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综合实践总结 > 内容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09:10     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国人惯用的系统思维模式、赤子之心与儒道风骨、儿童教育、做人教育、环境教育等五方面简要地剖析了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认为是历史悠久、灿烂夺目的中华文明最终孕育了陈鹤琴和他的民族教育思想,从而肯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包括教育创新在内的一切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文化渊源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有“中国幼教之父”之美誉。他幼时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八岁入横街私塾(现上虞市鹤琴小学),15岁由亲友资助进杭州中学学习。1911年春考人上海圣约翰大学,秋转入清华学堂高等科。1914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公费赴美留学,与陶行知同行。1917年、1918年分别在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效力。陈鹤琴留美五年,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教授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从他提倡的“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来看,西方的教育学知识和理念无疑给他耳聪目明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陈鹤琴身上流淌着中国传统的血液,从小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在海外求知的几年,他的绝大多数人生岁月都是在神州大地上花费或奉献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在他身上及其思想上的现实存在与刻骨铭心的影响,是我们任何—个研究和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人不得不首先正视与面对的。仔细研究陈鹤琴的思想,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位有着深刻中国文化底蕴的教育家。兹提供几点研究心得,以抛砖引玉。
  
  一、中国人惯用的系统思维模式
  
  自古迄今,中国人惯用的思维方式就是系统或整体思维,天人感应,家国同构。中医、气功等学说无不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这在陈鹤琴的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无论搞教育试验,摸索教育规律,还是构建儿童教育原则和幼教体系,都运用了整体思维。陈鹤琴曾请陶行知作了中华儿童教育社社歌。这个社歌中所谓“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才能教育小孩,是一套完整的儿童教育原则。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出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率先开设大学本科的幼教专业.并重建和附设南大附小、幼儿园、儿童玩具研究室及附属工厂、幼儿师范等附属机构,从而形成一个包含各级幼教机构并体现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特点的完整的幼儿高等师范教育体系。”[1]“20世纪70年代末,88岁高龄的陈鹤琴先生,还对切实开展幼儿教育科学实验以促进全民族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要对作为幼儿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做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将幼儿的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对幼儿园的教育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科学实验与研究,……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师范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婴幼儿到青少年,从正常到特殊儿童,从普及教育到文字改革,他都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为我们留下了近四百万字的学术研究成果。陈鹤琴先生不愧是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由上可见,陈鹤琴思想中的传统思维与文化痕迹是显而易见和勿庸置疑的。
  
  二、赤子之心与儒道风骨
  
  陈鹤琴不仅有着中国人思维的传统特质,而且有着充满“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高尚气节,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着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乐幸福的神圣事业而前赴后继、奋斗终生。我们完全可以说:“懂得了这个词汇,才可以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于说“浩然之气”,它是指“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是一股凛然正气,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4]也就是我们这儿所说的“赤子之心与儒道风骨”。
  潘菽在为《陈鹤琴教育文集》所写的序中这样写道:“有人称赞陈鹤琴同志是一个‘不失赤子之心’的大人,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恰当的印象。我也有这样的印象。他确实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纯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热爱儿童,儿童也才能喜欢他。他不仅喜欢自己的几个孩子,也喜欢所有见到的儿童。不仅自己几个孩子喜欢他,所有见到他的孩子也都喜欢他。其实除非别有心肠的人,所有的人也都这样看他。他好像是一个随和的人,但自有他的风骨。”[5]“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出自《孟子•离娄下)。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中言:“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身患重病的陈鹤琴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此外,陈鹤琴在《我的半生》中回忆道:“究竟我的志向是什么?我的志向是为个人的生活吗?决不!是为一家人的生活吗?也决不!我的志向是要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我是喜欢儿童,儿童也是喜欢我的,我还是要学教育,回去教育他们好。”[6]将上述几项综合起来,井进行比较后,我们就会发现陈鹤琴身上有着中国儒道两家优良文化所共同推祟的纯洁善良的心地和“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壮志豪情,他不愧为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而这种赤子之心和儒道风骨正是我们现代中国人应该人人具备的根本素质。
  
  三、儿童教育
  
  陈鹤琴平生所致力于的是儿童教育,而注重儿童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春秋时代的孔子、汉代的贾谊、南北朝的颜之推、明代的王守仁等人都曾明确地提出过儿童教育思想。孔于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论语》)贾谊在《保傅》一文中写道:“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故太子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颤之推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王守仁言:“大抵儿童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陈鹤琴显然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他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这样告诫人们:“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尤应当特别谨慎的。因为小孩于年龄幼稚,意志薄弱,很容易受教育的影响的。施以良好的教育,则将来成为良好的国民,倘施以恶劣的教育,那末将来成为恶劣的青年了。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俗谚云:‘教儿婴孩’。”[7]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