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叙事研究
《青木川》叙事研究 摘 要 中国现当代满族的女作家叶广芩,以古镇青木川当地的一些历史资料为小说《青木川》叙事的基础,再加上作者自身对历史的把握和理解,最终把青木川史料写成了《青木川》这部小说。小说主要以解放前夕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青木川为故事发生背景。本文旨在论述作者以怎样的叙事方式来将青木川的历史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的。在叙事内容方面,以设悬的方式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不仅巧设迷局还重点描写了人物的心理和语言。在叙事结构上,三条线索齐头并进、时间和空间纵横交错。在叙事话语上,以描述性的话语语式、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个人话语来叙事。通过论述可以看出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超越自身的意识形态立场,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将青木川复杂的历史重构在了读者的眼前。
关键词:叶广芩;
《青木川》;
叙事 前言 在1968年的时候,叶广芩到陕西省下乡做知青生活了四十一年。正是因为这四十几年的生活使得叶广芩对陕西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1997年的时候,她发表了小说《青木川》,至此许多人改变了叶广芩擅于写家族小说的定论,她的《青木川》不仅在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一时间青木川也成为了旅游热地,在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创作《青木川》这一历史小说的过程中作者以她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参考,在小说叙事中遵循多线索、多视角、多对话的原则,力图突破革命时期传统的叙事模式,在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基础之上,以一种全新的手法向读者勾画了一段深山之中的史诗。
一叙事内容 (一)情节 小说《青木川》以古镇青木川小说的叙事背景,以主人公魏富堂一生的命运发展变化为叙事主体。写了解放前夕至改革开放以来的青木川的历史改革及变迁。小说的时段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魏富堂生活的时段——解放前夕;
二是冯明重回青木川时段——改革开放以来。小说以改革开放以来的青木川为叙事的主要背景,通过冯明、许忠德、青女等人物对解放前夕的青木川追忆,和冯小羽、钟一山对青木川的探寻,共同将青木川一段破碎的历史进行了还原。《青木川》情节主要是以一种设置悬念的独特方式,将小说的故事情节一步一步的来推动发展的。在情节上设置悬念是小说叙事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它以特别的片段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一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对小说的情节充满阅读的兴趣。《青木川》之中的悬念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主要的悬念有魏富堂人物的命运、谢静仪(程立雪)的身世及归宿、林岚牺牲的原因、冯明与林岚的爱情、刘芳的身份。通过这些悬念的设置,使得小说疑点重重,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也突出了青木川历史的神秘色彩。
(二)人物 作家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物,每种类型的人物在小说中会承担着不同的叙事功能。在这些人物之中有些是中心人物,有些则是中间人物的陪衬人物。中心人物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他带动着小说情节故事的发展。小说《青木川》中的魏富堂就是该小说的中心人物,在小说中作者对魏富堂这一人物没有做出太多的主观的评价,只是以一种求知解惑的心理去探求青木川的历史真面目。叶广芩所塑造出来的魏富堂是一个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的传奇人物。这一人物形象是根据青木川名人魏辅唐而重塑的,小说中魏富堂由于家庭的贫困不得不入赘刘家,在入赘刘家之后夺去了刘家的财产,之后由于杀害民团团总魏天炳,背负着杀人的罪名离开了青木川,由此他也踏上了土匪之路,投靠土匪王三春并担任了铁血营营长,但由于他与王三春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最终离开王三春奔回青木川。回到青木川的魏富堂,在当地种植了大片的罂粟。由于魏富堂在当土匪期间,抢劫教堂的经历使他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冲击,自此他便有了一种向往文明的情结,从外面买电话机、留声机、汽车、钢琴等洋货。他同时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改变着青木川,帮青木川兴修水利、修建桥梁、创建学校、创剧社。可以说魏富堂是一个集匪性和绅性于一身的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小说的开头就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人物 ——魏富堂,以他的死为小说叙事的开始,且小说在叙事中,对主人公魏福堂的描述,自始至终存在着多种声音在来回争论不休。如魏富堂修桥这一作为,有人认为是造福于青木川的老百姓,而也有人认为魏富堂修桥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就包括主人公魏富堂的外貌的描述也是说法不一的,将主人公魏福堂这一人物形象置于扑朔迷离之中,使得小说《青木川》的叙事更加与历史真相趋于一致。
小说中除了有许忠德、三老汉、魏漱孝、郑培然这些陪衬人物来追忆魏富堂,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老革命家冯明。他在小说中不仅只是与魏富堂形成阶级对立的一个人物,他也是打通青木川的历史和当下至关重要的人物。正是他在回访过程中对青木川历史的追忆,才使得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穿行。通过对冯明这一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尤其是在重回青木川路途中,回忆初恋林岚的那一段心理活动,写出了冯明重回青木川心怀激动,还有冯明在问与开车男子对话之后,也引起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他从汉子的口中得知不认识他,他内心有些失落。并且当冯明到达青木川之后,他内心的期待又转换为满满的失落,可以说他几十年前亲自将魏富堂送上历史的断头台。“现在我还是革命的呀,我革命了一辈子哩。”从冯明这一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对革命有着独有的情怀,他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之一也是拥有浓厚革命情怀的历史失忆者。在经历了很多年之后重新踏上青木川这片向往的故土,缅怀过去在青木川的岁月,祭奠自己的初恋林岚,几十年后来到青木川听到或看到关于魏富堂的事情,心中不免有所排斥,他一直未能从四十多年前的青木川走出来,而冯明再次重归青木川也未能如愿找回当初在青木川的那种成就感,所以在冯明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一种历史的虚无感。通过塑造冯明这样一个既存在于青木川的几十年前,又存在于青木川的几十年后的人物,让他见证了青木川的以往的历史,也让他成为追忆的主要人物之一。通过这一人物呈现出青木川一段别样的历史。
小说除了从冯明回访旧地对青木川进行追忆,还有他女儿冯小羽对程立雪这一人物命运的追寻。作者主要以一种故设迷局的方式来将这一人物重塑在读者的眼前,程立雪的身世以及归宿可以说是贯穿小说始末的一个最大的疑问,谢静仪在青木川的存在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她的到来让青木川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他对魏富堂一生的作为影响是最大的。谢静仪清雅脱俗,学识渊博,她的身上处处都跟随着现代文明,尤其是她对教育的钟爱,也正是因为她魏富堂才会为青木川盖学校,办学校,并且资助许多青木川的学生上学,魏富堂的这些作为全都源自于他对谢静仪的敬意与崇拜,谢静仪所追求的东西是魏富堂内心中所缺憾的那种精神境界。直至后来魏富堂在处理与共党关系的时候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他还是最终还是听从了谢静仪的建议。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的过程中,在小说中创造了冯小羽这一人物,通过这一人物的一举一动,将这疑问的答案一点一点的交代给读者。冯小羽在追寻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程立雪(谢静仪)、解苗子这两个人物,并且有许多事情的历史事实,在读者眼前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作者在无意之中给追寻者冯小羽和读者一种错觉,认为谢静仪(程立雪)和解苗子是有联系的,甚至有人认为谢静仪就是现在的解苗子。解苗子在青木川历史现实当中也是真实的存在着,在小说结尾之后的编辑手记里提到瞿瑶璋这一在青木川现实存在的人物,从某些方面来说小说中解苗子的身上有着瞿瑶璋的影子,手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五十年前的那个早晨,年轻的瞿瑶璋背着幼年的儿子,站在路旁等待即将处决的丈夫。魏辅唐被押着经过时,只匆匆看了妻儿一眼就转过了头,这就是他们最后的的告别”,这是一段青木川历史的真实讲述,在小说中作者写送走魏富堂的是解苗子,并且小说中解苗子是冯小羽在追寻众多女性人物命运的重要线索之一。叶广芩在创作的过程中搜集史料也是通过瞿瑶璋这一人物来了解的,所以说小说中的解苗子身上有着瞿瑶璋的影子。可以说解苗子这一人物形象既是文明的代言者又是历史的见证者。小说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疑问,如在风雨桥上送走魏富堂的是解苗子还是谢静仪(程立雪)?谢静仪(程立雪)是否真的离开了青木川?正是这些疑问的存在才使得《青木川》这部历史小说从头至尾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叶广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重塑了尘封在青木川历史之中的一些主要人物,让读者在隐秘中求知真相。并且作者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将陈规的线性历史进行分解,以一种追忆与现实结合的手段,把青木川几十年之间破碎的历史片段进行了重构。
二叙事结构 (一)线索 线索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贯穿着小说整个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它通过把人物的行为以及小说中的各个事件连为一体,从而来推动小说的整个情节的发展。《青木川》在叙事的过程中,有三条线索且三条线索齐头并进,可以说三条线索关系与音乐中对位和暗合的关系很相似,它们彼此之间既能相互参照,但却又独立发展,把《青木川》以一种复调式结构呈现在了读者眼前。第一条线索是老革命家冯明回访旧地——青木川。从小说的第一章开始叙述了冯明在回访旧地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当冯明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重新回到青木川的时候,才发觉自己那段在青木川辉煌的历史,早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并且冯明在访问青木川的过程中,发现村里的很多人还是习惯于将魏富堂称作魏老爷,把魏富堂的民团称作“这边”,那么可想而知,冯明他当年所带领的解放队伍就被称作了“那边”,让冯明想不到的是新中国成立了半个多世纪,魏富堂和他的民团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而当年带领着他们翻身解放的人反而被遗忘了。小说中很多年过去了青木川当地人对魏富堂还尊称为魏老爷,冯明听后心生别扭,还有魏金玉回青木川之时,因为挪房子的问题,刘小猪等人坚决反对,冯明也借此拿出自己当年的威风,与冯小猪等人达成一致来反抗挪房子。从这件事体现出冯明对革命有着独有的情怀,当老革命家真正踏上青木川这块旧地的时候,才发现在他意识里的青木川与现实所感受的青木川截然不同。他想象着他的初恋林岚会躺在一块风景优美的地方,也想象着与青木川的旧友重叙革命友谊,而现实却是林岚的墓地具体的位置已无法确认,来参加冯明接待会的也并非心中所想象的那些人,包括青女也是为了经济补贴才会尽心尽力的去接待他。通过这一线索的穿插体现了随着时间的变换,冯明的想象与现实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他对青木川的喜爱是一直以来他心中对革命的忠实信仰。第二条线索是冯小羽对解苗子和谢静仪(程立雪)身世和归宿的追寻。冯小羽起初由于一篇1945年的有头无尾的报道而心生疑问,程立雪成为冯小羽所要追寻的人。同时,程立雪也成为了读者所要追寻的疑问,从对大小赵的了解,解苗子的拜访,谜团在一点一点的解开,直至小说结尾才将这一谜团解开。谢静仪本名是程立雪,她是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督察霍大成的夫人,在一次出行中遭遇了土匪的袭击,霍大成扔下程立雪独自逃跑,自此也就有了后来她在青木川隐姓埋名的生活。谢静仪的死是因为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而选择吞烟自杀,为了谢静仪的尊严知情者向外隐瞒真相,这一线索可以说是小说的重要线索,通过这一条线索将小说的情节紧密连接在一起,也将小说中至关重要的人物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如主人公魏富堂的人物形象、大小赵、解苗子的人物命运、以及冯小羽所要追寻的程立雪(谢静仪)人物归宿。第三条线索是钟一山对杨贵妃东逃日本的秘密真伪的鉴定,这一线索不仅写了现当代的青木川,还写到了久远的唐代。将中国的青木川与日本、现代的青木川与古代的青木川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使得青木川的历史文化不仅在时间上拉长,也在空间上被拉大,突出了青木川独特的历史文化性。钟一山对杨贵妃之谜的探寻不仅是他自身对历史现实的一种无限追求,也是作者对历史的无限追问和反思。三条线索的紧密齐头并进,使得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条有序,所讲的故事多而不乱,将青木川的历史一一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二)时间、空间艺术 小说《青木川》将时间的长度控制在了一定范围之内。《青木川》中所涉及的历史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但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将整部小说的叙事时间压缩在冯明回访青木川短短的几个月内,在几个月时间之内插入了长达几十年的历史。作者将冯明回访青木川的时间进行了拉长,将发生在青木川几十年的历史时间进行了压缩。以解放前夕魏富堂生活年代的青木川和改革开放以来冯明重踏青木川为两个重要的时间段来写青木川的历史。小说以冯明、冯小羽、钟一山为现实发生的主体,以青木川的许忠德、三老汉、魏漱孝、郑培然等为追忆的主体,将青木川的历史有时序的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小说除去它独特的时间艺术,空间艺术也是小说的重要要素,所有的小说故事当中必定会涉及许多的空间场所,甚至可以说小说没有空间,小说的叙事也就无法开展,所以说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小说《青木川》的故事发生场所从大的方面来讲是青木川,但从小的方面来讲,是指小说中提到的青木川每一个小的场景,如青木川校长办公室、林岚墓地、学校操场。小说青木川的空间与时间艺术在于它们俩始终保持着一致,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关系。但在小说的叙事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之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它的时间艺术。小说在叙事中它的时间艺术使得空间更加稳定和合理。《青木川》的故事内容都是依靠时间空间来演绎和展开的。在小说的叙事当中,时间和空间都进行了多次的置换,但每一次置换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是一致的。在小说的第一章第一节当中,时间从1952年春天开始,空间也相应的转换到青木川的中学操场。第二节时间转到30多年后的青木川,空间也转换到冯明去往青木川的路上。《青木川》时间和空间的同步转换将青木川破碎的历史重构在了读者的眼前。
《青木川》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的排布,与一般小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它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是以一种简单的前后顺序来叙事的,它主要是通过创造叙述者,并通过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来叙事的。就因为叙述者的自由联想,使得小说情节出现了多层次的变化和转折,所以《青木川》的叙事过程在时空上也呈现出了一种交错的特点。时间上以魏富堂的这一主人公为叙事的开端,以魏金玉回归青木川修墓地为结局。在纵向时序的叙事之中插入了横向的历史故事。可以说《青木川》打通了时空的隧道,在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新潮、真实与虚幻之中来回穿梭,将青木川的过去与现在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也将青木川埋藏已久的历史发掘了出来。
三叙事话语 (一)话语语式 叙事话语语式分为讲述和描述,讲述是作家以历史性的叙述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和交代人物相关信息一一交代给读者。描述是通过人物行为的自动展示,讲故事提供给读者,含蓄中性语调,具有现时性的特点。而讲述和描述的最大区别在于叙事的客观性,《青木川》是描述性的话语语式,作家超越自身的意识形态,给读者留下足够的自由想象空间,让青木川的历史更加客观的呈现出来。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以革命为主题的,重点突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与个人的革命情怀。作家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不为小说刻意去圆局,叶广芩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多是依据史料来创作的,没有去改动太多的历史,尽可能将历史的原样以文本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赋予了一段破碎的历史一个鲜活的生命。如对冯明、魏富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没有太多刻意去批判谁和赞美谁,将历史进行了原模原样的呈现,将破碎的历史一点一点的拼接起来。特别是魏富堂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叶广芩使用了一种 “亦 A 亦 B”的方式来还原历史,特别对魏富堂种罂粟和修桥的这两件事众人的评判是不同的,有人认为魏富堂的这一作为是为青木川经济的发展,是在为青木川的老百姓谋福利,但有些人却认为魏富堂至始至终是在为自己牟取暴利,使得魏富堂这一人物在读者眼前有着多重的形象。作者通过这种“亦A亦B”的方式将不同人的观点摆放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在众多喧哗声之中去找寻青木川历史的真相。这种特殊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与历史事实更加接近,可以说《青木川》这种叙事方式与欧洲小说有着共通的地方。欧洲的历史小说就有着能反映出当时社会历史的一种特点,在它的小说之中可以将欧洲的历史全都串联起来,能将欧洲历史一一记录下来,可以说读完了欧洲小说也就了解了欧洲历史。《青木川》就是遵循着欧洲的创作传统,它以一种再现现实的叙事方式,通过客观性的描述性的话语语式,向我们描述了青木川一段神秘的历史。可以说在没有《青木川》这部作品时,我们对青木川历史的认知是破碎、片面、和单一的。在读了《青木川》之后,我们就能够全面了解到一个真真实实青木川。
(二)叙事视角 小说的叙事视角主要有传统的作者型视角和叙述人视角这两种视角。《青木川》的叙事视角类型更偏于后者,但《青木川》的叙事视角又有别于叙事人视角。《青木川》的叙述人是灵活多变的,它的叙述人没有局限在一个人的身上,而是多个叙述人物的共同叙述。如小说的第一章众人因为魏富堂的死和收尸的问题而引发争论,三老汉、魏漱孝、郑培然、魏元林、许忠德各持己见,在多个视角的转换中其中也不乏人物心理内视角的叙述,如小说第一章冯明在去往青木川的道路上,由于劳累而引发幻觉,冯明通过个人心理内视角回忆了他和初恋林岚的一些事情。当然冯明这一人物也不乏外视角的展现,小说中写冯明去慰问他的老革命战友,冯明记忆中的革命战友与现今他们的生活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冯小羽也是小说的关键人物之一,她也是与父亲冯明声音相左的一个叙事视角,冯小羽的职业是一名记者,从记者这一职业上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就是真实,可以说小说中的冯小羽这一叙事视角是最为冷静、真实、客观的。在小说中冯小羽的父亲因为对青木川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视角中叙事大多是带有主观感性的色彩,而冯小羽视角的叙事是最为客观的,尤其是小说中冯小羽对几个关键女性人物命运的追寻。可以说作者通过冯明与冯小羽两个独特的叙事视角,将青木川的历史,真实的重构在了读者的眼前。
(三)集体话语到个人话语的转变 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一方面是靠三条线索来推进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中所推动的。因为浓厚的政治思想烙在了人们的心中,所以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重在突出集体的话语,个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无关的东西也随之被忽略。突出强调个人话语,讲述的是“我”心中的历史,彰显个人主义。《青木川》是通过人物的个人话语,来突出人物的个人意识形态。可以说每个对青木川历史的亲历者,由于各自的身份差异,以及自身的感受不同,所以向我们讲述的历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小说中写到国民党特务刘芳的死说法不一,还有小说中对魏富堂外貌的描述也是说法不一,许忠德说他和《沙家浜》里的胡传魁一个样,甚至比胡传魁精神、干练,并且他个子也高。青木川的历史在青木川人的口中往往有着不同的说法,《青木川》着重突出个人话语,不去剥夺任何人话语的权利,包括对革命有着独有的情怀的老革命家冯明。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形式,将历史的真面目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让原本的故事情节保持着原汁原味,让不同的人站在自身的角度来描述魏富堂身上青木川的历史。让青木川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歧义,但也正是这种没有定论的说法,反而证实了青木川历史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结 论 小说《青木川》以1952年魏富堂被枪毙为开始,以魏金玉重回故地领着一个酷似魏富堂的孩子修墓地为结尾,首尾互相照应。小说将魏富堂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多线索、多视角、多对话的叙事方式来重构青木川的历史。作者叶广芩在扯去自己身上家族小说的标签之后,以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创作了这部历史小说——《青木川》。叶广芩在叙事过程中将青木川的过去与现在紧密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纵横交错。以描述性的话语语式和灵活多变的叙事视角描述了青木川的历史。《青木川》可以看做是与历史事实本身最相似的一部小说,它不同于早期历史叙事小说有鲜明的“规定性”和浓厚的政治倾向,它体现了一种超意识形态的创作立场,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呈现了新历史主义时期历史小说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