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内容

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生命鲜活起来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9 06:15:09     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逐渐高涨,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校园已经大面积铺开。但在涌动的科研热潮中,也明显暴露出一些浮躁现象,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生命机体频频感染病毒。2007年4月21日至22日,我参加了在长春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科研兴校成果交流会,有幸参观与考察了吉林省长春市的东北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小、长春市树勋小学等科研名校。通过名校科研与区域科研的对比,一种让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生命鲜活起来的使命感在我的心中油然升起。于是从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象切入,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与定位又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思考。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浮躁现象
  
  (一)科研意识淡漠化
  科研意识,是指积极从事教育科研的意向。由于目前对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教学质量好坏的评价,往往还只看该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所以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对学校没有长远规划,最担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升学率上不去。他们认为,教师搞不搞教育科研问题并不大,只要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就可以了。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忽视教育科研对提升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作用。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对立起来,认为搞教育科研会影响教学工作, 甚至认为教育科研可有可无,领导观念“近视”,科研意识淡漠。
  (二)科研开展形式化
  一些学校只注重和追求教育科研的表面形式,学校也设立了教科研室,也有了教科研组织机构,也确立了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但教科研室没有专人负责,没有健全的教科研制度,教科研组织从来不开组会,课题研究只注重开题与结题,只强调课题立项的级别和数量,不注重抓好科研的过程管理,使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性,缺乏具体内容,无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只有科研的外貌,而没有科研的实质;只有科研的形态,没有科研的过程;只有课题的申报,没有问题的解决;只有科研的口号,没有科研的实际行动。教育科研成为了华而不实的点缀品或名誉标签。他们从未体验过教育科研带来的收获与乐趣,教育科研在这些学校只是轰轰烈烈走过场,只是口号与形式。
  (三)科研目的功利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探索中小学教育中的未知领域,以便揭示新规律,提出新见解,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策略,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些地方把搞教育科研变成了创建示范学校的需要、申报职称的需要、评先晋级的需要,教育科研正在成为获取功名的良药、冠取虚名的妙方。他们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是为了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而是过多的考虑自己或小集体的私利。他们的目的虽然明确,却不正确。
  (四)科研形式课题化
  研究课题,一般被看作“校兴科研”的重要标志。目前每所学校都有一个或几个科研课题,一提教育科研,有人就错误的认为只是搞课题研究,认为课题研究是科研的代名词。毋庸讳言,科研以课题的形式来表现,可以使研究更集中地来解决一个突出的问题,能够使研究方向明确、成果突显。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决定了,一些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针对一系列具体、特殊的问题进行系统化反思,虽然并不在预定的课题研究范围内,但同样是重要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形式并不唯一。
  (五)科研管理无序化
  教育科研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提高科研效益的保证,有效的管理可以正确引导科研的方向,组织与协调各种研究力量以形成合力,使工作有序而高效地进行。但目前一些学校科研管理混乱无序,表现在教育科研计划性不强,有时制定一个计划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交差了事的,没有严格科学的教育科研计划,使教育科研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强;教育科研的组织形同虚设,没有肩负起科研管理的职责;科研队伍松散,没有形成以校长为首,科研主任为纽带,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研队伍体系;课题管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缺乏层级管理意识;教育科研制度,有而不全、全而不健、健而不施。
  (六)科研选题时尚化
  选择课题是进行科研活动的起点。只有选好课题,才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才能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新课程的实施为教育科研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然而,一些学校和一些教师在选择科研课题时跟风追潮,合作学习一出现,不少学校就会以“合作”为题申报这样或那样的课题。多元智能理论一引入,有的学校马上就会对多元智能教学进行验证或推广研究。选题经常舍近求远、贪大求洋,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在多元选择,多元表达的背后,隆起了一堆由浮躁与跟风导致的科研泡沫。科研选题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身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缺乏应对自身独特问题的勇气与智慧。科研选题时尚但不实际。
  (七)科研方法简单化
  有的学校将教育科研和日常教育工作等同起来,缺乏科研知识的学习,不知道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常用的科研方法。课题开题后只是搞几次活动,写几次阶段总结,写几篇论文,写一份结题报告,就算完成课题研究。教师的科研工作缺乏方法意识,不研究教育科学方法,科研工作难以跳出经验性、描述性的研究层次,难以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这样的课题研究缺乏信度,更无谈效度。
  (八)科研成果泡沫化
  一些学校教育科研不注重实际操作,不深入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归纳;搞重复研究,在成果上妄加水份,拼凑文章。一些中小学取得的所谓课题成果,经不起专家的推敲和实践的检验。研究成果缺乏可靠性,成果的研究方法、条件和结果不可以重复。研究结果难于被证明;从内在效度的角度说,成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不大,甚至有些结果不能被科学解释;从外在效度的角度说,成果能被推广的条件不佳,甚至不可以复制。许多科研成果不能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存在着弄虚作假、“泡沫化”的倾向。
  (九)科研咨询空白化
  由于科研与教学的严重脱节,一些学校的教育科研游离于教育教学实际之外,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依托教育科研的引领而得到提升。呈现出科研与教学“两层皮”现象。在这些学校里教育科研只是形式、只是口号、只是摆设,不能为教育教学科学化提供咨询服务。科研咨询的空白化使教育科研在中小学失去了存在的重要价值,为教育科研“无用论”提供了重要证据。事实上,教学只有与科研结合才能够创新,科研只有与教学结合才会具有生机。
  (十)科研评价结果化
  科研评价对教育科研起着导向、鉴定、激励、调节和促进的作用。目前,很多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在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评价时,只注重所承担课题的结题验收,而忽视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评价。这一评价标准有悖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宗旨,容易引导中小学教育科研走向形式主义。作为衔接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的群众性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成果形式和评价标准应该定位在过程,主要看其课题研究是否产生了良好的过程效益。“科研过程化”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境界。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深入思考
  
  以上种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表现出来的不合理现象,与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不明确,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不准有关。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1. 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需要
  实施新课程需要的是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的教师,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科研可以促进教师去观察、思考和学习,进而改变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质。像魏书生通过中学语文六步教学法的研究、顾泠沅通过青浦数学教改实验、张思中通过外语教学法的研究、窦桂梅通过语文教育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研究、赵谦祥通过绿色语文教育的研究,都说明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理想抱负。教育科研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生命鲜活起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生命鲜活起来.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