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会议主持词 > 内容

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国际比较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1 07:25:19     阅读:


  摘 要:通过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高等教育筹资多元化和各国的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分析,勾勒出了高等教育财政改革与变迁的轨迹,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大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成本分担与补偿;高等教育筹资;学生资助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霍启红(1973—),女,汉族,山东省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张莹(1982—),女,汉族,山东省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一、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国际现状分析
  
  因高等教育需求膨胀和成本提高而导致的投资供求矛盾加剧,成为各国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堪高等教育投资重负的各国政府均致力于寻找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新机制。
  通过表一: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中,可以看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膨胀,到了80年代左右这种上升的势头有所减弱,但是到本世纪初每一个国家都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在为本国的人才开发与培养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各国的财政拖上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表一:高等教育入学率年增长率
  
  通过表二:世界各地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疯狂增长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相对比,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却是增长缓慢,甚至在80年代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高等教育财政供给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陷入了低投入、低增长的窘境。
  
  表二:世界各地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二、高等教育筹资多元化的国际比较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近年来都增加了多渠道筹资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加大个人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比例,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共同趋势。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对接受高等教育者或其家庭收取一定费用,并且加大这种费用在高等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其一,高等教育是一种于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均收益较高的活动。这已为众多实证研究结果所证明。其二,高等教育是一成本很高且成本递增产业。其三,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纯公共品或纯私人品,有明显外溢作用(弗里德曼所说的邻近影响)。因此,高等教育的生产成本补偿不能完全由政府公共支出或受教育者个人负担。其四,大量对实行免费或低收费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对高等教育实行免费或者低收费,常常得到与政策目标截然相反的效果,即公共高等教育资源并没有让低收入家庭从中获益,相反高收入家庭成了最大受益者。
  日本、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采取的做法就是提高学杂费收入在学校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学杂费、考试费和食宿费的收费标准,对继续教育的短期课程全部收费,澳大利亚和英国就对留学生实行差别收费或者全额收费政策。随着受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增加,无论对于哪一个国家的财政,高等教育所收入的经费都是一个很客观的数字。无疑,这不但大大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受惠面,同时也更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 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国际比较
  
  随着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的出现以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的提出,高等教育的收费政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很明确地将教育财政以及其中的收费问题作为重点予以讨论。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密切相关的是收费的理论依据,即过成本分担与补偿原则。一般认为“受益者付费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谁收益谁付费肯定是有利于公平的实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确立是以受教育者的最大支付能力为基础的,不能超出其承受限度。我国的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GNP百分比达到了81%,跟中东和北非地区持平,这个数值是比较高的,再加上我国各地区发展的情况非常不平衡,有很多家庭负担不起目前的高等教育收费。我们还可以对国外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澳大利亚1988年的高校收费与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方案规定:高校收费的基本标准为直接教学成本的20%。其基本依据是:这一收费水平相当于一个中等偏下劳动者年收入的10%,学生家长能负担得起。事实上,我们的收费从相对意义上已经超出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美国公立四年制高校1994~1995年度平均学费水平为2689美元,占年人均收入的12%。对于中国这个低收入国家来说,高等教育的相对成本很高,即使个人负担教育成本的比例相同,教育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也大不一样。1993年,美国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GDP的60%,1996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为231%。同样负担教育成本的20%,美国只占人均GDP的12%左右,中国却要占人均GDP的46%左右。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GNP百分比的平均数仅为26%。
  
  04
  
  四 、我们的发展思路及策略
  
  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经济学家已经证明,高等教育实行成本补偿是可行的,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即有助于社会公平和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也有助于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但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尚处在英才教育阶段,社会不利群体连中等教育都很难完成,这时候的教育机会均等是很难保证的。可见,如果认为成本补偿是完全合理的,就等于认可了能否缴得起学费是高等教育的入学基本条件,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肯定是令人忧虑的。所以,无论是对学生慷慨无偿的财政支持还是大规模的成本补偿,都不能解决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公平问题。本文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思路和视角提出以下策略:
  1.政府应在宏观调控上发挥积极的作用,特别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政府投资应突出重点,既要发展重点学校、重点学科,更要扶持落后地区与薄弱学校。
  2.改革国家财税体制,提高国家财政实力。要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政府财政收入能力和预算能力,以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比如综合配套地进行税费改革;消除预算内外之别,统一国家预算;完善税收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减少财政支出;等等。
  3.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比如,探索我国高等学校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和扶持私立高校的发展;进一步落实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使高校成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的融资主体;深化高校内部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压缩行政后勤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改革高校财务制度,加强成本核算,避免浪费和低效率,建立效益——成本核算机制,并使之与政府拨款挂钩;等等。
  4.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学生贷款资助体系,保证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者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要探索银行、高校、中介机构协调合作的借贷管理体制,促进贷款的发放和回收。要加强贷款资助的信息服务,避免弱势群体得不到充足有效的信息。
  5.加大金融部门对教育的扶持力度。如增加面向高等学校的贷款,不仅用于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而且还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同时可考虑成立专业的政策性银行——教育银行,面向社会融通资金,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教育发展;对教育部门提供贷款;监督教育经费的使用。
  
  参考文献:
  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9,177.

《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国际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国际比较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