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统战民宗公文 > 内容

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探讨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9 06:08:20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fsd/zfsd200912/zfsd20091268-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fsd/zfsd200912/zfsd20091268-2-l.jpg
  摘 要:总结分析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历程、后勤管理的模式、后勤发展的动态的基础上,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探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发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的历程,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结合各地高校在实践中探索的多种后勤管理模式经验,现就我国高校后勤发展的实践及后勤管理的模式作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以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历程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进行了二十多年。1985年5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央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个文件在谈到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时用了一句话:“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1999年11月国务院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200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以一号文件的编号,转发了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向国务院联合报呈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进入到全面推进、发展深化的阶段。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主要模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高校按照国家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的指导原则,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因校制宜,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进行了创新型的深入实践与探索,总结了许多的经验,创造了符合各自情况的多种后勤管理模式。
  这些模式总的来说,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遵循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实现管理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分开,建立有利于明晰产权、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法制约束、相互制衡的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具体说,管理上,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变为通过合同契约及法制约束的管理。以契约化的形式明晰乙方占有、支配、使用的学校资源或资金,及其承担的后勤服务任务,明确其责任、权利、义务,依法、依规管理;费用核算上,以全成本核算为基础,由靠行政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改变为外部(市场)驱动的服务收费制或项目委托制;监督评价体系上,建立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被服务单位和师生等所形成的全方位多维度的科学的后勤监督评价及反馈机制,以保证后勤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学校的后勤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学校及师生获得效用最大化的后勤保障与服务;同时,建立优胜劣汰的外部竞争机制。总之,通过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实现高校后勤发展的良性循环,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更充分利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最大效用。这也是后勤工作的最终目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发展与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小机关,多实体(小甲方、多乙方)”模式,即学校设总务处或后勤处,内设几个职能管理科室,作为小机关行使后勤的规划、管理、协调、监督、考核等职能。一般高校在小机关还同时设有后勤党委,后勤党委是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组织,主要负责后勤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发展、干部管理、廉政建设、群团组织等工作;后勤服务由多个后勤服务中心或实体进行,并实行独立核算。
  二是“小机关,大实体”模式,即学校设总务处或后勤处,后勤服务通过成立后勤集团来进行,后勤集团同级设有后勤党委。后勤集团作为乙方,主要做好服务与经营工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
  三是“小机关、大实体、董事会”的后勤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学校设总务处或后勤处作为甲方行使宏观管理职能,后勤集团为乙方行使经营服务职能,同时乙方在实体的管理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四是“无甲方(机关),大实体”模式,即学校不设总务处或后勤处,只设后勤集团。就是将原总务处直接转制为后勤集团,通过发展后勤集团注册或通过嫁接成为具有独立法人的有限公司。这种模式从它的转制形式和学校所对的后勤主体来说,也可以归属为第一种模式。
  五是“主体乙方模式或多(无)甲方,单乙方”的后勤管理模式。它基本类似过去的后勤管理模式,不同的是实行了契约管理。
  六是“小机关,无实体”模式,即学校设总务处或后勤办,后勤服务全部交由社会力量去办的模式。
  三、高校后勤发展的动态
  通过二十多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实践,全国各地高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新了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后勤管理模式,以上几种只是对一些管理模式的概述,不一而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近几年各高校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后勤改革的发展出现新的动向和趋势,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1.高校通过后勤的运行实践及探索总结,对后勤体制在不断进行调整与改革,后勤管理模式有向上述第一种模式即“小机关,多实体”发展的趋向
  2.后勤实体大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这也是比较成功的高校后勤改革的经验之一
  3.注重求真务实,从学校实际出发
  4.多数高校后勤经费基本实行的是拨改收方式,即由行政拨款制为服务收费制或项目委托制
  5.一些高校后勤在人财物等各方面改革力度大,市场化程度高,机制灵活,保障能力强
  6.各高校后勤普遍引进社会优质资源为学校服务,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强了实体的竞争和发展能力
  7.在机构设置上,本着精干、高效、科学、合理的组织原则,结合实际,按照不同工作性质特点,进行设置
  8.后勤改革要与学校财务改革、人事改革配套,需要政策扶持和支持
  四、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探讨
  (一)正确认识我国高校后勤的特殊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目标模式的选择,是与本国的国情、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的。还受到高校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高校所在省、市、地区社会化程度和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经济承受能力的制约,与各个高校的发展背景、规模、人文传统等也密切相连。究竟选择何种后勤管理模式,必须正确认识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的特殊性,符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与社会一般服务市场既有其共性的一面,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后勤服务的群体及对象主要是师生和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的区域相对封闭,高校后勤服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2.学校后勤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具有特殊性。一是要满足师生和学校各项工作的消费需求与服务保障需求等经济功能,同时又具有引导人们行为的教育功能,既具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3.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特殊性。高校后勤所实现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通过服务、管理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保证学校政治稳定,服从社会稳定高校稳定这个大局。

《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探讨.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