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计划 > 内容

6-9的认识教案推荐6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4-04-14 09:01:33     阅读:

有效的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总结和评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下面是无忧文档小编为您分享的6-9的认识教案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6-9的认识教案推荐6篇

6-9的认识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我国传统的冬至节,知道冬至的.由来。

2、知道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3、深刻对祖国的认识,知道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

活动内容:

1、综合:冬至我知道

2、科学:白天短、黑夜长

3、让孩子知道冬至是冬天真正来临的日子。并了解一些冬至要吃的食物有哪些?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包饺子、喝冬酿酒、吃馄饨忆西施等,让孩子感受到冬至的节气。

附儿歌:《冬至到》

冬至到,冬至到;

南馄饨,北方饺;

暧暧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冻不掉。

冬至到,冬至到,

敬祖宗,把墓扫;

会亲访友拜老师;平安幸福乐陶陶。

冬至到,冬至到,

这一夜,最长了;

甜甜蜜蜜睡一觉;明天太阳会更好。

6-9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能够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数学活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感知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体会到毫米在生活的用处很广.

重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1分硬币,各类卡,光盘.

学具准备:

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预设

一,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1,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 (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

2,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 (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

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吗 (可以用尺量)

3,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 (米,厘米)

让学生比划1米,1厘米

师:这本书厚有1米吗 有1厘米吗 那怎么办

4,对,我们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索研究-----毫米的认识(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 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环节一:1毫米的建立

1,实际上,毫米并不难找,它就藏在我们的尺子上,只要细心,就会找到它.

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 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

2,在自己的尺上找到1毫米,用笔尖指给你的同桌看看.

3, 1毫米的长度给你什么感受 (短,小,细)

4,画1毫米.先估计画,再用尺子量后重画一次

5,尺子上1毫米是这么长,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或宽度,大约是1毫米呢

6,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毫米.

教师介绍并示范:也可以借用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硬币,先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角硬币,再轻轻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就是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的准确

环节二:认识几毫米

我们已经知道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这样的2小格呢 3小格呢 5小格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环节三:毫米与厘米的联系

继续观察尺子,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齐读,往返各一遍

数学游戏----考考你(口答)

2至3厘米之间有几毫米

6至7厘米之间有几毫米

9至10厘米之间有几毫米

3至5厘米之间有几毫米 怎么想的

环节四:;回顾课前,用毫米量

知道了毫米这个单位,就用它来量一量吧.(量课前的两本书)

量前先思考: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尺子放在哪个位置测量会更准确呢 (在投影仪上演示,课件再演示.) 一般0刻度线对一端,刻度再看另一端.把本子捏紧再量.

三,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测量生活中很短或很薄的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第3题环形针的长2厘米7毫米师:你是怎么看的

2,练习第一题指名答

3,练习第二题投影反馈

五,联系生活,趣味练习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从大到小应该(米,厘米,毫米)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要用到这些长度单位.这四兄弟啊谁都说自己的本领大,,这不,它们都抢着在小马虎的日记表现自己呢.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6-9的认识教案篇3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儿童歌曲《一分钱》,让学生说说歌曲的内容。

师:知道什么是人民币吗?你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

引入新课,板书:人民币

(二)探究新知:

认识人民币:出示例1主题图片

⑴ 看一看,说一说,你都认识那些币值的人民币?

⑵ 认一认,辨一辨,说一说这些人民币的特征:出示真币

⑶ 师小结;全面认识人民币。

⑴ 认一认,辨一辨模拟人民。

⑵ 指名汇报:介绍所认识的人民币

(三)兑换游戏:

师出示物品及标价:

1.橡皮:一角 尺子:一元

问:买这两样文具可以怎样付钱呢?

2. 同桌讨论、交流

3. 汇报:

4. 师小结,板书: 1角=10分

1元=10角

(四)实践活动

(五)巩固拓展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1、从歌曲《一分钱》导入,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注意力和观察力。

3、通过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学会使用人民币。

4、教学有特色。

6-9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半时。

教学过程:

一、唱快乐歌,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它呀,有三条腿,白天、黑夜不停跑,发出嘀哒、嘀哒的声音,提醒你,早睡早起习惯好,谁知道这是什么?

生:闹钟。

师出示一个实物钟。师:对啦,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生:……

师: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板书: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 认识钟面

师:小朋友拿出钟面模型,看一看,拨一拨后和同桌说说,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停。请小朋友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

师:刚刚小朋友说的都很好,我们一起来认识钟面。

师:首先,我们看到钟面上有3根针,又短又粗的时针哥哥,较长的是分针弟弟,还有又细又长的是秒针小弟弟,我们以后再认识秒针小弟弟。

师:钟面有几个数字,(12个),这12个数字按从小到大顺序围成一圈。

师:再看看,时针哥哥,分针弟弟在跑步,谁跑得快?

生:分针弟弟跑得快,时针哥哥走得慢。

(二)认识整时

师把钟表拨到8时,师:请问,这时候钟面所指的时刻是几时?

生:8时。板书:8时。

师:这时分针弟弟指向的数字是几?(12)。时针哥哥指向的数字是几?(8)。

师:下面,我请小朋友上来拨一拨3时。板书:3时。

生上台拨。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再请小朋友拨一拨5时。板书:5时。

生上台拨。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了,现在8时、3时、5时三个钟面都在黑板上,仔细观察钟面,说一说,表示整时,分针都指向数字几?

生:12。

师小结:当钟面上的分针弟弟都指着12,时针哥哥指向几,就是几时。

(三)认识半时

师把分针和时针都拨到12处,师:分针弟弟又开始跑了,时针哥哥也走着。

师拨动分针指向6,时针拨到12和1之间,师:小朋友,这时又是几时呢?

生:12时半。

师:时针哥哥、分针弟弟分别指向几呢?

生:……

师半钟拨到3时半、6时半,再提问。

师:好,请小朋友看小黑板。12时半、3时半、6时半的钟面都画在小黑板上了。小朋友仔细观察,表示半时,分针弟弟都指向数字几?

生:6。

师小结:当钟面上的分针都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之间,谁在左边就是几时半。

(四)看一看,说一说

过渡:师:认识了整时、半时,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明的时间安排表。

出示图片。

师:小明出场了,你能说出他现在在做什么吗?(引导学生说说,小明什么时候在干什么?让学生分清是上午、中午和下午的时刻。)

师小结:小明的一天安排得多么有顺序啊!这样的一天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呢?跟同桌的小朋友说说。

三、概括总结,质疑升华。

师:今天你认识了什么?

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有所收获。

6-9的认识教案篇5

——德江县稳坪镇中心完小:安世兵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生

2、学科:小学数学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圆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56/57页

四、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从圆中初步去感知,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理解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会使用工具正确规范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归纳总结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突破方法:在尝试的基础上发现掌握圆的画法。

五、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好圆规、直尺、圆形纸片、一张白纸

(2)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3)教师准备好课件、与圆相关的其它教学资源。

七、教学过程

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板书:半径。

3、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出示课件)

生:回答。

师: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

板书:直径

??研究圆的特征

1、师:请同学们在圆形纸片上画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生:由学生完成。

师:如果继续让你们画,你们能画出多少条?

组织学生讨论。

师:你们能发现这些半径有什么特点?

生:……

师:在同一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2、想一想:直径有什么特点呢?

组织学生讨论:

师:在同一圆内,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请同学们再用直尺量一量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6-9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材解析: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选取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的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在比较两个数量时沟通同样多和1倍的联系以及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乐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贝壳图片,练习作业纸,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海边玩吗?今天科技小组的同学正在海边采集贝壳标本呢,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收获吧!(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交流反馈问题。

预设一: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和、差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提的是我们以前学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的问题。

预设二: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说明:预设二是根据上课环节中学生提出倍的问题这一生成而设计的。)

3、谈话:王晶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问题,师板贴问题。

4、谈话: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提问: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识咱们以前没有见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海边拾贝壳的情境导入新课,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利用课件出示的问题,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认识倍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问题。(生齐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指生说)

2、摆一摆:用你手中的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

生操作学具,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摆法。

3、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1)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预设二: 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

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这是上课时课堂上生成的内容。)

4、(1) 根据预设一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比王丁的多3个?

预设一:画竖线(在李飞和王丁同样多的3只贝壳后面画竖线)

预设二:分一分(将李飞的贝壳数分成3只和3只两部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呢?

预设:同样多。

预设:也是同样多。

(2)根据预设二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你能给大家摆一摆,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吗?

生到黑板摆一摆,分一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同样多。

这一部分呢?

预设:也是同样多。

(3)根据预设三即课堂生成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谈话:你真棒!老师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你都提前会了。真是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谈话: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做1个3,根据这位同学说的,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预设:是)

谈话:那谁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5、讲解: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

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6、谈话: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来指一指,圈一圈,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

7、谈话:现在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最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学生再摆一摆,让生到前面展示。

追问:为什么要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

谈话: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现在你知道了吗?谁来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1、谈话:王丁把自己的贝壳送给好朋友一只。王丁现在有几只贝壳?(2只)那么李飞现在的贝壳数还是王丁的2倍吗?

2、谈话:请你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摆的时候先想一想,要根据谁的只数来摆?要几个一份,几个一份的摆?

学生摆,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

4、课件演示:6里面有3个2,6是2的3倍。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活动,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过操作之后的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动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谈话: 李飞同样是6只海螺壳,为什么一会儿是王丁的3倍,一会儿又是王丁的2倍?

生交流想法。

2、回顾总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倍的?

引导学生梳理认识倍的方法:摆一摆,圈一圈。

3、揭示课题:我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认识了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同学们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初步体会比较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的内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决问题。

谈话:再让我们回到大海边,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师选择其中三个问题解决。

(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生圈一圈,汇报结果:8里面有2个4,8是4 的2倍。

师说明:8是4 的2倍。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84=2

让学生说一说:8表示什么?4和2分别表示什么?

师说明:倍不是单位名称。学生齐读有关倍的小知识。

(2)学生独立解决丁明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交流算式,订正结果。

(3)解决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认识3是3的1倍。

迁移学习:4是 4的1倍,5是5的1倍。

学生举例:说一说谁还是谁的1倍。

观察: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看法。

小结: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通过解决问题,迁移学习1倍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倍的小知识,理解倍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不能做单位名称。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谈话:关于倍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希望你们能用数学的小眼睛去找一找,用数学的小脑袋去算一算。好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倍,解决倍,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6-9的认识教案推荐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6-9的认识教案推荐6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