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800字
篇一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这是诗人贺敬之笔下故乡延安的变化。但是近几年来,我的家乡也“换了新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家乡的环境。小时候,奶奶说家里住的都是土坯房,躺的也都是硬邦邦的火炕。如今的山脚下,一栋栋楼房在短短的几年间奇迹的拔地而起,楼间还有游乐场,小亭子和花坛,把这里装点的漂亮美丽。村里新修建的健身器材也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恍然间,这里就有一个偏远落后的贫穷,农村变成了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美丽新世界。
其次,就是交通的巨变。听爷爷说,他们那时候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一不小心,就会被石头绊倒,风一吹就会弄得满身泥土,尤其是走夜路,两边没有路灯,四周漆黑一片,十分危险。而如今“村村通”政策的实行,是原来的小路变成了平坦宽广的柏油马路。路边栽种着柳树,风也吹,他们就像在向你招手树间还有着太阳能路灯,节能又环保。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与增多了,家乡再也不是“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了。
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家乡科技的变化。小时候,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电脑,小朋友们便都挤进他家抢着玩。而今天,不仅是家家都有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互联网电视也是家家配备。互联网也深入万家,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打开了我们的眼界。现在去村里小商店都不用担心现金的问题,打开手机,扫一下店家的二维码,微信或支付宝都能瞬间搞定,比原来要便捷好几倍。
由“落后村”变为了“发达村,富裕村,幸福村”。家乡的变化令我感叹。这终究得益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人民跟随党的奋斗、努力。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也应“撸起袖子,加油干”,跟随时代步伐,为家乡美好,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篇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人民是最大的受益者。40年风雨历程,40年的沧海桑田,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方针不动摇,摸着石头过河,以上下求索的勇气和气呑山河的豪气,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路,是走出来的,再宽再长的路也是人民群众努力奋斗创造出来的。我是在八十年代出生的,小的时候跟大家一样走的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曲折狭窄的田埂路。听爷爷奶奶们说,在旧社会,人们的生活非常的痛苦,饥寒交迫,民不聊生,许多障碍挡住了他们的出路。中国古代就有个“愚公移山”的故事,只有搬掉门前的大山才有出路,才有生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走井冈山之路,走长征之路,延安之路,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杀出了一条翻求解放的大路。从此,中国人民才有了生路才有了出路。
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沿着党指引的前进方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大动脉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全国各族人民齐欢呼:我们走在社会主义的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40年的艰苦与不懈努力,社会总体建设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性的提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功实践,也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和历史潮流作出的战略抉择,更是致力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国担当。
篇三
人间正道是沧桑。穿越长长的时空隧道,40年,弹指一挥,却能让日月峥嵘,却能让心灵健壮,却能让梦飞翔。40年的伟大变革,40年的春华秋实,中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精心酿造了一坛浓郁的酒香——改革开放。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这条路是漫长的,是铺满荆棘的,是鲜血淋漓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时刻准备着,用双脚丈量未来的深浅,一路摸爬滚打,一条道走到黑,走出自己的光明、富强、幸福大道。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40年后,我们仍然在路上,在这条带领我们奔向小康的路上,在这条带领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路上,在这条带领我们走向世界中心点的路上。不同的是,如今,我们不是用双脚丈量未来,而是坐上了“一带一路”的“第二次改革”国际列车,向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远方驶去。今后40年,再40年……我们仍然要走这条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要继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刚才宣布的这些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我们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主旨演讲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定力,这是中国向世界人民发出的福音和呼唤。
未来的这条路上,中国将肩负着世界和平的使命,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和志同道合这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将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未来的这条路还很长,仍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让这条希望之路一路繁花,开创伟大的下一个新时代,继续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继续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篇四
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中国创造也紧跟其后,小到日用百货,大到家电汽车,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方便着全球各国人民,中国人越发自信、越发骄傲,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活用品,而那些靠廉价劳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因为缺少创新逐渐被高科技的产品所取代。并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许多跨国公司将代工企业外迁,中国企业订单逐渐减少,而用工成本却在不断升高,一些企业的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的模式随着劳动力优势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并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不愿当工人。而无论是经济想发展还是企业想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工人作为砥柱,所以要改变这一窘况,就要提高工人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逐渐提高自身价值,逐渐改变企业发展模式,才能为企业生存谋取出路。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工人整体素质呢?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单元,要想让工人更适应社会发展,企业更适应国际形式,社会要发展,企业要发展,必须提高工人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企业就要担当起促进工人进步的重任,为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平台。比如交通系统的职工更新慢,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接触的工作体系大多数都是前一辈老员工所教授的,但是工作环境不断的发展,以前的经验已经不足以解决新发展事务,那么此刻就急需知识的更新,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这只是一个例子,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隐患,所以要去除病根,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完善企业的职工教育,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打好技能基础,创新与发展才有无限可能。只有职工有发展,才能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去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技越来越先进,但发展永远不能离开人类自身的努力和创新,企业要发展、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发展,就一定要全方面学习。教育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但是教育的目的还在于教会人们面对社会的时候要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中国企业的发展既要飞跃,也要夯实内在,也就是完善和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为每个人提供先进的技能和知识学习平台,让工人学习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使每一分子都能更快适应工作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力量,才会主动去创新、去创造。
中国工人不应该一直是流水线操作者的代名词,也不应该一直是廉价的生产劳动力,中国发展的迅速也绝不是靠流水线简单操作成就的,过去如此以后也是如此,我们不要总在一个圈子里面,要走出去,开阔眼界,既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追求、去创新、去奋斗、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篇五
从小到大,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透过窗户看窗外的“风景”。窗户很小,却也承载了我太多的喜乐情愁,就像一粒深埋在心里的种子,经过心露的滋养和浇灌,慢慢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直到把心填满……
想念80年代的“手支窗”
我妈常说:“当你过着好日子却还不知足的时候,就回想一下那些让人不知所措的苦日子,你也就不苦了。”妈妈的话虽然朴实,却很实在。我是一个妥妥的“80后”,听我妈讲,我出生时正是她和我爸日子过得最艰苦的时候,直到我3岁那年,爸妈才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拆西借800块钱买了一大间土坯房,我们一家才有了栖身之所。搬进新房的那天晚上,爸妈高兴得一夜无眠。虽然是土坯房,阳光却很充足,因为窗户除了有小方块玻璃与木条拼成的长方形窗户外,还有一扇正方形的大窗户,只要用木条支起来,就能有很好的通风。
从我7岁记事开始,直至以后很长的一段岁月里,我最喜欢透过这扇大窗户看外面的风景,仿佛总也看不够。看爸妈是怎么熟练地套着马车去地里干活;
看家里人是如何费劲巴力地从院子里的老井里摇木滚打水;
看院里的鸡、鸭、鹅、狗是如何伸长脖子喔喔嘎嘎汪汪地叫唤,等着主人去喂食;
看我弟带着鼻涕抹着袖子在院里玩土坷垃、逗小鸡崽儿;
看菜园里的蔬菜瓜果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着急等着人去采撷;
看爸妈是如何将装满马车后斗的玉米卸下又装满;
看每年秋天,爸妈用扁担钩把混着碎草的泥一桶桶的倒腾到房顶来把家里的土坯房反复加固;
看丝线一样的雨水从房檐上急促落下,打在地上的声音叮咚叮咚,很清脆、很悦耳……好奇怪,这个窗户只有那么点大,窗外的故事却多姿多彩,有趣极了。
追记90年代的天蓝色“漆木窗”
“手支窗”带给我的美好记忆直到1998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再加上爸妈的勤劳,家里的经济情况逐步好转,爸妈张罗着要盖新房了。房子的结构定好了,就是当时东北农村比较流行的结构“砖挂面”。房子的整体结构用砖砌,但主要“配料”还是黏黄土,支撑和房顶承重主料是木檩条,这样的房子住起来既不闷热,又时尚许多。
最让我高兴的是,窗户换上了木质边框、方玻璃的长窗户,明亮如镜,再用天蓝色油漆漆上,漂亮极了。最大的亮点是,开关窗户特别方便,带的铁拉划,开窗再也不需要用木条支了。住进新房的那一天,我打开主卧的窗户,大口地呼吸着窗外的新鲜空气,看见左邻右舍步履匆匆地忙活着端菜上菜,桌上菜品很是丰富;
看见来我家帮忙的东二巷大力哥拿着不太大的手机好像在叽里咕噜地谈着什么生意;
看见我家大黑狗摇着尾巴在欢叫;
看见我爸新买的那台石家庄拖拉机像“哨兵”一样立在那里,随时准备接受任务;
看着远处菜园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玉米好似黄灿灿的金子,我看见美好的日子正在招手宣告,它来了……
欣赏新世纪的白边“塑钢窗”
时代在发展,在进步,转眼间,我最喜爱的天蓝色“漆木窗”也逃脱不了时间的清洗和考验,在经过老爸四次的重新漆色、反复翻新之后,还是在2014年光荣下岗了。老家的房子也要再次重建。这次,房子的新时代气息更加浓厚,已经盖成了全砖结构,水泥挂面,窗户全是清一色的白边“塑钢窗”,不管是从窗外看房内,还是从房内看窗外,几乎是全景透视,基本上等同于城里的“落地窗”呀。老家窗户的“变革”,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我已经从一个懵懂不经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人了,爸妈也由健步如飞的青年人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但那扇窗户带给我的新奇与感动却不曾停止。
2015年回老家探亲,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透过主卧那几扇明晃晃的白边塑钢大窗户,我看见了窗外菜园的墙从记忆里的土墙、砖墙变成了一次成型的水泥浇灌墙;
前院邻居家新盖的那座漂亮的砖瓦房烟囱里正飘起袅袅炊烟;
墙外那条宽阔笔直的水泥路两旁栽种着整齐划一的柳树;
我家院里老早打的那口“老井”,已经被插电就能上水的机械井替代了。掀开炕上那扇后窗,我看到了后巷邻居家的院里停了一辆本田小轿车,一家老小围坐在小院里有说有笑……我妈喊了我几次,让我挪回视线,快点教她如何用新式智能手机和我们姐弟俩视频……
一个小家的致富历程折射了中国这个大家的进步与发展,几十年的风雨变迁清楚地镌刻下了我家“窗户的变革”,也印证了不懈拼搏就能带给人无穷的温暖和力量。我想,归根到底,我们要感谢、感激、感恩的是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
篇六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亲历者。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不说别的,从出行交通工具的“革命”中,我就感觉出了时代的洪流向前奔涌,科学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小时候在外公家见过独轮车,独轮车在我们乡下俗称“鸡公车”。外公家在一个叫“蛇嘴上”的偏远山旮旯里,在没有什么交通工具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去一趟乡里的红旗街非常不便,于是这种独轮车在山间小道上便“独领风骚”,它不仅仅是干农活的用具,还是彼时的一种代步工具。独轮车是木制车身,独轮,车架安设在中间独轮的两侧,两边坐人或放东西,载重量可达两三百公斤。在那个时候,山区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辆独轮车。虽然山间小路蜿蜒曲折,但独轮车无论平原山地、羊肠小道皆可畅行无阻。外公上街卖小猪、买日常生活用品都是靠独轮车运输的。虽然这种交通运输工具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但它的运行速度只是人行走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我十岁的时候,父亲买了一辆结实耐用的金狮牌二八式自行车。看着大人们能够骑着它自由来往,甚至还可以用它捎带一些东西,我和妹妹很是羡慕,都有一股操作它的欲望。终于有一天趁父母到田里去劳动,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把它扛到了门外,偷偷地开始学起来。我两手握着车把,小伙伴在后面帮忙拼命抓住车后架,往往还未骑上去车就倒了,伙伴们也累得没了力气。后来,我一有空就抓紧机会学,终于在大人的指点下,掌握了骑车要领,即使个头小,踩半踏也能骑得顺畅自如了。有了自行车,人们出行的速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我读小学的时候,和男孩子一样扒过行驶的手扶拖拉机。在当时运输工具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手扶拖拉机是农村最重要的机械运输工具。它以柴油机为动力,靠手摇启动,因为小巧灵活且动力强劲,广受农民欢迎。手扶拖拉机的速度并不快,而且拖斗低。有时一辆拖拉机从旁驶过,我们只要加速追着跑个十几米,然后用手抓住拖斗后沿就可以爬进拖斗,靠着它比步行快的速度,我们常常可以少走一段上学路。如今,这种拖拉机的机头主要用于田间的机械化犁耕作业,至于作为交通工具的手扶拖拉机,则已经难觅踪影了。
八十年代末,我们家要盖一座砖木结构的新房。舅舅开着他的解放牌汽车帮我们家拉来沙石,它的载重量比手扶拖拉机翻了好几番。当时小小的我面对这样一个军绿色的“庞然大物”,真想坐上去兜兜风,让自己好好风光一把。不说坐驾驶室,就是在车厢上站一下也够我过把瘾的。
90年代末,摩托车是农村时髦的交通工具。当时小姨家在街上开店。姨父为做生意方便,买了一辆金城125型摩托车,闪亮的黑色,流线的造型,在乡间马路或街道上穿梭,十分抢眼。我为小姨骄傲了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姨父也用他的摩托车送我回距离街上四里路的家,这段距离我走路要半个小时,骑摩托车只要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21世纪,我国经济驶入快车道,农民也把小轿车开进了家门,从千里之外回家过年也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到达,既方便又快捷。早年在农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表哥,后来跑到深圳开了家印刷厂,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已积累下不少资产,买辆小轿车对他来说已不算什么大开销。如今,农村已有不少家庭买了小轿车,农村新建的房子除了住房,不少还专门在一楼设置了车库。
2013年,向莆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所在的家乡没有干线铁路穿越城市经济腹地的历史,实现了我的家乡东西连接,南北贯通。这条承载着希望的“出路”,大大缩短了家乡与许多地方的距离,也让家乡迈入了立体交通新时代。“赣闽往返一日间,一路山水看不完。”这条高铁,是老百姓的致富线、发展线,赶超崛起的加速线,把家乡的文化、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赣东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华夏星空中熠熠生辉!
从独轮车到自行车,从摩托车到小轿车,再到高铁,车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出行变得越来越“风光无限”了。如今,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如雨后春笋般涌上道路,再加上高铁、飞机,交通工具一样比一样迅捷。
岁月流逝,历史有痕,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出行从慢到快的过程,各种变化显而易见,让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胜利,她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让我们一起祝福: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篇七
翻开一张中国地图,要考察中国的创新地理,位于中部城市湖北武汉的中国光谷是不可忽略的一处。
中国光谷,即武汉东湖高新区。1988年,东湖高新区在“科学的春天里”应运而生。彼时,因为它距离武汉主城区较远,一度被戏称为“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
30年过去,光谷不仅成为武汉的一张名片,而且在全国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168个国家高新区中,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第六,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居第三,成为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湖高新区时强调“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记者走访光谷企业发现,在这51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不仅有创新基因,更有创业传统。30年如一日的创新创业,让光谷在中国创新地理的版图上闪闪发光。
一根光纤,容纳135亿人同时通话
1970年,全球第一根光纤诞生,人类信息沟通进入光速时代。今天,便捷的远距离信息传输已成常态。在科技进步的时代大潮中,当我们回溯中国光通信的源起,故事还得从光谷讲起。
1976年,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一个简陋的实验室里,中国科研人员用“土法上马”拉出了一根长度为17米的“玻璃细丝”——中国第一根光纤。这里是东湖之滨、南望山麓,正位于如今的光谷。
这家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之后,发展成为了今天的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走进烽火科技,其全球战略布局图引起记者注意。在国内,烽火科技在北京、南京、珠海、西安、成都、乌鲁木齐、长春都有布局;
在全球,烽火科技的研发机构和产业基地建到了美国、法国、瑞典、印度、马来西亚,甚至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等地。而最显眼的,还是这家企业的总部和老家——武汉光谷。
烽火科技集团副总裁、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告诉记者,中国光通信几乎所有“第一”的首创均源于这里。“过去五年,我们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超3500项,新增14项国际电信联盟标准;
4次在‘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传输’领域打破世界记录。”余少华不忘提到,2017年,烽火在国内首次实现560tb/s超大容量波分复用及空分复用的光传输系统实验。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135亿人通过一根光纤同时通话。
截至目前,烽火科技公司在光电子器件、光纤接入、光纤光缆、光网络产品方面都进入了全球前五强,已承建300多条国家通信网络干线,在网运行核心设备超过3万台,所销售的光纤光缆可绕地球6000多圈。
除了“排头兵”烽火科技,光谷光通信产业的发展还有赖于诸多企业的支撑。在光谷展厅,记者见到了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世界最大的预制棒,一根直径20厘米、长3米的光棒,可以拉出7500公里“比头发丝儿还细”的光纤。在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车间,记者见到了各种型号的光纤激光器产品,工作人员现场展示,只需十几秒,激光器就能完成精准、快速的切割和焊接。
上千家规模企业使光谷拥有了完善的光通信产业链,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光电子竞争的知名品牌。如今,光谷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和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
走进光谷,便会明白,光谷名字中的这个“光”字,绝非虚名。
8公里大道,串起4000亿元投资
光谷之实力在光,更在谷。东湖高新区形成了五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除了光电子信息,还包括生命健康、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
同时,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数字经济两大新兴领域也在光谷蓬勃发展。
去光谷走访,当地接待人员不无骄傲地为记者介绍,位于光谷边缘的一条左岭大道,虽然只有短短8公里,却串起了4000亿元投资。原来,在这条大道上,光谷重点布局了存储芯片、显示面板、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产业,形成了一条黄金大道。
从“齐刘海”到“美人尖”到“小水滴”,从硬屏到柔性屏,从护眼屏到省电屏,在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各式各样的屏幕让人眼花缭乱。这家2014年新建的企业,坐落在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主要生产高端智能手机和个人移动电脑的显示面板。
在公司的t3(第6代低温多晶硅)项目面板厂阵列参观通道,记者看到生产车间基本实现智能化,切割、搬运、曝光等均由机器完成。公司总经理赵军介绍,这是国内首条依靠自主创新、自组团队、自主建设的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今年7月20日,公司已装备t4(柔性显示面板)项目首台曝光机,预计2019年上半年投产,2020年上半年量产。“如果两个工厂均处于满产状态,一年可以生产出2.4亿个屏幕。”赵军说。
另一边,在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存储器基地的芯片生产机台已于今年4月开始安装调试,中国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闪存芯片有望在年底批量生产。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刁石京介绍,64层闪存芯片也已开展研发,计划明年实现量产。
除此之外,光谷培育了斗鱼直播、安翰光电等企业,吸引了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互联网企业在这里设立“第二总部”,“互联网+”企业达1800余家,一个“芯—屏—端—网”的万亿产业集群在东湖高新区逐渐成型。
自主研发,原料从6000元降到300元
一件白色的短袖衬衫,一条黑色的朴素西裤,一副方框眼镜下和善的笑眼,头戴着扩音器领着记者在车间一一参观、讲解,这是锐科激光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千人计划”专家闫大鹏。
留美博士闫大鹏,于2007年回国,与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这家公司。如今,锐科已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光纤激光器研发、生产和服务供应商。被问及回国创业为什么会选择光谷,闫大鹏坦率地说,武汉下游企业多,直接用户多;
另一方面,光谷的产学研承接做得很好。研发有人投资,产品不用操心销售,专家不仅可以技术入股,还带资金入股,让投资者很放心。
光谷为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闫大鹏和他的锐科公司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光谷大力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引进了包括诺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顶尖人才4名、已留住10万多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光谷35岁以下人群占比达70%,成为创新的有生力量。
在一项项专利技术、一个个世界领先的背后,是不断创新的光谷人。而如何突破核心技术的制约,实现换道超车,也成为光谷人最为紧迫、必须面对的问题。
闫大鹏说,5年前,我们和国际领先水平大约有10年差距,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实现并跑,甚至在某些特殊领域实现领跑。他举例说,原材料光纤方面,以前美国最贵卖到每米6000元,现在光谷企业实现了自主研发、生产,价格降到每米300元。下一步,企业将根据产业链需求引进人才,哪个环节卡脖子,就在哪个环节下功夫。
在刁石京看来,创新必须是面向问题的,中国没有先发优势,却可以避免前人问题。芯片制造需要基础工业支撑,有赖于整个工业体系的提升。赵军认为,面板企业最大痛点不在于技术,而是目前关键设备还依赖国外,这需要通过自主研发、人才引进、与材料厂商共同研发等方法来逐步解决。
国之重器必须立足自身,也是烽火科技所思考的问题。今年7月,烽火科技和大唐电信联合重组,成立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是想要加快推进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集成电路等技术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信息领域的“大国重器”。余少华表示,公司始终瞄准国际先进研发水平和国际商用最高水平,坚持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推动中国光通信实现从“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领域”向“部分领域实现全球领先”的转变。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子清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建区30年来,东湖高新区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不断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光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而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特别是与全球创新尖峰地区相比较,光谷深感差距还很大。接下来,光谷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聚集人才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为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全面保障。面向下一个30年,“中国光谷20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已谋划通过“三步走”战略建设“世界光谷”。
武汉未来科技城,是东湖高新区八大园区之一。五座配楼是叶子形状,中间主楼是花朵形状,造型独特,成为了光谷的代表性建筑。从空中鸟瞰,这朵“马蹄莲”大楼的设计,不仅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和风能,其盛放的姿态,更体现了光谷对于高新科技和自主创新的开放姿态。
篇八
时间是一位伟大的书写者。上世纪80年代初,物资限量供应,“茴香投放了一百五十担,高脚酱油碟列入供应计划”都可以上报纸头条。近40年过去,以前的“有啥吃啥”,变成了“吃啥有啥”;
曾经的满眼“蓝灰黑”,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着装。物质短缺的记忆早已翻篇,我们走向更高品质、更加丰富的生活。
今昔对比,时间用生动的故事证明了一个道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展望未来,时间也会以更伟大的书写证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历史学家曾言,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从国内汲取力量的能力,才能强大。这一“兴衰秘密”指向的,正是改革能力。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改革不仅是移除发展“绊脚石”、打通增长“中梗阻”的必要手段,更是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必由之路。想当年,“包产到户”的改革激发了“一分田”的活力,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
如今,同样是靠改革,土地确权、土地流转等举措陆续出台,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财富”。可以说,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唯改革才有出路,唯改革才有活力,也唯有沿着改革的方向才有强国目标、复兴梦想的实现。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告诫全党,“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既是发展的经验,也是历史的教训。遥想18世纪下半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信清朝乾隆皇帝,提出改善贸易、增进交流的建议,却被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予以拒绝。然而,仅过了半个世纪,鸦片战争就给了闭关锁国的中国沉痛一击,让中华民族一步步跌入苦难的深渊。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历史的告诫言犹在耳。习近平总书记曾作过一个比喻,“打开窗子,才能实现空气对流,新鲜空气才能进来”。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打开大门拥抱世界,才能找到发展蓝海,跟上时代步伐,走向美好明天。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当“温饱”走入历史,当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多的追求和期待。一位50多岁的老人在谈到“美好生活”时说,改革开放前,能有辆自行车就很满足了;
改革开放后,就想着能有辆摩托;
而如今的心愿是,“住得宽宽敞敞,养老和孩子教育不发愁”。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判断,靠什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怎样兑现“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同样需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几天前,一家外媒以“让中国再次强大”为标题,描述十九大将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影响。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怎样“接着做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给出了回答:“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以改革大潮激荡梦想,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