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叔翁
宁乡多山,山多林茂,宁乡也多水,境内沩水、乌江、楚江、靳江蜿蜒而过。山水养人,宁乡人才更多,尤其近代以来,“湖南学堂,宁乡为首”,渐成人才鼎盛之势。沙田何叔衡便是其中佼佼者。
杓子冲里,百年老宅
102年前的夏天,毛泽东、萧子昇相伴从长沙出发,一路徒步向西,经夏铎铺石仑关、玉潭劝学所、宋家潭、廖家老屋、回龙山白云寺、横市云山书院,游学调查、边走边看,约两三天时间,来到何叔衡老家——沙田乡长冲村杓子冲。
差不多同样的路线,今天驱车前往,两个多小时便到。驻足屋前,斯人已逝,百年老宅又走过了百年风雨,依旧是当年模样。
老宅依坡而建,坐东朝西,前有小池,后有青山,近观绿树掩映,远眺田野青翠,颇有开阔气象。论年岁,老宅堪称久远,始建于1785年,传到何叔衡这一代,已百余年。如今,故居左前方安放何叔衡半身铜像,乃2006年纪念何叔衡诞辰130周年所立。大门上方,悬挂胡耀邦所题“何叔衡同志故居”门匾。里面大大小小23间房屋,皆按当年所用进行了复原陈列。
堂屋,卧室,书房,客房,依次排列,室内摆放的家具物件虽是复制品,但在这老宅之中、黄土之上,毫无违和感,置身其间,仿佛还能捕捉到主人曾经生活的细碎情形,感受到斑驳光影中弥漫的种种气息。
那是甘当穷秀才、不做钱粮官的骨气。1902年,26岁的何叔衡遵从父命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秀才。县衙让他去管钱粮,他却愤于旧衙门黑暗腐朽,拒不上任,甘愿回家种田、教私塾。刚正不阿之品格,在乡里一时传为美谈。
那是不恋钱财、照顾穷苦的侠气。回家教私塾,何叔衡亦不同于别的老师。他的学生刘华陔曾回忆说:“我在别的先生那里读书,要出七八块光洋一年,在他那里读书,我拿出五块光洋,他还说不必交那么多。家里穷一点的学生,他只收一块到两块一年,也有个别的没有收过学费。”真正满腹才学,又有侠义之心,乡间当时的陈腐风气也因他而为之一变。
那是对朋友肝胆相照、推心置腹的义气。毛泽东、萧子昇来访,一住就是三天。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了,何叔衡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仅热情招待,还陪着出去四处走访,帮忙召集附近农民座谈,至晚则在自家书房交流探讨,夜深方歇。“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年后挥毫写就《沁园春·长沙》词的毛泽东,一定想起了杓子冲里的情境。
当年的杓子冲,还有几位常客。同乡的谢觉哉、姜梦周,隔壁枫木桥乡的王凌波,经常相会于此,纵论天下、互促进步。为便于开展革命活动,四人都留有胡须,后便以“宁乡四髯”自称。四人中,何叔衡年长,又最早入党,自然成了其他几个人的革命引路人。在何叔衡的介绍引导下,其他三位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听从党组织安排,1927年,51岁的何叔衡离开家乡,前往上海。直至牺牲,何叔衡再也没有回到杓子冲。家中两个女儿亦跟随他,先后参加革命。他的妻子袁少娥,在杓子冲含辛茹苦,侍奉老人,苦苦等待30年,直到1957年去世,再未见上丈夫一面。而她生前唯一遗愿就是能与何叔衡合葬。君待我以赤诚,我待君以深情。连生了三个女儿,何叔衡的父亲及同族长辈都劝他再娶一房小妾,以续香火,何叔衡坚决不从,将三女儿起名“实嗣”,以表心志。这份情义,袁少娥至死未忘,这种家风,何家世代传承。之后过继何新九为子,其三代都在杓子冲务农,低调处世,从不邀功,厚朴家风为乡邻称道。
“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宁乡的山、宁乡的水,铸成了何叔衡刚毅、耿直、赤诚、率真的性格,在其革命生涯中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就是死亦是刚毅异常。
何叔衡的革命轨迹,标注的都是一个个红色“纪录”:走出杓子冲,踏上求学路,硬是以37岁“高龄”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读书,成为第四师范、后来的第一师范年纪最大的学生;与小他17岁的一师同学毛泽东成为挚友,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是新民学会年纪最大的会员;1921年,与毛泽东一同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是一大13位代表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时年45岁;1931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领导工作,中央苏区“五老”之中,又数他最为年长……
年纪虽大,但何叔衡闹革命却一点不含糊,甚至可以说是革命的“马前卒”“急先锋”:在学校读书时,积极参加青年人的活动,从不推诿、逃避工作;担任湖南省通俗教育馆馆长,大力传播新文化,后因“宣传过激主义”而被湖南军阀撤职;参加新民学会,任执行委员长,如“老黄牛”般打理学会大小事务;一大召开后,回到湖南,与毛泽东一道先后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湖南自修大学、湘江学校,让革命的火种在湖湘大地渐成燎原之势……毛泽东深受感动,称他“是一头牛,是一堆感情”,赞许“叔翁办事,可当大局”。徐特立在回忆文章中也说到:“在莫斯科,我们几个年老的同志,政治上是跟叔衡同志走的。”
一个人的品行,不仅看他能不能奋斗,更要看他愿不愿舍去。得失之间,更见真性情。在中央苏区,何叔衡先后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執行委员、工农检查人民委员、内务部代理部长、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身居要位,但为真理,他据理力争、毫不退让:他不赞成中央极“左”的肃反政策,尤其反对过多地判处死刑,为此被诬为右倾而被撤销了全部职务。即使如此,何叔衡仍像一头老牛一样,忍辱负重,努力做好组织分配给他的工作,哪怕是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1934年秋,红军开始长征,年近60的何叔衡被迫留在根据地。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等人转移至福建长汀一个村庄,被敌重兵围困,突围中壮烈牺牲,践行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大美宁乡,多彩沙田
英雄逝去,人民不会忘记他,战友们也不会忘记他。在他殉难的山崖处,当地群众建起纪念亭,内竖大理石碑,上刻董必武手书“何叔衡同志死难处”八个大字,以寄哀思。1937年延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六周年大会上,毛泽东郑重提到了何叔衡的名字。谢觉斋、董必武、徐特立、熊瑾玎等同乡和战友,均以诗文等形式,缅怀他的事迹,彪炳他的功勋,铭记他的英名。
他的家乡宁乡市,更是把他的功勋和风范作为宝贵的红色资源和跨越发展的精神动力。1972年后,何叔衡故居多次修缮,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这些年来,宁乡市依托境内一大批红色景点、炭河里遗址等古迹资源、山寺温泉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全国17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同时,宁乡传承发扬何叔衡等革命先烈当大局、干大事的优良传统,大力建设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成为三湘大地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2018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宁乡位列全国第18位、湖南省第3位。站在新时代,走向新征程,千年古邑正向着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宜居的目标阔步前进。
而沙田,立足西部山区、革命老区、红色景区的乡情实际,做大红色旅游、做精绿色乡村、做强金色产业、做美彩色生活,正全力打造“多彩沙田”。做大红色旅游,沙田有足够的底气。“宁乡四髯”,有三个是沙田人。涓水河上,始建于清代的惠同廊桥,当年宁乡六位有志青年何叔衡、何梓林、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夏果雅,曾在此盟誓结为兄弟,毛泽东、萧子昇也曾与何叔衡同游此桥。现在,廊房内安放着毛泽东、何叔衡、谢觉哉三人雕像。到了沙田,才知何叔衡故居、谢觉斋故居相距不过三、四里,均同时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这放在全国的乡镇来看,都是不多见的。再说名特产,沙田包子、五里堆香干子在外名气很大,长沙及周边地区的包子大部分由沙田人制作出品。阳春三月,正是沙田油菜花盛开之际。对沙田来说,油菜是个“宝”:油菜薹,采摘晒干,做成干菜,便是沙田包子最为独特的馅料;油菜花,漫山遍野金灿灿,引得游人如织,带动人气,促进消费;菜籽油,绿色健康无公害,也是制作沙田包子的重要佐料。“金色产业”便由此而来。
赏油菜花景,看红色故里,吃沙田包子,正成为外地人来沙田观光旅游的新风尚。与之相应的,是当地老百姓越来越美好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的向往。叔翁有知,定当欣慰!因为这情这景,如他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