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经验交流7章:货劳科工作经验交流
扶贫工作经验交流7章 【一章】 xx科技扶贫在线xx市平台运管中心经过半年前期筹备,于2017年6月正式开通运行,xx市教科局积极汇报、认真谋划、主动作为,扎实有效的推进了各项工作,初步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良好成效。
思想引领争先行 在平台建设筹备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制定可行方案,市教科局积极组织实施。一是按照“六有”标准(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场地、有条件、有经费)在市教科局科技股设置办公场地50平方米,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5人;
二是完成“三库”建设(专家110名、信息员516名、贫困户31931户93209人);
三是先后组织业务人员赴成都、旺苍、平昌、xx等地考察学习,并邀请平昌县教科体局、xx市科知局等专家及时组织开展了业务培训,按照时间节点完善基础资料,确保了平台的顺利开通运行并走在xx市前列。
领导关怀明方向 xx市平台运管中心建设得到各级领导关心指导。xx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范继跃,xx市人民政府市长倪欣,xx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刘贵权、韩鹏程,xx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乐敏,xx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余学海等领导多次现场调研,为平台建设加油鼓劲、指明方向。同时有市级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实现了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广泛宣传齐动员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网络、会议、培训等形式,通过村支两委、扶贫攻坚团队、科技扶贫项目承担单位、“一对一”帮扶科技人员、信息员和专家队伍等广泛宣传“xx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功能模块和运行流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会用。现已印发操作手册900本、宣传单10000张,制作宣传标语10幅,开展业务培训1400人次,切实发挥平台的作用。
有效培训抓落实 市教科局先后组织开展多期业务培训,真正让信息员和专家弄明白、会操作,让平台活起来。特别是创新开展的第二期业务培训,先后深入到旧院、白沙、太平等重点乡(镇),对一线本土专家和信息员进行手把手指导,直到大家弄懂会用,并于2017年9月在《xx科技》月刊登载。
完善制度重考核 平台运管中心先后出台了分诊员工作职责、专家工作职责、信息员工作职责,让大家清楚岗位职责、明白行动指南。完善了《xx市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设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设置16900元项目经费专项奖励专家和信息员,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优化服务助脱贫 平台建设运行中,要求信息员报送的需求必须真实准确,平台分诊员及时进行查看、分诊,达不到信息质量水准的一律不予受理,先后驳回信息达200余条,并通过指导完善后再次报送。同时要求专家接收到需求后及时给予有效的解答,并进行100%回访,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截至目前,平台已采集信息950余条,任务完成率达118%,形成有效信息850条,形成专家有效服务卷90000元,信息员有效服务卷28000元,挽回经济损失约36万元,促进地方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成功发布技术供给信息5条,地方特色产业信息6条,供销对接信息4条。平台切实为贫困户与专家搭建精准扶贫服务桥梁,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程资讯管理,协同实现“专家帮扶、产业示范、成果转化、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五大功能,为全市贫困户提供实时、及时、高效的科技服务,真正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难题,全面助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二章】 失能人员生活长期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顾、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等问题,严重束缚并拖累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凸显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矛盾。xx市xx县在脱贫攻坚大排查过程中,摸排出失能贫困人员948户1013人,分别占因残、因病致贫比例的51%和12.3%。针对此类情况,该县通过“巡查巡防、集中调研、专题研究、试点推进”等途径,探索出“集中供养方式”解决失能贫困家庭脱贫问题。先后建成永乐、草堂、吐祥、五马等乡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4处,入住失能人员460人,释放家庭“捆绑”劳动力680余个,实现年增收达2600余万元。到2018年底,全县失能人员集中供养能力将达到1000人,可实现贫困家庭失能人员“愿养尽养、应养尽养”,彻底解决失能贫困家庭后顾之忧。
一、“三严格”促进“三建立” (一)严格执行,创建集中供养模式。按照国务院和民政部关于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有关规定,xx县严格执行救助供养标准,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贫困家庭和农村五保失能人员政府兜底保障、释放劳动能力、助推脱贫攻坚“三合一”的集中供养模式,作为政府兜底的民生工程和公益性事业。研究出台了《xx县孤残困难家庭失能人员集中生活帮扶试行办法》,采取“试点先行、规范管理、财政托底、购买服务、整体带动”的方式,减轻贫困家庭护理负担,有效释放贫困家庭劳动力。兜底供养1名失能人员,年成本约18000元,同步释放1个以上劳动力,按人均每月劳务收入3000元估算,1年可增收约3.6—7.2万元,小投入换取收益最大化。
(二)严格程序,建立准入门槛标准。从残疾、低保、五保等数据库筛选出准入人员,由县民政和残联—乡镇—村社三级把关审核,对每个申报家庭采取申报、核实、审批、公示四步工作程序,明确供养对象为: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五保、农村居住的城市“三无”人员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员(因病需治疗的除外),且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农村低保标准线2倍以下(5520元/年)的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人员。如竹园镇百步村1组的卢元明,2005年儿子因高烧引发脑膜炎,智力严重受损,后又因智力问题于2011年触电烧坏舌头,并进一步加重智力障碍,成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一级残疾。2016年1月,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发现这一问题后,通过“四步工作程序”进行层层申报和批准,最终将卢元明儿子送到草堂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实行专业照料。
(三)严格退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恢复自理能力退出机制,规定集中供养的失能人员通过康复治疗恢复自理能力后,由其家人接回照顾。建立追踪回访制度,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务工和产业收入进行定期回访,对情况变化后不再符合集中供养救助条件的,或其家庭已脱贫且有供养能力的,该失能人员退出政府兜底保障体系,家属将其接回家或转送民办福利机构。若仍需入住在供养中心,则实行成本核算,有偿服务。石岗乡厚坪村68岁的失能老人李修国,半身不遂30余年,老伴去世20年,肢体二级残疾,长期跟儿子共同生活,需要1个劳动力在家专门照料,严重拖累家庭。2016年入住永乐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后,儿子李明带着一家4口人到xx武汉务工,夫妻俩月收入7000余元,后又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均得到大幅改善,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李明于2018年9月向县民政局提出申请,其父退出集中供养兜底保障,接回家一起生活。
二、“三突出”促进“三转变” (一)突出规范管理,由生存照管转向专业护理。改变原有分散的家庭照管方式,根据供养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实行劳务外包,按1∶7的比例聘请专业护理服务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推进规范化、专业化护理服务。建立“医疗救助+护理疗养+锻炼康复”的恢复机制,科学合理地安排供养人员的饮食、住宿、学习和康复训练,让失能贫困人员过上有尊严和体面生活的同时,帮助失能人员及早康复。同步为入住失能人员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实行“一人一档”,生活费用和日常管护实行台账管理,入住对象、监护人、乡镇(街道)与养护机构签订“四方协议”,防范道德和法律风险。如28岁的草堂镇福利院长栗春容把爱播洒给失能人员,不怕脏、不怕累,每天给他们洗衣喂饭、擦屎接尿,与失能人员谈心聊天,一起读报、看电视、唱生日歌,建家属QQ群、微信群、亲情远程视频聊天室,拉近他们与亲人的距离,入住对象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二)突出兜底保障,由家庭负担转向政府兜底。从2016年起,整合扶贫、五保、低保、社会救助、慈善捐款等资金860万元,参照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每名失能人员1500元/月的标准统一拨付供养救助资金,并逐步提高财政资金承担比例,失能人员家庭不承担任何费用,政府全力兜底保障所需经费。入住的失能人员不再重复或交叉享受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失能人员供养福利设施,投资3000万元,建设永乐、草堂、吐祥、五马等4个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和提档升级食堂、厕所、床位、路灯、音频设备等基础设施设备。截至目前,全县失能人员供养床位扩展到1000张。
(三)突出统筹到位,由无限救济转向有限帮扶。对失能人员及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和培训就业、产业扶持、小额信贷等方面提供相应帮扶,指派医生定时负责失能人员身体检查和常见病处理,重大疾病由政府采取医疗救助方式对其进行帮扶。建立“1+5”爱心帮扶机制,定期、集中组织200家县内优秀企业、专业大户和慈善机构为1000户贫困家庭失能人员“献爱心”。入住的失能人员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交流互动、群体生活,深深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他们能安心生活、治疗、和睦相处。释放出劳动力的失能贫困家庭,能借力金融扶贫信贷政策,投入精力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减少社会负担,因病致贫(返贫)、因无增收产业致贫(返贫)率明显降低。
三、“三释放”促进“三带动” (一)释放岗位带动公益性就业。在失能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1∶7的基础上,每增加3名失能人员将增加1名公益性护理岗位,岗位优先向失能人员家庭就业人员倾斜,实现月均工资收入2000元/人,有效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入住的失能人员还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由供养中心指导,从事力所能及的手艺。如五马镇竹林村的冉良平两兄弟下肢残疾入住草堂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后,在供养中心的指导下,用健全的手做工艺鞋底,图案精美,增加收入,获得好评,自身的自信心、进取心、获得感、成就感成倍增加,拥抱社会、健康向上的内生动力更强。朱衣镇蓼叶村陈恢明因车祸导致大脑出现永久性智障,生活无法自理,送入草堂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后,因车祸导致三级残疾的妻子在家不但能腾出手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还在政府的帮助下,结合“清洁家园 和谐邻里”,通过垃圾兑换银行,让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成为自觉行动。
(二)释放劳动力带动社会性就业。平均每集中供养1名失能人员,将释放1-2名劳动力,极大促进其到外地务工或本地就业。如公平镇桂坝村7社丁泽明于2008年车祸导致肢体残疾,长期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送入草堂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后,妻儿到荆州务工,月均收入4000元以上,实现就业脱贫。安坪镇下坝社区在xx省的援助下,新建制衣、手工艺品初加工等扶贫车间,优先吸纳全县失能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助推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康坪乡松林村何艳先天性智力二级残疾,送到草堂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其父母释放劳动力通过技术培训后,常年在扶贫车间务工,家庭月收入近6000元。
(三)释放潜能带动自主性创业。失能贫困人员送入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后,失能贫困家庭成员充分发挥自身技术能力、地理优势和依托各项优惠政策,积极走出一条自主创业脱贫致富之路。如白帝镇鸡山村二组饶福寿2016年2月将女儿送入永乐镇集中供养中心(福利院)后,当即作出一个24年来想都不敢想的决定:养牛脱贫致富。在帮扶责任的指导下,贷款5万元养牛21头,当年卖了8头,实现产值4.2万元。到2016年底,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是年初2.5倍,并逐步扩大饲养规模,实现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三章】 近年来,为有效激活贫困户脱贫积极性,实现“造血式”脱贫,xx省xx县探索做实特色党建文章,在全县108个村党支部中按照党员特长,设置针对性更强的特色党小组。着力激活党组织的“神经末梢”,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成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是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前沿阵地”。
“党小组+协会+产业链+贫困户”。熊村镇中站村圩上特色产业协会就是该县推行“小组+协会+产业链+贫困户”发展模式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缩影。该协会根据党员特长设立了宣传发动、技术指导、市场销售3个党小组,以鸿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党员技术人才作为党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合作社党员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头领航作用,引导圩上农户食用菌向绿色栽培、规模种植延伸发展形成集栽培、营销、运输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引导农户由单一的食用菌栽培向集原料加工、特色农产品销售生产转变,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目前,协会已吸纳会员37人,贫困户13人,初步形成了党小组把握总体方向、协会负责具体实施、会员推动产业发展、贫困户获利分红的工作格局。
“党小组+旅游+基地+贫困户”。该县坚持小组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以“三培两带两服务”项目为契机,注重发挥组织引导和市场主导的作用。在日峰镇十里村就有个这样的党小组——聚龙湾旅游文化宣传党小组,党小组依托十里村优美的生态环境,集结十里村贫困户打造出集餐饮、旅游、渔业养殖为一体的聚龙湾生态旅游基地,基地从环境整治、从卫生等方面抓起,通过采购附近农户、贫困户的新鲜瓜果蔬菜增加农户、贫困户收入,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我们村周边的党员和贫困户如今基本都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我们,去年光分红户均达到近万元,现在大家都有信心啦,准备今年和我们干场大的,流转土地引进大棚蔬菜,让游客们走进大棚体验种菜、摘菜的乐趣”,党小组致富带头人张林根给我们介绍说。
“党小组+电商+创业青年+贫困户”。该县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以“电商进村”为突破口,积极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同时成立农村E邮党小组,吸引外出青年党员进入到党小组成员中。在龙安镇王沙坑村就有个这样的电商工作室,专门负责对接在外从事淘宝、天猫等的电商人才,在方便群众日常生活的同时,帮助贫困户销售其农副产品。目前王沙坑村E邮党小组对接的在上海、北京、杭州从事电商的人才已有10余人,E邮党小组充分发挥亲情优势,引导创业青年发展农产品电商,同时扩大本地食用菌、蜜桔等农产品网络销售比例,打开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据悉,该党小组工作站成立以来,已帮助村民代购代销1800余笔,累计交易金额12万多元,代缴水电通信费10余万元。其中,共为贫困户增收7万多元。
【四章】 近年来,xx省清原县敖家堡乡党委,着眼于村集体有收益、村民增收奔富裕、基层党组织增活力的目标,抓牢“头雁领飞”党建引领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个关键,创新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头雁领飞”党建引领,科学谋划壮大农村经济的顶层设计。
敖家堡乡党委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切入点,以“头雁领飞”树立典型为引领,设立“头雁领飞”基金,有效地解决发展农村产业资金“瓶颈”,强力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坚持把“头雁领飞”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升到全乡中心工作层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统一对全乡192名“头雁型”人才建立个人档案,并评定标准,以星级划分。
二是下大力气培育“领头雁”,对星级头雁实行一对一帮扶,指派机关干部与其结成帮扶对子,与经济发展、精准脱贫、基层党建等事关全局的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时,打造村级“一好双强”队伍,着力解决村干部能力不足、担当不够问题。持续念好“选、培、管、励”四字诀,选拔配备政治素质好、改革创新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的优秀村干部,树立正向激励的鲜明导向。夹皮沟村党支部书记徐延光带头出资建立养牛基地5000平方米,敖家堡乡党委发放无息借款10万元,整合社会资金60万元,直接带动50户农户发展产业,其中10户建档里立卡贫困户通过此项目年底脱贫。
三是建立乡党委联席会议定期研究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问题、党委委员包村一线推进落实、部门协作分线组织实施推进等制度。加快推进“党支部+合作社”“市场+经纪人+农户”的发展模式。小莱河村杨坤通过“三向培养”先富了起来,致富不忘党和乡亲成为全乡五星级领头雁,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和北京蔬菜公司签下订单,发展萝卜、白菜籽800亩,年繁种3万余斤,年净收益300余万元,带动农民205户,户均收入1.5万元。
“头雁领飞”因村制宜,“典型示范”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的创新实践。
敖家堡乡党委“头雁领飞”融入深化改革大局,因村制宜,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激活农村发展的持续动力。
一是敖家堡乡党委成立“头雁领飞”领导小组,紧紧抓住清原县“4+4”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在注重打好“组合拳”的基础上,以“头雁”为骨架。在政策上扶持,增强引领动力;
在技术上支持,增强引领能力;
在载体上创新,增强引领辐射力;
在制度上保障,增强引领持续力。突出村整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融入基层发展实践,全面激活沉睡资源,为发展农经济提供强劲支撑。
二是专题举办深化“两学一做”推进“四比四看”学习教育,积极开展农村基层工作专题培训班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拉练现场会,总结提炼各种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营造了对标看齐、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敖家堡乡党支部书记高松积极寻求带领群众致富的途径,用食用菌这把“钥匙”打开了致富之门,2015年带领村民建立7个钢筋骨架大棚和120多平方米的保鲜库,敖家堡乡党委每年发放资金10万元,敖家堡村现年发展香菇20万段,年销售净收益100多万元。
“头雁领飞”固本强基,“先锋驱动”全面夯实壮大农村经济的根本保障。
“头雁领飞”推行“一核两翼”架构,着力解决权责不清、运转不畅问题。
一是坚持农村美、农民富、组织强的工作目标,探索实施了“一核两翼”发展模式。“一核”就是以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核心,“两翼”就是政经分设。一翼以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网格化为切入,杷党小组建立在网格上,把服务群众浓缩到最小单元;
另一翼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体,以“头雁领飞”为牵动,持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进而探索推进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莱河村党支部书记马毓斌带领党员选准木耳项目,购买菌柱14万棒,乡党委政府协调价值16万元钢筋骨架,新建食用菌大棚10座,协调帮扶单位抚顺市规划局资助资金20万元,预计年末实现产值30万元。
二是重点打造“头雁领飞”五个一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拉动一批”;
搭建政策平台“扶持一批”,培育选树典型“带动一批”,“村班子选用一批”。累计选派19名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年均投入村级运转保障经费300多万元,在窗口单位、涉农部门全部开通村级事务办理“绿色通道”,建立部门“巡回下访”制度,推动政策精准落地、工作精准对接、考核精准跟进,真正做到了人向基层走、钱向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工作在一线推进。敖家堡乡党委要求“领头雁”通过注册商标、精深加工、开拓销售等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广友中药材”年产值500万元,带动清原药农500户。
三是实施“头雁领飞”加强党员先锋驱动意识。着力解决角色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好问题,采取挂牌升旗、入网定格、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办法,真正把党员位置摆上来、形象树起来,使其内在的党性意识,外化为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自觉行动。2017年,敖家堡乡发展黄烟6000亩,食用菌230万段,山野菜300亩,蔬菜繁种800亩,平地中药材1000亩,“烟、菌、菜、药”四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五章】 xx省xx县紧扣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全面推广“四链富民”模式,着力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2017年底,2017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7665元,684户2822人可实现稳定脱贫,贫困面下降到4.13%。
一是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引领致富。主动适应牛、果、菜、木本油料等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积极推广“党组织+”党建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的工作延伸到产业发展最前沿。2014年以来,先后在锦屏镇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柏树镇众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黄寨镇果品互助资金协会等新兴组织中成立党支部68个,组建肉牛养殖、果园管理、蔬菜种植、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型专业化党小组81个;
通过强村带弱村、中心村辐射周边村等方式,成立于家湾产业开发联村党总支、黄花塬油用牡丹产业联村党总支等产业型党总支5个,形成了“党总支+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协会+贫困户”等党建扶贫模式,推动党组织服务活动与产业开发、脱贫攻坚等工作深度融合。
二是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帮带致富。深入开展“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强农惠民促落实”活动,每名党员干部帮联1-2户困难户,2800名党员干部与3600户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帮资金扶持、帮技术指导、帮新品种引进、帮产品销售“四帮”措施,帮助困难户发展产业,促进增收致富。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10场(次),引进油用牡丹、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11个,帮助建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个。采取支部引路、党员带头、能人引领等措施,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先后建成锦屏镇东庄设施蔬菜、柏树镇党洼苹果种植、工业集中区千亩油用牡丹等党员创业带富基地13个,参与创业的农村党员2300多人,形成了“党员致富带头人+基地+贫困户”脱贫共富机制,帮助2万多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其中贫困户2800多户。锦屏镇于家湾产业联村党总支组织9名支部委员和32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与82个贫困户采取“1+2”的方式结成帮扶对子41对,手把手帮助困难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带动3村70%以上的党员群众从事与蔬菜产业有关的工作,使40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三是农民富在产业链上,扶持致富。通过项目支持、设施配套、资金帮扶,鼓励支持党员群众致富带头人牵头注册成立了瑞丽油用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姚洼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等68个新兴经济组织,建办xx县高原红富士农场、xx县黄花天丰科技示范农场等35个家庭农场,服务产业开发,年就地输转劳务1.2万人,人均增收2.4万元。采取政府投资、乡村自筹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成了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7个乡级电商服务站、17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其中贫困村15个),打造“鑫旺红塬”苹果、“天丰”、“龙泉源”铁皮石斛、“陇原巧手”等竞争力较强的特色网贸品牌10个。据统计,前10个月,全县电商交易额达到2830万元。黄花乡黄花塬油用牡丹联村党总支通过建立“联村党总支+合作社+贫困户”新模式,引导全乡121户贫困户,以每亩400-60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土地1300亩种植油用牡丹,户均年收益5000元以上。
四是品牌树在产业链上,示范致富。紧扣产业开发和脱贫攻坚,深入开展“汭水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培育了锦屏镇华芮领航服务先锋、柏树镇果业富民服务先锋等一批有影响、可推广的党建品牌,以品牌示范引领助推脱贫攻坚。坚持每年抓建一批党建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示范典型,先后建成于家湾、白新庄等16个党建助推脱贫攻坚示范村,培育了肉牛养殖大户袁占梅等66名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头人、务果状元信国辉等273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养猪能手王永刚等673名群众致富带头人,建成了黄花塬万亩油用牡丹、赤城移民搬迁、芮河川万亩无公害蔬菜、北部塬区万亩准化果园4个党建示范片带,成功注册了xx红牛、xx金果、xx芹菜等农产品品牌,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产业基地流动聚集,呈现出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产业助农增收致富的喜人局面。
【六章】 今年以来,xx省xx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大胆创新、勇于破冰、先行先试、挂图作战,率先开启金融扶贫“破冰之旅”,着力把结对帮扶工作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一是加强领导,把帮扶队伍建起来。按照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区直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户的通知》要求,谭家河乡18个村(居)分别与29个市、区单位建立了帮扶关系,各单位共派出帮扶责任人459人与我乡贫困户结对帮扶,并针对每户贫困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同时,为增加帮扶力量,谭家河乡积极协调乡域内无帮扶任务的4个垂直部门参与到帮扶力量弱的村进行帮扶,利用其资源优势助力贫困户实现脱贫。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对新抽调人员和参会人员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业务培训,对各包保工作人员提出了要了解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熟悉脱贫攻坚知识、算好贫困户经济收支账、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和强化压实领导责任的具体要求。
二是精准识别,把贫困底子摸上来。为落实好“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谭家河乡在全乡开展“四个必到”全面入户普查。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两公示、一公告”确定贫困户。同时,通过“五自查”(一查组织建设,二查帮扶责任建设,三查“五必到”“八排除”落实,四查帮扶措施制定,五查帮扶措施落实)活动和“六个一”活动,切实做到问题一村一村查摆、台账一户一户校准、帮扶一项一项抓实、资金一笔一笔审核、政策一条一条落地、责任一级一级到人,确保贫困户识别零差错、贫困户退出零差错、扶贫资金零差错,实现精准度、认同度和满意度“三个明显提高”。
三是牵线搭桥,把金融桥梁架起来。召开金融产业扶贫对接会议,与区金融办、区扶贫办等区直部门及帮扶单位浉河区国税局就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如何准确把握中央、省委的部署和要求,“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和如何落实国家“四结对”“四协同”等脱贫帮扶政策,以及如何帮扶谭家河乡郭畈村、冯店村2个村贫困户脱贫工作进行了讨论。汇集合力,撬动社会资本和龙头企业来参与扶贫,明确责任,精准发力,挂图作战,真正把结对帮扶,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与郭畈村、冯店村签订了《浉河区产业脱贫合作协议》,由文新茶叶有限公司申请扶贫贴息贷款资金,发展壮大茶产业,带动2个村的贫困户早日脱贫、稳定脱贫。
四是试点先行,把扶贫资金发下来。今年以来,谭家河乡积极与浉河区国税局、区金融办、区扶贫办、xx市文新茶叶有限公司、xx珠江村镇银行沟通协调,多次牵头组织召开了金融产业扶贫对接会,在全区率先探索了金融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促成了文新公司与冯店村和郭畈村签订了《浉河区产业脱贫合作协议》,并延伸到谭家河乡西双河村,由文新茶叶公司以3个村92户贫困户的名义,在xx珠江村镇银行为每户申请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连续发放三年,每年为3个村的92户贫困户各解决帮扶资金3100元。累计发放扶贫专项资金285200元,为3个村的贫困户尽快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肯定。
今年以来,谭家河乡为用好用活精准金融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利益链接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模式,帮助贫困户长期稳定实现增收脱贫。未来,谭家河乡将把金融扶贫的新路子、新方式扩展到全乡各村,在区委、区政府的科学领导下,在各帮扶单位的有力支持下,全力争取脱贫攻坚战的新胜利! 【七章】 自2016年以来,为切实提高扶贫效率、巩固扶贫成效,xx省xx市淮阴区老张集乡党委投入大量人力精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各村脱贫致富的“发动机”和“加速器”,收到了显著成效。
党建指导强村,让低收入户难时有“靠山”。
一是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开设“我是党员·有事找我”微信平台,拉近党员和群众的距离,方便群众找党员。发放“我是党员·有事找我”联系卡,简化低收入户寻求党组织帮助的步骤。打造“五好党支部”,通过每月评比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二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分类指导、个性发展”为主线,将各行政村分为“自主创业型”“工业主导型”和“设施农业型”三种类型,分别打造村里土地耕作服务社、村级工业集中区和高效农业示范村三条发展道路,让各村都能大幅实现村集体增收。村集体有钱了,在低收入户遇到难处时就可以伸出援手拉一把了。三是开展党员素质提升教育工程。通过“三好党员”评选引导党员争做“善学、能说、会做”的新型党员,提升党员个人的影响力;
推广“五星党员户”评选工作,促进党员严格要求家人的一言一行、关注“家风”建设、做“邻里守望”的践行人、做“致富脱贫”的引路人。
党员结对扶志,让低收入户脱贫有信心。
今年以来,老张集乡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组织党员开展“三帮一”结对帮扶活动,帮助低收入户在精神上先“脱贫”。一是党小组长谈心,各支部党小组长主动入户上门和低收入户沟通交流,帮助分析现状、找出优势,化解低收入户的心结,让低收入户对脱贫有信心;
二是教师党员谈心,鼓励低收入家庭关注子女教育,树立“穷现在不穷未来,穷经济不穷教育”的理念,让低收入户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树立对未来有信心。三是项目党员谈心,主动为低收入户提供项目指导、资金帮扶和就业岗位等,帮助低收入户树立脱贫致富信心,让低收入户脱贫有门路。
支部联系扶技,让低收入户致富有技能。
一是利用各支部的远程站点开展“菜单教学”,免费提供高效农业、烹饪等简易技能的教育培训;
邀请创业成功人员到村开展丝网花、面点培训等,帮助低收入户解决技能短缺,实现“创业脱贫”。二是党支部主动联系农业专家到村开展农业培训,提升土地产出;
依托土地耕作服务社组织为低收入户批量购置种子、化肥等,降低低收入户的种植成本,提升土地产出,实现“土地增值”。三是组织村里退休的党员教师开展儿童读书交流会,提升低收入户子女的阅读能力;
开设电子阅览室,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暑期电脑技能培训,提升低收入户子女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基本就业技能,实现“就业脱贫”。四是打造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邀请家庭医生到村开展义诊活动,帮助低收入户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及时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降低因病返贫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