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德育创新研究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的研究关注点在于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的品质和力量。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以人的主观体验、人的积极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研究内容,提倡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发现和挖掘人的潜能、美德、等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帮助人们获得快乐和追求幸福。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德育在研究理念和研究范畴上有高度的契合性。本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创新大学生德育的路径,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潜能和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德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編号:2095-9214(2016)12-0190-02
一、大学生德育创新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可行性
德育和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在实际生活和应用上都有切合点,正因为这些共通性成为大学生德育创新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可行性保证。
(一)共通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以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对心理现象做出新的积极解读,从而激发个体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影响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让他们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积极心理学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获得幸福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大学生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大学生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在当前的大学生德育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的是传统的灌输式和惩戒式教育。学校把德育过程等同于科技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德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世界,使部分学生形成“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明确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适应原则,要求教育同人的本性相一致。这些告诉我们教育的使命是完善学生的人格、陶冶人性。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传授知识,更强调育人。大学生德育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德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共通的研究范畴
大学生德育与积极心理学有共通的研究对象人,研究基础是人的认知和情感及思想。德育目的在于端正人的思想,培养人们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等。在积极心理学中思想也可以理解为认知,人们通过感觉、知觉、记忆等来感知外界,并凭借认知情况支配自己的行为。
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任何由人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均具有调节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人的思想道德现象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如此。思想现象与心理现象包含理想、品德、意志等共同因素,在预防、调节、控制和阻止人的某些行为时,不理解人的心理过程就很难预知和理解人的行为。德育过程与心理过程共同经历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以心理过程的规律性为依据,德育实效性就体现在德育客体的内化过程。
(三)注重个性功能的发挥
大学生德育不仅有社会功能,还有个性功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成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应试教育抹杀学生的个性,无视学生的兴趣,这违背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生活阅历、体验以及兴趣都具有独特性。当前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都属于个性教育的内容。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积极力量的学科,其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注重个性功能发挥方面,大学生德育与积极心理学具有共同性。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德育创新的路径选择
传统的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灌输教育。二是对学生的问题和缺点进行了过度的关注,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学生的限制和约束,教育者认为通过这样的约束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的行为向良性的方面发展,但是往往适得其反。三没有积极主动去了解学生。一般是等问题出现了以后再去采取措施,而不是在一些学生问题出现之前去预防。这样的德育理念下,学校德育更多还是焦点还是在学生的问题矫正和处理上,而忽视了普通学生的引导与积极力量的发现。
(一)运用积极情绪体验内容激发大学生对德育的热情
个体能够持有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其更高效、更优质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以及对个体实现更好的发展、完善意义重大。学生和教师是德育是主要参与者,在德育中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实施主体性教学,培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体验。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根本特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这与新世纪我国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虽然以生为本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真正在德育过程中,从前面总结的现象和归纳分析的原因方面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和落实,这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德育的实效。主体性教学把教学的根本目的设定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上,让学生的主体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建构。
对学生而言,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先天禀赋,后天努力和家庭环境也是各有差异,都表现了各自独特的个性,这样,即使同样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可能一样的。积极心理学强调要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以强化大学生德育的实效,首先要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是一种口号而是行动,只有在行动中体现,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在学习教育中累积对思想素质的正面情感。学校德育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