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段艺术教育与高校艺术公选课教育的对接转化探究
【摘 要】义务教育学段的艺术教育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提高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将为下一阶段的提升打下基础,不可一蹴而就,教育者该探寻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程度,因材制宜,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段;剪纸;皮影;高校;艺术实践;对接转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30-01
学校艺术教育是一项惠民教育,它可以将那些抽象的艺术术语通过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方式,转化成更加细化的知识和某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有一定的土壤培育,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以及师承对接转换。作为这种能力培育的载体,剪纸和皮影是首选。之所以将其称之为首选,是因为中国的文化艺术是有世代民族根基和传承的。在几千年的艺术文化传承中,这种乡野民俗文化艺术经久不衰。
剪纸,又叫刻纸,起源于西汉,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内容和寓意丰富多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认知、抒情、陶冶、美育、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中国剪纸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剪纸艺术是借用一把剪刀,在一张红纸上创造无限繁简的图案符号和三维视觉的艺术,老幼皆宜,无需太多高难度的技巧,当然,进入高级阶段的确需要一定的禀赋和技艺造诣,单就入门提高期的青少年而言,剪纸可以起到协调手、眼、心性的作用,以及对左右半脑进行开发。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光布进行表演,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牛皮、驴皮、马皮、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制作而成。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北方人都叫它“驴皮灯影子”。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皮影戏艺术课程,对当代大中小学生更是一种音乐与美术,以及文学等完美结合的综合教育,通过皮影制作、皮影表演、乐器和演唱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课程。由于学生对各类音乐和故事都有不同层次的喜爱,可以先从皮影剧开始,再慢慢过渡到戏剧戏曲形式。这一结合的过程,是挖掘不同学生音乐、美术、文学,以及组织合作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最好途径。
我們在开设这门课程中发现,该课程非常受同学们的青睐,学生积极性极高,效果极佳。是各层次学生进入审美教育的绝佳选择,工具材料简单易学,学生上手很快,而且寓教于乐,艺术实践性非常强。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经说:“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阿什比先生的“如何讲授”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很值得我们去反思。在多元文化和现当代艺术发展的今天,在素质教育培养下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反对教条式的理论解读和文人化十足的课堂灌输,尤其对非艺术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他们对东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陌生,对近现代以及当代艺术的迷茫,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需要专业教师的帮助解读。“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开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先导者。
不论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高校大学生中,发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继承和创新民族民间艺术,从中汲取艺术文化营养,是任何一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任何年级或任何层次专业的学生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潜能,都值得我们每位从业教师去反思。艺术课堂不是教师灌输专业的抽象术语,而应该从艺术本体、学生兴趣所需出发,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接受形式和途径,其教育效果会达到最优化。
基金项目:茂名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GJ1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广油教【2016】44 号,项目编号:66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