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的观后感8篇
要学会将感受写得深入透彻,这样的观后感才是有意义的,无论观看什么样的作品,都有值得我们写观后感来记录,下面是无忧文档小编为您分享的秋菊的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秋菊的观后感篇1
电影的一开始就奠定了案件的基调,这是一个大西北的农村,秋菊是一个怀孕的女子,有北方人的坚韧和勇敢。事情的起因是秋菊家种辣椒,要在地里建个晒辣椒的棚子。当时中国政策禁止在地里修建房子。村长于是以此为理由阻止他建棚子。这分明是在刁难秋菊家。这样的状况在中国乡村是常见的。由国家来管制村民的土地使用权,这使得地方官在执行时有了上下其手的机会。
在秋菊不断上访,不断地进行权利上溯的同时,她与她的“战争”对象,真正的诉讼被告“村长”之间却总夹杂着一层基于乡里、邻里、村带性和人情世故的交往关系。村长不断抵制秋菊的“道歉要求”,不断地给秋菊找难堪,甚至辱骂,但他从未阻止过秋菊的上访,从未透过行贿等手段以期在秋菊成功上诉后能够减轻处罚和赔偿。秋菊和丈夫一向尊重地叫他村长,交涉与辩解的过程中有时还表现出与村长之间的亲近感。但双方在“道不道歉”的问题上却一向僵持着,摆道理的时候来的是硬碰硬。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宪法不断完善,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不管增强。但是,本国固有的人情社会和法制普及差生了矛盾,《秋菊打官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公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开始萌芽,人情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向法律屈服。秋菊反复强调她不是要钱,她只是想要个说法。
但是就我个人认为,她更多的从面子出发,而不是从法律层面去讨个公道。她始终相信世界上是有天理存在的。并且透过司法途径去争取“公道”。从乡、镇、县再到市,她都遇到了很多好公安,这些清廉的为民请命的公安们帮忙她同情她。秋菊最终在半推半就中进入了司法程序,按照规定,市公安局就应首先成为被告,作为其法人代表的公安局长就应出庭候审。这可难坏秋菊了,或者说这可吓坏秋菊了。在整个上诉过程中,公安局长扮演的是好人主角,一向在帮忙她,甚至还用小轿车载了秋菊一程(这在当时的农村人看来但是一个了不起的荣誉)。然而此刻,公安局长却首当其冲要成为挨板子的对象,这完全超出了秋菊对整个事件的理解范畴,成了秋菊遭遇的一次奇幻。她喃喃地说:“我告的是村长,不是局长,局长出庭,我就是不去。”这是一位农妇最真实的心声,对于保守的国人来说,道理就该如此,对于一个需要被唤醒的民族来说,这是在是无奈之举。
法制的普及是一个相当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其中和我国的人情社会的冲突又是很严重的,秋菊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法制观念的觉醒,在九十年代的中国看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我国上千年的历史传统里,贯穿的“人情”、“关系”的观念开始弱化,但是不会被打破,并且仍然根深蒂固。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公民就应学法、懂法、手法、用法,来维护公民的权力和法律的尊严。每一个人,即使是普通人,都就应运用法律手段和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不管这个社会有多黑暗,人心有多险恶,公平和正义始终存在,不要害怕困难和险阻,努力争取。
但是,到了最后,秋菊分娩在即,不幸遭遇难产,家人和接生婆都束手无策,只好想办法送县城医院。当时正值大年30除夕夜,乡里人都上邻村看戏去了,这送人去县城全得靠人手抬脚赶路,可哪里去找帮手?按照普通的是非逻辑,正好没去看戏的村长绝不会成为秋菊一家的请求对象,但我们看到,当事者是毫不犹豫地决定去恳求村长,借助村长权威再拉上几个人一齐完成这趟差事。当然村长这边也有戏码,先是用不太好听的话讽刺了秋菊一家,但紧之后他就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去邻村找人了。这样的村长是真实的,有牢骚,但却并不铁石心肠;有记怨,但仍按人情办事。
秋菊母子平安了,孩子满月摆酒设宴,大伙都已经入席,却迟迟不见村长,他但是秋菊一家请了很多次才答应前来的。村长的妻子说:“他还在家里洗脸刮胡子呢,像过节一样。”村长的这一行为细节充分说明了他对孩子满月的重视,对秋菊一家宴请的尊重,同时他也想借此机会能够平复两家的争斗。大家都在静候村长的到来,最戏剧化的一个幕出现了:村长还未出门,就被市公安局以故意伤害罪抓上警车,依法刑事拘留15天。秋香听闻慌张失神,飞也似地冲向村长家。但闻着警笛声,望着空旷的马路,她只剩下一脸茫然:“我只是要个说法,没有说要让公安局抓人啊?”她有把警察追了回来。
由此,我更加肯定,在中国这个社会,法律缺失存在,但是,要按人情和关系办事。
秋菊的观后感篇2
在1980年代的中国关中地区的某个农村,一个笑话引发了一场刑事案件,随后受害人的家属秋菊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引发了整个村落对于秋菊的“公愤”和“鄙视”,虽然最后她赢了官司但是却彻底的输了人情,她被看作一个另类的人。
秋菊的丈夫因为嘲笑村长媳妇只会生女孩子,结果遭到村长的拳打脚踢,被踢到了命根子。故事开始了,秋菊(巩俐饰演)带着家人一起给丈夫诊断,结果发现伤势严重。秋菊回村后马上找到村长要求道歉和赔偿。村长认为自己是村长,又是长辈对于胡言乱语的后辈有权用拳打脚踢来教育一番,拒绝赔偿更拒绝道歉。秋菊于是开始第一次申张公义的上访,他来到了乡派出所的李干事,李干事在问明了情况后马上找到了村长,对双方的事情进行了调解处理,要求村长赔偿200元。秋菊去拿钱却遭到了村长的无理对待,村长从长辈角度让秋菊给自己道歉。秋菊愤怒开始第二次的奔波,他到了县里公安局,县公安局作出的行政处理和乡公安局一样,并同时让李干事转达,李干事为了息事宁人大事化了,自己购置了礼品谎称是村长对于秋菊的赔礼道歉,结果被秋菊识破,秋菊不服开始了再一次的投诉,市公安局的领导亲自接见了秋菊,并进行了处理,结果和前两次相差无几,但是由于办事人员疏忽,直接把给秋菊的处理结果寄发到了村长家里,秋菊怀疑并且不服。这个时候市公安局领导告诉她要找律师开始打官司,直接对市公安局提起行政诉讼。秋菊却因为被告方是对自己有恩的市公安局领导而不愿意对簿公堂。律师和公安局长一起说服了她,案件审理的结果是败诉,维持了市公安局的判决。
秋菊仍然不服,直接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二审申请,二审法院经过调查认定公安局的处理决定是对于事实的定性不清,村长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轻微伤害,撤销公安局的处理决定并建议对村长作出行政拘留的决定。
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秋菊难产,整个村子又是穷乡僻壤离县医院很远,村里的人又计划全部去看秦腔。这个时候村长不计前嫌的出马了,顶风冒雪把秋菊送到了医院,秋菊产下了一个男孩子。
秋菊一家诚挚的邀请村长做客孩子的满月筵席。两家也希望以此消除不愉快,但是这个时候公安局的警车来了,带走了村长。秋菊惊愕了,她也想不到这个结果,她其实认为自己所要的不过是让村长给自己道歉而已,她一路追着警车,一路的迷惑。
秋菊的困扰在于告还是不告?
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息诉的主流主张要求她不撕破脸皮不得罪村长不得罪政府“官差”不能不听丈夫大事华了的意见不能不顾自己付出的强大的成本不能不顾整个村子对她家的嘲笑。
另一方面秋菊本身对于公正的追求正符合了中国正在建设中的法律的精神。秋菊主张权利保护,法律体系立即会自动启动保护功能。公民要求惩处恶霸,那么法治的要求必然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适用,不论你是不是村长是不是“公家的人”是不是长辈。
秋菊赢了官司,秋菊失去了对于她而言整个世界的人情世故的支持。
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是西方的法治文明。这就是这个影片也许是无意但却深刻触及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冲突。
秋菊的观后感篇3
“秋菊打官司”打官司这一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陕西某农村的一农妇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打伤后,为了“讨个说法”而层层向上级行政机关要求行政复议,并在最终行政复议讨不到令自己满意的说法后,透过行政诉讼,透过打官司,得到了和原行政决议不同的“法说”。当我们看到秋菊带着迷茫和不解的眼神远远地眺望着带走村长的警车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的背景是行政诉讼法开始实施不久,具有明显的民告官色彩。但与其说是其对行政诉讼法宣传有重要好处,还不如说是其在某全角度上反映出了中国行政法制建设所面临的情境。
情境指的是政治所发生的环境。它由一个国家的文化、社会结构、人口因素以及历史经历所构成。(《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著,罗飞、胡永浩等译华夏出版社)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中封建社会占了绝大部分时期,因此长期历史经历给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积淀了一种官本位、权本位及等级思想。中国缺少西方海洋礼貌那种平等、独立的契约精神,加入中国的近代礼貌进程远远比西方短,而且充满欺辱和斗争,所以虽然中国告别封建制度已经有了百来年,但封建的某些思想仍根深蒂固,在广大国民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个性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人民整体素质不高,法律意识薄弱,因此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面临着一个极为不利的情境。这一点,我们从“秋菊打官司”中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秋菊在讨“个说法”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他是村长,他打两下,咱也没话说,能够他该往哪个地方踢呀,那但是个要命的地方……。可见,在秋菊的眼中,村长(官)仍是要比民高一等,而不是平等的关系,之所以要讨个“说法”是因为村长打得太重了,而且事后没有道歉。此外,电影的其他方面,也能够充分说明秋菊等人的
法律等素质不高的国情,如秋菊丈夫说的话,对公务员的称谓等等。
因此,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就务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努力改善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的情境,为中国行政法制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对情境的定义中,我们就能够明白情境是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有些是长期构成的,非一时所能解决,但多数还是能够透过政府和社会一齐努力而能得到改善的。以下笔者想结合“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简单的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推荐。
(一)加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建设,为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带给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行政法制建设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资料,因此没有行政法制,也实际上谈政治民主也是不可能的。从另一个方面讲,单进行行政法制建设也是不行的,它需要融入到整个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中,需要政治民主化的其他方面相应的配套改革来支持。比如,加大民选官的范围和力度,加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宣传力,加强对公务员的多方面、多渠道监督等。村长王善喜为什么会打人?仅仅是因为秋菊的丈夫骂了他吗?我相,其中实际包括着工作态度和理念的问题,如他所说,他是公家人,辛辛苦苦为公家干了几十年,公家不偏他还偏谁?可见,在村长的头脑里,他是在为公家服务而非为村民服务。这种态度和理念固然有其个人素质的因素,但与中国选官制度无不关系。试想,如果他是由村民自由选举出来的,又怎样能不思考到村民的态度和意见呢?又怎会只明白上头文件,而漠视村民的利益和意见。当然,这不仅仅仅是选官制的问题,这与我们没有一个良好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有关的,试想,如果不是秋菊要坚持“讨个说法”,又有谁会指责王善喜呢?可见加强政治民主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的制度,是我们进行行政法制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提高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在“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中,十分鲜明的体现出了行政相对人素质不高和法律意识薄弱的实情。即使是秋菊,她所谓的“讨个说法”也并不是因为他意识到了村长行政行为的失当,更不是追求西方那种“契约”式的平等和人权,而仅仅是基于一种意识种的“不该”和“尊重”思想,即你不能往人要命的地方踢,只要你承认错误,表示对我们的尊重就行了。正是为了这种尊重,秋菊才坚持要个“说法”,而且她所要的“说法”也并非法律上的正义,而仅仅是争取中国传统的“一口气”而已。因此,我们有高兴中国农民有勇气告官时,也不能忽视中国农民素质不高这一点。
因此,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行政相对人的素质。结合中国的国情,笔者对于提高行政相对人的素质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加大中国城镇化进程,减少中国农民的比重;2、强化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法律教育;3、加大政策的透明度,加强国家政策和行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4、鼓励公民用心参与政治;5、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对行政的监督,和对行政不当行为的报道和评论等。
以上是笔者看了“秋菊打官司”后的关于中国行政法制建设的一些个人思考和见解。由于,时间和潜力等因素,见解和思考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和不全之处,欢迎老师和同学不批评指正。
秋菊的观后感篇4
秋菊的丈夫因为嘲笑村长媳妇只会生女孩子,结果遭到村长的拳打脚踢,被踢到了命根子。故事开始了,秋菊带着家人一齐给丈夫诊断,结果发现伤势严重。秋菊回村后立刻找到村长要求道歉和赔偿。村长认为自己是村长,又是长辈对于胡言乱语的后辈有权用拳打脚踢来教育一番,拒绝赔偿更拒绝道歉。秋菊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上诉,最后的到得判决基本相似,她认为,这个事情任然没有给她一个合理的说法,最后用了法律途径——上诉。
在整个故事里秋菊主张权利保护,她要求惩处恶霸,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适用,不论你是不是村长是不是“公家的人”是不是长辈。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秋菊难产,整个村子又是穷乡僻壤离县医院很远,村里的人又计划全部去看秦腔。这个时候村长不计前嫌的出马了,顶风冒雪把秋菊送到了医院,秋菊产下了一个男孩子。
秋菊一家诚挚的邀请村长做客孩子的满月筵席。两家也期望以此消除不愉快,但是这个时候公安局的警车来了,带走了村长。秋菊惊愕了,她也想不到这个结果,她其实认为自己所要的但是是让村长给自己道歉而已,她一路追着警车,一路的迷惑。
秋菊赢了官司,秋菊失去了对于她而言整个世界的人情世故的支持。
从这个电影中我们明显的能够看出作为普适好处上的法律是具体的运作了,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出这次法律的运作并没有带来好的效果.因为不仅仅没有保护好农村的乡邻之间的那种风俗习惯和固有关系,以及农民要求的保护形式,反而以一种强硬的姿态把象征国家权力的法律强势的渗入进来,最终破坏了本来能够修复的农村的那种关系.当然,我不是不否定法律的整体好处,只是这种处理方式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村长和秋菊的矛盾,在农村来说就是邻里之间的摩擦,对这些矛盾摩擦村民们都有自己的解决方式,或者请村里长者调解,或者对方道歉就能够了,真的没有必要让法律渗透近来.秋菊要的”说法”也仅是让村长道歉,不是为了钱.因为从剧中看出,秋菊讨说法的成本是很高的,一年收获的辣子就应是全家一年的柴米油盐钱的,就这么耗费在讨说法上而一点不心疼。这时候法律在必须程度上也是与这种民间自力调解为主的民风相抵触的.
当然,我也认同秋菊为了讨“讨说法”坚持不懈的这种精神,只是秋菊的做法太过火了。
秋菊的观后感篇5
乡里的市集里人熙熙攘攘,叫卖声不绝于耳,自行车的响声亦是不停。穿着各式服饰的群演们视镜头为无物,随意走来走去,那服饰就成了带观众入戏的关键。灰青色、黑色和红色的袄子,加上或蓝或绿的头巾,还有“美得很”的陕西方言不断入耳,乡土气息扑面。许久,镜头前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一个穿着红袄子,戴着绿色头巾的身怀六甲的农村妇女随着板车走入镜头,这是巩俐饰演的女主角,而这个长时间的姑且可以被称之为空镜头的开场,正是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开头。
?秋菊打官司》荣获当年威尼斯电影奖最高奖项金狮奖,演员巩俐也凭借着出色的演技荣膺最佳女演员。此片也凭借着出彩的声色处理和有高度的影片主题成为张艺谋导演生涯不可抹去的一笔,观毕此片,甚为感动,故写此文做点浅显的分析,兼抒己感。
电影技法分析
色彩
色彩增加影片的丰富性和深度,同时也能给观众带来观感的满足。作为电影制作方用以表达主旨,渲染气氛等的手段的色彩,如今已几乎至于不可忽视的重要程度。色彩除了对观众的影响,更是会在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表现这一方面大有助力,同时色彩还可以作为象征符号、过渡手段和重复主题、营造影片视觉效果的手段。
?秋菊》里的色彩运用值得称赞。影片讲述了农村妇女上访的故事,涉及到城乡二元的景象,而很明显,影片在区分城乡时也是从色彩入手的。镜头下的西北农村,有着黄土特有的黄,从黄沙飞扬到黄土搭建的民屋,均是如此。同时,阳光的运用也值得惹人注意,不过也许是因为胶片拍摄年代的问题,影片实际上呈现了软焦的效果:阳光模糊,黄土模糊,人脸也变得不是那么明亮。乡间小路上的三轮车带起的黄沙,就是农村部分的主基调。但是,人身上总不能也整天蜡黄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尚属改革开放逐渐开展的时期,城市流行起了红裙子等新潮服饰,但是这股时装改革风并没有吹到西北的山里。这里的人依旧穿着厚厚的袄子,以黑、青为主,女性也有着红着浅蓝者,头上再戴着头巾,男性带着特色的红军帽子。穿着厚厚的袄子,蹲在门槛吃着撒了臊子的油泼面,再谝谝,然后加上黄色的土和黄色的阳光,一派西北农村的景象就出来了。窗户上的彩色的剪纸、对联、贴画,都以红色为主,加上绣着各色花样的毯子,颜色满满的,显得十分现实。
到了县、市部分,颜色淡下来了,变成了以灰白为主。高楼的外墙是白色的,街上扬起的尘也不再是黄的。镜头也借助女主角秋菊的眼,将新潮的驼色、绿色等五彩的服饰记录下来,还有新潮的卷发和时尚的挎包。而在第一次切换的时候,对摊子上的海报的时间不短的记录,更是用色彩将地点和时代点明。摊子上有毛主席的画像、年画,还有明星海报和欧美性感的剧照(裸着上半身的男性和穿着泳装的女性),这一切都昭示着那是一个新旧并存的改革时代。
可是尽管城乡的二元景象在电影里用不同层次的深浅色区分开来,但影片整体的色彩基调在今人看来却都是“土气十足”。饱和度低的色彩看起来觉得很脏,所以像罩上一层灰土的电影看起来也很脏,脏得可以一瞬间将人拉回九十年代。可也正因如此,影片营造出来的现实感,或者说真实感很强,极具说服力。
音效和对白
现代电影已经基本离不开音效、对白和配乐这三部分。而我将《秋菊》中的配乐划到音效里来,因为完整的配乐在这部电影里其实是缺失的。
音效在这部电影里其实只有背景音,没有作为表达内心独白的旁白等音效。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秋菊第一次去乡里讨“说法”的时候。王公安之前和大家在火炉旁围坐,老陕们在用方言闲谝,还有倒水声、搓手声。秋菊坐下,开始和王公安交谈。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老陕们的交谈声的分贝丝毫没有下降,反而不时会盖过秋菊和王公安谈话的声音,然后倒水声继续,哗啦哗啦。主角们的谈话被各类杂声包裹,似乎是在暗示秋菊的上访其实在别人眼里无足轻重或者暗示了公安机关对此事的不重视,后面的多次裁决结果的一致性也因此显得合理。当然,也存在设施简陋,收音收得不好的原因,不过这处确实惹我注意了。
以背景音为主的音效要考虑到角色所处的环境会自然产生的声音。所以在西北农村,有吸溜裤带面的声音,有牛叫声,有拖拉机的嘟嘟启动的声音,也有辨识度极高的陕西方言。这些音效元素的融合,在结合电影的色彩,让电影的表现力更上一层楼。
再有就是转场时作为过渡手段的音效。我不是很通音律。但大概可以听出片中转场时的秦腔和秋菊每次上访时的传统鼓点。这些中国音效的运用,早被证明是最能让影片接地气的一种方式。在最近的一部同类型同主题电影里,这点也同样被用得很多。
?秋菊》中的对白是以方言形式呈现的。方言对传达乡土气息的作用自不用说,一开口就让人明了。此外,对白的内容其实也值得关注。粗略来说,电影中的对白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民的言语,另一类是公·安机关(代表的是官·方)的话语。秋菊代表的农民,说话直接明了,不断说着“额就是想要个说法”,然后就是“这多钱”之类的话。朴实、现实而且简洁。而转到公·安机关方面,除了法庭宣判那一段因为判决是书面语写就的缘故可以不计较之外,其他地方的官·方话语却无法忽视。“以包容理解为主”“维护安定团结”等传统的熟悉的官·方话语不断入耳,哪怕在面对上访的农民也不放弃简单的叙述,持着官腔,不过这倒是十分真实。这种民间和话语的在对白上的对立,在电影中被展现得十分明显。秋菊要“说法”,而他们说“法律程序”“调解”,不过倒不是说孰对孰错,就是这种两方话不着调,不在一条线上的景象非常好玩。
(当然对白深挖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因为影院观影有些对白记不住了,想以后再看的时候补齐。)
表演
演员对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我们选择去看电影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想:这部电影是谁演的?因为演员对于影片的作用相较于导演、剪辑、摄影来说,是最可视化的。而对于演员,他/她应该尽量地让观众完全地相信他/她就是片中的角色。一般来说,演员分为角色再现型、阐释与评注型和本色型。
?秋菊》中的巩俐仿佛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不是泼辣带劲的菊仙,也不是大义在身的山东大妞九儿,换上那身红袄子,摇身就成了许许多多可以顺势蹲在墙就着大蒜吃裤带面的陕西农妇。这像是一种魔力,她将自己的特色隐去,收起其他角色的气质,专心钻进这个倔强的农妇身体里,喊着“我要个说法”。这是角色再现型演员的一大范例。令我影响最深的一场戏是她带着妹妹去局长家送礼,中途妹妹走丢,然后她回来之后蓦然发现,她顶着大肚子和不合身的洋装,先左顾右盼四处寻找,然后变得着急,之后妹妹回来,眼眶先是发红,之后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而最可贵的是,秋菊脸是黑的,眼睛和其他部分皮肤看起来差别并不明显,可是那些打转的泪水却看得很清楚。这不得不说是一场见识演员功底的戏。另外值得说道的还有她的方言。巩俐是山东人,而秋菊是陕西人,因为个人原因我对这两种方言都还算熟悉,差别还有点大。可当秋菊说起陕西方言的时候,我发现她发音是那么好,虽然细听有些不足,但是足矣。(其实打好语言功底只是一个演员拍戏的基本素养之一)可以说,巩俐真正地做到了bring reality to the character。
除却主演,助演对影片的成功也功不可没。雷恪生的村长一角像极了许多倔强的老陕,拿着大碗咥面,犟得很,同时又有着一股“公家人”的气派,但又有着村长的责任感。联想起他在《背对背脸对脸》里的表演,不禁感叹起他对角色诠释的多变性和自身的可塑性。另外刘佩琦的丈夫一角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作为整部电影故事的最初的因果所在,诠释好这一角色也很重要。这个角色身上的愚昧、懦弱还有对妻子的那种农村男人的关心,都被他拿捏得很好。同时,这部电影还采用了很多非专业演员,有他们的纯正方言和正宗作派,影片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感又进一步得到了保障。
主题分析
先说农村主题的处理。隐约记得有人评价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说此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农民和农村的真诚的关怀,切切实实地将农民和农村作为叙述的主角。同样的评价也可以用于《秋菊》这部电影。为什么这部电影动人呢?因为它是真实的记录者,不意淫,不居高临下,保持着对乡土中国的尊重。最直观的一点就是不选择性地美化,不凭空想象中国农村。《秋菊》通过对音效、色彩和对白的刻画,展现了陕西农民的风情画。碾辣子,挂玉米,养狗圈羊,擀面(形状上有棍棍面、裤带面,类型上有蘸水面、油泼面),剪贴画,蒸馍,绣兽帽兽鞋,这一切最具乡土气息的元素随着每家每户的热腾腾的蒸汽盘桓在观众的脑海中,做到了真实可信,也有了现实意义。如果说还是难以想象电影的用心,那可以简单和《我不是潘金莲》做一下对比。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并且因为祖辈的缘故会经常去乡下小住的江西人,当时看到《潘金莲》里的对婺源的刻画实际上觉得想笑。因为这部电影的选择性取向太明显了,为了适应画幅,营造出美感,根本没有触及最真实的乡村景象。有人要说了,婺源是旅游景区,中国最美古镇,那么美是应该的。但其实真正懂旅游或者会去实地考察的人,应该都知道所谓的景区的真与假的分寸。圆形画幅里的婺源美则美矣,但几乎丢掉了真实感,也因此造成了隔阂,丢掉了共情基础。再回头看《秋菊》,土到掉渣的农村景象,极强的真实感带来共情同理的基础。这样哪怕不用特写或者近景,观众都能被秋菊的行为所牵扯,为她的遭遇和结局而担心。作为现实主义的电影,没了真实的关怀,也就没了共情的基础,只能像《潘金莲》一样在圈里打转,打擦边球,做一部假现实主义电影。
再说中心主题的处理。 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过二律背反律。它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例如时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是一条直线还是一条射线。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最后得出的结果是都成立。同时,康德还说过“道德的普遍法则不可避免地要进入感性经验,否则就没有客观有效性,于是在人的身上必然发生幸福和德行的二律背反,二者只有在“至善”中得到解决。”从抽象到具体,用这个来解释影片的故事结构,大致就是说人情伦理(感性领域)和法律制度(理性领域)是符合二律背反律的。秋菊口口声声说的“说法”是要村长低头认错,想通过大家约定俗成的人情“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上门交谈无果后,她想到了去公安机关,请执法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个“说法”,甚至一直往上告到了中级人民法院(这一步出了岔子)。可是法律制度(理性领域)只有冰冷的条文,尽管寒冬腊月,秋菊拖着沉沉的身子不断上访,最后得出的判决结果都没有改变多少。当一切都将爆发的时候,编剧在最开始交代的秋菊怀孕这个部分开始起了作用:孩子难产,幸得村长相助,母子平安。这时候人情机制再次起作用,人情伦理冲解了原先法律制度解决无果带来的剑拔弩张。秋菊邀请村长来参加孩子的满月酒,说下“谁都可以不来,村长也不能不来”的话。可是,这时编剧埋下的另一个伏笔又开始起作用:丈夫的x光结果出来了,丈夫肋骨骨折,由于村长殴打过丈夫,因此村长犯了故意伤害罪,要行政拘留15天。于是,在下面等待村长光临的那一天,警笛响起,法律制度的冷淡冲散了人情刚刚建立起来的宽慰和理解。最后,秋菊二话不说就开始追,在追不上站定的时候,镜头给了秋菊一个脸部特写,这张脸上满是惊慌不解,影片到此结束。
这样的处理不仅让影片极具戏剧效果,同时也通畅地解释了人情伦理与法律制度的冲突。影片中,秋菊在初级人民法院状告公安局的时候,见被告席上心善的公安局局长,一时不肯上原告席,并嘟囔着:“局长是个好人,我怎么能搞局长呢……我就是要个说法而已。”这里这种冲突就很明显,为什么法律给我的不是我原来想要的呢?感觉不仅中国社会如此,其他社会皆然。这就好比我们日常会遇到的情况:为了防止某人不做道德上对不起的事情,会威胁他/她说我报警了哦。虽是戏言,但我一直觉得这种话说起来无力,道德问题真的进入法律领域解决吗?我看不行,伊朗不行,美国不行,中国更不行。
?秋菊》的戏剧冲突在结尾爆发,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观感满足,也在观后给观众带来了关于电影主题的思考。这是《秋菊》电影最成功的一部分。这一主题的揭示,是通过戏剧化的剧情,几近完美的表演和充满关怀的描写共同达成的,绝不是为了通过审查而打擦边球达到的。就因为这些,《秋菊打官司》足以成为张艺谋最好的作品之一,毫无疑问。
写在后面
其实还有对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描写和男尊女卑现象的刻画,但因为不是影片主旨所在,所以只是蜻蜓点水式地略过了。
好可惜,现在《乡土中国》没有在身边,要不然可以根据书中的分析,来看看村长家和秋菊家的家庭结构。(虽然我不一定写得出来)
有些地方摘取了《看电影的艺术》一书中的一些表述,自己拙译了拿过来用,但是因为很零散,就没标参考。康德哲学部分的理解可能有偏差,因为哲学很难,而我很笨。
秋菊的观后感篇6
第5周上课,在王老师的推荐下,我回寝室观看了《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刚开始看着还觉得不是很起劲,像一般我们这种90后的`小女生,不是喜爱那种有高大帅气男主角的韩剧,就是那种重口味爱看血淋淋的恐怖片,谁也不会主动去看这种特定年代的片子吧,换做是你,你会吗?我觉得也不会。但是随着农民妇女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的漫漫告状路途情节的发展,越看越觉得巩俐的装扮真的是十分贴切也十分的到位,把一个农村妇女的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但是此刻说实话,这部片子确实是有很多的看点的,比如乡村人民的耿直和淳朴,勤劳和不屈,甚至能够说农村经济的落后思想的单一法制观念的淡薄等等。
?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西北以为农村妇女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正因盖房子发生了争执,庆来被村长踢中下体并造成肋骨骨折。秋菊怀着身孕去向村长讨个说法,村长不肯认错。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对这个行为感到不满(ps:如果是我,我也会不满)。之后秋菊先后到了县公安局和市里,但是都败诉了,秋菊不服,最后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在村长和村民的帮忙下,连夜踏雪冒寒送秋菊上医院。秋菊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秋菊与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了。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让我们措手不及。
这是一种尴尬的“胜利”,我觉得这就是《秋菊打官司》的最卓越的地方,戏剧的令人深思,耐人寻味。它并非只讲一个足以引起百姓共鸣的“民告官”事件,而是从侧面地表现了“权力”与“权利”、“法理”与“情感”的辩证关联,不但抓住了中国民主进程的关键要素作为创作根基,更是给予了最具中国味道的“人情”、“面子”以辩证的刻画。在这个影片中就是正因村长的不肯认错,秋菊的不依不饶,使得局面僵化,两个人互不相让。该影片中的亮点和高潮也是最激烈的时候,秋菊把村长告上中级人民法院,但是碰巧秋菊又难产,村长帮忙把秋菊送到医院,恰恰秋菊又生了个村长求之不得的男孩。在这个过程虽然在影片中显得很平淡,但紧张的气氛感觉都被冬天的寒冷给冻僵了。而人性的善良却仿佛是冬天的一把火给人的温暖,那里面没有激烈的心理斗争,也没有背后的暗斗,有的只是默默地行动。
而在此刻咱们农村,最大权力者是村长,民间舆论是评判行为的最主要力量,人情是维系人们的纽带,面子是人们追求的东西。村长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在官方秩序中,权利者是公安局、政府,法律评判行为,是国家强制机关,人们追求利益,这利益和面子则成了这两大秩序的核心。因此我们从村长的视角来看,刚开始正因面子问题不肯认错,但在与最后需要他的时候,村长根本不是思考着什么“以德报怨”的宽阔胸襟,而是想着作为一村之长的职责和一个人性的光辉,这也是让我们感动的地方。而在最后切纠结在这些之间,因此构成了“尴尬”的胜利。
电影当中秋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角,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泪水也有委屈,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联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的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在我们南方人普遍的观
点里,北方人性子直,拿得起,放得下,言出必行。这一切已经明明白白地从秋菊的言行之中发散出来了。秋菊不讲情面的层层上告,虽然有点过犟,但从好的方面或大的方面来说,这体现了她对真理的执著。虽然最后她官司成功了但她又觉得自己是失败了,她自己都觉得这是一种“尴尬”的胜利,她迷茫的眼神表达了她自己的疑惑与不解就像我们看不到中国法律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一样。
在影片中张艺谋导演把秋菊坚强、倔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在秋菊讨要说法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再之后秋菊去法院提起诉讼,也是“民告官”案子的一个典型提现,而在这过程中,也深深的体现出了秋菊法律知识的欠缺,之后村长被拘留与秋菊讨要说法的初衷大相径庭,也说明了秋菊并不懂法律,并且法律规定与自己的小农朴实思想相矛盾。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有时候只是因一时刻的冲动或许可能仅仅只是面子上的事而造成的,记得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一休哥》里面有个故事叫“解铃还须系铃人”,讲的没错,一切的恩怨都只能用人性中最精华的部分来化解,这最精华的部分即是善良。换句话说,虽然在大多数状况下,法能够给我们一个公道,但它不能给我们一个说法,更不能给我们一股互相谅解的温暖气息,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那才是更重要的东西。我们生活中,真正有的东西不是法能解决的,就像钱不能解决有些事情一样。
回归到现实,我国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这一过程离不开广大公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而此刻,我们就应加强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我们不能光顾着为发展农村经济而给多少多少的资金,也要注重设立专项资金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像影片中秋菊压根不知道起诉为何物,虽然近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离我们的法制国家的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就是要发奋的提高官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此刻我们国家的官员能找到象影片中市公安局局长那样的不多了。
虽说秋菊的时代离我们有点远了,这部片子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东西,同样对我们有启示好处。张艺谋导演确实是一个看到了我国社会发展不足和缺陷的优秀导演,让更多的人幡然醒悟。也深深的震撼了我自己。
秋菊的观后感篇7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农民王庆来与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王庆来的妻子秋菊忍不下这口气,找村长论理,村长不肯认错。为了讨个说法,秋菊带着六个月的身孕,踏上漫长的告状之路,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最终向法院提起了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法院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这部电影反映的两个主题:一是中国正在走向法治,人民群众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描述一个传统概念中的弱者(怀孕的农村妇女)对抗强大甚至邪恶的势力(踢伤人死不道歉的村长)的坚强意志和不出精神。
从影片中能够看出秋菊是很期望透过诉讼来获得正义的,并且在我们看来她也确实获得了正义。但实际上最后她能获得什么呢,也许这对于秋菊来说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她获得的大概也只能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在农村,人与人之间基本上都是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这也是中国绝大部分农村成百上千年来构成的良好道德传统。比如秋菊丈夫与村长发生矛盾后,在秋菊生孩子时还得到了村长村民们的帮忙。而秋菊期望透过诉讼讨\"说法\"的做法,却把以前帮忙过她的村长送进了监狱,在村民们甚至她的家人看来秋菊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而且笔者坚信在农村,像秋菊这号人物是永远也的不到人们的认同的,她肯定会遭到遭到村民们的唾弃,而像秋菊这样貌带来的新的法律观念将使得农村里面邻里互敬互助的传统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是瓦解。相信经历了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秋菊今后也许再也不敢透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而应对这样的法治,还有几个人敢上诉呢
秋菊把村长送进监狱也许又是我国的法治的进步的一个体现,但是试问一下,这到底是不是秋菊期望得到的结果呢也许这就是法律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突,这更是法治的无奈。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也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法律既不是全部社会规范,也不能代替其他社会规范。而就道德来说,它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准则,它不仅仅关乎人的行为,而且连接人的内心。法治要想离开道德而独自存在,那只是一种空想。法治不仅仅不会排斥道德,而且还是以道德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作为社会基础的。法治如果超出自己的范围而要将其他社会规范所代替,那就只能是空想,就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能够说秋菊打官司的结局就是法治的无奈,而法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无情的法治只能使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务必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法治才更有威信。但在法庭庭审中法官也只能就事论事,根据当时人的诉讼请求来依法作出判决,一旦法官在判决中作出一些人性化的判决资料(比如按照传统的道德观,顺从秋菊以及大部分人的想法,只判决该村长向秋菊道歉并赔偿损失而不追究其他职责),其立刻就有可能被怀疑是否有受贿的嫌疑,而且社会也有可能会因此而乱了套。所以也只能把这归咎为法治的无奈,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理论的发展人们慢慢的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对我国的法律制度现状,我要说的是,各项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确实对我国人民的和谐生活功不可没,也为我国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在新颁布的众多法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们国家虽然说起步比较晚,94年开始全面建立,但是我们国家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就应说是比较快的。国务院已经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而且在全国法律援助机构普遍上都建立了,据了解,每年实施的法律援助案件有几十万件,就应说帮忙那些社会弱势群体维护了权利、讨回了公道。但同时,我们也就应反思的是,国家在透过法律实现其权威时,如何在个人愿望、社会效果和刚性的法律之间实现一种平衡,不再让秋菊那样虽然讨得了说法,却陷于茫然失落之中。
就目前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状况来看,就应说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举个例子说吧,此刻老百姓遇到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那里面应当有什么权利,应当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这些权利观念就能看出来老百姓的法律意识确实是提高了。再一个,大家遇到了纠纷,想到的都是透过法律途径来讨回公道,这也证明大家法律意识提高了。当然,我们国家由于幅员辽阔,各地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地方城市里面的市民法律意识高一点,偏远地区的人受法律宣传教育条件的限制,还是有必须的差距。但总体来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在逐渐提高,这对于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进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总而言之,我觉得,在逐步完善我国法制环境和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同时,如果能够实现个人愿望、社会效果和法律之间的平衡的话,我国的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到达指日可待。
秋菊的观后感篇8
分两个晚上看了电影《秋菊打官司》,老实说,如果不是想从法律角度加以考证,我是没有耐心看下去的,也许该片的拍摄目的也仅限于普法的好处。
该案的法律程序:秋菊因为村长的故意伤害行为,“告”到乡里的李公安那里,在那里,李公安的行为是调解,如果双方对调节结果不满意或者不履行调解结果的,就应告知双方当事人进入司法程序,而所谓的行政复议程序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根本不是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也就不会有之后的在市里行政诉讼的行为。(由于该影片拍摄年代较早,至于较早时间的法律规定是否与此刻的规定有不同,没有考察,只是因为这些不是笔者所关注的重点。)
村长是不是“官”或者说是不是公家人?村长自认为是公家人的-不瞒你说,我不怕你们告。我是公家人,一年下来,辛辛苦苦,上面都明白,他们不给我撑腰,给谁撑腰?
按照宪法的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最低一级是乡镇。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有一点勿庸置疑,即毋论村长是不是公家人,其对本村村民的故意伤害行为都是一种民事行为。应由民法予以调整。(同上备注)
再让我们来看看究竟秋菊应不就应打官司的问题。故事刚开始的时候秋菊因为男人被村长踢伤,到村长家里讨说法,按理说两家已经有了矛盾了,但是村长家的女人、孩子还是很热情,好像两家没发生过摩擦似的,这只能解释为西部农村的民风淳朴但是,既然民风如此之淳朴,又是什么力量在促使秋菊一而再再而三的要讨个说法呢?从剧中看出,秋菊讨说法的成本是很高的,一年收获的辣子就应是全家一年的柴米油盐钱的,就这么耗费在讨说法上而一点不心疼。这不矛盾吗?
仔细想来,我们的普法在必须程度上也是与这种民间自力调解为主的民风相抵触的。如果象秋菊一样没完没了的讨说法,无疑会受到村民的排挤,在一个自然村落,被村民认可无疑是很重要的。类似于证人出庭举证的问题,很多证人就说,自己宁愿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不会出庭作证,因为大家都是街坊邻里,一旦因为作证而得罪了人那么在这个生活的圈子里很难立足了。影片的结尾安排也体现出秋菊对于这样的结果感到出乎意料,换句话说,如果秋菊一开始就明白村长会因此而被行政拘留15天,就不会没完没了的讨说法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要依法治国,就务必大力普法,让老百姓明白法律究竟给予了自己那些权利。
法治最好的结果就是百姓懂法而更懂得在什么状况下不需要法律来解决纠纷。然而这实在很难。当我们应对诉讼带来的生活圈子的孤立的负面影响,当我们应对司法程序的各种不正义带来的身心疲惫和经济损失,我们很难说法律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如何使法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同时使各种社会关系最大限度的受益,是立法者和法律人就应加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