通过社区民警的工作,让人民群众体会到方便,让人民群众感觉到安全,只有这样就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积极争取增加编制,科学有效置换警力。根据当前全县公安机关警力资源缺乏的现状,应积极争取编制,多渠道招录警力,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行公安文职人员制度,把从事内勤工作警力置换出来到社区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室协勤配备力量,协助社区民警清查户口、宣传群众等,增加社区工作力量。

(三)抓好业务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职业能力。素质决定水平,水平决定成绩,提高社区民警的业务素质,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是开展岗位练兵。搞好社区工作需要掌握和占有大量的基础信息,不下苦功夫不行,没有刻苦的精神不行,要在社区民警中大力倡导勤学苦练的精神,定期开展熟悉人口等比赛,树立刻苦学习的典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二是搞好业务培训。二是搞好业务培训。治安部门要开设网上社区民警应知应会专栏,为社区民警提供学习平台;每年要组织一次社区民警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综合素质;定期邀请专家授课,提高社区民警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适时召开现场会,使社区民警更好的掌握做社区工作的方法。三是抓好传帮带。三是抓好传帮带。在新老社区民警交结时,要改变以往简单交接户口册、重点人卷宗的情况,规定新老社区民警交接前,要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由老社区民警带新社区民警深入社区熟悉情况,待熟悉情况一个后,再进行工作交接。

(四)强化机制保障,营造栓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要建立警力下沉机制。一是要建立警力下沉机制。要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新录用的民警岗位必须安排在派出所担任社区(驻村)民警,不得以任何理由做出其他安排。二是提高社区(驻村)民警的福利待遇。在执行补贴等福利待遇时,向派出所和社区(驻村)民警倾斜,如:派出所民警实行高额保险制度;保证派出所的补贴多于机关,装备保障好于机关,奖励指标高于机关;在兑现补贴方面,建议对派出所民警每人每月补助津贴300元。三是提高社区民警的政治待遇。要坚持干部从基层来的原则,竞聘工作中适当增加从社区(驻村)民警中提拔任用干部的比例。同时,增大社区民警的奖励、入党等比例,使社区(驻村)民警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四是推动社区(驻村)民警进村(居)委会班子任职。积极与街道办、镇街领导进行协调,促进社区(驻村)民警进入村(居)委会,这既为民警开展工作提供方便,又能提高民警政治经济待遇。

(五)加强监督考核,增强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一是制定细化警务室考核标准。将警务室划分为四个等级,年终对一级警务室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对二、三级警务室作为重点进行督导;对不合格警务室,要取消社区民警评先评优和晋职晋级资格。二是建立捆绑考核奖惩机制。将警务室整体工作达标情况作为考核派出所领导的主要指标,对警务室建设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并在提拔任用中优先考虑;对警务室工作落后的,视情调整派出所主要领导的工作岗位,直至免职。三是加强对社区(驻村)民警的管理和监督。每月组织一次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内务管理、勤务制度、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服务群众等方面的明察暗访,并对检查情况予以通报。同时,认真接受群众对社区(驻村)民警工作的监督,对群众投诉事项,及时组织核实,视情予以处置,并向群众反馈。

:

对社区的调研报告篇4

按照《濮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对我市农村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通知》要求,我县及时组织县委农办、住建局、产业集聚区办公室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召开座谈会,对全县推进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情况

濮阳县共辖6镇14乡,1005个行政村,总人口108.6万人,县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耕地135万亩。20xx年,全县gdp完成192.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61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43元,城镇化率达到39.32%;柳屯镇、文留镇跻身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

?濮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部分明确指出: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市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加快转变为城市社区,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形态转变,使村民真正转化为市民。选择工业集中、基础好的文留、柳屯、户部寨、庆祖四个乡镇优先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到20xx年,在县产业集聚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不宜居住的村庄

以及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十二五”期间建设40个新型农村社区。

20xx年初,县委成立了由县政协主席曹雪生任组长的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领导小组,负责产业集聚区内23个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作。结合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5年内拟投资47.6亿元,对涉及的23个村庄实施拆迁,并进行集中安置。该社区的建设以实现中心村聚集为目标,采用投资开发模式运作,规划设计教育、商业、医疗、娱乐等功能齐全。总体设计为南、北2个分区。南区规划在县城濮阳师范东侧、南环路以北、国庆路以南区域,北区规划在濮台铁路北侧、大庆路东侧区域。建成后,南北区共可容纳10万人居住,其中,安置城关镇管辖的.大屯、裴西屯、张庄、谷家庄、铁炉、邢庄等15个村,拆迁5000余户、近20000人。安置房建设计划今年9月份实施,拆迁安置从20xx年开始,至20xx年底全部完成。

二、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现状

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濮阳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全面规划、示范带动、启动社区、整治环境、整合涉农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从经济基础发展较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确定了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庄等社区提前发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形式主要以中心村聚集、一村一社区型、

融入城镇型为主。五星乡安寨村属于典型的一村一社区型,安寨村已启动“和谐新村”建设,全村共192户,890人,1309亩耕地,新型社区共规划8栋楼房,现已启动建设2栋,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30余亩,节约土地用于村内招商引资;城关镇大屯社区属于融入城镇型发展,依托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整合可利用土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由开发商统一开发,村民住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施工”,目前已做好前期规划,正在与开发商洽谈;户部寨乡宗郭庙村属于中心村集聚型, 投资类型属于投资开发型,有三个自然村庄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建设“新宗村花园”社区,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村民筹资20xx万元(含拆迁补偿款),土地流转资金1237万元,村民房屋拆迁费用按照一亩4万元的标准进行赔偿,资金用于新型社区建设,入住新户只需补齐差价,如果资金不够,开发商先给予垫付,在以后的食品工业园区就业后偿还。在原村庄宅基地上规划新型社区,占地面积130亩,分三期建设完成,采取先建后拆滚动发展的模式,稳步推进的方式实施,目前已开工建设14栋楼房。

三、具体做法

目前,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全面铺开,并开始形成强力推进的局面,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规划布局。按照就近合并、

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全县1005个村庄,规划后形成城中村115个,中心村107个,基层村374个。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原则,重点抓好以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村等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从实践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有序推进。三是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平台,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园区。如:五星乡安寨村鑫龙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昌泰甜瓜种植合作社,众利禽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有效流转土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注重把握“三个结合”。坚持“有序、有效、有力”三个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是与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领导引导、村级自主自愿、社会多元投入,把市场化运行机制导入农村新型社区开发建设,解决好基层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与保护基层利益相结合。坚持政府着眼服务、基层着眼发展,通过新型社区的开发建设,使基层组织在加快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上得到实惠,积蓄后劲。三是与促进民生改善相结合。坚持民本为上、民需为先、民生为重,在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引导农民积极趋同、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改造空心村、搬迁偏远村、趋聚中心村、建设新农村。如:户部寨乡“新宗村花园”的建设,村两委与濮阳市卫都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有企业负责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节约宅基地420亩。节约土地经政府审批后用于兴办食品工业园区,安置本村及周边村农民就近就业,既推动了企业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三)着力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强化组织支撑。既要发挥好党委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发挥好基层“两委”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发挥好驻村帮扶、企业帮扶的辅助推动作用。二是强化民心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制约点在于民心是否趋同认可、是否主动接受参与,因此,必须善于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促进解放群众的思想观念,赢得民心支持。三是强化投入支撑。重点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支持,在物质上帮扶,在服务上用心,在环境上改善,在设施上用力,想方设法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四)积极推动“二个变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区化。通过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设施的重复性投入,可以高标准实现水、电、路、卫生室、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建设。二是居住环境生态化。通过高品位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容貌综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对社区的调研报告篇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推进农村小城镇化新型社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基于此,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宁陵县阳驿乡后陈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后陈社区位于宁陵县城西,社区中心距县城2公里,s325省道南侧,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社区共辖后陈、潘集、前陈、张瑞寒、解洼、张三庄、东张楼、苏庄、訾庄、西张楼、张白、十里铺、严庄、姚庄十四个自然村。社区总人口8663人,总户数2288户,总耕地面积7894亩,党员总数110人。

后陈社区综合建设用地面积共计1350亩,原14个自然村居住占地总面积4073亩,社区整合后新增耕地面积2723亩。后陈社区建设分为“一心一带两片区”。一心:社区管理中心、文化大院、党员教育基地、社区超市等组成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一带:沿村北后陈水库和张解沟形成了一条自然景观绿化带;两片区:以景观带分割的南北两个居住片区,南片区安排789户老龄人员居住,为2层连体楼,面积165平方米,不超过2分半,北片区为5层和高层住宅楼,安排1499户中青年居住。

二、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20xx年以来,社区“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高效发展强实力,提升品位显魅力,惠民富民增动力,文明和谐添活力”的工作目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于博个人无偿出资500多万元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800多万元用于办企业和帮助村民建房。县委、县政府又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社区建设,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社区20xx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完成24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00元;20xx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20xx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75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50元。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使后陈社区从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典型新农村社区。

五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怀、支持和全体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共拆除旧房43345平方米,新建楼房51360平方米,改造废旧坑塘4处;在老水库取土19万多立方,填平了村内外坑洼地,消除了空心村,使社区新增耕地366亩;建造了村民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多功能大礼堂等公共设施;社区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兴建了村预制厂、水电暖安装公司和3个建筑队,创办了博远粮油、永胜木业、宏运木制品、鼎盛农业科技和中天混凝土5个股份制企业;成立了久赢种植、华裔农场品开发等4个专业合作社,转移安排劳动力500多人。先后修通了七纵五横道路共计16.3公里;街内外安装了路灯、红外线可视电子监控,确保了社区群众生活财产的安全;同时狠抓乡风文明建设,凡婚丧嫁娶一律不准大操大办,定期开展“三好”、“四户”等评比活动;对社区内外486座坟墓全部迁移至公墓,社区1200亩耕地实行了群众较满意的合理流转,发展高效大棚有机果蔬1000亩;实施了井井通电工程,新打机井18眼,埋地埋管6300米,地埋线6700米,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后陈社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农村新型小城化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我们先后召开3次社区“两委”会、社区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大会,走访群众35人次,倾听其呼声,了解其所想所盼。经过分类归纳,目前,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沉思:

(一)集中搬迁不便操作。随着农村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种思潮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意识不尽一致,一些潜藏在农村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表露出来,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极个别人对党的政策及政府的引导怀有本能的不理解,譬如在一个自然村内绝大多数人同意并支持搬迁,但仅有几户因计生超生或其他原因被政府处罚而不理解,故不同意搬迁,这就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二)新建房户成为不愿搬迁的“最大一族”。有的农户倾全部家产,盖了一座新房,在无扶持资金的情况下,仅靠做思想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三)困难户想搬迁而无能为力。由于社区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没有强大的公共积累作支撑,对一些困难户的帮助局限于社区党组织的义务劳动支持,扶持效果甚微,使这些困难户想搬迁而无能为力。

(四)农户搬迁融资渠道单一。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贷款环节多,手续繁琐,一些农户“望贷止步、谈贷色变”。

根据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着力解决:

一是社区建设应尊重群众意愿,不强迫命令,不强制拆迁,注重宣传引导。在启动建设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开始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鼓励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建,条件较差或暂可不需要建房的可以后建,对于社区住宅,规划设计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避免农户建房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

二是引导农民入住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坚持建得起,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将培育产业支撑,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首要前提。一是将已入住社区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培训范围优先免费培训。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应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二是依托经济园区,鼓励企业优先吸纳入住社区劳动力,促进农民就地转移。三是推进土地健康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使群众从有限的土地中解脱出来,增加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发展新型农民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克服过去“家家点火、处处冒烟”的小、散、乱状况,实现千家万户的大生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机衔接,增加同类产品上下游的关联性,该区久赢种植专业合作社,争取入社成员突破95%。

三是加大对群众尤其是困难户扶持力度。诚然,近两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收,农民逐步摆脱贫困,但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根据调查:目前建房每平米造价600元左右,户均建房投资需10多万元,该区30%农户年均收入在4万元左右,自筹资金10万左右,甚至可以满足建房投资需求,而50%农户年均收入在2—3万左右,自有资金在7—8万元,建房资金缺口在2—3万元,还有20%农户年均收入在2万元以下,需要金融机构给予贷款支持。对这些困难户,可通过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或利用危房改造资金解决。

四是科学安排部署,周密设计步骤。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让群众对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有正确的认识,并将经群众代表大会或群众大会同意或确定的户型向群众公示,让群众选择,并申请报名。之后群众代表按照集中连片优先,急于盖房优先的原则,确定入住农户,签定搬迁协议等,使整个建设过程有条不紊,有章有序。

五是典型引路,分步实施。选择村情好,群众觉悟高的村做为试点村先启动,政府积极搞好各种服务,创新实践,培植典型树样板,典型引路促启步,将政府的引导变为群众的自愿行动,形成强大合力,为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使这项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发展的战略工程有力、顺利、健康推进。

四、对策和建议

一、建议上级政府选个试点县进行社区建设体制改革,撤掉乡(镇)级编制,把乡(镇)干部分流到各个社区工作,既减少了办事程序,又提高了办事效率,既不增加财政支出,又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干部老龄化。有效提高基层干部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如不能进行体制改革,也可先把乡(镇)主要领导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城乡发展管理中心”,抽调一名副县级干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乡(镇)领导可继续服务各自区域内的社区。

二、建议上级政府出台支持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的政策,简化社区建设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加快组织完善社区班子建设,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基础设施。抓住中央、省在发展政策上向农村基础施设建设倾斜的机遇,搞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选项立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村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入手,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向后陈社区集中投放。积极开展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活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二)大力发展经济。立足现有情况,引导经济强人、致富能人积极投资,选上项目带动村域经济发展。引导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进行聚零为整,规模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三)加强民主建设。按照“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有一个好的扶持政策”的要求,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强的组织基础。要特别注意发现一批思想作风正派、致富带富能力较强、积极向组织靠拢的农村优秀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进行多方面培养,改善农村党员干部的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

(四)促进社区和谐。通过多渠道、多层次、不间断的培训,使9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1-2项劳动技能,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民懂法、守法、用法水平。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使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议,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办,搞好基层民主建设。倡树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积极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五)提升社区品位

后陈社区所要建设的不但是一个村的旧貌换新颜,一个村的生活改变,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一种深化。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民生活,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完成社会主义农民的根本转变,实现农民生活与城市接轨,缩小乃至等化城乡差距。

对社区的调研报告篇6

一、基本情况

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于xx年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今年以来,在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进入矫正实施阶段。通过近三年的社区矫正实践探索和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的情况,目前的社区矫正取得了初步成效,可慨括为三个基本,一是基本上构筑了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组织,具体表现为全市26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上对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保障;二是基本上按照中央、盛市上级部门的要求,认真贯彻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三是基本上制定了工作流程、职责、制度,部门衔接、队伍建设、保障措施等制度框架,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了有效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奖惩考核、帮助服务。但由于社区矫正立法滞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管理和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规定比较原则,责权不够明确,实际操作性不强,在社区矫正推进过程中,时常会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二、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执法与执行上分离。

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五种对象”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的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则要求,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帮助教育工作。由此,社区矫正从过去的公安机关单一管理改为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管理体制。从形式上说,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不再是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但仍然是“五种对象”监督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责任单位。而从事社区矫正具体指导、管理、组织工作的司法行政机关在法律上却没有刑罚的执行权。这种状况既影响了社区矫正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影响了刑罚执行工作的严肃性和实际效果。

2、监督管理措施乏力。

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五种对象”的监管规定存在一定缺失,导致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应有的强制力和必要的工作手段,一些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矫正手段难以落实到位。一是奖惩考核乏力,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五种对象”能够获得减刑、假释奖励的实际上只有管制和暂予监外执行对象。至于缓刑对象必须要“重大立功表现”才可以获得减刑,假释对象“一般不得减刑”,剥夺政治的权利对象则没有减刑奖励。二是监督管理手段乏力,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五种对象”违反监管规定可予以收监执行的只有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对象。对判处管制、缓刑、剥夺政治的权利的对象就没有相关规定,实践中,外出打工或下落不明时,见档不见人的,见人不见档的,占有相当比例而无相应处置措施。三是部分矫正手段乏力,现行法律法规对“五种对象”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的相关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参加劳动的内容。虽然刑法第46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但在实际执行中,该规定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对象以及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管制、剥夺政治的权利对象是否属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3、衔接工作缺乏有效机制。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涉及国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具有相对复杂性。实际运作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难度较大。目前,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法律文书的传递、社区服刑人员的交接、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等衔接工作,经常出现不到位、不合拍、不重视等情况,特别是乡镇司法所与派出所的协调、沟通,由于职能转变还存在思想认识上偏差,以及司法所人员装备上的严重不足,脱管、漏管对象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乡镇街道至今还没有移交档案,更不用说对下落不明的矫正对象的跟踪查找,影响了刑罚执行的效率与质量,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也常常比较被动。

4、社区矫正队伍素质不高。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仅要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管理考核、奖惩及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还要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心理、生活、就业、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较好地胜任工作。但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结构看,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司法所因为受编制限制工作人员较少,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较低;公安机关仍为执法机关,负有协助义务,但常因人员、经费等原因,工作衔接时常脱节;有的街道、乡镇领导思想不重视、派人不积极,组织领导、经费安排也存在问题,尤其是村(居)委会治安调解员的素质急待培训提高。

三、关于社区矫正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1、明确社区矫正执行机制,构建统一的行刑权。

目前,我国的刑事司法体制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行使公诉权, 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司法行政机关行使部分刑罚执行权。但现行法律又规定“五种对象”由公安机关执行,这种状况不利于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互相监督和制衡,也不符合国际上刑罚执行一般统一由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的惯例。从执行权的属性和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的分工负责和相互配合的司法体制看,社区矫正的执行权交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行使较为科学合理,有利于政法各部门的相互监督制约,符合执行权的本质属性,符合我国刑罚执行的原则要求。因此,应当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将行刑权赋予司法行政机关行使,逐步规范我国行刑权的运作,形成监禁刑措施与非监禁刑措施良性互动的、统一的刑罚执行机制。同时,应在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与社区矫正工作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统一协调的专门工作机构。可在司法部设立社区矫正管理局,负责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在省级设立社区矫正处,县级设立社区矫正科,管理社区矫正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直接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具体地讲,就是要修改现行刑事法律,将“五种人”的非监禁刑罚权由司法行政机关行使。

2、完善监督管理措施,促使监管有章可循。

监督管理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监督管理措施的完善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显得尤为迫切,彰显重要。针对“五种对象”奖惩中存在的“惩处多、奖励难”现象,以及缓刑、假释在减刑方面,既存在条件过高,又有实际执行中认定“立功表现”或“重大立功表现”比较困难的问题,应及时推动立法就奖惩原则、种类、考核、条件、办理及审批等内容和程序进行相应规定,适度突破完善。针对“五种对象”外出打工问题,在健全帮教小组、落实社区矫正责任人,严格请假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其动向的同时,切实加强与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目的地公安、司法行政机关等社区矫正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落实异地委托管理制度,对外出打工对象的个别谈话教育,要紧紧抓住其外出与回村两个时段以及传统节日时机实施相关教育。针对“五种对象”下落不明问题,可制度创设其严重违反监管规定,即构成重新犯罪,对其实施网上追捕。针对“五种对象”参加劳动的问题,仍可制度创设规定社区服务,由法院判决犯罪人到社区进行一定时间无偿劳动。

3、加大部门衔接工作,确保对象接收和矫正实施。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特别是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加大部门衔接工作,关键要做到两个确保。

一要确保具备“两个要素”(户在人在、法律文书齐全)的社区矫正对象全部接收和采取集中交接和日常交接方式进行接收,统一由移交方向社区矫正对象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告知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责令其做出书面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向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移送相关法律文书。对社区矫正工作启动时现有社区矫正对象的集中交接,由派出所宣告,一次性移交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启动后新增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交接,属于本地人民法院判处或决定的,由本地人民法院在宣判或作出决定时宣告;属于本地看守所出所的,由本地看守所宣告;属于外地人民法院判处、决定、裁定,或属于监狱出监,或属于外地看守所出所,向居住地派出所报到登记的,由派出所宣告;原不具备“两个要素”的社区矫正对象,经派出所继续查找回所报到的,由派出所宣告。

二要确保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监督管理,防止脱管漏管。在社区矫正“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适度分离、配合时期,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加大衔接工作力度,制定规范性文件界定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凡涉及社区矫正对象的报到、请销假、行为和心理矫正、参加公益劳动、汇报思想以及就学、就业、家庭事务等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凡社区矫正对象不接受、不服从监管或违反监管规定,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提请收监、重新追究刑事责任的,则由公安机关负责。

4、强化队伍建设,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

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是社区矫正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对于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

重点把好三大关:

一是严把选人关。司法行政机关要整合现有工作人员,把政治业务素质强的同志充实到司法所;公安机关要抽调专人协助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司法所和派出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派出所也要确定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民警主动搞好对接;街道、乡镇要抽调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针对本地实际,认真做好对社会志愿者的选聘工作,广泛动员和吸收社区内热心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教师、社区干部等,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二是严把学习关。积极组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学习培训,掌握专业知识,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汲取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及时调整工作方法上的偏差,弥补工作措施上的不足。

三是严把管理关。严格遵守各项工作制度,制订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并将其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奖惩、提拔、评优的重要标准。

对社区的调研报告篇7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有关单位的大力帮助扶持下,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经过近三年来的不懈努力,同其他兄弟街道一样,我街道的社区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社区办公条件的改善和社区干部队伍的建设两方面,可以说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困扰社区发展多年的诸多难题,开始得到初步解决。

一、 当前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从目前我街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居委会的办公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为从根本上解决居委会无房办公的问题,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动员多方面力量,采取自建、租赁、借用,争取帮扶单位无偿提供等措施,使九个社区的办公用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彻底告别了无房办公的历史。目前,除鱼儿山社区未能达到百平米外,其余八个社区均达到示范社区创建标准的要求(鱼儿山社区今年也有望实现百平米的目标)。同时,其他办公设施,如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话、电脑及打印机等都配备齐全,初步具备了现代办公条件。

二是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兼、选、派”等形式,经过近两三年的逐步过渡,基本实现了社区干部的新老交替,一批有文化、有朝气的年轻人走上社区两委班子的领导岗位,给社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现在社区居委会委员以上干部,平均年龄为46。5岁,社区主任的平均年龄为34岁,均为中专或大专学历)。

三是社区职能已经明确,各项职能的作用开始显现。

社区成为开展居民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占领了居民的文化活动阵地。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居民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同时也使那些愚昧、迷信、伪科学的东西无机可乘。

社区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展,搭建了一个工作平台,无论是城市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还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以及即将下放到社区的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管理等,都成为社区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那仅仅是和自己的过去相比较而言。若和国内一些社区建设的先进城市相比,或者与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相比,这些成绩还只是初步的,低层次的。我们体会,当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制不完善,各方面关系没有理顺。比如与驻社区单位的关系。虽然“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口号已提出多年,但远未形成社会共识,大多数单位仍然游离于社区之外,没把自己当成是社区的一员。例如社区处召集一个党建联席会或协商议事会,恐怕还不是件易事。再比如,社区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现在是只有服务,难谈管理,仅以环境卫生管理为例,之所以脏乱差现象经常出现,难以根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卫生经费不足,卫生费标准低,且难收取。社区甚至街道办事处都没有执法权或处罚权,对无理拒不交费者,破坏公共卫生者,的确是无可奈何。再者就是社区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政府的有些部门眼中,社区就是政府的“腿”,是这些职能部门的延伸,所以他们常常把本应由他们完成的一些社会性工作任务转嫁给社区。正象人们所说的那样,“社区是个筐,什么都能装”,而在目前的体制下,社区又无法拒绝。所以社区几乎被接连不断的各种社会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常年处于一种超重负荷之下,使社区工作的主旨偏离了为居民服务的方向。

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建设是一件需要政府花钱的事,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在原先居委会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社区建设,政府投入的多寡,对社区建设能否进一步上台阶、上档次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而现实情况是,虽然经费数额比前些年有了很大增加,但仍然明显偏少。社区除了1—2名挣工资的下派干部外,其余多数聘用干部的补助金额仅有几十元,最多者也不过百元,很难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目前社区经济几乎还是空白,自身没有一个正常的、稳定的收入来源,社区自然也就缺乏应有的办事能力。

第三,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社区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在社区六大职能中,社区服务是龙头。而要开办服务业,无论家政服务也好,或是托老、托幼也好,总得有一笔启动资金,但从何而来?社区服务开展不起来,何谈社区自身的“造血”机能?

三、 下一步发展的目标与措施

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把每一个社区都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服务周到、生活便捷,文化氛围浓厚,各种关系(包括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文明社区。我们街道的近期目标是,在七个社区已达到区级示范社区的基础上,使另外两个(五一路、鱼儿山)社区在今年内完成区级示范社区创建任务,并要打造出1—2个精品社区,力争使之进入全国性示范社区的先进行列。

四、 几点建议

为使社区建设能够尽快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

1、参照其他城市的一些成功经验,尽快明确社区职责,划分社区与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对于一些工作该由谁承担、谁协助一定要明确加以规定,同时要科学界定“协助”的内涵,与“主办”区分开来,并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配套措施,保证责任的落实,以切实减轻社区的负担。对于某些必须由社区协助完成的社会性工作,一定要严格落实“费随事转”。否则社区有权拒绝,造成后果由有关部门承担责任。

2、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提高聘用干部的补助标准,既可稳定现有的干部队伍,又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到社区来施展才华。

3、区委(市委更好)应把在社区成立党建联席会作为一项制度制订出来并贯彻到驻区各单位(无论其行政级别和隶属关系为何),培育并逐步强化这些单位的社区成员意识,破除“条块分割”的旧观念,进而逐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实现社区各成员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区委(或市委)要把各单位参与社区党建联席会情况、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作为一项考核的内容。

4、借鉴外地一些地方的做法,可否考虑把行政执法权力下放到基层(社区)。因为最基层的社区是许多矛盾的发生地或聚集点目前大量执法行为发生在基层,而执法权力却在区直甚至区以上部门,呈现出这样一种错位的现象。还以环境卫生管理为例,就存在着“看见的管不了,管了的看不见”的不正常现象,致使环境卫生问题几乎成了“老大难”问题,长效机制难以建立,如果能在街道一级建立起综合执法队伍,权信情况会有大的改变。街道、社区应有权力到位了,许多关系也就理顺了,困扰社区发展的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对社区的调研报告篇8

为促进我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现将xx区社区商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逐步发展,诞生了越来越多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小区,消费者慢慢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人们大量的经济活动都将在社区内完成,“小区经济”应运而生,符合社区居民就近购买家具日常生活用品的习惯以及省时省事、方便快捷的客观要求的社区店,渐渐成为社区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本次调研共调查50个小区,45家社区店。

二、存在问题

1.盲目集中,少数店铺盈利低甚至亏损

不可否认,社区店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具有非常可观的前景,但是在我区的社区店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决策非常盲目,选址呈现扎堆现象,如:宝境栖园小区,在门口一个排面就有4家社区店,其中3个甚至比邻而居;有的社区却呈现真空状态,如:金水湾小区、书香园小区、

龙熙帝景等等。很多社区店由于地理位臵集中导致客源分散,销售额低下,并没有进入理想的盈利状态。

调查45家社区店基本情况

2.产品结构过于雷同,产品更新率低

社区店的日常经营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其中60%以上为食品。我区社区店普遍存在着“小超市”的风格,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缺乏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产品,在商品结构上与中小型超市严重雷同,过于大众化,因而缺乏竞争力。社区店作为超市的补充形式,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才能创造出自身的优势,扭亏为盈。

3.附加服务太少,盈利项目不足

一般情况下,社区店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商品销售及各种增值服务,成熟市场中的社区店,约1/3的利润来自于为消费者提供的增值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卖即食食品、加热食品、送货上门;代收缴水费、电费、电话费、网费;代收快递、干洗、预定飞机票、火车票等等。由于提供这些服务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且手续复杂,因而目前仅有少数社区店能提供上述服务。

4.缺乏有效地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

社区店对流通量大的商品和具有明显销售时段特征的商品,往往要求一日三配到四配,这对社区店的物流配送系统和信息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对于个体社区店来说,没有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的有力支撑,对于销售具有时段特征的商品,只能凭经验一次性配货,售完为止,往往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最新需求。

5.店铺管理不规范,食品安全无保障

目前我区社区店有的并不符合社区店标准,如:中天小区一家社区店,把自家住宅用房当做店铺。除此之外,很多社区店的蔬菜水果等商品并没有做上架处理,一些小商店里销售的散装粉条、馒头、面包、腌菜等产品都属于三无产品,食品安全现状堪忧。

三、几点建议

1.做好社区店网点规划

做好社区店网点规划工作,有利于加强社区店网点的合理布局,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促进社区店网点全面、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建议规划局、商务部门按照市商务委打造“15分钟商圈”规划要求,更合理地对社区店进行布局,避免扎堆现象和空白点的出现。

2.选择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目前我区社区店大多产品结构雷同,产品更新率较低。社

区店要在大超市夹缝中闯出一片天,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经营路线,“便利”和“与消费者近距离”应该是社区店最大的特点。可以在生活必需品做主打的同时,加大即食食品、新奇特的小商品的比重,积极开发特色型、便利型商品,保持产品更新率,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增加消费者的新鲜感。同时提供各种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如打印、购票、缴费、寄存等。

3.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是社区店完美经营的基础条件。社区店具有显著的规模小,种类多,库存能力极弱,配送频次高的'特点。依托完善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和现代物流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社区店的流通成本,实现零售终端优势。因此,社区店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区店特点的“拆零配货”型物流配送体系,或者利用第三方物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配送方案,满足小规模分散化配送需求,节省物流配送成本,形成核心竞争力。

4.研究制定社区连锁店扶持政策

社区店是零售业态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但却并不意味着只要开社区店就会成功,特别是对于那些单打独斗没有自身品牌的社区店,最致命的在于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很难整合到一些有价格优势的产品,这使得很多店面从开始就处于亏损状态,而且开得时间越长,亏得就越多。而社区连锁店本身拥有采购、渠道、品牌等诸多优势,能很好的避免这一问题,建议

政府给予社区连锁店资金、选址方面的政策支持。

5.加强对社区店的规范管理

目前我区个体社区店相当一部分都存在着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卫生质量较差、三无产品等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建议有关部门对社区店经营场所、商品质量、环境卫生等问题加强监管,确保社区居民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对社区的调研报告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对社区的调研报告8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