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农区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传统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村发展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从《御书屯田三事跋》:“若三子者,知重本务农,使民无艰食。”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不彰显着农村在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体现了开展乡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xx作为传统老区,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增收是重头戏,也是xx振兴的主题命脉。笔者认为,抓好xx传统农区的乡村振兴,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依托产业振兴方略,构建高效合理的乡村产业体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枢纽和基石,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实施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来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确保粮食生产稳定。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功能,深度开发农机装备与种业等现代科技创新的增产潜力,夯实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其次要发展外向型农业。以“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为契机,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统筹谋划“大农业”的区域布局,扩大农业的国际影响力。再次要推动产业融合。构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体系,打破农产品流通壁垒,积极探索引入“互联网+”“共享经济”“共享农场”等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在巩固和提升粮食、蔬菜、生猪、水产四个传统的产业基础上,利用地域和品牌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特色经济作物、特色水产品的产业发展,使地域特色资源的经济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纵观我市乡村特色,围绕柘城辣椒、宁陵酥梨、夏邑西瓜和食用菌、梁园草莓、民权葡萄和河蟹、永城面粉等创建区域公用品牌;
围绕科迪食品、科农食品、大京九种业、华夏百分食品、神人助粮油等创建一批企业品牌;
围绕幸福种植合作社、四季蔬菜种植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的兴旺发展。
二、强化人才振兴支撑作用,促进人才队伍繁荣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强化人才队伍振兴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其现实目标是培养一批情系农业、心向农村、熟谙农业知识、热心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带路人。一要培育和发掘乡土人才。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培育和发展乡村本土的种粮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生产型人才,还要发掘并保护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和传统文化人才,保持乡村风格的原汁原味,守住历史沉淀之“根”。二要引导鼓励各方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利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各类政策,通过提升待遇和改善工作条件,促使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进驻并服务农业农村;
通过构建优越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吸引城市精英进入农村;
通过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事业发展空间和人生价值实现平台,实现“梧桐引凤”“以才聚才”,不断强化人才“集聚效应”。要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让所来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让xx乡村逐步成为他们的依托。三要构建“事农为荣、入乡为耀”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价值认同氛围。对于愿意从事农业、进入农村和热心“三农”工作的人,不仅要在人才使用的体制机制上向他们倾斜,不断提高并充分保障他们的各类权益,而且要在社会价值认同的导向上,形成“事农为荣、入乡为耀”的环境氛围,让一切参与“三农”工作的、尤其是年轻人才感觉到身份的自豪和事业的荣耀。不断创新“人才振兴”模式,打造“人才振兴”示范样板,形成诸如“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从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推进文化振兴繁荣,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立足于“硬件”方面的建设完善,也要着手于“软件”方面的发展,这里的“软件”是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领域,就需各级党组织开拓创新,明确权责,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领域,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保证和动力源泉。一是逐步树立文明的乡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着力整治歪风陋习,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宣扬和奖励“文明家庭”,以良好家风汇聚成好的村风民约。大力弘扬以德孝礼义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致力繁荣新时代乡村文化,不断厚积文明土壤。做大做强xx戏曲、民权王公庄画虎、柘城麦草画等地方传统乡村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二是复兴农耕乡土文化。提倡农耕“文化自觉”, 正确看待农耕文化的社会地位,增强全社会保护农耕文化意识。支持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和遗产保护民间组织等,积极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发展战略研究。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补偿等途径,增加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资金来源,形成农业文化遗产长期自我维持和良性发展机制。针对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农耕文化,采取差异化的保护和管理模式,实现农耕文化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保护。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体现豫东特色、xx风采,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三要鼓励新时代下的文化创新:支持文艺工作者以农村为创作天地,创作优秀“三农”题材作品,同时鼓励农民成立文化互助小组,培植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文化和乡土文明。四是让乡情情感回归。定期举办“乡情乡愁”行动,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组织在外就业的游子、能人、企业家等支持和参与家乡产业发展。利用同乡联谊会在资源整合、联接政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宣传好、推介好家乡发展成就、创业环境和投资前景,引导推介更多企业回乡参与家乡建设。
四、着力推进生态振兴,坚守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乡村建设首要的就是乡村风貌建设,农村有句俗语“要想凤来栖,得有好面皮”,乡村风貌就是那张引凤来栖的“面皮”,脏乱差的村落环境只会使得无人愿意立足。把乡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好和保护好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提升农业供给质量的必经之路。一要坚决贯彻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调整和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绿色与清洁化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监控与管理,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二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控制自然与生态资源开发,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确保资源开发后的生态修复措施切实可行,同步跟踪和监测生态修复的实施进展,确保“青山绿水”常在。三要发挥农业生态环境的多功能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将农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现,探索更多高附加值、多产业链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同步与良性互动。加快推进310国道、105国道、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古宋河畔生态廊道、市区周边环线村、市域沿边环线村“两带两廊两环”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引领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发展理念,倡导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的良好院落环境,落实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要求。
“眼中了了见乡国,知有归日眉方开”。美丽乡村建设是响应农民群众的殷殷期盼与心念所系的务实之举,亦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为民之心,广大党员干部需结合实际,考察实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科学全面地推动新时代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