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经济学
摘要: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如何能教育好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将从心理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经济学;成本;代价
教育分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这三者中,最需要加强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没有注意到心理经济学中成本与代价的正确运用。其中成本分成两种,心理成本和行为成本,代价也分成行为代价和心理代价。
在现实中,很多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的时候,没有支付最起码的成本,也没有承担最起码的代价。有的孩子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就能达到目的,需要支付的成本往往是父母代为支付了;而产生的代价,往往又是父母承担了。无需支付成本,也不怕代价,孩子只要提出了就能达到满足,怎么能知道辛苦、坚持与珍惜,可能更不知道对父母的感恩了。
同样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是越來越科学化,却出现了更多问题。例如孩子在家不像孩子,在学校也不像学生,这应该是众多父母的苦恼,可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父母,第一个任务是帮助孩子建立家庭系统,完成家庭角色构建,建立角色系统的偏好,也就是在家当一个孩子,再到愿意当一个好孩子;第二个任务是帮助孩子建构学校角色系统,还要建立角色系统的偏好,就是在校当一个学生,再到愿意当一个好学生。
当父母知道,孩子并没有在扮演家庭角色的时候,如不做家务时,是不利于在孩子心中确立正确的家庭位置,让孩子难以将自己带入家庭的氛围中,甚至在有些孩子的眼中,家庭可能对自己是无足轻重,那将会是十分严重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低龄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几句斥责而跳楼的新闻比比皆是,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起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能正确的理解成本与代价,让孩子不怕吃苦,不怕失败。
家庭里面是家庭生活事件,做家务绝对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分享,更是快乐的事。快乐的原因在于做家务虽付出时间劳力成本以及可能会失败的代价,但孩子做家务都是因为基于对家人的爱,帮助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而做。等家务完成后,孩子有了成就感和幸福感会让孩子越发的自信。这些体会都是家人不能代替孩子去感受,也不能代替孩子去成长。
在生活中,孩子往往遇到四类事件:想做就做;想做却不能做;不想做就不做;不想做却非做不可。尤其是二、四类事件,需要孩子支付更多的心理成本与行为成本,甚至还要承担相应的代价。比如孩子不愿做作业,一定得弄清楚成本跟代价,再算给孩子听。
平时还有一个问题也经常困扰着父母,即是否要让孩子赢第一?其实父母必须把孩子变成想赢的孩子,而不是输不起的孩子,输不起的孩子很容易直接放弃比赛。原因很简单,输不起的孩子可能是孩子没有意志支付足够的成本,更有可能不愿或者是怕承担代价。因此父母先教孩子输得起,再教孩子想赢。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道出了成本与代价。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自己要知道心理经济学,还要教会孩子掌握心理经济学。
因为心理经济学——成本与代价,就在我们身旁。
参考文献:
[1]马军.巧用“价值感”,有效促进孩子健康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4):78-79.
[2]洪明.家长教育内涵与途径[J].教育,2017(Z1):154-160.
[3]秦敏燕.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家庭教育意识差异问题的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7(0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