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转型期环境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正逐步推进。我国2006年建立起《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就显得滞后了。国家制定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不断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强化会计管理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应切实做好社会转型期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规范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促进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重点讨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变化,论述经济转型期环境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转型期 事业单位 新会计制度 主要变化 改革意义
一、经济转型期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改革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正由单体经济向复合体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最终向世界一体化经济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国面临的经济转型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不断扩围,作为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会计行业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2006年建立起《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系统化改进,我国的企业会计处理规范,同时也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但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1998年制定并实施的,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与市场的联系日渐紧密,原来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在核算基础方法、计量基础、会计科目的使用,以及报表的披露方面都显露出很多不足,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2013年1月1日开始施行财政部重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此次修订,有八大方面的变化,本文将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在实务上的重点变化为例,进一步论述经济转型期环境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及特点
(一)会计主体的界定
会计主体为本事业单位是这次新会计制度改革的一大突破,这说明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业务和事项,都被纳入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范畴。不仅包括预算资金的运动,还有其他经营资金的运动。
(二)实行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存
新的会计制度沿用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来核算财政拨款为主的公益性活动。同时实行权责发生制,它亦称应收应付制,也叫应计制,是指企业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而不是按款项的实际收支是否发生在本期。事业单位并非全是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公益性活动,还有一些是经营性的,比如医院等单位,采用应计制核算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可以按照经济运行规律和会计核算要求来进行会计的基础工作,即记账、算账和报账,能够保证经济业务的完整性,反应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
(三)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和使用说明
新的会计制度对原有的科目体系进行了整理和改进,新增了一些会计科目,也取消了部分科目,如增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折旧”、“无形资产基金”、“无形资产摊销”、“在建工程”等会计科目。修改了部分会计科目,如将“现金”科目改为“库存现金”科目,将原来的“材料”和“产成品”科目统一改为“存货”。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的业务。比如:折旧的计提与修购基金的提取是并行的。对于仍然实行提取修购基金的单位,计提折旧与提取修购基金是两个业务。一方面折旧采用虚提的方法,同时另一方面按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前者计入支出、增加自身积累,后者调整净资产余额,二者互不干涉,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
首次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账中,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同时全面完善了各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要求、明细科目设置和使用、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账务处理流程和规定等内容都有了明确规定,使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更加科学、合理。
可以看到,通过规定会计科目使用,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制度的出台对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经济行为,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四)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的核算口径
新会计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通过增设“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以及“财政补助结余”等净资产科目,对结余的形成及分配按账务处理流程进行,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奠定了制度基础。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和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管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五)新制度改革了结账时间和结转结余方式
事业结余是用来衡量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对于当年的事业结余,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一方面,将这些预算安排在暂时未能支出的项目中不能完全说明事业单位低于预算执行情况;另一方面,本期的收入或支出项目存在人为地调整,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不科学。
旧制度下的收支一年只结转一次,在年终将收支科目分别结转到“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然后再进行“结余分配”。这样,每月的收入和支出会在资产负债表中得以反映。
新制度则要求收支结转变为每月结转一次,每月终了,将有关收支科目分别结转到“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 、“事业结余”、“经营结余”。这样,使资产负债表上不保留收入、支出项目,反映出财务状况的真实性,使报表编制更加科学。
(六)明确资产计价和入账计量原则
新会计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对于接受捐赠资产的计量,在没有相关凭据和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估价入账的方法先确认入账,在报表附注中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并规定这种情况不允许计提折旧和摊销。这种及时入账的要求,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