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语文
[摘 要] “田园语文”,就是要让语文课回归到其学科本身,突显其人文特性,通过对语文学科人文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挖掘,有效整合语文教材、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建构具有田园气息的、接地气的语文课。语文学习不能快速“促成”,而需要营造一片具有生态效应的“田园”,需要一个自然的、非人刻意而为的“田园”,通过具有田园味的语文课堂以及开展语文活动、组建语文社团等,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田园语文;教学;特色课程;核心素养
一、“田园语文”的内涵
這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流派纷呈,“魅力语文”“本色语文”“生命语文”“本真语文”“真语文”“诗意语文”“人生语文”“激情语文”“智慧语文”“草根语文”,等等,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研究者以他们自己所在的地域环境、学校背景为依托,提出了很多好见解,总结出了许多好方法。但作为我们相对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接地气,既要让学生喜欢语文,爱学语文,又能适应中考、高考的需要,更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摆在我们这些民族地区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我们提出“田园语文”,就是要让语文课回归到其学科本身,突显其人文特性,通过对语文学科人文资源和当地教学资源的挖掘,有效整合利用语文教材、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要素,建构具有田园气息的、接地气的语文课,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从而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语文,最终使其语文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语文学习不能快速“促成”,而需要营造一片具有生态效应的“田园”,需要一个自然的、非人刻意而为的“田园”,使其慢慢生长,循其规律自然“养成”。这样,我们就能最终找到一条适合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基于上面的思考,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田园语文”这一教学模式。它的内涵有四:一是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的语文的田园,是语文教学的基石;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地方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立足于本地实际,开发出本地、本校的校本课程,让语文“接地气”,充满田园牧歌气息,这是“田园语文”中的奇葩;三是充满田园气息的“田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语文田园的教学理想;四是让语文融入学生心灵的田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田园语文”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依据
“田园语文”的哲学基础是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它有三个层面的意思: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语文学习中多数内容都依赖于生活,也就是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把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才能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认知的基础是客观世界,语文学习的基础就是语文的田园。庄稼生长离不开田园,更离不开农人的辛勤培育;同理,语文离不开语文的“田园”,也离不开语文的“农人”——语文教师。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为学习的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谋求教学效果的高效益。从根本上讲,田园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建构性教学、策略性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自主性的教学。
(三)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同时,“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实现与课程同步发展,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意识,积极建设课程资源库。”
“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是教学视野的延伸,教学天地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教学的现实主义设计引进一定的浪漫主义精神。”
(四)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田园语文”的效能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让课堂教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乐趣,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增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增强情感交流
在“田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使师生、生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