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计划 > 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4-11-27 15:01:04     阅读:

有了清晰的教案,教师能够安排多种形式的互动,提升学习效果,引导思考的教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下是无忧文档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1】目的要求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各有多长,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 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出示图,说说从这些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6)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

课本27页例题,28-29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

学生尺、明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量长度的单位吗?你能用手指和胳膊比量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我们在什么时候用到米?什么时候用到厘米?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究

1、认识分米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量一量:请你用自己的学生尺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0厘米,10厘米)

看看自己周围还有什么是10厘米或20厘米的?

教师:(出示10厘米长的长方形的边)像这样长的一段线段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单位来代替“1分米”,你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

汇报结果

1分米=10厘米

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说说今天咱们认识的新朋友叫什么?(分米)

1分米是10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学生尺上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吗?比量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你的学生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自己的尺子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想怎样画?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动手试一试。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说说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

(1米=10分米)

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

●学生汇报自己量的情况。

●学生小组中自己进行一下测量,说说自己测量的什么大约是10厘米,什么大约是20厘米?

●汇报测量结果。

●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用等式的形式进行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自己画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尺、长1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板。

学生尺米尺

学生实践操作:

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今天老师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大家帮忙。你能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吗?

大家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老师还想知道的更准确一点,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知道不到1厘米的数学书厚度到底是多少呢?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

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你知道1厘米里有几毫米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例子:硬币的厚度,乘车卡的厚度等)

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

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画。(区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

三、巩固

你能说说他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

小组合作练习: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先讨论量这两种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再独立进行测量。

在()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床长2()

大米宽2()黄瓜长2()

三条线段哪条最长?先说说,再量。

量一量自己的拇指宽是几毫米。

1分米里有几毫米?你是怎样知道的?

板书设计:

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第二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

课本3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

小推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a、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5、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30页例2、31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七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教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平移。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二、互动探究

1、生活中的平移。

谈话: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像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平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平移)

师: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

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举例说说。

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学生边说边做。)

2、移移看。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

(2)画一画。

谈话: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快来移移看!剪下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

3、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9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一开始玩起立不太顺利,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

课件出示小鱼图。

谈话:哪些鱼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

谈话: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课件出示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思考: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平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平移后,不能重合。)

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四、课堂小结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拉窗户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平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合计跳高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合计狗兔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材分析:

例1学习是二下教材第一单元打头内容,第一次出现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以看木偶戏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综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也有小括号的学习,另有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虽然例1和例2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细细琢磨,从学生的认起起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分析,把例1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划分比较合适。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例1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先再这样的方法进行思考,例2的重点笔墨则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会用小括号。若把例1例2合并在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学生对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可能不会较深的感悟,在此情况下,用短暂的时间来认识小括号,难点也无法突破。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括号学习一直困扰着二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第一次出现是一上年级的求总数和求剩余,而一下年级的两数比较解决问题,二上年级则是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是依据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算用结合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式题教学都是辅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例1是解决问题在第一学段的第二次隆重出现。重点是落实在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前几个星期已经能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但他们并不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先想(算)再想(算)。所以,我认为,例1教学,式题的运算技能培养不是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问题,能较熟练的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但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是陌生的,本节课不做教学要求,如课堂能够动态生成,提到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适当提示,不耗学习时间。

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用一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是先算出了什么?他是先算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感悟到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教学设想: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基点。

例1把数量关系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解决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处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本课教学将充分利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先知道他是先算出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 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落点。

把相同模式的问题解决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车下车,图书出借、停车场开来开走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本课教学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模仿练、独立巩固练、选择练、拓展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自觉的对两步计算这种模式的问题解决体会更深刻,同时,不同形式的练习与表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1.小朋友们,桃园小学的二( )班小巧虎中队的图书角正缺图书管理员呢,要到实验小学的二( )班里来招聘图书管理员,你们想去竞聘吗?如果你能解决图书角的问题,知道书架上图书的数量变化,你就有竞聘的资格了!

2.出示书架情境图:

逐步呈现:

先出示:书架上原来有图书22本。

再出示:欢欢小组要归还13本,晶晶小组要借走6本。

问:从图上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标出数据)

问:把你找到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好吗?(指名说,和同桌说,全体齐说)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

引导:请你把这些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

二、探求新知,建立模式。

1.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

3. 把你的`办法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4.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自备本独立练习)

5. 先写完的小朋友和同桌悄悄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6. 反馈:不同方法展示。

(1)22+13=35(本)(2)22-6=16(本)

35-6=29(本) 16+13=29(本)

(3)22+13-6=29(本) (4)22-6+13=29(本)。

预设问题:你是先算什么?哦,你们猜他是先算什么?22+13是先算什么?再减6是再算出什么?22-6是先算什么?再加13是再算出什么?

7.归纳:这几个算式只是想的方法有点不同,但都能解决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和3的方法是相同的,2和4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8. 二个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方法,用先算出再算出的样子,说一说想的过程。

9.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做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今天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巩固练习:解决水果卖进卖出问题。

2、 独立练习:解决乘车问题。(同桌互批)

3、 变式练习:继续解决乘车问题。(集体讲评)

4、 拓展题: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本领?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用一双亮眼睛认真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一些练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掌握好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16 ()×5<41 6×()<338×()<65

23>()×73×()<19()×4<275×()<23

7×()<37()×9<426×8>5×()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列竖式计算

65÷7= 25÷5= 52÷6=

3.填上合适的'数。

△÷8=□……☆☆最大是()

△÷☆=□……3☆最小是()

□÷4=6……△□最大是()

4.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完成,集体交流。)

(1)35个车轮最多能装几辆小轿车?

(2)19包牛奶,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包?还剩几包?

(3)46个同学要乘车去观光,每辆车限乘5个,需要几辆车?

(4)一星期有7天,三月份有31天,这个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5)果园现在有55箱水果,每辆运输车最多能装8箱水果,

(提问题并解答)

(6)同学们排队做缆车上山,每辆缆车有4个座位,小红站在第5位,应坐第几辆缆车?小明站在第25位,应坐第几缆车?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