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恩来》观后感7篇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很多人都会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后写好观后感,为了记录自己观影后的感悟,大家可以认真写份观后感,下面是无忧文档小编为您分享的电影《周恩来》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电影《周恩来》观后感篇1
这部电影讲述了1961年全国大搞浮夸风、大锅饭,却不幸遭逢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向苏联还债期间,大病初愈的周总理亲自到革命老区武安县伯延村调研,在将近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基层,调研实情,最终发现了大锅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了人民公社,为老百姓解决了最迫切的问题。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在总理调研依始,以村主任郭凤林为首的伯延群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编制了善意的谎言。总理坚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了解真实情况不罢休的工作作风,敏锐洞察,通过树叶掉光了叶子而食堂却有红烧肉,判断出问题很严重。不听村领导班子一面之词,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用自己的真诚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一是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喝树叶糊糊吃代食窝头,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他和老乡一起下地插白薯秧,他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他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动情地描绘出周总理把农民的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爱民之情;连弟奶奶卖了寿棺,只为让总理吃上一口自己亲手做的抻面,伯延村民在总理离开伯延村的清晨,男女老幼围着村口水泄不通,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真情。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那样一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中央领导挂念着人民群州,群众用自己的方式不给党添“麻烦”………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是何等珍贵。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们深有感悟,总理已离我们而去,那段艰苦的岁月也已逝入历史的长河,但我党的光荣传统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看过之后,中心党员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踏实工作,积极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质检信息化事业作贡献。
电影《周恩来》观后感篇2
临近“七一”建党节,以怎样的方式去庆祝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铭记苦难或许是打开“七一”建党节的正确方式。铭记苦难,要以历史为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一部中国近代史是苦难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信仰的历史,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奋斗的历史,一部改革开放历史是创新的历史。__年的风雨征程,共产党人创造的奇迹、积累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作为年轻的共产党员,成为一个拥有__年历史的光荣的党的一员,既需要向前看,也需要向后看,对党的历史能透视多深,对未来的展望就会有多远。党的历史中有信仰、有意志,有目标、有方向,有宗旨、有传统,有成就、有警示,有勇气、有定力。党史写的是历史,叙的是奋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它蕴藏着资政育人的丰厚滋养,能够给我们提供无穷的智慧、丰富的营养和前行的强大力量。
铭记苦难,要以伟人为鉴。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当60年代初面对自然灾害,影片再现了周恩来总理亲赴河北邯郸革命老区,用四个昼夜深入农户、深入群众走访调查的故事。影片中的场景让人哽咽不已,泪流满面,心灵也受到极大震撼。周总理与农民一起喝树叶呼呼,吃代食窝窝头;狂风暴雨夜,和社员一起冒雨保护被暴雨冲刷的地瓜秧苗;在地里喝群众盛的水时,想到伯延村群众吃水困难,他仅喝了一小口。苦难面前,周总理和群众一起抗,产生了何等感人的力量。今天,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但影片犹如当头一棒。重温老一辈子革命人的优秀品质,看到从苦难中迸出的力量与智慧,对于当下我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依旧有着巨大的精神推动力。
铭记苦难,要以榜样为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榜样是我们知行合一的最为样板。贫穷的山乡,李保国一心为民,被称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繁华的都市,邹碧华甘当“燃灯者”,被誉为“活在身边的理想”;改革的大道上,廖俊波愿做“樵夫”,为万家灯火负重前行……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榜样,就能用行动不断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电影《周恩来》观后感篇3
“公而为民,官而不显”“勤政为民,廉洁为政”是周总理令人最深刻的个人写照。做人民的勤务员,心中要始终有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的衣服上时刻紧扣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胸章,也始终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看纪实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被他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所折服,知群众所难,解群众所忧。
他对自我工作的定位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勤务员”,一名能够为百姓做点实事的党的普通干部。在伯延公社的四个昼夜,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同甘苦,不搞特殊化,注重工作方式,实事求是重调研,时刻把群众的酸与苦记在心中,殚精竭虑,苦撑危局,扎实稳步推进工作不断前进!
一个真正的人民“勤务员”,必定是时时刻刻想着人民,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这就是周总理交给我们后辈们最宝贵的财富!加入组织部大家庭半月余,一向在努力的融入到组工工作中来,以前对组织人才工作的概念是模糊的,只依稀记得旁人都在吐槽“组织部苦”“组织部加班多”“组织部……”真正接触后才发现这是因为组织部的工作太重要了,工作太繁杂了,一环扣一环,几乎能够用“牵一发都动全身”来形容。要立足岗位,调整好自我的工作节奏,摆正心态,主动进取融入到人才科的工作中去,不懂的多请教,不了解的多看材料,勤总结,多思考,不断锤炼工作敏锐度,努力把好事办好,做一个本本分分、勤勤勉勉的党员、“勤务员”。
有时总在想,为什么人民群众对于周总理的感情是如此的真挚和虔诚?是否可简而言之,是因为周总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一向在教育着我们。家风相连汇民风,民风相融立国风。多期望周总理能看到今日中国的崛起,多期望周总理能看一眼现代社会的繁华,多期望能告诉周总理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
电影《周恩来》观后感篇4
一个国就如同一个家,家里有事情做家长的是最难过的,而国家的领导就如同一个家的家长,哪里发生问题或者底下欺上瞒下不汇报,这是家长最悲痛的事情。看完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禁感慨,在那个时代,国家经济陷于危难之中,虽然公社主任郭凤林不愿年事已高的总理看到令人揪心的真实情景,为老百姓过得不好而感到难过,采取欺上瞒下、层层弄虚作假的态度来瞒着总理调研,出发点也许是善意的,但却严重影响中央了解实情,对地方政策做出正确确定。
由此延伸,在进入我们和平年代,作为基层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是否也应当在把工作做实、做真,让上级领导部门真正了解基层、真正感受到群众的需要,进而方便制定政策,为百姓办实事,体现“找差距、抓落实”,一切先从“真”开始。
周总理在调研中,深入群众,把百姓的苦看在眼里、把百姓的乐当成自我的欢乐,崇高的投入到共产主义事业中去,其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和体察民情的恭谦礼让也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的党务工作者去学习的。作为基层,在应对老百姓上门办事、寻求服务时,我们是否首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接待来访群众,而不是敷衍了事。
在在接待后将百姓的诉求真正贯彻到实处,而不是草草结束,遇到真正难以解决的事情时,也不推托,而是协助居民去找相关部门协商沟通,真心实意的为民办实事。诚然,基层工作很繁琐、很难办,每一天应对形形色色的居民与各种台账、学习资料,但把做一件是一件,做一件让别人满意一件,确实是我们应当做到的事情。期望有越来越多的基层工作者,能够真心的热爱本职工作,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说纯粹奉献这么柏拉图式精神崇高,只要做好“爱岗敬业”我想老百姓们就会对我们竖起大拇指,对我们称赞说好了。
电影《周恩来》观后感篇5
我单位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全体人员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这段史实没有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然而,创作者们深入到伯延,实地了解到周总理在伯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到老百姓对总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于是捕捉到影片的思想之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景……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导演和演员把握住周总理坚定、沉稳、睿智、谦和的气质与博大、悲悯的胸怀,准确挖掘其精神特质。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把总理应对人民疾苦时的沉重、焦虑又愧疚的内心展露得淋漓尽致。影片重复出现深夜总理在伏案研究材料、书写报告的静态画面——此刻
无声胜有声——凸现出他忧国忧民,不辞辛劳,肩担历史重负的精神力量。一位亲民为民,共产党领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周恩来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涵盖了他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一生。
伯延人民送别周总理的热烈场面将影片推向高潮,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别,一张张满含热泪的脸……人民和总理间亲厚的情谊在那里凸显了真善美的情思。影片结尾定格出周总理双目凝视、深思的神态。以警语式的画面告诫人们,告诫干部:中国共产党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永远要为人民执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历史的记忆映照现实,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
我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也学习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景,广大党员干部仅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电影《周恩来》观后感篇6
为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工作,根据部党组安排,在组织包括借调同志在内的全司党员干部观看完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之后,7月31日上午,语用司召开学习交流座谈会。会议由姚喜双司长主持。
会上,全体党员干部结合工作实际畅谈了各自的深切体会。大家无不被周总理处处想着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精神所感动;无不被周总理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所征服。大家一致表示,以周总理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伟大的精神品质就是我们当代党员的镜子,让我们能对照自身,整好衣冠,去掉“四风”,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听完大家发言,姚喜双强调,这部电影对我们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有深刻启示。要以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表率,一要学习他们对调查研究的高度重视,将调查研究作为做好工作的基础;二要学习他们调查研究的方法,深入群众当中,走访田间地头;三要学习他们求真务实的态度,看实情,听真话;四要学习他们注意解决问题的精神,善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我们不仅要将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全面推进《语言文字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推动语言文字工作科学发展,切实提高为语言文字战线、行业系统和社会大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电影《周恩来》观后感篇7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1961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周总理身体力行来到伯延,进行调查研究。然而,伯延从公社主任到群众百姓,没有人愿意说出饥饿的实情,大家的想法仅有一个—不给国家添麻烦。在一次座谈会时,周总理讲:“这次我来是想听大家的心里话,有话只管说,说错了也不要紧。”村民张二廷头一个跳起身讲:全是假话,食堂吃不饱。总理,你要是糊弄我们,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死的。周恩来闻言猛然一震,眼里噙满泪水:还是我这个总理没当好,我先道歉,对不起大家。四天四夜里,周总理走访了几十户农民家庭,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走访调研考察中,了解了真实情景。
周总理与毛主席通话后,向大家宣布:“大食堂还要不要办下去,要伯延人民自我说了算!”由此,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团体食堂的人民公社。让历史照进现实。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__难题的实招、硬招。领导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脱鞋下田、怀揣为民情怀去调研,沉到一线摸情景,真情实意解难题。
一、对照初心,找准调研方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领导干部调研要奔着问题去,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集中、关切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结合职责分工科学确定调研题目、调研对象、调研方式和行程安排,确保方向明、思路清、方法实。
二、秉持初心,务实选择形式。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领导干部调研具体安排要经党组织书记审定,统筹安排,防止扎堆调研;不搞层层陪同,不增加基层负担;落实好联系基层制度,到情景复杂的地方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深入基层一线,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不硬性规定次数和天数,防止脱离本职工作。倡导“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调研,用脚步丈量民生,脱鞋下田,一竿子插到底,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践行初心,真心解决问题。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调查研究是途径,解决问题是目的。领导干部调研中收集到的问题意见和发现情景问题不能过筛子,要原汁原味反馈给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平台大数据分析,认真梳理调研情景,构成调研成果,做到有具体的事例支撑,有数据的统计分析,有解决的措施办法。调研中要立行立改、即查即改,能在现场给人民群众解决的,要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要和人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回去后,要列出清单、团体研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坚持工程化设计、项目化推进,一件一件解决到位。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滋养初心,讲好专题党课。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领导干部要谨记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坚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讲,其他班子成员到分管领域或联系单位讲。党课要突出针对性,讲学习体会收获,讲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存在的差距和改善工作的思路措施,切实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坚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领导干部进取走进建设发展一线、走进脱贫攻坚一线、走进服务窗口一线、走进百姓生活一线,打造过硬作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领导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