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单位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心得体会
让“枣园的灯光”照亮奋进之路
说起延安,大家就会想起“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这一座记录着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城市,孕育了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延安精神。枣园的灯光,杨家岭的早晨,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一帧定格的“画卷”,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眺望前方的奋进之路,“枣园的灯光”将继续照亮奋进之路,指引我们奋勇前行。
“枣园的灯光”是一份信仰弥坚的“精神力量”。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风雨岁月,延安这座坐落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城市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忆往昔,这里记录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个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故事;这里记录着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这里记录着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生活;这里孕育诞生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看今朝,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延安精神”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枣园的灯光”在奋进之路上闪耀着“信仰之光”,提醒我们时刻不忘革命先辈为了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无畏、坚毅和勇敢,更是在沧海横流中那一份让我们信仰不偏、初心不改,走向辉煌的“精神力量”!
“枣园的灯光”是一本自我革命的“指导手册”。“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延安整风”作为百年党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自我革命之一,具有让全党端正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重要作用,是共产党人锤炼党性、凝聚力量的精神力量。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奋进路上还有无数未知的难关和挑战,如何才能把握正确的轨迹,锻造更好的自我在前行路上逐梦前行,就是要求我们用“延安精神”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来检视自我,让“枣园的灯光”照进心灵,重新检视自己政治方向是否坚定、遵守纪律是否严格、服务人民是否到位,只有在自我剖析、自我检视、自我提升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找准党员干部自我革新完善的“突破点”和“提升点”,让“枣园的灯光”真正成为我们滋养初心、淬炼党性的“指导手册”!
“枣园的灯光”是一座接续奋进的“灯塔航标”。百年风霜雪雨,在革命历程中“延安精神”历久弥坚,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宝贵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传统。正是这一份精神,让共产党人在前行路上始终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光流转奔涌向前,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你看,那永不熄灭的“枣园的灯光”在指引着我们用延安精神坚定信仰的力量,校准前进的方向,走好奋斗的步伐。你看,那熠熠生辉的“枣园的灯光”在诉说着要将学习传承延安精神融入红色血液之中,融入接续奋进征途之中,融入披荆斩棘勇毅之中。我们坚信,“枣园的灯光”必将成为我们接续奋进征程路上的“灯塔航标”,激励追赶超越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谨防党史学习教育“花样走过场”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近段时间,各地、各领域、各行业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载体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掀起了热潮。但也出现不少“会中加课”“课后补习”“材料留痕”等“花样走过场”现象,亟需制止与防范。
谨防“会中会”“补笔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首先要有想学、要学、学好的高度认识。可有的部门、有的领导干部、有的党员站位不高、对党史学习教育重视不够,认为学习对工作的帮助不大,进而放低要求。有的部门只求“开展了”不求“开好了”,“以会代学”“见缝插针”,不管是什么会议,只要会标一打、照片一拍、图片一传,最终都是学习会。有的领导干部、党员平时不学习,开展督导检查时再“加班补笔记”,东抄一句、西抄一段,一抄了之,有的甚至半夜还在朋友圈晒“学习”图片,一边感叹形式主义、一边晒自己的“形式主义”,评论区更是五花八门的倾诉和抱怨。此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各级党委及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当加强督促指导,结合作风整顿教育,采取随机抽查、暗访等形式开展调研,实地发现问题,督促加以整改,做到边学边改,边改边进步。对弄虚作假、作风不实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谨防“不会学”“学不会”。知识要入脑入心,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学习是关键。有的党组织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缺乏思考和谋划,通过会议领学多、集中研讨少,教育照本宣科读得多、深入解读少,对其中的内涵、要义缺少相关的解读,大部分党员即使参与了学习,也记不住学习了什么,自学更是找不到方式方法,停留在翻一翻书、抄一抄笔记上,任务式、空洞式的学习,让党员失去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思想上难以提升,出现“不会学”“学不会”现象。因此,要压实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尤其是部门一把手、领导干部、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的责任,发挥他们统筹谋划、带头作表率的作用。同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采取感染力强、互动性强、生动形象的形式讲解,提高党员学习的积极性。
谨防“材料论”“检查论”。科学规范的材料、资料一定程度能反映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情况,但重材料收集、轻学习成效提升的本末倒置成了变相的形式主义。一些部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把收集好印证资料等同于开好了学习教育,把汇报材料过硬等同于工作开展过硬,学习停留在打卡、拍照、找资料上,各种穿靴戴帽、追求形式的包装材料、资料应运而生。有的地方开展党史教育督导检查时,以“看材料”为主,只顾写的、不看做的,单看纸面、不看实际,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考核督查成为空对空的“走秀”。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将党员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等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多看为民办实事成效情况、多听党员群众反映评价,更好督促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为基层减负松绑。
党史宣讲切忌“照本宣科”
党史宣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党员干部没有下足“备课”功夫,在党史宣讲过程中形式比较呆板、方法不够灵活、内容空洞无物,存在“照本宣科”现象,让听众感觉枯燥乏味、味同嚼蜡,甚至觉得毫无营养可言。为此,党员干部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提升党史宣讲质效。
在形式上少些“规范动作”,多些有情感的“临场发挥”。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组织书记在进行党史宣讲时,没有认真“备课”,不管现场坐的是些什么人,都按照宣讲稿一字一句地照着念,听众感觉听着不“过瘾”、不“解渴”,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导致宣讲效果不够明显。在现实中,每个地方、每个单位、每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如果党史宣讲成了简单的念材料,完全忽视下面坐着听讲的人,效果大打折扣是必然的。因此,在党史宣讲中要因人而异,根据听众特点,有针对性地备好课,举例子时要联系听众的实际,从听众身边人身边事的鲜活事例分析和启迪,只有通过这样的“临场发挥”,才能有针对性地把“大众菜谱”制作成适合听众口味的“特色佳肴”,让听众听得进,能共鸣,有触动。
在方法上少些“阳春白雪”,多些接地气的“下里巴人”。党史宣讲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是否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不顾听众感受,尽讲一些高高在上的纯理论性的知识,自以为讲的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而效果却未必好。事实证明,只有充分掌握听众的文化程度、工作环境等特点,尽量用接地气的语言拉近听众,用真情实感的表述打动听众,才能在良好的互动中达到宣讲效果。要尽量避免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将宣讲内容的精神实质吃透,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想清楚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搞明白听众想听什么、厌烦什么,将看似高大上的“阳春白雪”,成功转化为接地气的“下里巴人”,让党史宣讲更能打动人,真正成为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精神大餐”。
在内容上少些“虚无缥缈”,多些有见地的“干货实料”。党史宣讲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关键是要察古知今,以小见大,联系实际,让党员在思想上引起触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果宣讲过程中完全照读照搬,对一些深刻的道理不能进行深入浅出的解答,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联系实际来解释,这样势必让听众感觉宣讲内容虚无缥缈,如坠云里雾里,效果无法体现。因此,党员干部要吃透理论讲,把精神实质讲出来,把历史意义讲出来,把时代价值讲出来;要带着感情讲,把一腔热情讲出来,把初心使命讲出来;要联系实际讲,紧扣宣讲主题,紧贴工作实际,紧跟形势需要。要善用小故事、小观点、小例子等“干货实料”,把哲理讲生动、把真理讲精彩,从而激发和凝聚前行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