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公民教育比较与启示
【摘 要】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的大国,在公民教育方面,其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公民教育应借鉴美国公民教育的一些做法,创新公民教育的内容;改革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学会选择,成为真正合格的具有权利意识的现代公民;突破传统,构建以关切为核心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力推动公民教育的深入与发展。
【关键词】 中国;美国;公民教育;比较;启示
一、公民教育的内涵
现代意义的公民是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他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1]。公民教育是建立在对公民的理解上的。从广义上来看,公民教育就是“对公民群体的教育”[2];狭义的公民教育则是指对社会成员担任公民角色的质量进行的教育,或者说是培养符合当前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方向的“好公民”的教育。[2]后者建立在公民个体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基础上,突出了从“公民”一词的内涵带来的政治、法律、社会、经济、文化、社群和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更直接的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在公民社会中的个人、家庭、工作或学校单位、当地社会、国家、全球等层面上应该具有的公民知识、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的关注。
二、美国公民教育现状
美国是一个推行公民教育较早的国家,也是一个非常重视公民教育的国家,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早期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读写教育、爱国主义思想和美德的灌输、历史和有关共和国政府原理的学习。此时期的公民教育十分强调价值观的灌输,却忽视了政治常识教育,课本中没有体现培养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内容。如今美国人认定民主社会中公民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两个方面:公民知识和公民技能。公民知识的组成一般是围绕着“什么是公民生活、政治和政府”、“美国政治体系的基础是什么”、“由宪法确立的政府是如何体现美国民主的目的、价值和原则的”、“美国与其他国家和世界事务的关系是怎样的”和“公民在美国民主中扮演着何种角色”[3]这五个中心问题而构建。而公民适当行使权利、履行职责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的公民技能分为两个方面:智力的技能和参与的技能。[4]基本的智力技能也称为批判性思考技能,是公民对政治问题的历史和当代联系的深刻理解和处理这类问题的智力工具或智力思考方法。《公民学与政府国家标准》等文件将这些技能分类为“识别与描述、解释与分析和评估、立场与辩护三个方面”。[5]参与的技能指的就是公民知情、有效和负责任地参与到政治过程和公民社会之中所必需的技能,它被归纳为相互作用、监督和影响这样三个方面。
美国在促进其公民教育的成熟及普遍的同时发展了大量颇有实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科教学中,除了直接、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公民学与政府”外,还有历史和社会科等相关学科。通常“公民学与政府”及历史的教学中直接教学的方法运用的较多,但也有其他的方法,例如学习历史时,大多数学校都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和名胜。然而更能体现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发展的还是社会科的教学。因为社会科涵概的学科众多,所以其中运用的方法也颇多,除了直接教学、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方法外,还借鉴了如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角色扮演和模拟、价值澄清等道德教育的方法。互动的、参与性的课外活动是正式课程的一种必要补充,它通过将公民知识与实际经历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公民的理解,也是实施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我国公民教育现状以及加强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1、公民教育的内容及创新
公民教育关系公民素质能力的各个方面,具有广阔的内容,丰富的内涵。对公民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在我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是中国公民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理论学习对提高个人政治素养,促进理论结合实践,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实现政治统治的合法化等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公民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的单一性和重复性,致使公民出现了一些消极、抵制的情绪,影响了公民教育的效果。公民权利要落到实处,需要公民的了解、理解和认同,中国公民的政治教育正是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将更多的公民权利、民主政治等内容引入到教育内容之中,完善公民的政治素质,提高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和内涵;其二,道德教育的创新。中国公民的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教育阶段,通过《思想品德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对公民进行比较统一规范的道德教育。但是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造成了部分传统道德缺失,中国公民的道德教育应该吸收、改造合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引入有益的西方道德文化,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核心道德价值体系。其三,生活教育的创新。中国公民的生活教育中生存教育通常占有很大比例,公民在课程教育中和非课堂教育中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生存本领和生存技巧,从而融入社会生活。中国公民的生活教育应该促进个人的智力、性格、情趣、意志、责任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公民不但有独立生活、独立行为的能力,还有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能力,促使人性的成长与健全,使个人在遵守法律,尊重道德的基础上,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善于在生活中享受健康乐趣,体现生活的价值。
2、对灌输的批判与超越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和教育学受决定论的影响和支配很大,而这一支配的直接后果就是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6]。在性质上,它是一种强制的、封闭式的教育;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质言之,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无视人之自由与尊严的教育。
首先,必须摒弃那种无视于否定人的自由平等的灌输方法,而要采用自由选择的方法,使学生学会选择,成为真正合格的具有权利意识的现代公民;其次,要进行教育改革,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情感,由灌输模式转变为平等对话模式;第三,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现实生活中,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和情境,充分利用周围一切有利因素,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注重营造优良的教育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教育者在良好的教育环境里接受思想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洗礼;最后,建立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注重志愿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和价值体验。
3、突破传统,构建以关切为核心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教育的诸种关系中是最主要、最根本的一种关系,它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并渗透于各种教育方法之中。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传统师生关系,教师俨然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输出的知识,被动地遵守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此外,在科学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从技术操作的层面和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和教师角色。这样使得学校变成生产标准件的场所,师生关系也蜕变为消费或表面交往的关系[7]。
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实现下面几点:一是关心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母爱式的关心。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从教育大纲或者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出发来约束或拔高学生,相反,教师应该走进千差万别的、各不相同的学生世界,不仅用自己的眼睛,而且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二是淡化职业意识,作为榜样而存在。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成为关心者,应该沉浸在与被关心者的关系中,而不必以教育者的姿态对待学生。同时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促进其教学水平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25-29.
[2] 冯宇红.论公民教育[J].教育探索,2005(1).12-13.
[3] 高 峰.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J].比较教育研究,2005(5).55-60.
[4] 王 红.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4-17.
[5] 卢忠萍,郜影.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152-155.
[6] 骆 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公民教育研究综述[J].观察与思考,2010(9).85-87.
[7] 杜文艳.国际视野下的中美学校公民教育比较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0(4).8-10.
【作者简介】
刘 玄(198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