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信访维稳公文 > 内容

新编教科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单元知识点+教材分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1-02-25 21:05:22     阅读:

新科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学设计 目 录 教学计划 2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7 第一单元 42 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42 1.2《种植凤仙花》 46 1.3《种子长出了根》 50 1.4《茎和叶》 52 1.5《凤仙花开花了》 54 1.6《果实和种子》 56 1.7《种子的传播》 58 1.8《凤仙花的一生》 62 第二单元电 路 65 2.1《电和我们的生活》 65 2.2《点亮小灯泡》 67 2.3《简单电路》 68 2.4《电路出故障了》 70 2.5《里面是怎么连接的》 72 2.6《导体和绝缘体》 74 2.7《电路中的开关》 75 2.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77 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 79 3.1《岩石和土壤的故事》 79 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80 3.3岩石的组成 83 3.4 制作岩石和矿物的标本 86 3.5岩石、沙和黏土 88 3.6观察土壤 90 3.7 比较不同的土壤 93 3.8 岩石、土壤和我们 95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99 2021年春季学期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人,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和思考问题,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预测、调查、实验、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不过,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科学,实践运用也不尽如人意。还有少数学生不重视科学这门学科,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对立学生科学的意识,端正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教学中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主题是“植物的生长变化”,本单元分为八课,分别是《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种植凤仙花》《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种子的传播》《凤仙花的一生》,按照植物自然生长的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对植物各部分的观察和探究。本单元 精选了凤仙花这种既常见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为种植和观察对象,按照自然顺序编排内容,从播种到收获,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依次展开对其种子、根、茎、叶、果实形态的观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绿s e 开花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本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第二单元主题是“电路”,一共由八课组成,分别是《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电路出故障了》《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导体和绝缘体》《电路中的开关》《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本单元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围绕简单“电路”的组成以及连接渐进式展开,用点亮小灯泡、搭建简易电路、 探究电路中的故障、认识导体和绝缘体、探究暗箱里是怎样连接的等一些探究活动来落实电路主题,介绍电的来源、电的用途、安全用电等知识。第1课《电和我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将已知的有关电的知识和学习期许记录下来,从第2课到第5课,用4课研究电路,目的是要建立电路的概念,懂得电路是允许电流通过的完整的闭合回路。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学会检测和辨别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引导学生树立用电安全的意识。第7课《电路中的开关》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开关的组成以及作用,懂得开关可以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和断。第8课《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是一篇关于电路的总结课,是一节典型的科学实践课,主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有关简单电路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方式看待每一个实践活动,将理性思维贯穿到整个电路概念的形成与建立过程中,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格外重视用电安全。

第二单元主题是“岩石与土壤”,一共由八课组成,分别是《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岩石的组成》《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岩石、沙和粘土》《观察土壤》《比较不同的土壤》《岩石、土壤和我们》。本单元总体结构为总——分——总。第1课是开篇课,主要意图是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和探究意愿,为今后学 习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并饱有持续探索热情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第2—4课是关于岩石(矿物)的学习,第2课是对三种主要岩石的观察描述;
第3课从岩石组成的角度了解矿物的知识;
第4课时动手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增强实践性与趣味性。第5课是学习岩石、土壤之间的一个过渡课,将岩石和土壤建立关联。第6、7两课是对土壤的学习。第8课是总结课,将岩石、矿物与土壤之间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并且从重要资源的角度提升保护意识。本单元隶属于地球宇宙科学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岩石和土壤的相关知识;
初步掌握一些科学观察方法;
激发学生对探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
提升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小学生对于岩石和土壤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熟悉,更谈不上研究,而对于矿物就非常陌生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意图是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和探究意愿,为今后学习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并饱有持续探索热情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并懂得保护这些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道绿s e 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懂得绿s e 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根、茎、叶为植物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植物维持生命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同。

不同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呈现出植物多样性。

能通过种植、观察、记录与探究,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

知道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及控制电路的方法。

引导学生建立电路的概念,懂得电路是允许电流通过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能够利用简易的检测装置,识别导体和绝缘体。

能够运用所学的有关电的知识和探究暗盒里是怎么连接的方法探究电路暗盒的秘密。

知道电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能源,能够列举电的重要用途。

知道用电安全的常识,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知道岩石和土壤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同时也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

能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等多种方法,探究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认识到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性,懂得岩石、矿物和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并合理开发与利用。

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将事实与认识相关联,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既能用图画、文字、数据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又能抽象概括出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乐于探究植物的奥秘,坚持对植物进行照料、观察、记录与探究。

教学重难点 探究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结构以及作用,懂得不同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呈现出植物多样性。

知道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及控制电路的方法。

引导学生建立电路的概念,懂得电路是允许电流通过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能够运用所学的有关电的知识和探究暗盒里是怎么连接的方法探究电路暗盒的秘密。

知道用电安全的常识,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能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等多种方法,探究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探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懂得岩石、矿物和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并合理开发与利用。

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将事实与认识相关联,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乐于探究植物的奥秘,坚持对植物进行照料、观察、记录与探究。

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5.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单元解读 单元设计意图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据估计现存大约有450000个物种。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植物是熟悉的,他们知道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也是陌生的,学生们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植物,了解植物,对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缺乏研究与认识。

小学生对植物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形形s e s e 的植物,初步了解了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到植物的生长的基本需求。本单元在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基础上,从观察植物生命的某个阶段延伸到观察植物的一生,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

本单元精选了凤仙花这种既常见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为种植和观察对象,按照自然顺序编排内容,从播种到收获,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依次展开对其种子、根、茎、叶、果实形态的观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绿s e 开花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本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单元设计思路 单元主体活动:
种植绿s e 开花植物,观察研究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2.种植凤仙花 3.种子长出了根 4.茎和叶 5.凤仙花开花了 6.果实和种子 7.种子的传播 8.凤仙花的一生 种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种子 内容组织 单元主题 课题 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凤仙花的 生长发育过程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种子的形态结构、作用 2.种植凤仙花 种凤仙花、做种植杯、制定观察计划 3.种子长出了根 种子萌发、根的作用、根的形态 4.茎和叶 茎和叶的生长、茎和叶的形态及作用 5.凤仙花开花了 花的结构、花的作用 6.果实和种子 果实的形成、果实的结构 7.种子的传播 传播种子的方式、传播种子的意义 8.凤仙花的一生 整理观察记录、总结方法、建构认知 建立: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内容选择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目标 1.科学知识总目标:
要求: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

2.科学知识学段目标(生命科学3-4级):
要求:初步了解动植物体的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
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课程内容——生命科学领域 要求学生形成的主要概念(4个):
概念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概念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生存。

概念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概念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课程内容-----学习目标(3-4年级) 8.1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8.2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8.3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11.1举例说出植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1.2.1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12.1.1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

12.1.2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2.3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实例。

体现大单元教学特点:在整个单元活动中反复建构,而不是告诉一个事实。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 学习:
概念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概念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生存。

概念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概念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期: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学习长期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建模等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绿s e 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植物维持生命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绿s e 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结构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的作用。

根、茎、叶为植物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有的植物产生足够的种子繁殖后代,有的植物根、茎、叶可以繁殖后代。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孚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根具有吸收水分、矿物质以及固定植物的作用。

茎具有运输水分、养分以及支撑植物的作用。

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存需要的养分。

叶能通过蒸腾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以维持其生存。

花一般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组成。

雄蕊上有花粉,花粉落到雌蕊上后,雌蕊可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同。

不同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呈现出植物多样性。

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播种的方法栽培植物。

能基于研究需要制定观察计划。

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影音等方法收集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相关信息。

能利用解剖、建模、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研究植物器管的结构与功能。

能用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观察记录的信息。

能依据科学记录,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结论。

能基于观察记录有依据的描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及规律。

能反思自己的种植过程以及观察、记录方法,并适时作出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能持续保持对植物生长变化及结构与功能的探究兴趣。

能坚持观察并客观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现象。

能以事实为依据陈述自己的观点,交流中面对有力证据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与多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活动,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表现出对生命的珍爱。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间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各课教材分析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共2页,包括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
1.观察种子外部形态 2.研究种子内部结构 (一)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探索活动1) 研究对象:不同的种子(含凤仙花种子) 目标指向:认识种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子形状、颜s e 、大小等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研究方法:
观察(强调综合利用感官) 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更多特征) 目标指向:学习研究生物外部形态特征的一般方法——观察、比较 教师可以补充一些不同类别的植物种子或图片,拓展学生视野。

(二)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探索活动2、3、4) 1.推测种子的内部结构。(画) 2.观察没有浸泡过和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画、写) 3.观察更多种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时: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镊子进行观察、解剖种子;

及时将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种子结构的功能。

渗透多样性与共同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念。

(三)拓展 渗透着STEM课程理念,体现融合的思想。

是科学学习与艺术的结合。

2种植凤仙花 共3页,包括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
1.种植凤仙花 2.做种植杯 3.制定观察计划 4.了解其他繁殖方式 一、聚焦的问题 1.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如何观察记录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二、探索活动:
(一)种植凤仙花 选种、播种、浇水、放置温暖的地方 目的:
(1)在活动中感悟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种子饱满、完整——自身条件 适宜的水分、温度——外部条件 理解维持植物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 (2)学习栽培植物的方法 种子不要播的太深;
水不要浇的过多;
放在温暖的地方 (二)做种植杯 目的:
使种子在土壤中的萌发过程可视化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怎样看到 教学时:
(1)启发学生想办法看到种子在土壤中的变化。

(2)指导学生在种植杯中放入四粒种子,种脐分别朝向四个方向。

(三)制定观察计划 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观察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用计划引领学生坚持并进行有效观察 计划的内容:
植物名称:凤仙花(其他植物) 栽培地点:
教室内——盆栽 校园内——校园某个地方 栽培方法:播种(用种子?根、茎、叶?) 观察记录的内容:植物茎、叶的变化;

新器管的出现 为植物做的事情:浇水、施肥、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放在温暖的地方 三、拓展活动 认识植物其他繁殖方式 指向课程标准:
11.2.1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 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3种子长出了根 主要内容:
1.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3.认识不同形态的根 一、研究种子发芽的过程——探索1 依据:种植杯中种子的萌发过程 观察描述的重点:
1.种脐朝向不同方向放置,根都向下生长,并且生长速度很快。

2.种子先长出根、再长出茎和叶。(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3.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水、温度 (二)研究根的作用 包括探索活动2、3及研讨活动3的内容 1.探索活动2 基于现象提出问题——种子萌发先长出根 基于生活经验做出假设——往土壤中浇水 假设:
根具是吸收水分的作用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2.探索活动3——实验验证根有吸水作用 (1)参考下面的实验方法——教师指导进行、无需学生设计。

(2)实验方法:
放红墨水——便于观察 在水面上滴油——避免水分蒸发 在水面处做标记——可以用笔线 (3)实验结果:
记录观察结果——水位降低了 引领学生分析:水位降低的原因 通过推理:得出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研讨活动3——集体论证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证据来源:生活经验——拔出植物不容易 价值:引发学生对生活中观察到现象的思考。

强调:有依据的陈述观点 (三)认识不同形态的根——拓展 教材中的图片分别是:
直根系(凤仙花);
须根系(大葱);
气生根(榕树) 水中植物的根(浮萍);
戈壁滩植物的根(胡杨);
沙漠植物的根(仙人球) 目的:
感受根的多样性、进一步理解根的作用,构建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指向课程标准:
8.3“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4茎和叶 主要内容:
1.观察凤仙花的茎和叶 2.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3.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4.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和叶 一、观察凤仙花的茎和叶 探索1——观察凤仙花植株的形态特征 观察对象:茎和叶的生长变化 观察重点:叶在茎上的着生状况 教材要求:
1——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指向茎的生长变化。

2——数叶片的数量——指向叶的生长变化 3、4——观察并画出叶在茎上的分布——指向叶的着生状况。

凤仙花植物叶在茎上生长的方式是互生。

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交叉排列,最大面积吸收太阳光。

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1.探索2-1推测茎的作用 “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探索3-1实验验证 (1)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2)实验方法:放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 观察茎的外部变化 观察茎的纵切面观察茎的横切面 (3)实验现象:
纵切面:一条条的红线, 横切面:许多红s e 的圆点。

(4)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推理) 三、研究叶的作用 1.探索2-2推测叶的作用 “叶有吸收阳光及蒸腾水分的作用” 2.探索3-2实验验证 (1)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2)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将一片叶子用黑s e 纸遮住,几天以后叶片颜s e 发生变化 (3)叶有蒸腾水分的作用:
选择叶片大的植物——蒸腾的水分多,实验现象明显 四、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和叶——拓展 1.不同形态的叶,一是对叶的多样性的认识二是对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认识。

2.不同形态的茎。包括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攀缘茎及变tai茎。是对不同种类的茎的认识。

不同形态的叶指向课程标准:
8.3“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5.凤仙花开花了 观察研究对象:开花期的凤仙花植株。

主要内容:
1.研究花的结构 2.认识传粉现象 一、研究花的结构——探索1、2、3 1.观察花的结构 观察对象:花(桃花等典型完全花或凤仙花) 研究方法:解剖--由外到内、分类 目的:
(1)认识花各部分结构:
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萼片合称花萼;
花瓣合称花冠。

(2)知道解剖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的一般方法。

2.观察雌蕊和雄蕊 雌蕊由子房、花柱、柱头组成, 雄蕊由花药、花丝组成,花药中有花粉。

教材要求:雌蕊顶端有粘液、雄蕊上有花粉。

对话框“为什么花都有花蕊呢?” 意在引领学生了解雌蕊和雄蕊的功能。

3.观察更多植物花的结构。

教科书提供的是南瓜花、百合花和桃花。

南瓜花——单性花,没有雄蕊或没有雌蕊 百合花——没有花萼(不完全花) 桃花——完全花 观察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不同:花瓣、花萼、雄蕊、雌蕊的颜s e 、大小、形态、数量等各不相同。

相同:都有雄蕊或雌蕊 目的:建立花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知道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时:
1.可以分组提供给学生不同的花,每组都有凤仙花和桃花。

设计观察记录表,记录每一种花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归纳概括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花都有花蕊。

2.重点观察花蕊,指导学生了解传粉现象,理解雄蕊、雌蕊具有繁殖功能。

雌蕊的子房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二、学习人工授粉——拓展 拓展活动是人工授粉,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雌蕊、雄蕊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传粉现象。

其中的蜜蜂传粉内容指向课程标准:12.3“例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6果实和种子 主要内容:
1.果实的生长变化 2.果实的结构及功能 一、聚焦 图片:是凋谢的花朵和在花朵处刚刚结出的果实,呈现了植物生长过程的结果现象。提示本节课研究的对象是植物的果实。

文字:强调传粉后的凤仙花才可以形成果实,告诉学生传粉是花结果的必要条件。

聚焦的话题:果实的结构及功能。

二、探索 (一)研究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探索1 观察凋谢了的凤仙花里面的样子——意在引导学生观察雌蕊的下端(子房)开始膨胀。

观察植株上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意在引导学生构建果实生长变化过程的认知。

(二)研究果实的结构。

1.观察凤仙花果实——探索2 (1)选择成熟的凤仙花果实。

——成熟的凤仙花果实,便于观察外面的果皮和里面的种子。

(2)数果实中种子的数量。

——与第2课关联,指导学生理解播下一颗种子可以结出许许多多种子。

可以让学生推算,一棵凤仙花植株可以结多少粒种子,领会植物的繁殖能力。

(3)插图:标出凤仙花果实的结构。

意在要求学生掌握果实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2.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探索3 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s e 、大小各不相同,意在丰富学生对植物果实多样性的认识。

果实都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进一步建构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研究方法:
观察:综合利用感官 解剖:手剥、横切、纵切 教学时:
可以补充更多的植物果实,包括种子不明显的植物果实(猕猴桃、香蕉、草莓、无籽西瓜等) 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植物其他器管,引导学生判断是否是果实。纠正学生“能吃的就是果实”的错误认识。根据果实的特征丰富学生的认识。

7.种子的传播 主要内容:
1.种子的传播方式 2.种子传播的意义 一、研究种子的传播方式(探索1-4) 教材五种植物果实涉及到种子的四种传播方式 植物名称 果实/种子的特点(写一写或者画一画) 种子传播方式 凤仙花 果皮干,易火暴裂 弓单射传播 苍耳 苍耳果实上长有勾状的硬刺,可以粘附在人的衣服或动物皮毛上,随人或动物运动将种子传播出去。

动物传播 蒲公英 蒲公英的果实很轻,形状像降落伞,每一粒蒲公英种子上都带有冠毛,可以随风飘落到远方。

风传播 莲 莲蓬:蜂窝状、内似海绵组织、轻、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依靠水传播。

水传播 樱桃 果肉肥厚、甜美,作为食物被动物传播种子。

动物传播 研究方法:
1.凤仙花种子的传播方式 体验活动——手捏成熟果实的果皮 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 实地观察——验证推测是否正确 2.苍耳、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方法:观察描述果实外部形态特征,基于外部形态特征推测种子传播方式,利用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观察并推测更多植物果实的传播方式 观察、描述、推测,进一步建构多样性与共同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

教学时:
1.结合研讨问题1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推测的结果及时记录下来。

2.多补充一些种子,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对周围植物的观察兴趣。

二、探讨种子传播的意义——研讨2 为后代创造更多的生存机会——空间、养料、水分、阳光 引领学生关注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其生存的联系 拓展 教科书上提供的是槭树和鬼针草的果实模型。

槭树果实:用纸折叠的,可用于模拟槭树种子随风慢慢飘落。

鬼针草:是用纸团和粘扣做成的,可用于模拟鬼针草种子粘在人身上被带走。

8.凤仙花的一生 主要内容:
整理信息、总结收获 本课是整个单元学习活动的总结课。

一、聚焦 文字部分:描述了几个月里学生在研究植物一生生长变化过程做过的事情:种植、管理、观察、记录、收集信息等。

聚焦的任务:整理分析信息,总结自己的收获。

二、探索 包括4个内容 活动1展示交流种植的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

本活动与第2课的观察计划相呼应。引领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可以是观察日记、不同阶段的植物照片、植物生长变化的影音,也可以是观察记录表。

二、探索 活动2“将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起来。” 意在引领学生将长期观察过程中的零散认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植物一生生长变化过程的整体认识。

即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二、探索 活动3依据时间,整理信息 依据观察计划中“不同时间它的样子及我们的新发现”的记录结果,选择几个主要节点所发生的变化及时间,通过计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经历的时间,认识植物的生命周期。

二、探索 活动4依据高度变化,制作凤仙花生长变化统计图 分析:第1周至第6周,生长较快,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三、拓展 包括2个内容 (一)做凤仙花模型 增强趣味性及建模意识 是实物模型。进一步构建对凤仙花植株的整体认知。

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 (二)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变化 意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种植更多植物的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栽培植物、研究其他植物一生的兴趣。

引领学生种花、爱花,美化生活、陶冶情趣。

第二单元 电路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第二次工业革名的标志是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现代工业、农业、交通、居家生活等领域都离不开电,如果没有电人类还会在黑暗中探索,电的应用研究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电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电的安全使用与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密切相关。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电荷运动所带来的现象,电磁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电与电路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接触过生活中的很多用电器,也可能尝试操作过用干电池做电源的些电动玩具,知道用电器必须通电才能工作,开关可以控制用电器的工作,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对电路的科学认识,不清楚用电器必须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才能工作。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简单电路的学习,指导学生认识电路的组成,知道形成电路的条件,懂得安全用电的常识,为中学进步学习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积累经验、做好铺垫。小学阶段的电路学习是一种基于现象的直观学习,它涉及的是最简单的电路元件及其组成的电路。本单元以“电路”为主题,用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电路出故障了、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导体和绝缘体、电路中的开关、模拟安装照明电路这些科学探究活动来落实主题,并介绍电的来源、电的用途、安全用电等知识。

本单元目录:
1电和我们的生活 2点亮小灯泡 3简易电路 4电路出故障了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6导体和绝缘体 7电路中的开关 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概念分析 一、科学课程标准关于电的主要概念和课程内容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主要概念: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有的材料容易导电,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电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

二、课程内容和学段目标的简单分析 (一)电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电的学习目标集中在3-4学段。四年级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上科学课,已经连续学习4年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问题的理性思考都有很大进步,可以引导他们综合的认识电、电路和电能。

主要概念(电能),依然是上位概念。“电”作为能量的形式、不用去做理论上的分析——不用过多的思考电的本质是什么,更多的关注实操层面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容易接受和感受到的。如果老师们希望了解电能的定量表达,可参考【声音】单元解读中相关解释。

(二)课程内容更多的需要在实践层面上理解 用科学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把握【电路】单元的教学,尝试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科学实践课堂。

结合“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目标要求——让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知识,体会“做”的成功和乐趣,并愿意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

(三)【电】和【电路】变化 07版教材单元题目是【电】,当对电作出解释时,电荷、静电就出现了,这是老课标要求的。

20版按照课标要求,去掉了静电和电荷部分,也不需要理解什么是电,显然,用【电路】更准确。

(四)科学实践的八个类型:
1.提出问题和明确需要解决的难题。

2.建立和使用模型。

3.设计和实施调查研究。

4.分析和解释数据。

5.利用数学和计算思维。

6.建构解释和设计解决方案。

7.基于证据进行论证。

8.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

学生认知特点分析——思维、逻辑、方法 1.关注学生原有认知 对学生原有认知的了解是单元学习的基础。第1课在头脑风暴的讨论中,将学生已有认知和学习期许记录下来。班级记录表需要贯穿单元学习始终。

2.概念理解高于实操层面 从第二课开始,用4课(2-5)研究电路。目的是要建立电路的概念——电路是允许电流通过的完整的闭合回路。概念的建构用了大量的实验,实操性很强。

电路概念建构的过程是理性的思维的过程——假设、推理、判断等,一直伴随在实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

电路概念的建立,在理解中获得的,超越了实操层面。

3.渗透科学实践的观点 用科学实践代替科学探究便于理解科学的本质。

科学实践追求更加真实的教学,如:
在真实的实践中理解科学。

在教学设计中采取系统的观点——用理性思维认识事物。

建立新型的师生交流模式和相应的规范。

电路单元解读——教与学建议 单元首页——科学的观察视角 单元首页说明 背景是ai 迪生在实验室的一幅图,不用考察其真伪。

1.电灯的发明和正式进入家庭是有时间差的。

1879年,ai 迪生用碳化纤维做灯丝,大大延长了白炽灯的使用寿命,电灯才能走进千家万户,所谓“ai 迪生点亮了世界上的第一盏电灯”寓意在此。

实际上白炽灯真正发明的时间要早得多。1840-1850年期间,白炽灯就已经出现了。英国发明家斯旺1860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碳丝电灯。到1875年左右,白炽灯的寿命已经有40小时。但是作为价廉物美、经久耐用、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则是ai 迪生的碳化纤维作灯丝、进入家庭的灯。

事实上,ai 迪生对电气时代最大的贡献是供电系统的建立,这才是导致更多不同用途的电器陆续出现的原因。

2.单元首页不足百字,阐述了本单元学习的核心内容和概念理解。

电在人们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

【电路】单元的研究更多的基于事实,不追求对电的本质理解(电荷)。所以用【电路】取代07版教材中【电】这一名称,并且按照课标要求,删去了静电部分。

每课分析 第一课 电和我们的生活 了解初始想法,关注有关电的问题 1.把学习的起点定位在学生原有认知上用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所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以及他们想学习的知识。这是第一课的主要任务。

建议使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教师随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使用“头脑风暴法”讨论问题时,需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所有的想法都会被承认,而且没有人会对其他人的想法提出批评。

关于用电安全的提示要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2.调查家中使用的电器 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调查活动,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生活离不开各种电器,无论是大型的电器(冰箱、电视……)还是小电器(电灯、电话、小型电子产品……),同时,认识电源、发现电源的种类是不同的。

3.研讨的问题也可以与【探索】1结合起来。

第二课 点亮小灯泡 与07版比较,20版将学习周期与教学实践统一起来了,逻辑线索更加清晰,变化如下:
20版在【聚焦】中先要思考小灯泡的连接方法,再画一画连接的示意图。

对小灯泡构造的观察,20版更加强调对“发光部位”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功能)的观察。

对四幅连接图的思考,20版显然更细致、更深入。

聚焦 手电筒怎样亮起来的?你能点亮小灯泡吗? 电是看不见的,但是借助电路学生会看见小灯泡亮了,有电了。

思考怎样用导线和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渗透了“电流动需要一个路径” 探索1 小灯泡发光是有个闭合的回路 想过小灯泡是怎样发光的吗? 找一找小灯泡的发光点、连接点都在在哪里,能找到几个连接点。

发现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电池—— 导线—— 电流经的路径—— 探索2 尝试点亮小灯泡——哪些几种方法能点亮、哪些方法不能点亮。

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需要画出示意图。

【研讨】 1.展示小组的实验记录表,画连接图是主要的记录方式。可以指导学生将连接点加重描黑,便于更清楚的看到连接部位。

2.分析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
判断四幅连接图的对错。在教学中可将这四幅图转换成简图,便于判断和推测。

3.是对本课核心问题的总结。分析电路的特点,形成电路是一个回路的初步概念。

第三课 简易电路 电路概念形成的核心课 聚焦 点亮小灯泡的过程,学生获得了一些关于电路的经验,这时再来组装一个真正的电路。

探索 1.利用电池盒、灯座、导线夹组装电路。

清楚关键的连接和必要的组成元件是什么。

2.在组装的电路中加个开关。

尝试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3.画电路连接图。

在记录表中画一画连接图。可以尝试用简单的符号或简笔画表示电器元件。

研讨 1.在完成的电路连接图中,用箭头标出电流的路径,连接点用圆点标出来。需要让学生知道的是电按照一个方向流动即可。

2.在电路中尝试用其他的元件代替灯泡,发展学生对电路的认识。

第四课 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课 聚焦 进一步明确电路的特点(概念)。

建立在电路是个回路基础上的问题设定和解决办法。

探索 1.探讨在哪些情况下,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怎样发现故障、怎样解决故障,要鼓励学生思考他们可以想到的所有方法。

2.做电路检测器,体验检测手段可以解决面临的问题。

3.实地检测,并补充检测记录。

研讨 汇报检验过程以及排除方法。

强调安全用电——用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易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第5课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器设备本身就是一个“黑匣子”,我们只能看到它们外面的样子,而难以看到它的内部结构。但不管多么复杂的用电器,都是由一些简单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

用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式,体现科学实践的基本观点 聚焦 聚焦问题是考察学生对“电路是允许电流通过的完整的闭合回路”这一单元最重要的概念的理解程度。每个学生都要清楚,本课的任务是要检测一个电路暗盒、并要作出解释。

探索 检测一个电路暗盒,推测里面可能的连接方式。需要经历的思维过程如下:
1.先组装电路检测器,并确认其工作正常。

2.分析一个电路暗合接线柱可能存在的连接状况。

3.按照活动手册1的提示,设计一个测试系统——预测可能会有多少种连接方式,确定合理的测试顺序。

研讨 1.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方式。要引导学生把可能的连接都考虑到。

2.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尝试考虑5、6接线柱的连接可能。

第6课 导体和绝缘体 有了前面几课的研究基础,本课的讨论就比较容易了…… 聚焦 导体和绝缘体的特征:电流能否通过。

探索 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提示学生检测前先检查电路检测器是否能正常工作。

建议先识别一个物体的导电性,如回形针,并做安全提示。

增加对某些两可之间物体(材料)导电性的分析,如:带有塑料皮的回形针、铅笔芯、漆包线、双脚书钉等。

研讨 1.检测结果与预测进行对比,特别注意那些检测结果不一样的材料,分析原因,形成共识。

2.讨论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认知。

3.分析物品的导电特点。

第7课 电路中的开关 聚焦 了解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制作一个简易的开关。

探索 1.观察小开关 发现小开关结构特点——组成材料、控制功能等,了解开关如此重要! 2.观察真实的开关 发现开关的工作机制。可以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在信息化时代,如果没有了开关,电器设备会是什么状况? 3.制作开关 研讨 1.展示与交流制作方法。

2.尝试更多做开关的方法。

拓展 尝试用一个双向开关或两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电灯——组装红绿灯装置。原理上是用开关来控制两个电路。

启发学生思考在红绿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办法。实际上是要解决用开关控制三个电路的问题。

第8课 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这是一节关于电路学习的总结课。

“电路” 单元渗透了很多“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观点,是典型的科学实践课。

教学中建议用STEM学习方式来丰富学习内涵。

聚焦 总结与应用 探索 1.设计照明电路方案 画平面图,标出物品摆放的位置。

画电路图——2个小灯泡、2个开关的电路图。

2.交流设计方案(完善和改进) 3.模拟安装 4.交流分享 本单元教学的2点建议:
1.用好教师用书和活动手册 教材是教学文本的统称,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学习手册等。教科书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传递科学教育的各种信息,图片和文本都是有内涵、有教学研究价值的。

教师用书在对图片的解释和教学的指导上是最具说服力的,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基本的依据。所以,用好教师用书是第一要务。教学的至始至终都应该研究好教师用书。

学生活动手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抓手。手册里的各种记录表不仅反映了科学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程度和学习水平,不可或缺,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用好活动手册。

2.用科学实践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观点指导教学 在【电路】单元的各种实践活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看待每一个实践活动,将理性思维贯穿到整个电路概念的形成与建立过程中。同时,一定要格外重视用电的安全和安全教育。

第三单元 岩石和土壤 单元解读 单元设计意图 矿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矿物资源是人类的生命基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离不开矿物资源。在世界范围内,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均来自矿物资源。从建筑到道路,从汽车到手机,从电脑到药品,工程师们在创造一切东西时都会用到矿物。除了珠宝玉石,大多数物品中的矿物已经和它们原来的模样大相径庭,使得普通人渐渐淡忘了矿物的重要性。人们还在岩石的内部建造隧道,在岩石上面建造桥梁和高大的建筑物。不仅如此,岩石是原始社会时期劳动工具的重要来源,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使用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被称为石器时代。

岩石和矿物不仅是地质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对象,也是小学阶段研究物质科学与地球科学的重要内容。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一年级科学课上玩过石头,观察过石头,根据外部特征给石头做过简单分类,也知道石头能用于收藏、观赏、盖房铺路。千姿百态的岩石和矿物在学生眼中既神秘又稀有。由于小学生缺乏生产经验,所以不能把各种日用品的成分和岩石、矿物建立联系,难以理解岩石和矿物是重要资源。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缺少接触不同岩石和矿物的机会,因此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准确识别、细致描述常见岩石和矿物的特征。科学观察与描述岩石、矿物的特征,能满足学生认识身边事物的愿望,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兴趣。

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腐殖质等组成。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小学生对于岩石和土壤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熟悉,更谈不上研究,而对于矿物就非常陌生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意图是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和探究意愿,为今后学习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并饱有持续探索热情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并懂得保护这些资源的重要性。

单元整体介绍 本单元隶属于地球宇宙科学领域。

知道岩石和土壤的相关知识;

初步掌握一些科学观察方法;

激发学生对探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

提升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本单元的组成 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岩石的组成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5岩石砂和粘土 6观察土壤 7比较不同的土壤 8岩石、土壤和我们 单元编写思路 本单元总体结构为总——分——总。

第1课是开篇课。主要意图是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和探究意愿,为今后学习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并饱有持续探索热情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

第2—4课是关于岩石(矿物)的学习。第2课是对三种主要岩石的观察描述;
第3课从岩石组成的角度了解矿物的知识;
第4课时动手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增强实践性与趣味性。

第5课,是学习岩石、土壤之间的一个过渡课。将岩石和土壤建立关联。

第6、7两课是对土壤的学习。

第8课是总结课。将岩石、矿物与土壤之间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并且从重要资源的角度提升保护意识。

本单元编写思路背后的思考 本单元编写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减少容量,降低难度 岩石:2课—1课,只研究三种常见岩石表面特征。

矿物:4课—1课,从认识岩石的角度来了解矿物。

2.增加土壤内容,完善知识结构 土壤:1课—2课,保留原有对土壤成分的学习(第6课),增加了不同类型土壤的探究(第7课)。

3.关注学习动机与实践活动 增加第1课《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意图就是增强学习动机、兴趣。

增加第4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本》。其它课增加了许多观察实践活动。

旨在顺应学生年龄特点,提升学习兴趣。

4.凸显大单元结构优势 单元内部,将零散的知识点置于学生概念框架中,促进概念不断建构。

单元间重视与低、高学段单元的关联,推进概念的理解与持续发展。

单元内容编写依据 4.地球上有大气、水、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14.3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14.4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知道矿产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4.5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3-4年级的下列相关习内容。

4.3-1知道土壤是地球重要的资源。

14.3-2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14.3-3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14.4-1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14.4-2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14.4-3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5.1-2说岀人类利用土壤进行农业生产的例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15.1-3说出人类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的例子,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

6.1-1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土壤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

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岩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等多种方法,描述和记录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

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将事实与认识相关联,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能根据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对它们进行识别。

会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科学态度目标 欣赏岩石和矿物晶体的美。

培养收集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

认识到使用多种方法认识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岩石、矿物和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并合理开发与利用。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表现来展示理解 能举例来讲述岩石和土壤记录地球历史和演化的故事。

了解并能运用科学方法(从颜s e 、纹理、颗粒大小、粗糙程度等方面)开展对三种常见岩石表面特征的观察与描述,并能概括出三种岩石的表面特征。

能对花岗岩从矿物组成的角度进行细致观察(从颜s e 、条痕、光泽、透明度等方面观察、描述三种矿物的特征)。

掌握区分岩石、沙、黏土不同(位置、特征)的实验方法,并能用证据对岩 石和土壤的关联加以说明。

会做土壤成分的鉴定实验,观察并区分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能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出土壤的不同类别。

说出岩石和土壤形成的大致时间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岩石和土壤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

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岩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

单元主要学习方法 方法多元 观察描述——对岩石、矿物、土壤的学习,都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的描述来认识他们的特征。观察与描述贯穿本单元学习的始终。

比较——对岩石的特征的学习借助与岩石样本的比较;
对矿物光泽的观察借助参照物来比较的方法;
岩石、沙和黏土特征的比较;
三种类型土壤的特征认识要在比较中分辨,澄清。

阅读写作——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是本单元的重要学习方法。对岩石和土壤的用途及意义的了解、岩石图鉴的学习、土壤类型与种植植物的关系等都需要搜集资料,并通过阅读获得相关认识与理解。最后一课“土壤的污染与保护”调查小报告的撰写。

分课内容介绍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历史。

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重要资源,用途广泛。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岩石和土壤形成的过程及用途。

能用班级记录表记录、整理有关岩石和土壤的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感悟学习岩石和土壤的意义与价值。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研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

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建议 1.重视课前资料搜集。

2.注重学习方式的多元。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3.注重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归纳概括的科学思维。

4.重视科学记录单,处理好个人与班级记录单的使用。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科学概念目标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感官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

会使用简单工具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积极参加观察岩石特征的探究活动,保持对岩石的研究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

教学建议 1.注意三种岩石选择要典型,便于学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注重观察岩石的方法学习(与典型岩石样本比较,来观察了解三种岩石的特征)。

3.注重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共生发展。

4.注意观察活动的安全。

3.岩石的组成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颜s e 、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它的外表颜s e 更可靠。

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组成。

能够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s e 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

能用科学词汇描述矿物的特征,并能够做好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矿物和岩石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与人类关系密切。

认识到矿产资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

教学建议 1.从认识岩石的角度来学习矿物的相关知识。从认识岩石的组成引出矿物——三种矿物的观察(观察方法的学习)——花岗岩成分的再次观察(找出三种矿物) 2.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矿物特征的方法(借助参照物)。

3.注意教学具的结构性(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玻璃、丝绢、蜡状……)。

4.做好一些资料的补充,丰富学生对矿物的了解。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矿物的不同特征是识别它们的依据。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用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制作标本。。

能够对照标本图鉴,根据岩石矿物的特征识别采集到的标本。

科学态度目标 体会到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乐趣。

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岩石矿物标本的制作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常见岩石的特点: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要做好。(师生都要做好准备——图鉴和岩石) 2.课上指导学生制作岩石矿物标本。(步骤要清楚,图鉴人手一份) 3.通过制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岩石、矿物特征的认识,增强鉴别能力。

4.做好与课下的延伸,不断丰富标本盒,适时可以召开展示交流活动。

5.岩石、沙和黏土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建议 1.重视对岩石、沙、黏土所在地点的观察与描述,建立起之间的关联。

2.开展好岩石、沙、黏土的观察比较活动,注重方法的指导,形成对各自特征的认识。

3.重视对观察现象的描述,比较特点的不同为研究土壤成分及土壤的类别做知识铺垫。

4.重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科学思维。

6.观察土壤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1.重视土壤的采集与筛选,保证内容的丰富,支撑概念建构。

2.做好几个观察、实验活动。注意操作的规范性。

3.重视活动前的猜测活动,提供观察实验活动的研究方向,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

4.重视与之前认识的回顾与反思,感受自我的提升。

7.比较不同的土壤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能够观察、描述、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需求都来源于土壤。

教学建议 1.用多种方法观察、描述三种土壤,归纳总结三种土壤的特征。

2.指导学生做好渗水性的对比实验。(基于预测开展对比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3.重视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建立起不同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

4.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关于土壤与植物生长的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8.岩石、土壤和我们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

岩石和土壤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土壤。

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和利用。

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不可再生。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调查、阅读资料等形式,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

通过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了解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行为。

能够基于调查的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科学态度目标 关注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种种行为,树立保护、合理利用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意识与自觉。

乐于在课外继续从事有关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构建起岩石、矿物、土壤之间的联系。

2.通过教材呈现的图片,让学生对岩石、矿物和土壤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有进一步了解。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图片或影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

3.组织学生开展好“我和土壤”的游戏,从角s e 扮演中获得体验与感受。

4.组织学生开展土壤调查活动,撰写调查小报告,尝试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第一单元 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课题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 学习 目标 1.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s e 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3. 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4. 根据对植物生长的已有认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5. 解剖浸泡的种子,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6. 激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7. 意识到绿s e 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重点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难点 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影音导入,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学生观看。

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种子有什么特征呢?绿s e 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生命的。种子是开花植物所特有的器管,是由完成了受精过程的胚珠发育而成的,通常包括种皮,胚和胚孚乚三部分。种子在一定条件下能萌发成新的植物体。那么,种子有什么特征呢? (1) 种子在哪儿?绿s e 开花植物的种子保存在果实中,其外面是层层果皮。果皮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外果皮是外面薄薄的一层皮,比如桃子的外皮;中果皮通常指果实多汁多肉的部分,比如桃核和外层薄皮之间的部分;内果皮通常是指种子外面包裹的部分,比如桃核。种子则是被包裹在果皮之内的。

(2) 种子有什么特征呢?①有的非常小、有的比较大……②通常被果皮包裹着、也有直接露在外面的…… ③有的呈圆形、有的呈卵形、有的呈椭圆形……④有的呈白s e 、有的呈红s e 、有的呈绿s e 、有的呈黄 瑟……⑤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粗糙…… (3) 我知道的种子有瓜子仁、核桃仁、花生仁、各种豆粒、苹果的种子、西红柿的种子…… 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

有些种子太小了,我们要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摸一摸种子。

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能观察到种子更多的特征。

观察准备:花生、玉米、绿豆、红豆、小麦、蚕豆、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

观察方法:
(1)用肉眼观察种子的颜s e 、大小、形状及其他显著特征。

(2)用手摸一摸种子的软硬、光滑程度。

(3)用鼻子闻一闻种子的气味。

(4)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种子的特征。

观察记录。

观察结果: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s e 等特征各不相同。

猜测种子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将我们的想法画下来。

观察蚕豆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观察目的:观察蚕豆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

观察准备:蚕豆、水、镊子、放大镜、记录本。

观察方法:(1)将几粒蚕豆放在水中,浸泡一天。(2)取一粒干的蚕豆和一粒浸泡一天的蚕豆。(3)从整体观察浸泡一天的蚕豆,并跟没有浸泡过的蚕豆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观看影音资料。(4)用镊子轻轻剥掉浸泡过的和没浸泡过的蚕豆的种皮,从有缝隙的一侧分别将“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察“豆瓣”相连的部分有怎样的结构,浸泡过和没浸泡过的种子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观察记录。

观察结论:(1)蚕豆的外形呈肾形,接近长方形,有较硬的种皮保护种子。蚕豆的内部结构包括种皮和胚两个主要部分,其中胚由胚根、胚芽和子叶构成。

(2) 浸泡过的蚕豆和没浸泡过的蚕豆相比,从外部看,浸泡过的蚕豆体积更大,种皮破裂,发出嫩芽;从内部看蚕豆的胚根长长了,子叶更饱满。

观察更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虽然种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通过观察发现,种子包括种皮、胚、胚孚乚、子叶等结构。其中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等,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胚孚乚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子叶的作用是在叶子(真叶)生长出来之前为种子提供营养或转化胚孚乚中的营养。观看影音资料。

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 植物的种子千差万别,不同植物的种子有不同的特征,它们的大小、形状、颜s e 、气味、表面光滑程度等各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 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种子表面都有种皮,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种子内部都有胚,胚由胚芽、胚根、胚轴、子叶组成,胚可以发育成植物的根茎、叶;
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种子中有胚孚乚,胚孚乚为种子的发育提供营养。

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种子的胚有可能发育成植物。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等结构,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胚轴发育成植物的根和茎中间连接的部分,子叶内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种子萌发提供发育所需的养分。

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图。

制作准备:各种各样的种子、胶水、刮刀、4或8开卡纸、铅笔、筛网、镊子。制作步骤:(1)确定要制作的主题,比如小动物、花草、房屋等。(2)取张合适的卡纸,先设计好主题,再用铅笔画出轮廓,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3)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选取不同形状、不同颜s e 的种子。(4)在卡纸上涂少许胶水(适量,防止干燥),用刮刀均匀地铺开。再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向各部分填放种子。(5)根据种子的大小而定,大粒的用手或镊子,小粒的可用筛网均匀地洒在规定部位。种子全部填放完后,用手把种子按牢,等胶水稍干后修整下。制作须知:(1)胶水要涂抹均匀、适量。(2)所选种子的颗粒要饱满。(3)种子的采集要考您颜s e 、大小、形状的多样性。

学生或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收集种子进行试验。

记录员做好记录,并交流观察结果。

小组实验,并记录。

小组交流猜测结果。

小组代表展示小组的种子图。

认识种子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种子与果实的区别,知道种子是植物体的哪一部分: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印象中的种子有哪些;
最后从种子的大小、颜s e 、形状、外表等方面说说它们的不同特征,建立起不同种子有不同特征这一概念。

一般的种子由种皮、胚和胚孚乚构成,其中种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发育成植物的根、茎和叶。胚孚乚的作用是贮存营养。有些种子,比如蚕 豆、豌豆和菜豆等豆科植物,种子发育初期虽有胚孚乚,但后期完全被发育中的胚吸收消耗了,因此种子成熟时没有胚孚乚或者只在种皮下残存1~2层胚孚乚细胞(看不清楚):这种无胚孚乚的种子,胚具有肥厚而肉质的子叶,在种子萌发时为胚提供营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s e 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意识到绿s e 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板书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s e 等特征各不相同。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1.2《种植凤仙花》 课题 种植凤仙花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4 学习 目标 1、科学概念 (1)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的胚开始生长,这个过程叫做种子萌发。

(2)播种的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3)制作种植杯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

(4)制作植物变化观察计划,天天坚持观察。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播种的方法和过程,探究种子萌发条件。

(2)制作种植杯,制定观察计划,坚持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 掌握播种方法和过程,探究种子萌发条件。

难点 制定观察计划,坚持长期观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世界上最大种子和最小种子有多大? 明确:
海椰子:重达1500g左右 斑叶兰:1亿粒的重量才有50g 种子或大或小,都是绿s e 开花植物特有的繁殖器管,能孕育植物的新生命。

查阅资料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聚焦 ①我们种下一些种子,它们都能长成一株植物吗? ②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③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记录植物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呢? 二、探索 (一)播种种子 1、工具与材料 花盆、小石头、泥土、水、喷壶、凤仙花种子、小铲 2、播种过程 ①先把一块小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

②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③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3、注意事项 ①选择籽粒饱满、没受伤的种子 ②选择肥沃土壤 ③一次性浇透水 ④放置温暖地方 4、讨论 (1)花盆底部为什么要放小石头? 明确:
①可减缓盆水的流速,使盆土不易过干。

②有利盆土通风透气。

(2)播种的种子为什么要放置温暖地方? 明确: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花盆中播下的种子,不宜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要减少水分蒸发。

(3)有什么办法能观察到种子在土壤中变化呢? (二)种植杯播种 1、工具与材料 卫生纸、透明杯、土壤、种子、水 2、播种过程 ①透明中裹上一层卫生纸 ②在纸和杯壁之间放一粒种子 ③然后往杯中装土 ④浇适量的水 ⑤放置温暖的地方 注意:适量是指土壤湿润,没有积水。

(三)制定观察计划 1、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
①植物名称 ②栽培时间 ③栽培地点 ④栽培方法 ⑤观察记录方法 ⑥观察记录内容 2、可以参照下表制作 三、研讨 1、为什么要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播种? 明确:
选种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这样的种子发芽率高。

绿s e 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因而选种是很关键的一步。

2、需要提供什么条件,种子オ能顺利萌发? 明确:
植物的种子获得了适宜的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后,胚就开始生长,这个过程叫做种子的萌发。

3、我们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播下的种子要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 ——种子萌发需要水分 播下的种子要放在温暖的地方 ——种子萌发需要温度 花盆底部放一块小石头,有利于土壤透风透气 ——种子的萌发需要氧气 4、怎样才能做好观察记录,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明确:
小组分工明确,制定计划,坚持测量、记录、统计。

四、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凤仙花的播种方法是() A.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B.选种—下神—放土—浇水 C.选种—放土—浇水—下种 2.在往花盆里播种凤仙花种子时,把一块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装进细土。这样做是为了() A.使凤仙花的根不向下生长 B.使风仙花的种子容易呼吸空气 C.增强土壤的肥力 (二)判断题 1.我们不需要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也可以种好凤仙花。() 2.先用开水浸泡过得种子更加容易发芽。() 3.凤仙花播种得越深越好。() 4.凤仙花种子的萌发时需要浇适量的水。() 5.凤仙花最适宜生长环境是黑暗潮湿。() 6.花盆底部有小孔,是为了让凤仙花种子萌发有更大的空间。() 五、拓展提高:怎么筛选饱满的种子? 将种子放入清水中,饱满的种子颗粒下沉,瘪粒、病粒等会漂浮在水面,只需捞出漂浮的种子就达到了选种目的。

六、作业布置 选带芽眼的土豆块、红薯块或天竺葵的枝条种到花盆里,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

思考 准备工具 按步骤播种 讨论交流 准备材料与工具 制作种植杯 讨论制定观察计划 研讨交流 独自完成 阅读资料 明确课堂探究任务 掌握播种方法和过程 为了便于观察,学会制作种植杯 学会制定植物变化观察计划,养成坚持观察良好习惯 掌握播种选种标准及其原因 明确种子萌发条件 明确怎样才能更好记录植物生长变化过程 完成达标测评 拓宽知识面 注意观察不同类型种子的萌发过程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播种时要选择饱满、没有受过伤的种子,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学会制定植物变化观察计划,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总结课堂 板书 板书设计 1.3《种子长出了根》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3.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3.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4.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1. 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2. 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植物油、马克笔;
种子萌发的观察记录等。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2分钟)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播种,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怎么样了呢? 学生根据观察和养护的情况进行分享。

将注意力集中到植物的长势情况上。

二、聚焦 (3分钟) 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大部分都已经发芽了,它们发芽的过程是怎样的?根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学生思考 聚焦本课重点:认识种子的发芽过程和根的作用。

三、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探索种子的萌发过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种植杯中种子的萌发状态,用语言来描述一下种子萌发的过程,也可以借助自己的观察记录来描述。

小结:结合观察记录,我们发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先长根,再长茎和叶,而且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根都是向下生长的,通过对根长度的测量,还可以发现根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

提问:播种在花盆里的种子,有的种子发芽了,有的种子没发芽。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可能是温度太低了,也可能是水浇多了,种子被淹死了,还可能是种子本身就不健康,这些都是造成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

任务二:探究根的作用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给植物浇水时,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呢?请你推测一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验证实验:
实验材料:一棵带根的植物、盛有水的试管、植物油、塑料滴管、马克笔。

实验方法:1.将这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将植物的根浸泡在水中。2.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3.观察几天后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结论:经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会发现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因为水面被植物油密封,水不可能是蒸发后变少的,这就说明根将水吸收到了植物体内,所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以此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研讨 1.为什么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结: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播种到土壤中的种子,在温度、水分都适宜的环境中才会发芽,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没有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

2.试管中水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小结:水位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根除了能吸收水分,还有固定植物的作用,你能不能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找证据来说明根的这一作用呢? 小结:我们试着从土壤中连根拔出一棵树是非常困难的,就算是想连根拽出像蒲公英那样的小草也不那么容易,在种植过程中,可能还会发现植物的根因为抓住卫生纸或是抓住土壤,在取出时都不那么容易了,这些都能说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学生描述种植杯中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思考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

学生推测植物的根的作用,作出预测。

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

认识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能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 (10分钟) 1.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是不同的。认识凤仙花、葱、仙人掌的植物的根的形态。

2.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植物的根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

水中的浮萍、榕树、戈壁上的胡杨。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思考植物根的作用。

认识到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1.4《茎和叶》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2.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

2.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3.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凤仙花的茎叶、红s e 素水、烧杯、单面刀片;
黑s e 纸、燕尾夹;
塑料袋、细线;
课件。

学生准备:种植的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破土而出,长成了幼苗。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茎和叶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结合经验交流茎和叶的作用 将注意力集中到茎和叶的作用上。

二、聚焦 首先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态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

方法指导:
1.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

2.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

3.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

4.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

观察结果:凤仙花植物的叶在茎上是交叉生长的,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都是交叉排列,伸向四面八方,叶子这样的生长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阳光。

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观察一株凤仙花,测量植株高度,说叶子的数量,并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的叶的分布,并做好记录。

聚焦到对于茎和叶的生长。认识到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三、探索 引导语:我们知道了凤仙花随着植物的生长,茎不断长高长粗,它总是将植物的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使得它承担这样的功能呢?请你根据前面学习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和对叶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一下茎的作用,并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任务一:探索茎的作用 从外部观察茎的变化 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叶,放到装有红s e 素水的烧杯中,放置大约30分钟,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凤仙花的茎变红了,叶也慢慢变红了。我们可以推出红s e 素水是通过茎到达叶的,到底是否如此呢?我们来进一步实验,观察茎的内部变化。

从内部观察茎的变化 将变红的凤仙花的茎用刀片分别纵向和横向切开,观察茎的纵切面和横切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是的,通过观察可以看到纵切面上有一条条的红线,横切面上有许多红s e 的圆点,这都能说明红s e 素水在茎内流过。

基于对茎的外部和内部的实验观察,可以得出茎的作用是运输分水,植物的茎除了运输水分还能运输养料,也就是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任务二:探究叶的作用 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方法: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s e 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3天后,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现象。——被遮住阳光的这片叶子变黄了,因为这片叶子长时间没有见到阳光,以至于变黄了。这说明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叶有蒸腾水分的作用 方法: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一天后的现象,塑料袋内壁有许多小水珠,这表明叶子上的水分蒸发了,遇到塑料袋变成了小水珠,这说明植物的叶还有蒸腾水分的作用。

研讨 1.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呢? 小结:叶子这样的生长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阳光。

2.植物茎、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学生结合经验推测茎和叶的作用,并写下想法。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结合实验观察描述茎的作用。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

能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 结合实验观察能认识到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能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 1.认识不同形态的叶。松树、仙人掌、水稻和香蕉树的叶,同学们可以根据植物的叶想一想这些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比如仙人掌,叶子又细又小,它的生活环境一般是水很少,阳光又很充足的地方。

2.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像牵牛花这样的是缠绕茎;
向日葵爱这样的茎是直立茎;
土豆这样的茎是变tai茎;
西瓜这样的是匍匐茎;
葡萄这样的茎是攀缘茎。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思考植物茎和叶与其生长环境的关系。

能认识到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以及认识更多茎的种类。

1.5《凤仙花开花了》 科学概念目标 1.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

2.根据花的结构,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3.在花的各部分结构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解剖花,并观察花的各部分特征。

2.观察雄蕊和雌蕊,根据它们的特点推想它们的作用。

3.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形成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花的结构以及雄蕊和雌蕊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要解剖的花、镊子、放大镜,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你们精心照顾的凤仙花都相继盛开了吧!细心地同学应该都观察到了一株植物从发芽,长叶,生长,开花的过程。凤仙花的花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结合自己观察的经验分享花的样子。

将注意力集中到花上。

二、聚焦 植物的花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认识花的结构是关键。解剖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的一般方法。如何用解剖的方法来观察花的结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生思考花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花的结构。

聚焦花的结构上。

三、探索 任务一:观察花的结构——学习解剖花 实验材料:一朵完整的凤仙花或一朵完整的其他植物的花、镊子、记录纸。

活动指导:
1.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将花的各部分剥下来。

2.将它们分类排列在纸上。

3.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及名称。

小结:对花进行了解剖研究,可以观察到,一朵完整花的结构一般包括四部分:从外向内依次是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

任务二:观察雄蕊和雌蕊 借助放大镜来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看一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放大镜观察雄蕊,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个雄蕊上面都有花粉,花粉很小,用手摸一摸,它还很轻;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可以看到雌蕊上面有液体,用手摸一摸,有种黏黏的感觉。

提问:你是否想过,为什么花都有花蕊呢?花的构造中哪些部分与果实和种子有关呢? 小结:细心的同学可能观察过,结果后花瓣都凋谢了,说明花瓣不能形成果实。经过观察得知雄蕊上的花粉又小又轻,而雌蕊上面是有黏液的,当花粉掉到黏液上,就很容易被粘住,这其实就是花的传粉过程。当传粉过程后,雌蕊就会进一部分发育成为果实和种子。所以花蕊,也就是雄蕊和雌蕊是花最重要的结构,有了花蕊,植物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因此花蕊在植物的繁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任务三:观察更多植物的花 桃花:观察桃花,会发现它和之前解剖的花一样,具有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在科学上,我们把这四部分都具有的花叫做完全花。

百合花:百合花是没有花萼的,把它叫做不完全花。

南瓜花:观察南瓜花,会发现在花瓣里只有雄蕊,而没有雌蕊,像南瓜花这样,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花叫做单性花,它也属于不完全花。

小结:桃花是完全花,因为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这四部分都具有。而百合花和南瓜花是不完全花,它们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

研讨 1.雄蕊和雌蕊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结:雄蕊上有花粉,雌蕊上有黏液,花粉落到雌蕊上就完成了授粉的过程。

2.花的哪一部分将来有可能发育成果实? 小结:经过对雄蕊和雌蕊特征的观察,可以得知花的雌蕊部分将来可能发育成果实。

学生根据解剖花的方法,亲自动手解剖一朵花。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雄蕊与雌蕊,推想它们有什么作用。

学生观察更多的花。从花的结构上对花进行认识。

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

能认识到花的结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能认识到在花的各部分结构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根据花的结构,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四、拓展 1.试着给花进行人工授粉。

授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对花授粉,另一种的用毛笔蘸,都是将花粉涂到雌蕊的黏液上。

2.认识更多的传粉方式。

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授粉的过程。比如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就可以帮助花传粉,自然界中的风也能帮着传粉。只有完成授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

学生根据教师分享的方式课下开展授粉活动,并收集认识更多的传粉方式。

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1.6《果实和种子》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2.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s e 、大小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不同阶段的果实,认识果实的生长变化。

2.在解剖观察植物的果实的过程中认识果皮的作用。

3.在数果实中种子数量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形成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凤仙花的果实、各种其他植物的果实、水果刀、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授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么用呢? 学生结合自己观察的经验分享凤仙花果实的样子。

将注意力集中到果实上。

二、聚焦 我们观察一朵即将凋谢的凤仙花,我们会发现,花瓣和花萼都脱落了,雄蕊和雌蕊也不见了踪影,但我们却看到了雌蕊下端逐渐膨胀起来,这就是凤仙花的果实。

学生观察。

聚焦植物的果实。

三、探索 任务一:认识植物果实的生长变化 (1)观察凤仙花植株上不同阶段的果实,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果实形成后形状有一段时间是不变的,形状像水滴,成熟之后果实会开裂。果实是由小不断长大的,从还有花的果实,到花刚刚凋谢的果实,再到种子逐渐成熟的果实,最后果实成熟了,也就是果实成熟是一个生长变化的过程。

任务二:认识果实的结构 (1)摘下一个快要成熟的凤仙花的果实,观察果实的结构。

用手轻轻拨开凤仙花的果实,很容易就看到了它的内部结构,凤仙花果实的内部有棕s e 的小种子,种子外面就是卷成团的保护它的果皮。我们可以看到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2)除了剥开果实进行研究,还可以将果实切开研究。取两个还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分别将其纵切和横切来观察果实的结构,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纵切时凤仙花果皮卷曲了,种子在果皮的里面,横切时果皮将种子紧紧的包裹起来,所以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在观察中你是否发现了果皮的作用?果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可以保护弱小而没有成熟的种子。

任务三:数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 (1)认识完凤仙花果实的结构,再来数一数一个凤仙花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一株凤仙花大约又可以收获多少粒种子? (2)经过观察,每个凤仙花果实里种子的个数是不同的,一个凤仙花果实中大约有10粒左右的种子,一株凤仙花大约能结出10-20个不等的果实,这样算下来一株凤仙花可以结出上百粒的种子。结出上百粒种子的一株凤仙花是当初我们播下的一粒种子长成的,这正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真实写照。

任务四:观察更过植物的果实,比较异同。

(1)在研究时,可以使用解剖的方法来研究植物的果实,根据果实的不同,可以用手将果实剥开研究,也可以将果实横切或纵切,切开来研究。在观察时,同学们可以利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

(2)通过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会发现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s e 、大小各不相同,但果实都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研讨 1.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结:果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可以保护弱小而没有成熟的种子。种子则起着传宗接代,繁殖后代的作用。

2.植物结出许多种子有什么意义? 小结:我们种下的一颗凤仙花种子,又收获了许多的种子,这些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又会长出许许多多株凤仙花,每株凤仙花又会结出许多种子。凤仙花的种族就是这样延续并壮大的! 学生结合图片或实物观察果实的生长变化,比较异同。

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的结构。

学生观察横纵切后果实的结构。

学生数凤仙花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

学生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比较异同。

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

在观察不同阶段的果实中,认识果实的生长变化。

能认识到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在数果实中种子数量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的作用。

在观察更多植物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s e 、大小各不相同。

四、拓展 思考: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呢? 比如我们常吃的西红柿、梨就是植物的果实,而瓜子和栗子就是植物的种子,课下同学们可以再辨认更多的果实和种子。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及生活经验分辨果实和种子。

有继续探究果实和种子的浓厚的兴趣。

1.7《种子的传播》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知道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如蒲公英随风飞向远方;
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从果实和种子的特征联想到其传播方式,但在科学语言的准确描述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本课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观察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要观察油菜种子,在捏油菜果荚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其特点,推测出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

第二,观察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将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发现各自的特殊构造,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教学目标 l 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l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l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 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演示:椰果,水槽、电扇、卷尺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果实和种子、放大镜、尺子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集中话题 谈话:孩子长大了都要告别妈妈,四海为家。动物们有的擅跑,有的会跳,还有的能飞,植物妈妈的孩子们是怎样完成它们的寻觅家园之旅的? 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了解学生原有概念。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出示观察材料。

猜想这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并说出依据。

继续了解原概念 启发思考:怎样为自己的猜想提供科学的证据?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讨论学法。

巡视指导 观察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特征,用画图或文字描述等方式记录下来。

搜集并保留证据。

提出质疑 整理记录,进行交流。

预期:学生能结合果实和种子的特征推想植物靠风、动物、人、水等传播种子,具有把传播方式和结构特征建立联系的意识。但认识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可能会有困难。

在观察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使认识从直观向抽象发展,但此时所形成的观点还不够清晰,有待证明。

板书:风、水、动物(人)、自身弓单射 归纳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及与其对应的特征,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

散播种子方式与结构特征关系的研究 启发思考:怎样证明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结构特征有关呢。

出示实验和测量工具。

提示:可以捏一捏,吹一吹,量一量……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实验和测量工具的出示对学生设计实验有启迪与提示作用。

抓住典型问题,启发集体思考。

全班交流,修订完善。

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巡视指导 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整理现象,交流,质疑。

小结: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征往往有利于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散播的意义在于繁殖后代。

回顾与 拓展 启发思考:如果果实成熟了就落在植物脚下,会是什么结果? 自有讨论(辩论)。

感受传播种子对植物繁殖后代有重要意义。

用泡泡图或表格等形式把植物散播种子的主要方式及与之对应的结构特征记录下来。

内化知识。

观看影音:蒲公英的旅行 布置作业 观察社区中常见植物是怎样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

发展学生研究植物散播种子方式的兴趣。

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轻、带翅或绒毛——风力 火乍裂、弓单射——弓单射 圆形散落——跳动(滚动) 内部有很多空气——水力 有钩刺、味道鲜美——动物(人) 学习指导 l 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推测传播种子的方式 果实或种子的特点 实验证明结果 活动小结 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______种,这些方式与____________有关。

教学评价 评价依据:
1. 观察记录表 2. 测试结果 3. 梳理概念的泡泡图或表格 4. 课堂表现及交流水平 教学后记 1.8《凤仙花的一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凤仙花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2.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管。

3.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科学探究目标 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2.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3.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2.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3.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间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的整理,认识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几个重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的图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个人观察记录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2分钟)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的过程,并且观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展示种植过程中的图片。

观看活动图片,回忆种植活动 将注意力集中到整个种植活动上。

二、聚焦 (2分钟) 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分析我们收集的信息,看看能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准备自己的种植观察材料。

聚焦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指向对植物一生的了解。

三、探索 (30分钟) 任务一: 展示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任务二: 结合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照片,可以将其按照生长变化的顺序进行排列。

结合排序可以看到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任务三: 根据对凤仙花的生长记录,我们来计算一下凤仙花从播下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需要多久时间。

任务四: 根据凤仙花不同阶段植株的高度,绘制统计图,分析凤仙花高度生长变化的规律。

绘制完统计图,结合统计图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凤仙花生长变化的规律是:第1周至第6周,生长较快;
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研讨:
1.凤仙花生长的过程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呢? 小结:结合种植经验进行说明。

2.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哪几部分?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小结:成熟的凤仙花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根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株的作用;
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管,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以后形成的,果实里有种子,种子的存在使物种得以繁衍后代。

3.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是多长时间?运用我们的观察记录说明凤仙花生长变化的规律。

小结:结合种植经验,可知凤仙花的生命周期大约在5个月左右,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旺盛期生长较快,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汇报。

学生结合凤仙花的生长记录描述凤仙花的整个生命周期。

学生计算凤仙花每一阶段经历的时间。

学生绘制统计图,观察凤仙花高度生长规律。

基于学习成果,研讨相关内容。

认识到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凤仙花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认识到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管。

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四、拓展 (6分钟) 1.课下找材料,做一个凤仙花实物模型。

2.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变化,与凤仙花进行比较。

寻找材料制作模型;
结合种植经验比较。

增强对凤仙花植株的整体认识。

第二单元电 路 2.1《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到电与生活紧密相连。

2.电很危险,我们要注意安全用电。

科学探究目标 1.头脑风暴分享交流关于电所了解的内容和想知道的问题。

2.调查家中的用电器。

科学态度目标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乐于参与调查活动。

2.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勇于接受不同人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获取学生初始想法,意识到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海报纸、马克笔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用电器调查结果表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
通电后,电器就能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提问:
我们对电有哪些了解?知道哪些关于电的知识?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 思考、交流 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电的主题上,明确研究问题。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用讨论的方式记录我们对电的认识 头脑风暴原则:
1.不要抱有成见,应该开放心态接收各种观点。

2.对其他同学贡献的观点不要批评或妄加评论。

3.努力把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联系起来。

任务二: 调查家中使用的电器。这些电器用的电来自哪里?通电后能做什么? 安全用电提示:
1.墙壁插座内的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输送到各家各户的,一旦触及能引发事故,致人死亡,所以千万不能直接触摸。

2.不能用插座中的电做任何实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只用电池来做实验。

3.不要靠近变压器以及断开或露的电线。当看到断开或者露的电线时,要马上报告家长、老师或者有关人员。

班级讨论、头脑分享自己的观点 班级分享调查结果 调取学生初始想法,使得尽可能多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研讨 (10分钟)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思考、交流 感受“电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 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 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1. 连接简单电路 2. 观察、描述、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 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 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的乐趣。

2. 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灯泡的工作原理,感受电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

【教学重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灯泡、导线、电池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
打开手电筒的开关,小灯泡就亮了。

提问:它是怎样亮起来?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用示意图表达想法 将话题聚焦到:如何点亮小灯泡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1.观察小灯泡。找一找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在哪里;
想一想小灯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任务二: 2.用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有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安全提示:
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另一端是负极。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火暴 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观察:小灯泡,明确各部分的名称。思考各部分的作用。

探究: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探究结果 牢记在心:安全提示 探索、记录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增加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研讨 (10分钟) 1.展示我们的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2.分析那些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你认为电池和小灯泡怎样连接,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观察连接图你认为哪些能过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 3你认为小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 展示、交流探究结果 根据探索结果,总结归纳出小灯泡点亮的方法 2.3《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电池盒和灯座以及开关点亮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简易电路的组成。

【教学重点】了解电路的组成部分,并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灯座、开关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提问: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 回顾:
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

将话题聚焦到:如何组装一个电路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1.组装一个电路 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用连接电池盒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把小灯泡安装灯座上,再用导线把它和电池连接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

任务二: 2.在电路中安装开关 把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通和断的。

任务三: 3.画电路连接图 小组合作完成电路的组装,并在电路中安装一个开关,最终在记录本上完成电路图的绘制。

通过动手组装一个电路,明确电路的组成部分。并在电路中安装开关,了解到电流是可以被控制的。并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三、研讨 (10分钟) 1.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你认为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 2.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 将想法用箭头在连接图中表示出来 思考、交流 根据探索的结果分享交流在电路中,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最终明确电路是一个闭合回路。

2.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科学探究目标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工具。

2.应用电路检测工具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 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所学的电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工具”,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故障电路2.电池、灯泡、导线、电池盒、灯座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讲解: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提问:如果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怎样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呢? 思考、交流如何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 将话题聚焦到:
如何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1.电路的故障可能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测?把我们的想法都记录下来。

任务二: 2.做一个电路检测工具 把简易电路中的开关拆除后,就形成了一个电路检测工具。提示每次检测前,先将两个检测头互相接触一下,看看小灯泡能否亮起来。不能用电路检测工具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

任务三: 3.每个小组检测一个有故障的电路,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同时,将电路故障检测表补充完整 班级交流:电路的故障和如何进行故障检测 制作电路检测工具 注意安全用电 检测故障电路,记录检测结果。

学生制作电路检测工具,并用检测工具检测故障电路,并记录电路检测的结果。提示学生有序的进行排查 三、研讨 (10分钟) 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你是怎么知道的?又是怎么排除的? 交流检测情况 根据探索结果,交流分享如何查找故障以及排除故障电路的方法 2.5《里面是怎么连接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有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电路检测工具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3.体会有序检测的重要性。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工具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接线盒2.电路检测工具:电池、灯泡、导线、电池盒、灯座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

提问:如果看不到电路,我们能知道各个部件是怎么连接的吗? 思考、交流 将话题聚焦到:看不到电路,如何知道各个部件是怎么连接的?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检测一个打不开的接线盒,并推测它的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1.用电路检测工具检测接线柱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记录检测结果。

(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工具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
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需要检测两次) 任务二: 2.推测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说说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在检测前测试检测工具能否正常工作。

用电路检测工具检测接线盒,并记录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推测内部的连接方式。

用电路检测工具检验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推测。培养学生有序测试的能力,以及有依据进行推测的能力。

三、研讨 (10分钟) 1.下表是一个接线盒的检测记录,你能用示意图说明接线盒内部是怎么连接的吗? 2.如果5个或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的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

绘制示意图 分享、交流:怎样毫无遗漏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通断的情况。

培养学生缜密思维,意识到有序测试的重要性。

2.6《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检测认识到有的物质易导电;
有的物质不易导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工具、20种检测材料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提问:
在连接电路时,我们为什么要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思考、交流 将话题聚焦到:为什么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 二、探索 (25分钟) 我们可以借助电路检测工具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选取身边的20种物体,用电路检测工具分别检测它们的导电性,并记录下来。

1. 先检测电路检测工具能否正常工作。

2. 预测被检测物体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

3. 用电路检测工具的两个检测头接触物体的两端,检测物体的到导电性,做好记录,并与预测进行比较。

4. 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物体放在一边,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放在另一边。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又什么异同吗? 提前检验、预测、实测、记录、分析比较 用电路检测工具检测20种物体 通过测试搜集证据,发现有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有些物体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通过测试、比较和分析最终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三、研讨 (10分钟) 1.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检测结果相同吗?我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 2.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下图中的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 整理检测记录 分享交流、发表观点 阅读安全提示:
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的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如果我们触及了家中使用的电路,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而危及生命。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还要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脑上。

根据探索结果,讨论哪些物体可以导电,哪些物体不可以导电。归纳总结出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合理运用解释生活种的现象。

意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7《电路中的开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回形针开关2.简单电路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生活中,我们能安全、方便的使用各种电器,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的元件控制着电流的通和断,这个元件就是开关。

提问:电路中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倾听、思考 将话题聚焦到:电路种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二、探索 (25分钟) 1.观察小开关 这个开关的制作使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开关。

想一想,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通和断的? 3.做个回形针开关 像图中那样,用小木板、回形针和图钉做一个简易开关。

(1)把回形针伸开放在木板上,用笔在伸开 的回形针两端各描一个点作为标记。

(2)先把一个图钉固定在木板的一个描点上, 再用图钉把回形针大的一端固定在木板的另外 一个描点上。

(3)把回形针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看它能不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

观察开关,并把这个小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思考 按照操作说明制作回形针开关 通过观察和制作发现开关的特点,搜集更多的现象和证据发现开关是如何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三、研讨 (10 分钟) 1.回形针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2.你还能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做一个小开关吗?你是怎样制作的,你的小开关有什么特点? 根据研讨的问题进行班级讨论交流 根据探索结果,通过交流最终发先电路种电流是可以被控制的。

四、拓展 将红s e 、绿s e 玻璃纸分别包在小灯泡外面,并将它们与电池、导线、回形针开关连接起来,做成红绿灯。试着用我们制作的回形针开关控制这组红绿灯。

如果想在红灯变绿,绿灯变红灯的中间再亮起一盏黄灯,应该怎么办? 课后完成:制作、思考 将所需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简单电路的构成需要电池、导线、灯泡等元件。

2.开关可以控制电流的通和断 科学探究目标 1. 设计房间照明电路,根据设计图纸完成制作。

2. 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设计图,进行反思和完善。

3. 经历过程设计全过程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 科学态度目标 1. 乐于倾听和表达设计的的想法。

2. 乐于将所学的电路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完成指定的任务。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全过程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
并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科学实践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套装盒材料袋鞋盒(自备)灯泡、导线、电池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连接一个电路,怎样用开关控制电流的通和断。

提问:现在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模拟安装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吗? 回顾、思考 将话题聚焦到:如何安装一个照明电路。

二、探索 (35+40分钟) 1.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在纸上画出房间的平面图,标出书桌、床和窗户的位置。

(2)房间需要安装两盏电灯(照明灯和阅读灯),并由两个开关分别控制。在房间平面图上标出电灯、开关的位置。

2.班级交流 阐明小组设计的合理性,并倾听他人意见。修正和优化小组的设计方案。

3.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1)画出小组设计的电路图:电池(房间电源)、两个小灯泡(两盏灯)、两个开关各在什么位置?怎样组成一个电路? (2)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3)检测电路。检查电流能否顺利通过小灯泡、开关能否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是否有使电源短路的 错误连接。

4.与其它小组进行分享 明确设计要求,小组讨论,完成房间设计图纸。

班级交流小组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安装照明电路 班级展示小组的最终成果 说明:
本内容分两课时完成,设计和交流;
制作和分享。

此环节希望学生经历1.工程设计的全过程:
明确问题 确定方案 设计制作 改进完善 2.把学到的电路知识运用学到实践中。

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 3.1《岩石和土壤的故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岩石的分类及转化关系。

2.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理解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的岩石认识岩石的分类。

2.通过实验更好掌握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的活动形式,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更好地认识自然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很多帮助 【教学重难点】微信公众号:小学科学 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土壤中的成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岩石标本、土壤、量筒、水、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土壤下的植物等。

【教学流程】 一、活动1 观察三种岩石,可让学生课前收集各种石头,进行展示。教师展示的三种代表岩石:花岗岩、砂岩和大理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已有的岩石标本进行系统分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条件。

二、活动2 观察土壤,教师给出一些录像资料,其中包含土壤的形成过程。学生总结概括土壤的概念。教师提供土壤给各小组,指导各组学生观察土壤。教师给各个小组发放吸水纸,让学生体验土壤中的水分。

三、活动3 土壤与水混合,讲清实验过程和方法,请同学猜测混合结果。

利用实例,说明土壤中的水、空气(氧气)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四、活动4 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多媒体内容或平时的经验谈谈土壤中的动物是如何有利于植物生长的;
如何不利于植物生长的。观看多媒体课件描述土壤中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的作用。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改良土壤,进行物质循环。

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感官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

●会使用简单工具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积极参加观察岩石特征的探究活动,保持对岩石的研究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

教学过程 聚焦 岩石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让我们了解一下几种常见的岩石有什么特征。

探索 观察下面三种常见的岩石。

要求: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花岗岩:颜s e 为黑麻肉粉s e (肉红s e 至浅灰s e 不等),形状不规则,表面较无光泽。

砂岩:颜s e 为土黄 瑟,形状不规则,表面无光泽。

大理岩:颜s e 为白s e ,形状不规则,表面有光泽。

更细致地观察三种岩石标本。

科学家在野外观察岩石时还采用了一些更为细致的观察方法,对认识岩石的特征很重要。

仔细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是否有纹理、分层,是否有斑点、小孔。

请学生对照岩石样本,对三种岩石进行观察,发现特征。

通过实验发现:花岗岩无纹理、分层,有斑点,无小孔;

砂岩无纹理、分层、斑点、小孔;

大理岩无纹理、分层、斑点、小孔。

用放大镜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它们是由颗粒组成的吗?颗粒大小一样吗?可以看出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吗? 通过实验发现:花岗岩由颗粒组成,颗粒粗疏,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砂岩由颗粒组成,颗粒细密,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大理岩由颗粒组成,颗粒粗大,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用手分别触摸这三种岩石标本的表面,感觉是光滑还是粗糙的? 通过实验发现:花岗岩粗糙,砂岩粗糙,大理岩粗糙。

用手电筒分别照射花岗岩、砂岩、大理岩,观察光泽度。

发现:花岗岩、大理岩有光泽,砂岩无光泽。

分别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刻画岩石,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刻画后可以用手抹擦刻画位置,避免把指甲粉末等认为成痕迹) 花岗岩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无痕迹,用小刀刻画无痕迹。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花岗岩很硬。

砂岩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有痕迹,用小刀刻画有痕迹。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砂岩较软。

大理岩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有痕迹,用小刀刻画有痕迹。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花岗岩较软。

研讨 我们观察的结果,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各有哪些特征? (对照表格说一说) 我们如何去观察、描述一种岩石?(可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借助工具观察。描述岩石的的时候可以描述它的颜s e 、软硬、光滑、光泽、有无层理、气孔、斑点、条纹等等方面。) 拓展 请学生课下分别用小钢锉在岩石的一角锉出粉末,让粉末散落在白纸上(按颜s e 深的粉末)或黑纸上(按颜s e 浅的粉末),观察岩石的内部物质是否一样。

3.3岩石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颜s e 、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它的外表颜s e 更可靠。

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组成。

●能够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s e 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

●能用科学词汇描述矿物的特征,并能够做好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矿物和岩石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与人类关系密切。

●认识到矿产资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

二、教学过程 (一)聚焦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你知道这些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矿物和岩石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以花岗岩为例,展开研究。

下面我们就以花岗岩为例,展开研究。

探索 观察花岗岩的组成。

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发现:花岗岩是由多种颜s e 的颗粒组成的。

解释:其实不同颜s e 的颗粒都是不同的矿物。

观察三种矿物。

矿物的颜s e 和条痕。

观察这三种矿物的颜s e ,并记录。然后分别将它们放在白s e 的无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接着,观察矿物外表的颜s e 和条痕的颜s e 是否一样。(将瓷板用铅笔划线,平均分为三部分,避免反复清洗瓷板) 石英:颜s e 为白s e ,条痕颜s e 为白s e ,矿物外表的颜s e 和条痕的颜s e 是一样的。

长石:颜s e 为肉白s e ,条痕颜s e 为白s e ,矿物外表的颜s e 和条痕的颜s e 是一样的。

云母:颜s e 为黑s e ,条痕颜s e 为白s e ,矿物外表的颜s e 和条痕的颜s e 是不一样的。

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对透明度的观察 用手电筒照射三种矿物碎片的边缘,看矿物是否透光。

观察标准:准备三种纸片,分别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将它们放于图上观察,清晰衡量标准。能够完全清晰地看到图画的,纸片是透明的;
仅能看到一部分图画,或能模糊的看到图画的,纸片是半透明的;
完全看不到图画的,纸片是不透明的。

通过实验发现:石英是半透明的;
长石是不透明的;
云母是透明的。

·对光泽的观察。

继续借助其他物体的反光特性,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描述这三种矿物的光泽。

观察标准:观察丝绸、泥土、玻璃、金属、珍珠的光泽。

通过实验发现:石英是玻璃光泽,长石某些颗粒近似玻璃光泽,某些颗粒近似泥土光泽,云母是珍珠光泽。

将花岗岩的颗粒分别与这三种矿物进行比较,辨别出这些颗粒中哪些是石英,哪些是长石,哪些是云母。

通过观察发现,花岗岩里的颗粒主要有以下几种:
(1)黑s e 颗粒:半透明,珍珠光泽,条痕为银白s e 。

(2)孚乚白s e 或肉红s e 的颗粒:不透明,玻璃或泥土光泽,条痕为白s e 。

(3)白s e 、透明的颗粒:透明,玻璃光泽,条痕为白s e 。

由此辨别出黑s e 颗粒为云母,肉s e 颗粒为长石,白s e 颗粒为石英。花岗岩主要是由云母、石英、长石三种矿物组成的。

(三)研讨 1.对于矿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观察?组成花岗岩的三种矿物有什么特征? (可以用眼睛观察颜s e ,借助工具观察矿物的条痕、透明度、光泽等等。借助表格再阐述三种矿物特征。) 2.对于岩石和矿物,我们有哪些新的认识? (矿物组成了岩石。) 岩石和矿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我们发现岩石从内到外都是相同的,矿物的颜s e 可能和它本身条痕的颜s e 不同,条痕才是它们真正的颜s e ,例如黑云母的条痕是白s e 的。) (四)拓展 请学生利用所学方法,观察更多的矿物。

采集岩石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3.4 制作岩石和矿物的标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矿物的不同特征是识别它们的依据。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用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制作标本。。

●能够对照标本图鉴,根据岩石矿物的特征识别采集到的标本。

科学态度目标 ●体会到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乐趣。

●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岩石矿物标本的制作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教学过程 聚焦 通过之前的学习了解了岩石和矿物的关系,对岩石和矿物有了进一步认识。搜集岩石和矿物,将它们做成标本保存起来,既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增加生活情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有趣味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探索 介绍需要准备的材料:鞋盒子,收集的岩石和矿物,放大镜,标签,岩石矿物标本图鉴。

给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编号。

观察每一块已编号的岩石,对照岩石和矿物标本图鉴,识别采集到的岩石。

为岩石和矿物添加标签。(标注名称、采集地等信息) 将岩石和矿物标本按照编号顺序放置在小盒的格内,标签对应放好。

展示制作完成的标本并交流。

展示错误制作的例子,进行纠正。

研讨 制作岩石、矿物标本的方法是怎样的? (首先搜集岩石矿物等准备好材料,接着给采集到的岩石矿物进行标号,然后对照岩石和矿物标本图鉴进行识别,最后给它们进行标签添加,按照顺序放置到盒子内) 通过制作标本,你对研究岩石和矿物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认识到各种岩石矿物的样子和采集地以及用途等等) 要想制作一个精美的岩石和矿物标本,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可以进行装饰,分格子等等) 拓展 请学生采集更多的岩石和矿物,不断充实标本盒。

3.5岩石、沙和黏土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过程 聚焦 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它破碎后会形成什么?它和砂以及黏土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关于岩石、沙和黏土的知识。

探索 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小区花坛、沙漠、工地等等) 比较岩石、沙和黏土 看: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发现:岩石是灰黑s e 的,形状不规则,最大;
沙是棕黄 瑟的,里面有小石粒,;
黏土是浅黄 瑟的。

闻: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发现:岩石无明显气味;
沙无明显气味;
黏土有明显气味。

摸、捻: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发现:岩石颗粒最大,沙颗粒较小,黏土颗粒最细密。

团球散落:试着分别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观察经过多长时间它们能平摊在纸上。

发现:沙最先散落,黏土基本不散落,从而说明沙 比黏土黏性差。

涂痕: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土壤,在白纸上图痕,用手抖一下纸。

发现:沙掉下来了,没有留在纸上,黏土牢牢粘在纸上,没有掉落,再次证明沙 比黏土黏性差。

研讨 经过观察,你知道岩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对照表格简单复述) 经过观察,你推测大自然中的岩石会如何变化?(岩石可能会向土壤进行转化) 3.6观察土壤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聚焦 土壤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土壤里有什么呢? (二)探索 1.说说我们对土壤组成的猜测。(岩石,土,植物,小动物等等) 2.采集并观察、描述土壤。

(1)在校园或田野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

(2)整体观察: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并用鼻子闻一闻土壤的气味。用手捻一捻,体会有什么感觉。

发现:土壤是褐s e 的,掺杂着植物的根和叶子,还有虫子和小石子等等。有气味。用手捻一捻,发现土壤有些潮湿。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解释:死亡的小动物和植物的根叶子,统称为动植物残体,它们落到土壤里会不断发生变化,并且腐烂,变成一种黑s e 物质,我们统称为腐殖质。

颗粒观察:把土壤晾干、碾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并描述。

发现: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沉积实验: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三)研讨 1.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什么?(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搅拌后等一段时间,能看到大部分土壤沉在水底,分为了两层颗粒小的是黏土,颗粒大的是砂,树叶和草根浮在了水面上,说明沙和黏土更重。) 2.根据观察和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通过以上实验,发现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你对土壤有哪些新的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四)拓展 请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3.7 比较不同的土壤 [教学目标] 1.通过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用手触摸和团揉感受土壤的触感和黏性,通过渗水实验比较土壤的渗水性。

2.认识到土壤的成分与其特点的关联,同时结合实验结果评估土壤的成分比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土壤黏性和渗水性的比较实验。

[教学准备] 三种成分比例不同的土壤、白纸、放大镜、水、漏斗、滤纸、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我们知道了土壤里面有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那不同的土壤之间有哪些差别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下面是成分含量不同的三种土壤,分别给它们标注记号。

①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这三种土壤,比较相同和不同。

②比较这三种土壤的黏性。

 用手分别团揉潮湿的这三种土壤,看哪一种能够团成小球。

③比较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预测哪种土壤渗出的水最多。

 ·将三种土壤分别装入漏斗,到达同一高度。

 ·将等量的水分别缓慢地倒入三个漏斗中。

 ·观察当水流过三种土壤时发生的现象。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我们观察的三种土壤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怎样的? (2)比较土壤的黏性,黏性强弱主要与土壤中什么成分的多少有关? (3)三种土壤的渗水实验中,控制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4)渗水性的强弱主要与土壤中什么成分的多少有关?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交流我们的观察结果,三种土壤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2.结合观察实验结果,说说三种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查阅资料,举例说说三种土壤分别适合哪些植物生长。

[板书设计] 比较不同的土壤 土壤根据沙粒和黏粒的比例多少,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其中壤土最适合种植植物。

[课后反思] 三种土壤的净水性实验是一组对比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对比实验的要求,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3.8 岩石、土壤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身边的岩石、矿物和土壤。

2.让学生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和土壤用途的了解。

3.引导学生初步树立起保护并利用岩石、矿物和土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对人类的作用。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课前开展学生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和土壤活动,同时鼓励学生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上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矿物和土壤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岩石和土壤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阅读前,明晰整理方法。

(1)用图表表示岩石、矿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

(2)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岩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用途很广。

①看看周围哪些物品是由岩石和矿物制成的。

②阅读资料,知道更多的岩石和矿物的用途。

(3)做“我和土壤”的游戏。

分角s e 扮演多种植物和动物,表现它们分别能从土壤中获得什么。

(4)保护自然资源。

①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宝贵资源。人类开采这些资源以后,它们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合理地利用岩石和矿物。

②人类必须依赖土壤才能生存,因此应该珍惜土壤,保护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费。

2.阅读中,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岩石、矿物和土壤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分别是选取其什么特点加以应用的? (2)常见的与土壤关联比较大的植物和动物有哪些,他们依赖于土壤是因为什么? (3)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3.阅读后,汇报交流想法。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通过学习本单元,你对岩石和土壤有哪些新的认识? 2.你知道了岩石和土壤的哪些用途? 3.举例说明人们对岩石和土壤的利用与它们的特性有什么关系。

4.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岩石和土壤?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调查当地土壤被污染和浪费的情况,以及人们对土壤进行保护的措施。根据调查情况,完成一份调查小报告。

[板书设计] 岩石、土壤和我们 1.岩石可变成土壤。

2.岩石的组成成分是矿物和其他。

3.岩石和土壤是组成地球的重要资源,开采后不可能再生,因此要好好保护、合理利用。

[课后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物质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岩石和土壤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要好好保护、合理利用。这种意识的渗透不可用告诉的方法。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1.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

2.绿s e 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3.各种种子的外形特点 植物的种子名称 外形特点 番茄的种子 水滴形,黄 瑟,表面粗糙。

黄瓜的种子 橄榄形,孚乚白s e ,表面平整。

蚕豆的种子 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s e 种脐。

苹果的种子 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s e ,表面平整。

红松的种子 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冬瓜的种子 卵形,白s e 或淡黄 瑟,扁平。

枣子的种子 两头尖,中间大,黄 瑟,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4.浸泡过的种子与没有浸泡过的种子之间的区别:浸泡后的种子变大、变软,种皮颜s e 变浅…… 5.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才能观察到种子更多的特征。

①看:用肉眼观察种子的颜s e 、形状和大小及其他显著特征,然后用显微镜观察颗粒较小的种子的特征。

②摸:用手摸摸种子的软硬、光滑程度。

③闻:用鼻子闻一闻种子的气味。

④测量:了解种子的重量、体积等。

⑤观察记录: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可以发现它们的形状、大小、颜s e 等特征各不相同。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6.作为一粒种子,基本上都包括种皮、胚、胚芽、胚根、子叶等几个部分。

7.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新植物的幼体,它是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所组成。种子萌发后,胚根形成植物的根,胚芽形成植物的茎和叶。

8.不同植物的种子形状、大小、颜s e 、光滑程度、软硬程度、气味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9.虽然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过种子的内部结构又有相同之处,一般来讲植物的种子都包括种皮、胚、胚根、胚芽、子叶几个部分。

10.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种皮具有保护作用, 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 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 胚根将来发育成根, 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

由此看出种子中的胚将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所以胚是植物幼小的生命体。

11.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呢? 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胚根发育成了根,胚芽发育成了茎和叶,子叶逐渐消失。

12.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 ①形状不同②大小不同③颜s e 不同④光滑程度不同⑤软硬程度不同⑥气味不同…… 13.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 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相同之处是都有胚。

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新植物的幼体,它是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所组成。

1.2种植凤仙花 1.种子萌发和生长所需要的条件是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光照不是种子的萌发的必要的环境条件,多数种子在黑暗中也可以萌发。

3.种植凤仙花,要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凤仙花的种子,目的是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4.种植凤仙花的步骤 (1)准备好花盆和土,先把小块小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

(2)用手指在土中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3)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5.做一个种植杯,可以观察种子在土壤中发生的变化。

6.做种植杯的方法 可以用土壤和卫生纸,也可以只将卫生纸塞进透明杯子中。种子要放在杯壁和纸之间。要保证充分的水分,但不要将种子浸泡在水中。

7.种养植物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植物生长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想知道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及时记录是关键。

8.做一个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包括以下内容:根据凤仙花生长的时间,记录植株高度(厘米)、叶的数量(片)、整体的样子、每日的变化及我们为植物做的事情。

9.选带芽眼的土豆、红薯块或天竺葵的枝条种到花盆里,也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生长变化。这说明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来繁殖后代。

10.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植物生长日记。观察记录的方式有:列表、写日记、画图或为植物拍照,使用测量纸带。

11.为什么要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播种? 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的过程叫做选种,选种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出芽率。

12.需要提供什么条件,种子才能顺利发芽?我们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种植的体验和生活经验,有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才能使种子顺利发芽。

13.怎样才能做好观察记录,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坚持观察,及时记录。

1.3种子长出了根 1.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先长出根,再长出茎和叶,而且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根都是向下生长的,芽都是向上生长,而且根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

2.凤仙花的种子在遇到水的浸泡后,种皮会变软,种子的呼吸和代谢作用就会增强,种子的体积变大,然后长出胚芽、胚根,接着逐渐长出根、茎、叶,形成幼苗。

3.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先长出来的是植物的根。

4.种子萌发的过程图 5.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一棵带根的植物、盛有水的试管、植物油、塑料滴管、马克笔等。

实验方法:
①将这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将植物的根浸泡在水中。

②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③观察几天后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会发现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6.植物的根主要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吸收水分,第二是固定植株。

7.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 8.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是植物的根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9.根除了能吸收水分,还有固定植物的作用,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证据呢? 大树的根、玉米的根有固定植株的作用,在刮风下雨的时候,强大的根可以固定植株,使它们不至于倒下。

我们试着从土壤中连根拔出一棵植物是非常困难的,就算是想连根拽出像蒲公英那样的小草也不那么容易。

在种植过程中,会发现植物的根因为抓住卫生纸或是抓住土壤,在取出时都不那么容易了。

10.为什么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1:可能是因为太干燥,没有适宜的水分,也有可能是水分太多,也会有影响种子的萌发。

原因2:可能是温度不够,有的植物喜欢温暖,温度达不到,种子不会萌发,而有些植物喜欢寒冷,太过温暖的地方,也不适合植物种子的萌发。

原因3:种子本身就是不健康的。有些种子不饱满,并且受过伤,这也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原因4:营养跟不上,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有的植物对营养的要求非常高,营养跟不上,土壤比较贫瘠,种子也不会萌发。

原因5: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没有空气或空气不足,种子也不会萌发。

11.试管中水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因为水面被植物油密封,水不可能是蒸发后变少的,这就说明根将水吸收到了植物体内,所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以此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1.4茎和叶 1.植物的茎不断长高长粗,连接着植物的根和叶。

2.植物的茎具有运输的作用,叶子具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3.凤仙花叶子在茎上分布的样子 从侧面看到的凤仙花的样子 从上面看到的凤仙花的样子 现象:
植物的叶子在茎上交叉生长,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都是交叉排列,伸向四面八方。

好处:
既可以使植物受力均衡,叶子又能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雨露。

4.探究凤仙花茎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方法:
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和装有红s e 水的杯子,将凤仙花的茎放入杯子中,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

将凤仙花的茎纵向切开,观察茎的纵切面。

将凤仙花的茎横向切开,观察茎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纵切面上有一条条的红线,横切面上有许多红s e 的圆点。

实验结论:植物的茎能够运输分水,还能运输养料。

5.探究凤仙花的叶子的作用 实验一:吸收阳光的作用 实验方法: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s e 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三天后,观察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被遮住阳光的这片叶子变黄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叶子具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实验二:叶子的蒸腾作用 实验方法:选择一种叶片比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观察塑料袋内壁上会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塑料袋内壁有许多小水珠。

实验结论:植物的叶子具有蒸腾作用。

6.植物的生长离不开茎和叶,那么植物的茎和叶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呢? 叶的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茎的作用:主要是运输物质和水分。

7.不同植物的茎和叶子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茎和叶的不一样,是植物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而做出的选择。

仙人掌的茎比较肥大,有利于储存水分,叶子就是仙人掌茎上面比较小的刺,这些刺又小又尖,防止水分的散失,以适应干旱环境中生活。

酸枣、洋槐的托叶变成坚硬的刺,起着保护作用。

豌豆复叶顶端几片小叶变为卷须,攀缘在其他物体上,补偿了茎杆细弱,支持力不足的弱点。

1.5凤仙花开花了 1.一朵完整花的结构一般包括四部分:从外向内依次是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

2.植物的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雄蕊的作用是产生花粉,雌蕊上面有黏液,利于附上花粉。

3.为什么花都有花蕊呢?花的构造中哪些部分与果实和种子有关呢? 雄蕊上的花粉又小又轻,而雌蕊上面是有黏液的,当花粉掉到黏液上,就很容易被粘住,这其实就是花的传粉过程。当传粉过程后,雌蕊就会进一部分发育成为果实和种子。

雄蕊和雌蕊是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花蕊,植物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

4.雄蕊和雌蕊分别有什么作用? 雄蕊上有花粉,雌蕊上有黏液,花粉落到雌蕊上就完成了授粉的过程。

5.花的哪一部分将来有可能发育成果实? 经过对雄蕊和雌蕊特征的观察,可以得知花的雌蕊部分将来可能发育成果实。

6.并不是所有的花朵中都同时有雄蕊和雌蕊,有一些植物的花中有的只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像凤仙花、桃花、番茄花这类花朵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的花,我们称之为两性花,而南瓜花、黄瓜花中则只有雌蕊或者只有雄蕊,我们称之为单性花。

7.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其实蜜蜂不仅仅是在采集花蜜,也是在传授花粉。

8.在自然界中,植物有多种多样,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传粉的过程,只有完成传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

9.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解决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的问题,人们常常会对一些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比如黄瓜、丝瓜等等。

10.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弓单射传播。一般在豆类、油菜植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播种子的方法是弓单射传播。

动物传播。像山楂、樱桃、苹果、葡萄等植物,借助经过的飞鸟将其果实吞咽后携带种子飞往其他地区,或者是被其他动物采摘果实搬移到别的地方贮藏使其种子被带走。

水流传播。例如生长在水中的荷花、椰子等植物,其果实成熟以后,种子就会自然而然的掉落在水中,随后让水流带其到新的地方落地生根。

风力传播。有些种子或果实会长毛,风一吹就会飘到较远的地方,例如蒲公英、昭和草等;
有些种子有如翅膀状的薄膜,能随风力将种子飘送到其他地方,如青枫,大头茶,桃花心木。

11.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弓单射传播、风力传播、水力传播、利用动物传播。

1.6果实和种子 1.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s e 、大小各不相同。

2.观察植物的果实可以使用解剖的方法,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感官来观察,如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

3.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在果实中果皮包裹着种子,具有保护种子的作用。

植物的种子作用却非常大,植物可以利用种子进行繁殖后代。

4.植物结出许多种子有什么意义? 植物的种子是一切植物的根源,凤仙花接触这么多的种子,可以最大限度的繁衍后代。

5.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呢? 果实可食用的植物:苹果、梨、西瓜、香蕉、桃、枣、葡萄、猕猴桃、哈密瓜等大多数水果,豆角、南瓜、黄瓜、冬瓜、丝瓜、茄子、番茄等蔬菜,稻米、小麦、青稞、小米、玉米等 种子可食用的植物:黄豆、绿豆、花生、芝麻、银杏、松子、榛子、南瓜子、葵花籽、西瓜子、核桃、莲子等。

1.7种子的传播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不管是什么方式都是为了繁殖后代,为了能将种子传播得更远更广。

2.懂得果实成熟后,植物就要把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长出新的植物。

3.种子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存在着联系。

4.凤仙花、豌豆、蚕豆、大豆、红豆、绿豆、油菜等依靠自身弓单射,将种子传播出去的。

5.苍耳的果实上有倒钩,可以挂在动物或者人类的身上,这种传播种子的方法叫动物传播。松子、樱桃、葡萄等也是动物传播。

6.蒲公英、杨树、柳树、松树、枫树等是依靠风力传播种子的。

7.莲藕、睡莲、水葫芦、椰子等是依靠水来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8.植物有哪些传播种子的方式?它们的果实和种子分别有什么特点? 植物名称 果实/种子的特点(写一写或者画一画) 种子传播方式 凤仙花 果皮干,易火暴裂 弓单射传播 苍耳 苍耳果实上长有勾状的硬刺,可以粘附在人的衣服或动物皮毛上,随人或动物运动将种子传播出去。

动物传播 蒲公英 蒲公英的果实很轻,形状像降落伞,每一粒蒲公英种子上都带有冠毛,可以随风飘落到远方。

风传播 莲 莲蓬:蜂窝状、内似海绵组织、轻、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依靠水传播。

水传播 樱桃 果肉肥厚、甜美,作为食物被动物传播种子。

动物传播 9.植物将种子传播出去有什么意义呢? 植物把种子散播出去是为了繁殖后代。那些不能把种子散播出去的植物,无法大量繁殖,长久下去,最后都会灭绝淘汰。

10.知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一般有弓单力传播、动物传播、风力传播、水力传播等。

1.8凤仙花的一生 1.绿s e 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2.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3.植物维持生命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4.绿s e 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结构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的作用。

5.根、茎、叶为植物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6.有的植物产生足够的种子繁殖后代,有的植物根、茎、叶可以繁殖后代。

7.不同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呈现出植物多样性。

8.在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管。

9.按照凤仙花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不同时期的凤仙花图片 10.凤仙花的每个生长周期约为150天-240天左右。

凤仙花于3-4月间播种,以4月播种最为适宜,6月上中旬即可开花,花期可保持两个多月,之后花朵凋谢结出果实。

11.凤仙花高度生长变化的规律 第1周至第6周,生长较快,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当植株处于生长初期的时候,土壤里面会有充足的养分,可以供给植株生长,所以植株的生长高度就会很快。等慢慢到了生长后期,也就是开花结果的时候,土壤里面的养分会少,且多用于繁殖,因此它的生长高度就会变得生长很慢。

12.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作用? 成熟的凤仙花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根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株的作用;
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管,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以后形成的,果实里有种子,种子的存在使物种得以繁衍后代。

13.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是多长时间?运用我们的观察记录说明凤仙花生长变化的规律? 结合种植经验,可知凤仙花的生命周期大约在5-6个月左右,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旺盛期生长较快,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 电路 2.1电和我们的生活 1.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了对电的探索,1879年ai 迪生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从此各种不同用途的电器就陆续出现了。

2.通电后电器就能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方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

3.电很危险,我们要注意安全用电。

4.电都是由电源提供的,可以分为直流电和交流电。

5.电的知识记录表 关于电的知识记录表 我们已经知道的 我们还想知道的 电力输送的源头:发电 电力输送的媒介:输电 电力输送的终端:用电 电场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传输。

可发电的能源主要分为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度电能做什么? 电是怎么来的? 电是如何送到我们家里的? 电安全吗?如何安全用电? 电路中的电是如何流动的? 怎样连接电路? 6.日常生活中电源提供的电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由发电厂提供的,比如冰箱、洗衣机、彩电、电脑、电饭煲、空调、取暖器等等。还有一类是由电池提供的,比如手表、计算器、遥控⑦、遥控汽车等等。

7.家用电器记录表 电器名称 电源 电器的作用 电灯 电厂 照明 洗衣机 电厂 洗衣服 手机 电池 打电话、上网 电饭煲 电厂 煮饭 空调 电厂 调节房间温度 手表 电池 看时间 遥控⑦ 电池 遥控电视机等电器 8.太阳能电站、核电站、水电站、火电厂、风电站等电站发电,送上电网,然后由电网传送到千家万户。

9.用电安全的提示 ①墙壁插座内的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输送到各家各户的,一旦触及能引发事故,致人死亡,所以千万不能直接触摸。

②不能用插座中的电做任何实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只用干电池来做实验。

③不要靠近变压器以及断开或者露的电线,当看到断开或者露的电线时,要马上报告家长老师或者有关人员。

10.生活中有关用电安全方面的知识 ①不靠近高压带电体(室外高压线、变压器旁),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②不用湿手扳开关,插入或拔出插头。

③安装、检修电器应穿绝缘鞋,站在绝缘体上,且要切断电源。

④禁止用铜丝代替保险丝,禁止用橡皮胶代替电工绝缘胶布。

⑤在电路中安装触电保护器,并定期检验其灵敏度。

⑥下雷雨时,不使用收音机、录像机、电视机、且拔出电源插头,拔出电视机天线插头。暂时不使用电话,如一定要用,可用免提功能。

11.日常生活中,多个家用电器连接在一个插头上,存在什么安全隐患? 把许多用电器连接在同一个插座上,或者用电器连续使用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因绝缘体过热而引发火灾。

2.2点亮小灯泡 1.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小灯泡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又有什么作用? 小灯泡分为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几个部分。

玻璃泡:做成圆球形,制作材料是耐热玻璃,它把灯丝和空气隔离,既能透光,又起保护作用。电灯泡工作的时候,玻壳的温最高可达100℃左右。

灯丝:是用比头发丝还细得多的钨丝,做成螺旋形,小电泡的发光部位。

连接点:两条导线表面上很度简单,连接外部电流。

金属架:它连着玻壳,起着固定金属部件的作用。

3.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在哪里? 灯丝。灯丝是用比头发丝还细得多的钨丝,做成螺旋形,是小电泡的发光部位。

4.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另一端是负极。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火暴 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5.能够点亮小灯泡的连接都是一个闭合电路,不能够点亮小灯泡的都不是一个闭合电路,电路短路了,电路断路了都不能点亮小灯泡。

6.在下面这4幅连接图中,哪些能够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为什么? 左上图能够点亮小灯泡,因为这是一个闭合电路。

右上图不能点亮小灯泡,因为导线的两端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这是一个短路。

左下图能够点亮小灯泡,因为这是一个闭合电路。

右下图能够点亮小灯泡,因为这是一个闭合电路。

7.小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 可以让电流通的路,就叫电路。电路中所有的连接物均要有导电性。电路连通时,电池提供的电可以从连接物里面“走过”,这叫做通路。电路某一处断开,电流就不能“走过”,就像桥断了,电无法过河,这叫做断路。

8.观察下面的连接图,想一想哪些能够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 能够点亮小灯泡的有1、2、3、7、9,不能够点亮小灯泡的有4、5、6、8。

电池和小灯泡之间需要形成一个让电流通过小灯泡的闭合回路,小灯泡才能够亮起来。第4、5、6、8幅图的电路没有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2.3简易电路 1.能够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一个闭合电路。

2.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3.简单的电路是由导线、电池、灯泡和开关组成的。

4.开关是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通和断的。

5.开关闭合时就像两根导线接在一起,就可以通过电流,电路就通了;
断开时,就像导线断开了,电路就断了。

6.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7.组装一个电路的步骤:
①使用电池盒和灯座把电池和小灯泡固定下来。

②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用连接电池盒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③把小灯泡安装灯座上,再用导线把它和电池连接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

④将开关连接到电路中,使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和断。

8.开关的作用:闭合开关,电流接通;
断开开关,电流断开。

9.电路符号:
电池:
灯泡:
开关:
10.简单电路图 11.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你认为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 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12.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 将电路中的小灯泡换成小风扇、小电铃、发光器或者小电动机,这些小电器也会工作,小风扇会转动,小电铃会发出声音,小电动机也会工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常情况下,只要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的小电器都会正常工作。

2.4电路出故障了 1.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亮起来。当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不灯泡就不亮了。

2.要使小灯泡亮起来,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电路。

3.可以应用电路检测工具检测电路中的故障。

4.做一个电路检测工具的方法:把简易电路中的开关拆除后,就形成了一个电路检测工具。

做一个电路检测工具的步骤:
→ → 提示:每次检测前,先将两个检测头互相接触一下,看看小灯泡能否亮起来。

强调:不能用电路检测工具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

5.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你是怎么知道的?又是怎么排除的? 可能出现的故障 检测部位 排除故障的方法 小灯泡坏了 检测小灯泡 更换小灯泡 小灯泡与灯座接触不良 检测小灯泡与灯座的接触之处 将小灯泡重新固定在灯座上,并且使之接触良好。

电池没有电了 检测电池 更换电池 导线断了 检测导线 更换导线 开关接触不良 检测开关 更换开关 2.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

2.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工具检测一个打不开的接线盒,并推测它的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3.每次在使用电路检测工具检测电路前,我们都需要先将电路检测工具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

4.通路:在闭合电路中,从电源正极流出,经过用电器,返回负极,形成完整的回路,称之为通路。

断路:整个电路在某处断开的状态。

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线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5.用电路检测工具检测接线盒,需要检测两次。

6.请根据下列接线盒的检测记录,想一想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接线盒内部可能存在的所有连接方式:
7.请根据下列接线盒的检测记录,想一想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接线盒内部可能存在的所有连接方式:
8.如果5个或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的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

如果接线盒中出现5个或者6个接线柱,我们首先要把可能出现的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然后逐一进行检测,这样才不会遗漏。

2.6导体和绝缘体 1.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导电性能将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2.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3.常见的导体:小刀、石墨、钥匙、铁片、大地、铝片、铜丝、回形针、曲别针、自来水、人体等。

常见的绝缘体:干木片、橡皮、、纸板、沥青、塑料、气球、空气、玻璃管等。

4.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5.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工具检测身边常见的物体,判断物体的导电性。

6.在检测实验中,能够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物体有:回形针、铜钥匙、导线、铁钉、金属纽扣、刀片、铁夹子、图钉、大头针、汤勺等。

不能够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物体有:干树枝、塑料尺、粉笔、木质铅笔、橡皮、签字笔、修正带、书本、吸管、气球等等。

7.导线外面为什么用塑料包起来?在连接电路时,我们为什么要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 外边包裹着的塑料皮是为了不让电流通过,起安全保护作用。

在连接电路时,把导线两端的塑料皮剥开是为了让电流通过。

8.物体的导电性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木头,干燥的木头是不能够导电的,可是潮湿的木头是可以导电的;
再比如水,纯净水导电性很弱,可是自来水、河水导电性强。因此,对于不同的物体,不同的状态,其导电性能是不一样的。

9.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的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如果我们触及了家中使用的电路,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而危及生命。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还要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脑上。

10.日常生活中,很多物品由导体材料和绝缘体材料组合构成,导体材料部分主要为了利用导体的导电性能,绝缘材料部分是为了安全,防止触电,比如电工螺丝刀、开关、插座,还有各种家用电器等等。

11.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用电安全,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体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这样才能保证用电安全。

2.7电路中的开关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在电路中,有一个重要的元件控制着电流的通和断,这就是开关。

3.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开关使用的材料有塑料、铜片。塑料主要做的是开关座,起固定作用,并且不容易导电。连接导线的按钮及小灯泡座使用的是铜,是为了让电流通过。

4.在简易电路中,闭合开关,接通电流,小灯泡亮;
断开开关,断开电流,小灯泡灭。

5.开关的分类:感应式开关、按压式开关、拉线式开关、旋转式开关…… 6.做个回形针开关 .. 所需材料:小木板、回形针、图钉等等。

方法及步骤:
第1步:把回形针分开放在木板上,用笔在伸开的回形针两端各描一个点作为标记。

第2步:先把一枚图钉固定在木板的一个描点上,再用图钉把回形针大的一端,固定在木板的另外一个描点上。

第3步:把回形针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看他能不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

7.把回形针开关连接到电路中,按照图片上的样子,就可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了。

8.回形针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当把回形针的一头与图钉接触时,电路就接通了,此时小灯泡就亮了;
而把回形针的一头与图钉分开时,电路就是断开的,小灯泡自然就不亮,开关就是这样控制电流的通与断的。

9.你还能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做一个小开关吗?你是怎样制作的,你的小开关有什么特点? 可以使用铁钉和铁丝制作开关。

所需材料:铁钉两枚、铁丝、小木块等等。

制作方法:在小木块上分别定上两枚铁钉,在一枚铁钉上缠上铁丝,然后把开关接入到电路中,把铁丝的另一端接触到另一枚铁钉时,电路就被接通了,小灯泡就会亮起来,铁丝的另一端离开另一枚铁钉,铁路就被断开了,小灯泡就不会亮。

2.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1.在设计房间的电路时,一定要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不能有断路,也不能有短路,否则电灯是不亮的。

2.能够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的电路。

3.开关在电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控制着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

4.当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5.如果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

6.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

7.模拟安装照明电路的步骤:
①了解房间的结构,在纸上画出房间的平面图,标出书桌、床、窗户的位置。

②了解安装照明电路的要求:房间需安装两盏电灯(照明灯和阅读灯),并由两个关分别控制,在房间平面图上标出电灯、开关的位置。

③按照要求画出电路设计图,电池(房间电源)、两个小灯泡(两盏电灯)、两个开关各在什么位置?怎样组成个电路? ④班级交流,阐明小组设计的合理性,并倾听他人意见,修正和优化小组的设计方案。

⑤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⑥检测电路。检査电流能否顺利通过小灯泡、开关能否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是否有使电源短路的错误连接。

8.检测电路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检测:
第一,电流能否顺利通过小灯泡? 第二,开关能否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 第三,是否有使电源短路的错误连接? 9.设计的电路 ..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1.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不仅包括我们看到的陆地,还包括海洋的底部。陆地上的岩石有的被土壤覆盖着,有的直接露出来。

3.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他们的形成有的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每一块岩石和每一方土壤上都留下了大自然的痕迹。

4.下面四种物质分别为石灰石、铁矿石、水晶、土壤。

.. 5.岩石比较坚硬,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s e 。土壤是颗粒状的,比较松软。

6.岩石的作用主要是可以用来做建材,可以用来做装饰品,可以提炼金属,做颜料等等。

土壤的作用:土壤具有调节的功能,土壤是动物植物栖息的场所,土壤还具有作物生产功能。

7.有关岩石的故事 岩石的化学成分可以告诉我们它们的形成年代。地球的年龄约为45.6亿年,就是用这种方法测出来的。

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表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

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说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鹦鹉螺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8.有关岩石的故事(补充) 石头上有雨痕,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
石头上有波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
石头上有矿物,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

石头上有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茂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

9.土壤 土壤从上到下分为表层土、下层土、基岩碎屑、基岩4层。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例如要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几百到数万年的时间。

10.关于岩石和土壤知识记录表 我们知道的岩石 我们知道的土壤 岩石比较坚硬,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s e 。

地球上到处存在着岩石,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岩石有的被土壤覆盖着,还 有的直接露出来。

岩石的形成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岩石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土壤的形成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土壤是颗粒状的,比较松软。

土壤从上到下分为表层土、下层土、基岩碎屑、基岩4层。

11.你认为岩石和土壤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从哪里发现它们? 与土壤相比,岩石体积大,质地硬;
土壤颗粒小。

我们可以在山上、小溪旁等地方找到岩石;
在有植物生长的地方找到土壤。

12.我们可以从岩石和土壤中知道什么? 我们可以从岩石和土壤中知道很多东西,比如:
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鹦鹉螺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是海洋。

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表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
可以通过岩石的化学成分形成的年代知道地球的年龄。

13.你知道岩石和土壤各有哪些用途? 岩石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可以提炼矿物、用来装饰和制成艺术品等。

土壤是劢植物的栖息地,可以固定植物的根系,具有自然肥力,能够促迚作物生长。

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1.观察岩石常见的工具:放大镜、小刀、手电筒、铜钥匙等。

2.观察下面三种常见岩石 (1)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花岗岩:颜s e 为黑麻肉粉s e (肉红s e 至浅灰s e 不等),形状不规则,表面较无光泽。

砂岩:颜s e 为土黄 瑟,形状不规则,表面无光泽。

大理岩:颜s e 为白s e ,形状不规则,表面有光泽。

(2)更细致地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

①仔细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是否有条纹、层次,是否有斑点、小孔。

花岗岩无纹理、分层,有斑点,无小孔;

砂岩无纹理、分层、斑点、小孔;

大理岩无纹理、分层、斑点、小孔。

②组成岩石的颗粒 花岗岩由颗粒组成,颗粒粗疏,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砂岩由颗粒组成,颗粒细密,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大理岩由颗粒组成,颗粒粗大,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③用手分别触摸这三种岩石标本的表面,感觉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 花岗岩粗糙,砂岩粗糙,大理岩粗糙。

④用手电筒照射这三种岩石,看一看它们有没有光泽。

花岗岩、大理岩有光泽,砂岩无光泽。

⑤分别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刻画岩石,看一看它们的硬度。

花岗岩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无痕迹,用小刀刻画无痕迹。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花岗岩很硬。

砂岩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有痕迹,用小刀刻画有痕迹。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砂岩较软。

大理岩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有痕迹,用小刀刻画有痕迹。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花岗岩较软。

3.岩石观察记录表。

4.矿物的硬度标准:
软:能用指甲刻画出痕迹。

较软:不能用指甲刻画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画出痕迹。

较硬:不能用铜钥匙刻画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画出痕迹。

硬: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画出痕迹。

5.交流我们的观察结果,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各有哪些特征? 花岗岩:花斑状,有黑、白、肉红等颜s e 或无s e 透明的颗粒组成,颗粒较粗,粗糙,很坚硬。

砂岩:有红、土黄、灰等多种颜s e ,看起来像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沙子黏合在一起,粗糙,硬。

大理岩:纯白s e 、黑s e 等,常有美丽的条纹,颗粒较粗,比较粗糙,晶莹润泽,紧密,较软。

6.我们如何去观察、描述一种未知的岩石? 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借助工具观察,可以用看、摸、照、刻画等方法观察,可以从颜s e 、软硬、光滑、光泽、有无层理、气孔、斑点、条纹等等方面对岩石进行描述。

3.3岩石的组成 1.所有的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有些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有些仅由一种矿物组成。研究岩石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岩石中的矿物。

2.花岗岩是一种分布非常广泛的岩石,通常有粉红、半透明、黑三种粗细不同的颗粒紧密结合而成。这三种粗细不同的颗粒分别是云母、长石、石英,其中粉红s e 颗粒是长石,半透明的颗粒是石英,黑s e 颗粒是云母。

云母有闪亮的薄片;
长石有肉红s e 颗粒;
石英有白s e 透明颗粒。

3.观察云母、长石、石英三种矿物 ①矿物外表的颜s e 和条痕。

矿物的颜s e :石英为无s e ,长石是粉红s e ,云母是黑s e 的。

条痕颜s e :与矿物外表的颜s e 不一定相同,石英的条痕颜s e 为白s e ,长石的条痕颜s e 是白s e 或者浅灰s e ,云母的条痕颜s e 是无s e 的。

②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的透明度:英为透明的,长石是不透明的,云母是透明的。

矿物的光泽:石英为玻璃光泽,长石是玻璃光泽,云母是丝绸光泽。

除了矿物的颜s e 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之外,硬度、形状也是观察矿物的重要线索。

4.矿物观察记录表。

5.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比如:
雄黄——中药,还可以作颜料、玻璃等 硫黄——制造染料、侬 药、火柴、橡胶等 石墨——最软矿物,制作铅笔芯、润滑剂 方铅矿——提炼金属“铅”“银”。

石膏——点豆腐,使蛋白质凝聚、工业建筑材料、制作模型雕像 金——贵重金属、做首饰和收藏投资 6.对于矿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观察?组成花岗岩的三种矿物具有什么特征? 观察矿物,可以用眼睛观察颜s e ,借助工具观察矿物的条痕、透明度、光泽等等。

云母:黑s e 颗粒:透明,丝绸光泽,条痕为银白s e 长石:孚乚白s e 或肉红s e 的颗粒:半透明,玻璃或泥土光泽,条痕为白s e 。

石英:无s e 、透明的颗粒:透明,玻璃光泽,条痕为白s e 。

7.对于岩石和矿物,我们有哪些新的认识? 岩石是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者泥沙土壤覆盖着。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感官,借助各种工具观察岩石的颜s e 、声音、吸水性能、光滑程度、透明度和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矿物使岩石呈现出不同的颜s e 。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各种工具来观察矿物的颜s e 、形状、光泽、透明度、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8.岩石和矿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

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戒几种矿物组成的。

9.利用放大镜辨别花岗岩中的颗粒哪些是石英,哪些是长石,哪些是云母的方法。

黑s e 发光的是云母颗粒,浅s e 的、粉红s e 的是长石,而半透明、透明的就是石英。

10.采集岩石和矿物的提示 采集岩石和矿物,得到标本后,可先记下标本的名称等相关信息,用软纸或毛巾包好带回来。

如果得到的是不知名的矿物和岩石,可以先记录下它们的采集地、采集时间等相关信息,并给它们编上号。

我们可以根据前面学到的知识,对照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图鉴,识别自己采集的标本,也可以请教老师或专业人士。

3.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1.收集岩石和矿物,将它们做成标本,既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增加生活情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2.制作出岩石和矿物标本的步骤:
第1步,准备所需要的工具与材料 第2步,给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编号 第3步,观察每一块已编号的岩石,对照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图鉴,识别采集到的标本。

第4步,为岩石和矿物添加标签。

第5步,将岩石和矿物按照编号顺序放置在小盒子的方格内,标签要对应放好。

3.制作标本所需的工具与材料:剪刀、胶水、笔、纸盒、卡纸、棉花等。

4.概括制作标本规范的步骤:采集——编号——图鉴——添加标签——存放——展示。

5.为标本添加标签,在标签上要写好哪些信息? (1)岩石编号、名称 (2)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 (3)岩石的颜s e 、大小等特征 6.要想制作一盒精美的岩石和矿物标本,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要按照步骤制作精美的岩石矿物标本;

其次,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收集更多的岩石和矿物,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不断充实我们的标本盒。

7.各种岩石的特点:
3.5岩石、沙和黏土 1.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

2.我们可以在小区花坛、沙漠、工地等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

3.比较岩石、沙和黏土。

(1)讨论比较的方法:
.. 看一看 闻一闻 摸一摸 团一团 涂一涂 结论:眼看、鼻闻、手触摸、团小球、涂痕…… (2)比较 ①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岩石是灰黑s e 的,形状不规则,最大;
沙是棕黄 瑟的,里面有小石粒;
黏土是浅黄 瑟的。

②闻一闻 岩石无明显气味;
沙无明显气味;
黏土有明显气味。

③摸一摸 岩石颗粒最大,沙颗粒较小,黏土颗粒最细密。

④团一团 沙最先散落,黏土基本不散落,从而说明沙 比黏土黏性差。

⑤涂一涂 沙掉下来了,没有留在纸上,黏土牢牢粘在纸上,没有掉落,再次证明沙 比黏土黏性差。

4.观察记录表。

对岩石、沙和黏土的认识记录表 岩石 沙子 黏土 看一看 是一块一块的 颗粒比较大 颗粒非常小 闻一闻 没有味道 没有味道 有泥土的气息 摸一摸 比较坚硬、粗糙 很坚硬、粗糙 比较柔软、细腻 握一握 没有办法团成小球 能团成小球,一会儿就平摊在纸上 能团成小球,要很长时间才能平摊在纸上 画一画 无法在白纸上涂痕 在白纸上有图痕,颜s e 淡,长度短 在白纸上有涂痕,颜s e 深,长度长 捻一捻 无法捻 没有变化,仍然是小颗粒 会碾成粉末 泡一泡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会泡开,变成细腻的沉淀 5.经过观察,你知道了岩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 岩石:颗粒大、感觉粗糙、不容易团成小球、无法涂痕、无气味、 沙:颗粒小、感觉粗糙、不容易团成小球、涂痕不均匀、无气味、 黏土:颗粒细小、感觉细腻、容易团成小球、涂痕均匀、有气味、 6.通过观察,你推测大自然中的岩石会如何变化? 指导学生根据上图进行预测:岩石可能会向土壤进行转化。

3.6观察土壤 1.土壤中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土壤是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3.观察土壤:
第一步,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并用鼻子闻一闻土壤的气味,再用手捻一捻。

借助放大镜观察,发现土壤是褐s e 的,掺杂着植物的根和叶子,还有虫子和小石子等等。

用鼻子闻一闻,发现土壤有气味。

用手捻一捻,发现土壤有些潮湿,土壤中有水分。

第二步,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第三步,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 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时,发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发现沉积物最上面一层是黏土,其次是沙砾,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还发现水里有气泡,说明沙和黏土更重。

4.死亡的小动物和植物的根叶子,统称为动植物残体,它们落到土壤里会不断发生变化,并且腐烂,变成一种黑s e 物质,我们统称为腐殖质。

5.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以上这些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6.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时,发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发现沉积物最上面一层是黏土,其次是沙砾,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还发现水里有气泡,说明沙和黏土更重。

可以得出结论:土壤是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7.根据观察和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通过以上观察和实验,发现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包括小石子、沙、黏土等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8.你对土壤有哪些新认识? 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物质组合而成。

9.土壤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于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10.土壤中的颗粒从大到小依次可分为4类,沙砾、沙、粉沙、黏土。

3.7比较不同的土壤 1.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2.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1号土壤为沙质土,2号土壤为黏质土,3号土壤为壤土。

颜s e 气味 颗粒 干湿 其它 沙质土 棕黄 瑟 无气味 颗粒较大 干的 摸起来比较硬 黏质土 浅黄 瑟 有气味 颗粒最小 湿的 摸起来非常滑腻 壤土 黑s e 有气味 大小不均 介于1号和2号土壤之间 介于1号和2号土壤之间 3.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黏性 (1)方法一:团一团 用手分别团揉潮湿的这三种土壤,看哪一种能够团成小球。

黏土最易成型,砂土也可成团,土壤不易成型。

(2)方法二:搓一搓 不同的土壤黏性有什么不同,擀或揉搓三种土壤,它们都能被搓成条吗? 黏质土能够搓成条状,壤土有可能搓成条状,沙质土则不能。

(3)结论:黏性从强到弱依次为黏质土、壤土、沙质土。

4.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1)方法:
将三种土壤分别装入漏斗(保证三种土壤所取量相同),确保达到同一高度。

分别把同样多的水缓慢、均匀地倒入相同量的三种土壤中。

观察当水流过三种土壤时发生的现象。(实验初期观察哪种渗水最快,中期观察哪种土所需时间最短,后期观察哪种土渗水最多) (2)结论:渗水性从强到弱依次为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5.结合观察实验结果,说说三种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土壤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不同的土壤各自的特征不同,沙质土渗水性强、透气性较好;
黏质土保水性、保肥性好,但是渗水性和透气性差;
壤土保水性、保肥性、渗水性,透气性都比较好;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6.交流我们的观察结果,沙质土、壤土、黏质土三种土壤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7.查阅资料,举例说说三种土壤分别适合哪些植物生长。

沙质土壤一般可安排种植花生、大豆、果树、中药材等。

壤土宜种各种作物,是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质土适合种植稻米、荷花、莲花、芦苇、金银花,当然也合适种植榕树、杨树、紫荆、紫薇、柳树等高大,扎根深远的树木、花卉。

3.8岩石、土壤和我们 1.岩石、矿物和土壤是组成地球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宝贵资源,我们必须要保护这些自然资源。

2.岩石是组成地球的外壳,而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

3.岩石、矿物和土壤关系图 从这张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 我知道了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我知道了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变成了土壤。

我知道矿物是构成岩石的重要成分。

从这张图上,我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空气等等。

4.岩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用途很广。

5.花岗岩质地坚硬,s e 泽美丽,是建筑雕刻的好材料。

6.岩石和矿物的作用 (1)一些矿物可供我们制作食物食用——石膏。

(2)岩石可以建造雕塑等艺术品。

(3)岩石可以铺设道路。

(4)岩石可以建造房屋和桥梁。

(5)煤是重要的能源矿产。

(6)计算机里的许多芯片是由硅制成的,硅来自石英和其他矿物。

7.人类不但在土壤中获取食物,还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资源。

8.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宝贵资源。人类开采这些资源以后,它们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合理地利用岩石和矿物。

9.矿物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世界范围内,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均来自矿物资源。

10.人类必须依赖土壤才能生存,因此应该珍惜土壤,保护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费。

11.怎样保护土壤不被污染? 随便倾倒垃圾会对土壤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因此,我们不能随便倾倒垃圾。

合理使用侬 药,积极发展高效低残留侬 药。

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例如,保护各种以虫为食的益鸟;利用赤眼蜂、七星瓢虫、蜘蛛等益虫来防治各种粮食、棉花、蔬菜、油料作物以及林业病虫害。利用生物方法防止农林病虫害可以减少侬 药的污染 提高公众的土壤保护意识。让大家充分了解当前严峻的土壤形势,唤起人们的忧患感、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1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岩石和土壤有哪些新的认识? 我们知道了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历史。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13.你知道岩石和土壤有哪些用途? 岩石可以建造雕塑、铺设道路等等。土壤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人类不但在土壤中获取食物,还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资源。

14.人们对岩石和土壤的利用与它们的特性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利用岩石坚硬的特性,可以将岩石用作建筑材料。利用土壤,种植各种各样的植物,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抽测评分标准(10个) 实验一 实验名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设计目的:能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知道身边的物体有的容易导电,有的不容易导电。

材料:电路检测器、小刀(铁)、塑料尺、纸片、回形针、铜钥匙等20种身边的物体。

过程和方法:
1.检查电路检测器,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接头互相碰触看小灯泡是否发光。

2.预测一个物体能否让小灯泡发光。

3.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这个物体,把检测器的两个接头分别接在物体同一材料的两边,看小灯泡是否发光,至少再反复一次,再记录。

学生操作中提问,检测一次科学吗?为什么要反复多次呢? 4.同上面的三步依次检测其它的物体。

学生操作时提问:检测另外的物体前为什么还要检查电路检测器?怎样放物体能使检测有次序? 现象与结论:我们身边的物体有的能让电路检测器中的小灯泡亮,有的不能让电路检测器中的小灯泡亮。因此,这些物体有的容易导电,有的不容易导电。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实验器材:电路检测器、小刀(铁)、塑料尺、纸片、回形针、铜钥匙等20种身边的物体。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2 检查电路检测器,两个接头互相碰触 1分 不检查或检查不正确扣0.5分。

  3 预测一个物体是否能让小灯泡发光。

0.5分 不预测扣0.5分。

  4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这个物体,把检测器的两个接头分别接在物体同一材料的两边,看小灯泡是否发光,至少再反复一次,再记录。说明反复检测的原因。

2.5分 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5 按照2、3、4这三步顺序,依次检测其它的物体。说明为什么每检测一个物体都要检查电路检测器。

3分 不检查电路检测器扣0.5分,检测不按次序扣0.5分,边讲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6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分 说出身边的物体有的容易导电,有的不容易导电,不说结论不给分。

7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实验二 实验名称: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设计目的:能正确有序地检测四接头的接线盒,并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子里面的导线是怎样连接的。

材料:电路检测器、四接头的接线盒。

过程和方法:
1.检查电路检测器。

2.按1-1、1-2、1-3、1-4,2-3、2-4,3-4的次序进行检测,记录。

提问,看到小灯泡亮可以知道什么?不能亮呢? 现象与结论:我们看到( )小灯泡亮,( )小灯泡不亮,推测接线盒里面可能是这样连接的( )。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实验器材:电路检测器、四接头的接线盒。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2 按1-1、1-2、1-3、1-4,2-3、2-4,3-4的次序进行检测,记录。说明小灯泡亮与不亮可以推测什么. 7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不按次序扣0.5分。检测前不检查电路检测器,一次扣0.5分.   3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分 说出里面连接的至少一种可能性,不说不给分。

  4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实验三:
实验名称:观察矿物的软硬程度 设计目的:通过多种方法,鉴别各种矿物的软硬,并能区分矿物的软硬程度。

材料:1把小钢刀(刻刀)、1个回形针(铜钥匙)、1块长石、1块云母、1块石英。

过程与方法:
1、 选取云母,一只手将其按在实验桌上,另一只手用指甲在其表面刻划1次,观察痕迹,停止实验。描述实验结果:云母的硬度是软。

2、 选取长石,一只手将其按在实验桌上,另一只手用指甲在其表面刻划1次,没有发现痕迹后,用回形针继续在它表面刻划1次观察没有发现痕迹,最后用刻刀在它表面刻划1次观察,没有发现痕迹,停止实验。描述实验结果:长石的硬度是硬。

3、 选取石英,一只手将其按在实验桌上,另一只手用指甲在其表面刻划1次,没有发现痕迹后,用回形针继续在它表面刻划1次观察没有发现痕迹,最后用刻刀在它表面刻划1次观察,没有发现痕迹,停止实验。描述实验结果:石英的硬度是硬。

4、 选取石英和长石,互相刻划表面1次,在长石上发现痕迹,在石英上没有发现痕迹,描述实验结果:石英的硬度比长石要硬。

注:2-4这三个步骤是并列的实验可以调换顺序。

现象与结论:石英比长石要硬,最软的是云母。

小学四年级科学抽测实验操试题 实验题目:观察矿物的软硬程度 实验器材:1把小钢刀(刻刀)、1个回形针(铜钥匙)、1块长石、1块云母、1块石英。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说出材料的名称。

1分 检查0分,说出器材名称1分。

  2 选取云母,一只手将其按在实验桌上,另一只手用指甲在其表面刻划1次,观察痕迹,停止实验。描述实验结果:云母的硬度是软。

2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3 选取长石,一只手将其按在实验桌上,另一只手用指甲在其表面刻划1次,没有发现痕迹后,用回形针继续在它表面刻划1次观察没有发现痕迹,最后用刻刀在它表面刻划1次观察,没有发现痕迹,停止实验。描述实验结果:长石的硬度是硬。

2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4 选取石英,一只手将其按在实验桌上,另一只手用指甲在其表面刻划1次,没有发现痕迹后,用回形针继续在它表面刻划1次观察没有发现痕迹,最后用刻刀在它表面刻划1次观察,没有发现痕迹,停止实验。描述实验结果:石英的硬度是硬。

2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5 选取石英和长石,互相刻划表面1次,在长石上发现痕迹,在石英上没有发现痕迹,描述实验结果:石英的硬度比长石要硬。

1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6 实验现象及结论:石英比长石要硬,最软的是云母。并把三种岩石按从硬到软排列。

1分 不说结论扣0.5分。不排列扣0.5分。

7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注:2-4这三个步骤是并列的实验可以调换顺序。

实验四 实验名称: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设计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电路的不同连接方法,并能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严谨、缜密推断的态度。

材料:电池、电池盒、导线、小灯泡 过程和方法:
1、 用两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按书上图示组成一个串联的电路,观察小灯泡的明暗程度。

2、 用两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按书上图示组成一个并联的电路,观察小灯泡的明暗程度。

3、 说出电池的连接方式的不同,说出两个小灯泡的明暗程度的不同的原因。

4、 用一节电池和两个小灯泡按书上图示组成一个串联的电路,观察小灯泡的明暗程度。

5、 用一节电池和两个小灯泡按书上图示组成一个并联的电路,观察小灯泡的明暗程度。

6、 说出小灯泡的连接方式的不同,说出两个小灯泡的明暗程度的不同的原因。

实验现象与结论:简单电路有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不同,小灯泡的明暗程度也不同。

抽测实验操试题 实验题目: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导线、小灯泡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2 用两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按书上图示组成一个串联的电路,观察小灯泡的明暗程度。

1分 连接错误不给分   3 用两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按书上图示组成一个并联的电路,观察小灯泡的明暗程度。

1分 连接错误不给分   4 说出电池的连接方式的不同,说出两个小灯泡的明暗程度的不同的原因。

2分 不能说出电池连接方式不同的不给分 5 用一节电池和两个小灯泡按书上图示组成一个串联的电路,观察小灯泡的明暗程度。

1分 连接错误不给分   6 用一节电池和两个小灯泡按书上图示组成一个并联的电路,观察小灯泡的明暗程度。

1分 连接错误不给分 7 说出小灯泡的连接方式的不同,说出两个小灯泡的明暗程度的不同的原因。

2分 不能说出小灯泡连接方式不同的不给分 8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实验五:
实验名称:观察一朵油菜花 设计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一朵油菜花的结构,养成认真细致、认真观察的习惯。

材料:油菜花、放大镜、镊子、记录纸 过程和方法:
1、 观察一朵完整的油菜花,并进行描述。

2、 利用工具解剖油菜花,撕下萼片进行观察,包括数量、颜色、气味等,并将萼片按次序排放在记录纸上,记录观察结果。

3、 解剖花瓣进行观察,包括数量、颜色、气味等,并按次序排放在记录纸上,记录观察结果(包括新的发现)。

4、 解剖雄蕊进行观察,包括数量、颜色、气味等,并按次序排放在记录纸上,记录观察结果(包括新的发现)。

5、 解剖雌蕊进行观察,包括数量、颜色、气味等,并按次序排放在记录纸上,记录观察结果(包括新的发现)。

6、 说出一朵完整的油菜花的结构。

实验现象与结论: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有四个萼片、四个花瓣、六个雄蕊和一个雌蕊。

抽测实验操试题 实验题目:观察一朵油菜花 实验器材:油菜花、放大镜、镊子、记录纸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2 观察一朵完整的油菜花,并进行描述。

2分 不描述的扣1分   3 利用工具解剖油菜花,撕下萼片进行观察,包括数量、颜色、气味等,并将萼片按次序排放在记录纸上,记录观察结果。

1分 解剖错误扣0、5分,不观察不记录扣0、5分   4 解剖花瓣进行观察,包括数量、颜色、气味等,并按次序排放在记录纸上,记录观察结果(包括新的发现)。

1分 解剖错误扣0、5分,不观察不记录扣0、5分 5 解剖雄蕊进行观察,包括数量、颜色、气味等,并按次序排放在记录纸上,记录观察结果(包括新的发现)。

1分 解剖错误扣0、5分,不观察不记录扣0、5分   6 解剖雌蕊进行观察,包括数量、颜色、气味等,并按次序排放在记录纸上,记录观察结果(包括新的发现)。

1分 解剖错误扣0、5分,不观察不记录扣0、5分 7 说出一朵完整的油菜花的结构。

2分 不能完整说出扣1分 8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实验六;

实验名称: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设计目的: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材料:小灯泡(3个)、电池(3节)、灯座(3个)、电池盒(3个)、导线(若干)(部分元件有故障) 过程和方法:
1、 动手连一个正确的简单电路。(一节电池、电池盒、两根导线、一个小灯泡、灯座);

2、 分析亮不了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哪里出故障了);

3、 教师引导说出检测装置:电路检测器;

4、 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5、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寻找原因,数数有几个故障;

注意:A、每次检测一个元件都要先试电路检测器是否完好;

B、要取下电池检测。

6、 替换有故障的电器元件,使小灯泡发亮。

现象与结论:当有电器元件出现故障,小灯泡就不能发亮,可以用电路检测器,寻找故障,并排除。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实验器材:小灯泡(3个)、电池(3节)、灯座(3个)、电池盒(3个)、导线(若干)(部分元件有故障)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2 动手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1分 正确连接1分   3 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教师引导说出检测装置 2分 分析原因(最少说4点)1分,说出检测装置名称1分   4 连接电路检测器 1分 正确连接1分 5 逐步检测各电器元件 3分 取下电池0.5分,每次先检测电路检测器是否有效1分,检测导线0.5分,小灯泡0.5分,检测电池0.5分   6 换新电器元件,使小灯泡发亮 1分 取下全部有故障电器元件0.5分,换上新的电器元件,小灯泡发光0.5分 7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实验七 实验名称: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脂肪和淀粉,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

材料:食用油一杯、肥肉一块、棉签一根、白纸一张,淀粉糊一盆、碘酒一瓶、滴管一个、馒头一个 一、辨别食物中的脂肪 过程和方法:
1.用棉签蘸一点食用油,涂在白纸上。

2.用肥肉在白纸上挤压、滑动。

学生不会说时提问:这时在白纸上发现了什么?两次实验有什么相同的现象,试着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

现象与结论:食用油涂在白纸上留下了一道油迹,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留下油渍。肥肉在白纸上挤压、滑动后也留下了一道油迹,说明肥肉中含有脂肪。实验结论:肥肉中含有脂肪。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留下油渍。

二、辨别食物中的淀粉 过程和方法:
1.在淀粉糊中用滴管滴入一滴碘酒。

2.在馒头上用滴管滴入一滴碘酒。

学生不会说时提问:这时在淀粉糊和馒头上发现了什么?两次实验有什么相同的现象,试着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

现象与结论:在淀粉糊中用滴入一滴碘酒,会看到淀粉变成蓝色。在馒头上滴入一滴碘酒,会看到馒头变成蓝色。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

抽测实验操试题 实验题目: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实验器材:食用油一杯、肥肉一块、棉签一根、白纸一张,淀粉糊一盆、碘酒一瓶、滴管一个、馒头一个。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2 用棉签蘸一点食用油,涂在白纸上。

1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3 用肥肉在白纸上挤压、滑动。

1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4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分 说出肥肉中含有脂肪,不说结论不给分。

5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6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7 在淀粉糊中用滴管滴入一滴碘酒。

1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8 在馒头上用滴管滴入一滴碘酒。

1分 观察现象,边叙述方法边做,只做不说扣0.5分。

9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分 说出馒头中含有淀粉,不说结论不给分。

10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实验八:
实验名称: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设计目的: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并用语言描述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和严谨的观察态度。

材料:生、熟马铃薯各一个、小刀一把。

过程和方法:
1.用多种方法(看、摸、闻、切、尝等)观察生、熟马铃薯。

2.边观察边说不同点。

学生不会说时提问:你发现了哪些不同的地方? 现象与结论:观察方法  生的马铃薯   熟的马铃薯 摸     软        较硬 看     颜色亮      颜色暗 闻    没香味       淡淡的香 看    切开后表面湿湿的  不湿  切     难切       容易切 剥皮    难剥       容易剥 …… 实验结论:生、熟马铃薯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抽测实验操试题 实验题目: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实验器材:生、熟马铃薯各一个、小刀一把。。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2 用多种方法(看、摸、闻、切、尝等)观察生、熟马铃薯。

6分 每种观察方法1分,每种不同点1分,能用三种方法观察、说出三个方面的不同得6分。

  3 实验现象及结论 2分 说出生、熟马铃薯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不说结论不给分。

4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实验九:
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 设计目的:用多种方法连接简单电路,了解电流流过路径。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材料:电线(1根)、小灯泡(1个)、电池(1节),实验记录单。

过程和方法:
1、 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灯泡连接电路(通路)。

2、 画出实物图,标出电流路径。

3、 怎样情况下不能亮?出现了什么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说,用实物连接) 要求学生连出短路和断路各一种。

现象与结论:当电流从电池正极流出,经过小灯泡,回到电池负极,形成完整电路(通路),小灯泡才能发亮,断路和短路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评分标准 实验题目: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器材:电线(1根)、小灯泡(1个)、电池(1节),实验记录单 顺序 操作内容 满分 评分标准 得分 1 检查实验器材 1分 检查0.5分,说出器材名称0.5分。

  2 用导线、电池、小灯泡连接电路(通路) 2分 连接准确2分   3 画出实物图,标上电流路径 2分 画实物图1分,标电流路径1分   4 连接短路情况,说出注意点 2分 连接短路电路1分,说出注意点1分 5 连接断路情况 1分 连接断路1分   6 说出实验结论,灯泡发亮原因 1分 完整说出结论1分 7 整理实验器材 1分 不整理器材,不得分。

 

《新编教科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单元知识点+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新编教科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单元知识点+教材分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