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会议主持词 > 内容

大学生“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分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08:57     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还存在很多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如大学生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其中“上学难”主要是由“上学贵”引发。据2004年3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中心作过的一次关于高校收费问题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71.6%的人认为“学费太贵”,而且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在各个收入阶层中的分布都较平均。在“是否能承受目前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问题上,学生选择“难以承受”“勉强可以承受”的占了近八成,认为可以承受的则相对较少,仅有16.9%。学费再加上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而多支出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使得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很多家庭的主要支出,部分家庭甚至已经“因教致贫”。据甘肃省农业部门2004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甘肃省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数量占总数的50%,教育已经成为甘肃农民返贫的第一因素。另一方面,尽管政府十分重视贫困生的资助问题,高等学校也一再保证不让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但有关贫困生辍学、失学甚至自杀的事仍屡见于报端,而更普遍的还在于这些贫困生虽然进了大学,但由于生活的窘困、心理上的焦虑与自卑,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减少。此外,上大学高额的花费还有可能影响贫困家庭子女在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动力和学习选择。对于某些处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来说,由于缺乏对高等学校学生资助的充分信息,高额的上学费用可能使他们对大学教育望而却步,从而丧失求学的动力和信心。或者有的家庭在中等教育阶段就有可能转而选择学制更短、费用更低的中等专业教育,放弃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追求。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促进收入均等、改善低收入阶层经济状况的功能正在逐渐消退,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美好前景正在消失,社会各阶层间的贫富差距还在被人为拉大,优秀贫困生的美好憧憬正在被高昂的学费所扼杀。因接受高等教育所导致的贫困现象将会进一步激化社会特别是贫富阶层之间的矛盾,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高收费还会制约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等学校的多数生源产生影响,从而损害了广大学生的利益。因此,解决大学生“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使广大适龄青年有学上、上得起学,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大学生“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不足。目前,我国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显得严重不足,2004年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的2.79%,4%的目标迟迟难以实现,这是产生“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根本原因。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6年的一次研讨会上说:“社会上有一种与实际不相符合的认识,即认为公共财政已向高等教育投入了很多钱,因为我们建了很多新校区,但他们不清楚为了扩招而建的这些新校区大多是用贷款建起来的,学校是在负债建设、负债运行。在教育的财政性投入中,基础教育占的比例大约为70%,用于高等教育的大约占20%。2004年对教育的总投入仅占GDP的2.79%,这就表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0.558%,这个数据在世界上处于低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陷入了举债办学的困境,这样“没有标准”地向学生收费自然而然就会成为高校的选择,把本应由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转嫁到学生身上。据说,目前高校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很形象地比喻高校这一“无奈”的现象:“现在不是政府在办中国的高等教育,而是中国的高校在办中国的高等教育。”
  2.学费增长速度过快。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不仅不向学生收取学费、住宿费,而且还要发给学生“人民助学金”,用以补贴学生学习期间的部分生活费开支。此后,随着我国政府财政能力的逐渐下降,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到1995年和1996年更是达到了低于2.5%的历史地位。而与此同时,在各方面需求的驱动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却在持续扩张。政府投入不足和规模扩张双重因素导致了当时高等教育系统的经费投入严重紧缺,众多高校的财政经常处于困窘之中。经费不足成为了这一时期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该问题,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实行成本补偿和成本分担制度,向受教育者开始收取学杂费。1989年,全国大部分高校开始收取每年100~300元学费,平均为200元。1992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在较大范围内推行招生收费制度改革,逐年提高学费水平。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学费涨过2000元。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开始,紧随其后的就是学费的一路攀升。到2005年,高校的学费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平均水平达到5000元。在教育部直属的74所高校当中,大部分高校的学费集中在4000~6000元之间。其中只有三所院校的学费低于4000元,一些艺术院校的学费更是达到10000元。可见,我国高等学校学费在近20年间就上涨了25倍,这远远高于群众收入的增长幅度。
  3.高校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高校乱收费可谓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顽症。尽管政府有关部门不断“重拳出击”,但是各种乱收费行为总是顽强地突破“政府文件”构筑的防线,一次又一次袭击囊中羞涩的老百姓。近几年来,教育部等主管机关几乎年年有“通知”,岁岁有“禁令”,但从现实来看,高校教育乱收费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相反却出现了禁而不止、顶风而上的现象。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却对收费上瘾了,把学生当成“摇钱树”,收费的名目花样不断增多,收取的费用不断增多。这无疑会直接加重学生及其家长的经济负担,导致“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产生。
  4.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经至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达到危险的边缘。2004年已超过0.465。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在总体上向资本所有者、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的阶层倾斜,低收入者比重较大。据调查统计,到2001年,我国城市有20%的人口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足10%,而另外20%的人口却获得了社会总收入的1/3以上。到2002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中收入水平中等偏下和低收入者(每户年均收入为6273~2357元)共占总数的64.15%。二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持续扩大。在广大农村,农产品因社会供给大于社会需求,价格上不去,农民增产不增收。因此,对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大、占人口比例80%的是农民这一现状来说,高等教育的学费势必给农民及城镇下岗职工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再加上上学期间的其他开销,在没有较完备的配套资助措施支持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5.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不完备。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还不完备,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没有处理好奖学与助学的关系。从2002年开始,国家财政拨出专款设立“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要求面向广大贫困生,教育部也明确要求获“国家奖学金”称号同学的当年全部学费应由所在学校减免,可贫困生不完全是优秀生,获奖就减免学费,实际上是把奖励品学兼优与资助贫困混为一谈,把“奖学”和“助学”严重混淆。其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尚不健全。这主要表现为:借贷规模小,数额少,还款期限短,现有的个人信用制度和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违约风险大,拖款欠款难以避免。再次,勤工助学活动不够规范、内容单调、流于形式、资金不足、岗位缺乏等问题。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不完备,使得“决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难以实现,使“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更加突出。

《大学生“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大学生“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分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