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培养
[提要] 高等学校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必备的意识,它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自觉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本文介绍创新意识的内涵,分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特点及其创新意识缺乏的原因,并就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意识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8日
一、创新意识的内涵
创新意识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为主要特征。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就其主观因素而言,基本内涵应包括动力意识、超前意识、方法意识和改革意识。
(一)动力意识。从创新个体的角度来审视,创新者行为的积极与否,从根本上说,总是受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所左右,这就是行为科学所强调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有科学的动力观,才能创造科学的动力机制,从而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但从精神方面去提高人们创新的积极性也绝不能忽视,其实精神因素产生的动力作用有时是超过物质因素产生的动力作用的。
(二)超前意识。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有超前意识。在实施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领导决策的参谋,应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对学校的发展、教育的改革能提出新方案,并不断进行探索实践。从执着追求的拼搏意志,到百折不挠充满自信的心理素质,到合理的认知结构,到必备的装备工具,都是创新的必备条件。
(三)方法意识。有不少创新者的失败,常常不是因为不勤奋努力,而是思维方法不科学,思想上缺乏一种方法论意识,不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不注意追踪新的科学方法用以改善自己的思维方法。可见,思维方法在创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都要自觉地重视、强调创新方法意识。
(四)改革意识。这里所说的改革意识,也就是开拓意识和竞争意识。随着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体系,这必然要求对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进行相应的变革。这也就决定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在管理方法上由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人本化管理转变,管理的技术乎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的管理向采用计算机现代科学技术的管理转变。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特点
本科教学管理队伍(管理人员)是指包括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主管教学的院长、主任及院、系(部)教务管理人员及教学秘书等。所以,高等学校负责教学管理的人员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分管教学的领导,如负责教学的校长、教务处长以及各学院(系)分管教学的院长或系主任等;二是普通教学管理人员,如教务处除处长以外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各院(系)教学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有如下特点:
(一)来源杂而不稳定,年龄结构较合理。高校教学管理领导大都是从教学队伍中产生的,熟悉教学环节和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教学特点,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经验。高校教学管理领导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学历、学位层次较高,是教学管理的主导力量,是整个学校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的关键,尤其是高等学校各学院的教学管理领导,多是某个学科的专家。但是,作为某学科的专家,又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势必会出现一个人的精力难以同时满足既做学问又做管理者的要求,因此时常有疲于应付甚至跳槽现象的发生。所以,对于从教学一线的专家学者中提拔的教学管理领导,必须加强管理学的培训、实际教学管理的锻炼以及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的锤炼,要求他们合理处理工作与业务的轻重缓急,加强管理创新,提高教学管理的能力、水平、效率。
(二)任务杂而重,培训机会少。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学生扩招明显,学校规模急剧扩大,一线教师队伍人数增加较快,然而教学管理队伍发展却相对较慢。因而形成普通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人数变化不大、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不明显的局面,从而使普通教学管理人员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量大而庞杂,缺少培训学习的时间和进修提高的机会,使其缺乏应有的管理学知识和创新精神,面对办公自动化多数是疲于应付。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而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学质量,如果教学质量差,大学生的质量就差,这样就会给社会带来问题。因此,教学管理人员不仅任务繁杂,而且责任重大。另外,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重大还体现在工作中不能有失误,若有失误有可能给整个学校造成混乱,影响的是全校的学生,可能是几千或几万人,还可能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
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创新教育,从整体上看是好的,但存在滑坡之势。近几年从高校毕业陆续到岗的一些青年人,认为自己有较高学历,一时三刻不接受教育,不影响评职称、涨工资,更不会下岗。工作时间较长的同志则认为,职务升迁位置有限没奔头,评聘职称竞争激烈缺劲头,谋求发展退休快到没干头。他们安于现状图清闲,缺乏自觉接受创新教育的动力,就更不用说所谓的创新意识了。
(一)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传统工作习惯的巨大惯性束缚了进取思想。大学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工作在其中的许多人都已习惯了按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认识问题。在学校处于从属地位的教学管理岗位上的人员,自然也不可能摆脱这种陈旧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他们中不少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缺乏危机感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的紧迫感。
(二)待遇偏低,工作超荷。有关领导与职能部门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关心、理解和支持依然不够。说起来,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重要工作,但在实际上又仅把教学管理人员视作为一个具体的办事员而己,享受的工资待遇也比教师要低很多。他们超负荷工作导致身心压力大。院(系)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教学秘书们要与方方面面的部门及人打交道,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订购等都要花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有的大学接受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首当其冲的便是教学秘书们。他们常没日没夜地工作,有时连节假日都得赔进去,生怕工作中出差错,压力大,身心感到十分疲惫,倦怠心理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哪有时间与心理去学习、去提高,更毋庸说搞研究、写科研论文,以符合评聘职称的必备要求,提高自身待遇也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