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引论
摘要:师范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其学校文化关系到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与情意发展,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达成与真正实现,因此师范院校文化建设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主题。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师范学科优势维持、强调突出艺术教育、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等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则要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注重人文精神培育、突出潜在课程的影响作用、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与合作等方面,以此促进师范院校文化的和谐、有序发展。
关键词:师范院校;和谐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140-04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他社会文化具有根本性的引领与示范功能。这是大学校园作为精神高地与思想阵地的基本体现,也是大学和谐文化的应然追求。
师范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其学校文化关系到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与情意发展,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达成与真正实现。正如“泡菜水理论”所揭示给我们的:泡出来的萝卜白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和谐的师范院校文化潜在地、综合地影响着或建构着师范生的认知方式、专业性向、审美追求,促进其专业素质的形成与人格品质的完善,引导其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必须说明的是,本文所意涵的师范院校文化,是一种宽泛的、广义的文化概念,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又涉及具体层面的学科、课程文化,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文化综合体。师范院校和谐文化,是指构成师范院校文化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种状态,是师范院校文化特色凸显的一种表征。本文欲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一、当前师范院校文化建设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师范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层次的提升,由原来的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甚至向一级师范的过渡与变革,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数量呈锐减之势,长期以来积淀而成的师范文化也处于某种衰颓之中,师范院校文化整体上已失去了昔日活泼的气氛与洒脱的神情。
师范院校的“师范性”文化一直以来风气蔚然,并彰显与其他院校不一般的文化特色。如“校园里到处醒目地挂着‘请写规范字,请说普通话’的大标语,宣传橱窗及走廊里则贴满了教育格言、警句以及教育家的肖像;教室里书声琅琅,艺术楼歌舞飞扬,排练厅灵动多姿,书画室翰墨飘香;普通话朗读比赛、三笔字书法竞赛是学校每年的重要活动,演讲比赛、才艺比拼也是学校的靓丽风景;墙报设计大赛、微型课比赛等逐次上演,精彩不断……总之,营造了浓厚的‘师范性’文化氛围。”但随着21世纪初期以来师范学校的并、转或升格之后,“师范性”的校园文化有所削弱,师范学科的领地也在急剧缩小,师范的成色在逐渐衰退。
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学科疆域在极力拓展边界,不断走向“综合”,“非师范”学科专业日益占据主流,但已有的传统学科优势却随之稀释、淡化。21世纪后师范教育由定向走向开放之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师资培养由数量的满足需要转向质量的提升,师范院校的学科发展适度地“非师范”,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过度地开采本来单薄的学科资源,嫁接或搭建缺乏基础的热门专业,非但没有提升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水平,相反使得师范院校的学科优势特征不再明显。
总体说来,师范院校一方面在丧失自主自持的个性同时,一方面滋生了依附与盲从的心态,显示出对自身前景的不自信,显示出对自身文化守护的不自觉,这十分不利于师范院校文化品格的健康发展。一味向高水平大学看齐,一味追求学科的大而全,一味重视科研的硬指标而忽视教研教改以及教学实际的管理,这实际上是对师范院校的一种损害,一种行动上的认知偏狭,一种对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破坏。如何培育师范院校的独立个性,如何提升师范院校的文化品性,尤其是促进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有序发展,应引起我们的积极关注与行动努力。
二、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特征
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具有自身不同的表现特征。一般说来,师范院校和谐文化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相一致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它既具有一般院校和谐文化的内在意蕴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折射出作为师范院校对和谐校园的基本理念与理想追求。简要地说,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师生关系的和谐互动
师生关系的基本追求是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容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在于在‘富有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了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实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与成长影响力量,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师范院校和谐文化首先则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激励、身份认同、心灵相契,更是教师对学生强烈的精神感召与价值牵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既是对“教师”一词精义的质朴诠释,也是师范院校文化蕴涵的最集中和浓缩的表达。作为未来潜在的师资人才,当下所体验与分享的师生交往的生动、新奇、自由、平等,所领略与颖悟的“大师”们高尚的道德修养、学术风范、人格魅力,是他们素质发展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牵引及影响力量,是他们将来谋划教育教学、献身教育事业的基石与起点,是他们事业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这种传承与延续的关系,决定了师范院校中师生关系的和谐互动是其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核,是其和谐文化的基础特征。
2.科学与人文的交融统一
在科学主义至上和科技理性扩张的情势下,大学中的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日渐衰微与失落,产生了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与割裂,培养了大量所谓“单向度的人”。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重视人文教育与人文价值,提升人文品质与人文功能,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方向。师范院校和谐文化,是一种融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文化,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谐,而且师范院校悠久的教育传统及丰富的人文资源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因为师范院校以人文学科、人文学术见长的学术特点有效构筑了一道抵制科技理性的屏障,注重全面素质培养的师范教育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彰显或维护了人文教育的意义,从而使科学与人文之间达成一种基本的平衡,在这一点上师范院校具有某种积极的优势。可以说,师范院校和谐文化是一种在科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文中凸显科学价值的文化,在此文化的熏染下培育智力与情感、知性与德性、学术与修养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统一。
3.师范性与专业性的并行不悖
师范院校和谐文化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师范性”与“专业性”双修齐进的特点,这有助于师范生专业能力与教育素养的共同提升。但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办学过程中,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