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应树立的三个基本教育观念
摘 要: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是数学新课程理念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应通过加强教育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史的学习研究,通过对教学实际的参与、调查研究,树立起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观 教师观 学生观
新课程教学已实施多年,新课程理念的宣传与推动也伴随新课程教学一同进行,但综观当前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尤其是初中、高中的教学实际,教师给学生的除了课本知识,仍然是大量的复习资料和各种试卷,师生陷入题海,教师教得辛勤,学生学得艰苦,成了解题机器。新课程理念并未能真正落实成为学校、教师的教育行动,实际教育行为与新课程理念还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改变这种状况的要素之一就是高师院校要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在师资的培养之中,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师范专业学生——将来的教师,首先应树立起新课程理念下的三个基本教育观念: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一、当前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观念
当前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中学阶段是在为考试而读书,他们(同时还有我们在职的大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教育主管干部以及中小学生的家长们)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进入大学,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教育观念的改造,将来他们就可能沿袭从中小学学校与教师身上传承的应试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学模式;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教育观念的改造,他们就可能在知识、能力方面没有充足的准备来迎接将来的工作挑战。同时,他们也是应试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与教学模式的受累者,只要正确引导,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愿望改变旧观念,接受新观念,反思旧的教育行为与模式,创新新的教育行为与模式。
二、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应树立的数学教学观
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是教师以数学教学大纲为指导,依据数学教材,以考试升学为目的而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数学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什么呢?关键在课程。数学课程观决定数学教学观,并决定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是开放的课程,所谓开放,即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其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给以不同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教材内容不断地进行变革与创新,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教师与学生“自已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单纯课程的传播者和学习者,而应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育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在这一数学教学观下,教师教怎样的数学,怎样教学生学数学,学校和教师就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同时也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数学理论功底和广博的数学应用知识。
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应树立的数学教师观
1.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发者。作为教师,其基本知识能力构成应是: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具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具有开发教学资源与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能力。传统上对教师工作内容限于单纯的传授知识、解答疑难,而对课程的研发,对师生双边活动的研究,对教、学规律的研究都是研究学者的工作,这难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因此,为了使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更一致,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师应该成为也可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发者。实际上,只有扎根于学校教育活动,融入于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中并从中有所升华的教育认识成果、技术成果,才可能有普遍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才可能产生出更新的教育理论,推动教育的更快发展。
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这一定位对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空间、方式方法及师生关系都有了新的阐述。传统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疑难问题的解决者,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而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情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应树立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教学的态度,最终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 学生是发展的人。所谓学生是发展的人,就是说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认识并运用学生的身体的、情感的、理解的、思维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重视这些规律和特点而开展教育活动。所谓学生是发展的人,就是要认识到各个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学生在各年龄时期学习数学的特点,认识不同性别、不同个性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并认识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潜能,从而坚定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的信心,并探索促进其发展的培养方法。
2. 学生是独特的人。所谓学生是独特的人,其一是指学生是完整的人。在教师的眼中,习惯上往往认为学生就是学生。教师应认识到教育行动是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是主体对主体的社会活动,受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重影响,它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我——你”关系,而不是自然科学中体现的“物——我”关系。其二是指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及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不能超越学生的独特性,而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于个性的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观察、试验、猜测、分析、推理、判断等数学思维实践活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组织学生去收集数据,去实验,引导学生去猜测、分析、推理、判断。
五、师范院校学生怎样才能树立其适应新课程的教育观念
1. 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分析、判断教育行为、教育现象,研究教育活动规律的理论基础,师范院校学生一定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掌握了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改革中,才能不迷失方向,才能有自己的作为,做到不人云亦云。教育改革与其他改革不同,教育改革不等于全部否定过去,肯定当前所倡导的;教育改革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继承与发展,扬弃与创新的过程。
2. 加强对数学教育史的学习与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外交流的增长,国际视野的开拓,关于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教育的理论必然形成不同的学派。数学教育也是这样,数学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如何因材施教,如何评价过去一定时期的数学教育等等,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师范院校的学生只有认真学习中外数学教育史,加强对数学教育史的认识,通过对数学教育的纵向、横向的比较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数学教育史观,有了正确的教育史观,才有可能树立适应新课程的数学教育观。
3.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要有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除了学习与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研究中外数学教育史外,就是要开展教育的调查研究活动。由于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去参与、去实践,所以就要开展调查研究,把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及活动中产生的认识上升为理论。如前所述,只有扎根于学校教育活动,融入于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中并有所升华的教育认识成果、技术成果,才有可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从而产生出更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