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安全生产公文 > 内容

对外古典诗词教育探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2 06:13:15     阅读:


   [摘 要] 中华古诗词教育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少有提及。对外古诗词的传授应定位为“教育”,而非“教学”。从美学教育的角度看对外古典诗词教育,有其合理性。并可借助“隐性课程”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古典诗词;美育;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6-0080-03  
   一 “美学教育”与“中国传统美育”
  “美育”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德国席勒的《美育书简》。而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和中西方各流派的美育观点更是不断涌现。
   黄济指出:美育的任务包括欣赏美和创造美两部分(黄济2009:580)。“创造美”不仅指艺术创作,也可理解为一个人将“美”内化之后的全部体现,包括文艺素养、教养和思想品德的进步;而“欣赏美”则可理解为文艺美学中的“审美体验”。基于此,本文认为美学教育即通过“审美体验”使受教者在各方面得到进步的过程。
   如果剔除西方各个流派在“美育”概念中对于“个性”“生活”“劳动”等价值的加权而采取这种普遍理解,那本文的“美育”定义,则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美育”定义十分接近。
   西周的“礼乐”制度,通过音乐舞蹈给人和谐愉悦之感,使人融于社会秩序;孔子则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则对艺术与教育和真善美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乐论》中说礼乐并施可以“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南北朝时期,有艺术特征的“文”(诗文赋铭)独立于“笔”(应用文)而获得自觉,并进入南朝官学系统;唐代诗歌写作进入科举系统……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可以发现“诗教”“乐教”等皆是通过审美的方式,使人之人格达到完善,或使社会和谐稳定。这种注重美的教化功用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
   二 从美育视角看对外古典诗词教学
  (一)古典诗词教学的美育指向
   汉语国际教育按照内容可分为语言和文化两部分。古诗词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已经开展,但受制于对外古诗词教学的定位不明和语言障碍等问题,探索开展得较晚,且不如语言教学和茶艺、京剧、武术、工艺美术等文化课那么成熟完善。
   相比于单纯的语言知识和茶藝、武术、京剧、工艺等文化知识,诗歌有其独特性,就体现在其更具有审美性和教育性上。相对于语言教学,诗歌可以表现中国以温婉含蓄为基本特征的艺术风格,以及中国语言的音韵美,和中国诗歌意境所展现的画面美。相对于茶艺、武术、工艺等,诗歌可以更集中地展现中国传统美德与价值追求,如建功报国的进取意识,家国天下的胸怀,洁身自好的品质,潇洒达观的情节,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等,这带有中国风格气派的价值追求,对于人类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力量和道德修养显然是更具有积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也认为应注重文学的教育作用,并首次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文学创作即是将作者的思想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表达的过程,优秀文学作品往往兼具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也正鉴于此,审美与教育可以在这里达到高度统一。
   (二)“对外中国传统美育”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 合理性
   汉语国际教育肩负文化传播的使命,而“对外中国传统美育”与文化传播有着密切联系。
   一方面,以诗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育在文化知识的层面上,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忠实全面的文化传播是绕不开此内容的;另一方面,注重中国之美的欣赏和传递,这在方法和理念上,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精神有着有效的指导意义。
   现代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审美先行,价值后行”的特点。审美的本质尚无定论,但是一些审美活动可以给人身心带来愉悦和快感,这已是共识。
   当然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传播,并不是文化输出,更不是文化宣传。文化传播的目的并非要求外国学生认同中华文化,更不是试图对其进行价值观灌输,而是希望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并对其产生好感,消除文化的异见与隔阂,增强文明间的对话。最终实现国与国、族与族互敬互爱,平和而稳定地发展,“以化成天下”。
   此过程具有温和性,非强制性。称此为文化之传播,毋宁说这是文化之“展示”,展示中国文化之美好,等待友人自愿接受。而古典诗词之美是中华文化美的集中体现,诗歌艺术有“叩打心扉”之作用,诗教美育对于文化传播的适合性正体现于此。
   2 可行性
   美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具备绝对性,审美活动也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美的绝对性不仅体现在自然美和社会美上,同时也体现在艺术美上,《红楼梦》、莎翁戏剧、天鹅湖舞剧、贝多芬交响乐……等作品的欣赏是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存在。
   艺术美的绝对性的存在,建立在人共同的经验与情感以及某些共同的价值追求上,这为引起不同国家人的心理共鸣带来了可能。 “不管时代与民族的歧义,人类的最崇高的情思,却竟是能够互相了解的。在文学上,是没有 ‘人种’与‘时代’的隔膜的”(郑振铎1958:4),这同样也是文学作品翻译能存在的基础。如爱情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牡丹亭》中渗透的对纯洁的爱情有着无比追求的“情至观”也可以在莎翁戏剧中找到影子。不惧万难追求真爱,这是中英两国人民都具有的情怀和价值追求,也为两部作品能交互传播搭建了心理通道。
   具体到诗词艺术,在以往的古诗词对外传播中,也可以看到基于以上理论的两种具体传授方式:对比法,基本思路是选择同样思想情感的外国诗歌与中国诗歌对照,分析两者在形式上、手法上、风格上的不同之处;翻译法或阐述法,即通过语言的介绍和解释(一般配合外语翻译),配合环境气氛使学生对诗词艺术有感知。

《对外古典诗词教育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对外古典诗词教育探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