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转正申请书 > 内容

形成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文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05 06:10:59     阅读:


  【摘 要】
   在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教育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与瓶颈。全国首届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于2015年10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就如何提升我国教育实证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倡导形成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文化。本文对论坛的主题报告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教育实证研究的理论辨析与现状、教育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教育实证研究案例与相关领域经验三个角度对论坛的主要内容进行综述,并试图提炼出本次论坛对教育技术领域开展实证研究的相关启示,即研究目标上要以学习改进为目的进行学习技术研究,研究规范上要继续完善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研究准则上要实现实证研究的重复性。
  【关键词】  教育实证研究;教育数据库;数据;实证研究方法;学习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12—0005—07
  2015年10月17日-1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和光明日报社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此次论坛受到了教育领域人士的广泛关注,来自全国各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有关高校教育学部和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期刊等相关媒体的6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围绕如何形成符合国际规范的教育实证研究和扩大教育研究对教育决策的影响力等问题进行探讨,主题涵盖中国教育实证研究的现状透视、国际教育实证研究的发展趋势、教育实证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问题、教育实证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整合融通、教育实证研究与教育数据库建设和使用。为更好地促进青年学子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本届论坛还特别设立了以“如何做实证研究”为主题的师生对话专场,提供师生间对话和交流的机会。
  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的召开,主要源于我国教育领域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研究瓶颈。从教育决策的角度来看,已有的教育研究对教育政策的影响不强,有必要切实提高实证研究的水平,充分利用“证据”说话,更好地让研究结论支撑教育决策。从实际应用来审视,教育研究还难以对教育实践产生变革性的影响,而扎实的实证研究将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从全球环境来看,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尚未出现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教育研究成果,如何做出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与标准的学术研究,提升中国教育研究在世界舞台的知名度,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次论坛先后有来自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报告,尽管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视角会有差别,但其所蕴含的方法论观点却表现出了共通性。在此,从教育实证研究的理论辨析与现状、教育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教育实证研究案例与相关领域经验三个角度呈现多位专家报告中所表达的思想,力求通过对这三个主题的描述较为全面地展现本届论坛的主要观点。
  一、教育实证研究的概念辨析与现状
  1. 如何理解教育实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所长阎光才教授以“理解实证研究——问题、方法与立场”为报告主题,阐述了何为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理解上存在的误区,方法、问题与理论间的关系,并倡导方法的混合与共融。阎教授通过描绘一个研究谱系来解释自己对实证研究的理解,这个谱系包含3个界限并不明显的部分,即“严格的实证研究、非实证性经验研究和纯粹思辨”。严格的实证研究(positive research),或称为狭义上的实证研究,遵循“观察、发现问题(来自经验与现实,而不是文本文献)、理论假设、经验或事实检验(证实与证伪)”的研究过程。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实证研究,其实是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又称为广义的实证研究,主要相对于纯粹的理论思辨。目前,人们对实证研究的理解还存在误区。他强调,首先实证研究并不排斥理论思辨,实证研究的理论假设及结果分析本身就涉及理论立场的陈述与价值判断,因此理论思辨是研究人员做好实证研究的必备素养;其次,实证研究不等于量化研究,常见的各种描述性分析,通过数据描绘了事物的某种特征,但如果没有要“证明”的理论假设,那么只能说它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但不是实证研究;最后,实证研究并不排斥质性研究,实证研究的解释大多是统计意义上的规律阐述,存在解释的剩余与留白,质性研究对于意义的理解与诠释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同时,质性研究对于文本内容经常采用编码过程进行诠释,这些问题可以采用实证路径来求证,甚至不排斥定量方法。
  关于如何做好实证研究,阎教授指出,问题是研究的开端,研究方法要为问题服务,不要过于迷信某种研究方法,而应学会融合多种方法规范地开展求证。问题的提出需要洞察力,方法的选用需要创造力,最终的理论建构则需要想象力,社会科学以及教育研究都具有实践指向性,即要达到改造现实的目的。最后,阎教授强调:只有技艺精湛的研究者,没有所谓的方法论专家。重视方法,但也不能迷信方法,应视方法为艺术与策略。
  2. 国内教育实证研究的现状分析
  中国浦东干部管理学院副院长郑金洲教授发表了题为“教育实证研究离我们还有多远”的报告,从国情出发揭示了教育问题是否需要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开展的现状以及为什么教育研究中缺乏实证分析三个问题,多方位剖析了我国教育实证研究的症结。
  郑金洲从教育的不同范畴论证了教育实证研究的必要性,首先是教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不仅涉及多种要素,而且各要素间相互影响而形成关联性、动态性;其次是教育问题的实践性,具有即时特征并且受到的关注程度高;再次是教育学科的应用性,问题的处理必须注重应用,注重实际转化;最后是教育观念的“自在性”,研究者往往会就单一或某些教育事实形成自由的判断,而常缺乏对判断的验证。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研究出发,还是从教育实际出发,都对实证研究的方法产生强烈诉求。郑金洲指出我国教育实证研究总体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的规模过小,时间短,类型单一,重复实验少,结论影响弱,元研究、元评价匮乏,并辅以多个案例加以阐释。例如2012年PISA测试的对象是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51万名中学生,如此规模的样本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相反,如果样本规模过小,可能降低结论的说服力。又如美国现代教育史上闻名的“八年研究(1934-1942)”,通过与30所中学和300所中学横跨八年时间的合作,最终形成了经典的泰勒课程编制原理,时间跨度对于形成可靠的教育实证研究结论非常重要。郑金洲指出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对实验开展造成许多限制,国内近年来经验性质的观察不少,但有影响的实验不多,案例的实证多而数理的实证少,实证研究类型单一。实证研究一个基本原则是可重复性,当前只有极个别研究触及对结论的重复性验证。他同时强调,西方教育决策往往建立在扎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但国内真正能够作用到教育决策的实证研究还很匮乏,研究结论对社会的影响还很低。

《形成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形成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文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