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中学教育投入与高校学生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学习成绩整体上呈现出的地区性差异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查询、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所在高校07-09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状况,并重点分析了各省教育经费投入绝对量与相对值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针对教育投入不均衡导致学生成绩差异的现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地区性差异 教育经费投入 学生成绩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学生成绩的地区性差异是指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在接受同等教育的情况下,学习成绩整体上呈现出的随地域变化而高低不同的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不均衡现象。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实现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然而,笔者在学习生活中却发现这种区域性的差异仍普遍存在。为了客观了解这一差异,我们课题组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文献查询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资料的来源
本项目选取中国矿业大学2007—2009级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年成绩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统计分析后得到学生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与此同时,通过文献查询及问卷的统计分析,对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高校学生成绩区域性差异的分布情况
为了明确高校学生成绩区域性差异的分布情况,笔者将得到的成绩数据按年级进行了如下处理:
1.按年级和专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并求出各省份的学生总人数。
2.统计各个省份学生学习成绩在各自专业前20%、20%-50%、50%-80%、后20%四个成绩段的人数,并求出各个成绩段学生人数占各省学生总人数的比例。
3.对比三个年级的统计结果,找出学生成绩的整体分布状况。
统计结果如下:
表1:各省学生成绩的整体分布状况
分析上表,我们不难发现,就中国矿业大学2007-2009级学生大一时的成绩分布状况而言,各省之间整体上存在着差异。其中,成绩整体相对较好的省份包括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浙江及中部地区的河南等省,而成绩整体相对较差的省份包括西南地区的宁夏、青海、新疆,以及吉林、海南等地。
(二)区域性差异的问卷调查分析
针对这一问题,项目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37份,回收率为93.7%,有效率为89.2%。
调查结果如下:
表2:关于中学(高中级初中)教育影响的调查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就中学教育对目前学生成绩的影响来看,认为影响较大和很大的同学很多,平均选择等级为2.19,介于较大和一般之间,并且偏向于较大。换言之,被调查的同学大部分认为自己目前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学教育的影响。由此可知,研究中学教育对高校学生的成绩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教育及地区教育投入等。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认为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当地教育水平的影响很大,平均评价等级为2.02,介于较大和一般之间,同样偏向于较大。由此,笔者重点分析了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与高校学生的成绩关系。
(三)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1.关于教育经费投入评价指标的建立
国际上一般通用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在国内,沈百福、刘泽云等在相关研究中分别使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等指标作为衡量教育经费投入的指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
以上指标构成了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一般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我们主要分析各地区中学教育经费投入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取2004-2008年各省地方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投入量的均值(指标一)及2004-2008年地方普通中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GDP比例(指标二)作为衡量标准。指标一为绝对值,反映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规模;指标二为相对值,是国际通用指标,具有权威性。
为了更加清晰地对比出教育投入与学生成绩的关系,特别选取表1中的以下两组省份进行对比。
第一组: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河南、浙江、安徽
第二组:陕西、贵州、吉林、海南、青海、宁夏、新疆、西藏
2.2004-2008年各省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投入量均值情况
表3:各省04-08年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投入均值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0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图1. 各省04-08年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投入均值
各省普通中学年均教育经费的投入量反映出各省中学教育的投入规模。分析表1与图1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排名与生源地教育经费的投入具有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整体上表现为投入总额相对较高的省份成绩相对较好,如山东、江苏等;相反,投入总额相对较少的省份成绩也相对较差,如新疆、青海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地区教育总投入的影响较大。
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统计口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和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赠经费、学(杂)费、其他收入。上文已经计算出04-08年各省教育经费投入总额的均值,依据教育经费来源,我们再选取预算内教育经费、社会捐赠经费、学杂费三个指标来分析各省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投入中政府、社会和个人的投入情况。
图2. 各省04-08年地方普通中学不同来源的教育经费的均值
注:为使得图示结果更清晰,图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单位为百万元,其余为十万元。
从教育投入主体的投入情况来看,各投入主体的投入情况与学生成绩二者呈现出的相关性和图1呈现的相关性相同,即学生成绩较好的省份,政府、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较多,而成绩相对较差的省份,各投入主体的投入相对较少。虽然三个指标的均值在两组省份内部高低起伏,如在第一组省份中河南省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明显高于浙江省,而第二组省份中新疆的预算内经费高于陕西。但是就两组省份相比,第一组省份的三个指标均值要明显高于第二组。因此,提高各投入主体的积极性、提高投入水平是解决地区教育投入低水平问题的重要途径。
3.地方普通中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GDP的比例
表4:各省04-08年地方普通中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GDP的比例单位%
数据来源:200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图3. 各省04-08年地方普通中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GDP的比例
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而上表中西藏、贵州、宁夏、青海四个省份地方普通中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方GDP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4% 。一方面反映出这些地区十分重视普通中学教育,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量。对比表三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组省份的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额相对较小,但是却占据地方GDP很高的比例。因此,尽管第二组省份十分重视中学教育,但是要想扩大投入规模还很吃力。
四、结论
高校学生学习成绩的区域性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根据以上学生学习成绩与各省教育投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高校学生学习成绩的区域性差异与各省中学教育投入密切相关。
2.政府、社会、个人对中学教育的投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
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地区中学教育的投入规模。
五、笔者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强政府对中学教育投入的责任。
政府是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因此,从教育投资来源来看,政府应该肩负起教育投入的重大责任。各省政府应该明确树立“科教兴省”的观念,引进科技人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缩小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
(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扩大中学教育的投资规模。
1.加大企业对中学教育的投入。
2.大力发展社会捐资活动。
(1) 增强国民教育捐赠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更多的潜在投入者明白教育对省区发展、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教育捐赠的行列中来,提高捐赠主体的积极性。
(2) 建立健全鼓励教育捐赠的相关法律法规。
(3) 完善教育捐赠途径。设立相关机构,负责地区的教育捐赠和实施工作,保证公开公正。
3.提高学校的自我创收能力。
(三)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做大蛋糕。
学生成绩的区域性差异和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密切相关,而造成地区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因此,各地区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脚步,采取积极措施促成地区经济增长,做大蛋糕,才能使中学教育分到更大的一块。
(四)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省域教育的协调是我国教育事业协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各地区教育的区域性差异,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一方面继续坚持对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性支持,另一方面发挥东部优势,带动中、西部各方面建设,最终达到各地区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夏志强. 我国省际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生均经费的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
[2] 严全治,张倩倩.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3).
[3] 欧阳华生,余宇新.省际间政府教育投入努力度的差异性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