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演进的社会学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在社会分层严重的历史背景下不断调整教育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再次推出,是特定历史阶段国家维护社会统治、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使国家教育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本文将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讨此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推行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社会分层
一、1978-1996年,师范教育的“春天”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社会分工、待遇水平相差不多,收入差距不大,社会分层状况不是很明显。师范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它受国家资助,从中国历史上南洋公学师范院校的建制开始,师范生就享有国家“两免一补”的特殊政策和从教义务,即师范生入学起不需要缴纳学费、住宿费,并补助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且享有毕业后从事国家教育事业的义务。社会上受到儒家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影响,从事教师行业是人们心中的理想职业选择。从而师范学校在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都得到兴旺发展,所以我称这一时期是师范教育的“春天”。
探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变化的动因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后谈起。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的确立,确立起以考试制度为核心、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使建立在血统、家庭出身上的教育歧视已不复存在。人们开始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通过分数面前的平等,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向上流动的可能。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是最有意义的投资,许多家庭愿意为此节衣缩食,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而对于众多农村学子来说,“跳农门”前后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示范效应。全民族被压抑已久的学习热情、教育热情激烈地迸发出来,形成70年代末“科学的春天”的热烈景象①。
(一)确立师范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师范教育是个人升学的理想选择
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迫切需要培养出对国家各项事业建设有贡献的高科技人才。基于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国家确立师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3年《教师法》又对师范教育作了专门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习。”此后,颁布与实行了一些重要的法规政策,探索和改革师范教育的新路子,使我国师范教育进入了迅速而良性发展的新时期。
在人们吃“大锅饭”、赚一样多的钱,经济收入差距不大,社会阶层分化状况不显著时期,选择就读师范院校无疑是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标准的理想选择。
(二)师范教育体制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项事业建设在经济发展牵头的热浪中飞速向国际舞台调整与转变,教育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师范教育制度也由完全封闭型逐步走向开放。1987年以前,中央或地方政府承担了高等教育的全部成本,学生不需交付学费且从政府得到补助;1997年高校扩招后,在受教育者普遍按照成本分担原则缴费入学和高等师范院校转型的背景下,师范大学开始实行逐渐收费乃至全额收费制度。自此,师范教育告别免费政策进入全面收费阶段。
二、1997-2007年,“酷热难耐”的师范教育
改革开放后期,国家各项事业制度的调整与转型带来了经济的蓬勃发展。师范教育在经济发展的理念冲击中明显失去了优势,加上师范教育不再具有吸引人们眼球的免费教育政策,师范学校教育被远远地抛出个人择校的视线中,师范教育不再是个人职业规划的理想选择。因此我称这一时期的师范教育是不堪承受的“酷热难耐”,是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们心头急得“酷热难耐”。
(一)师范教育“失宠”
新世纪以来,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增多严重影响教育的公平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②。同时,我国的社会分层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更是出现了“学历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们为了获得未来可人且收入丰厚的职业,进而获得社会阶层中的有利位置,开始了对高学历的追求。此时,恰逢高校“扩招”,个体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③。人们现实地选择毕业后经济回报率高的职业作为阶层转上的跳板,逐渐呈现出“个人本位、经济第一”的择业观念。教师工资待遇没有提升的情况下,师范教育不再吸引人们眼球。
(二)师范教育不具吸引力的成因分析
1.师范学校内部因素对个体选择师范学校教育的影响
市场化思想的确立,使师范生培养走向非专业化道路,非师范生只要岗前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负责以前只有师范生才能担当的岗位;招生并轨后师范毕业生没有定向的工作院校,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已不复存在;调整转型后的师范院校不再受政府计划支配,能较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面对市场,却也造成师范学校特有的师范性课程在转轨中逐渐弱化的后果,最彰显其师范教学特色的实践环节草草了之,导致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因此工作招聘时,师范生没有显现出其专业优势,竞争力不强,造成社会对师范学校教育认可度下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他行业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后的待遇水平相比,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经济待遇不高;且这一时期社会中工商业等蓬勃发展,教师职业吸引力也相对减弱,师范教育将逐步丧失传统优势。在这样的困境中,师资培育机构虽然不愁学生来源,却不足以吸引“优秀学生”报考,以培养“优质教师”的单纯目标自然不再受到人们的追逐。
2.以家庭阶层背景为标志的家庭因素对个体教育选择的影响。
除学业成绩之外,家庭经济能力和权力背景也成为影响个体教育选择的重要因素。生长在优势地位阶层家庭里的孩子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本,他们拥有的高等教育选择机会远远多于其他阶层的孩子,因为他们的起点高、“垫脚石”也高,可以自由地选择喜爱的专业,即使他们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师范教育免费与否都不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来自家庭经济资本不高却拥有较高文化资本的中间位置阶层家庭的子女,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家庭中的文化资本,或者将家庭中的文化资本转化成经济资本来获取该阶层子女心中理想的择校路径,选择师范教育的可能性也不大;但家庭背景处于基础阶层的子女在选择高等院校时与其他阶层的子女相比顾虑较大,考虑的因素较多且复杂,他们对家庭的实际情况最为了解,十分清楚家庭对他们高等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有很多家境清贫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愿意选择师范学校教育,因为师范教育“两免一补”的优厚政策和教师稳定的工资收入能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能使他们成功跨越阶层差距带来的障碍和实现向上流动的可能。工作时,他们在这种良好意愿的内在推动下呈现出工作热情肯干的外在表现。而改革开放后期,师范生不再享有免费教育政策和教师工资待遇偏低的状况下,使得这一阶层的子女宁愿选择借助国家贷款或奖学金补助的形式完成学业,从而选择经济前景更好的专业学习,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基本丧失;被迫选择师范院校的学生不再是成绩优秀、家境清贫的基础阶层子女而是主观或客观上“淘汰”出来的学生群体,导致在校期间学习没有动力,工作后又没有热情,巴望着赶紧“跳槽”。教师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师范教育的社会声誉,甚至师范教育成了“低水平”的代名词,进而形成了师范学校生源质量不高、社会中教师声誉下降、优秀青年不愿意从教的恶性循环局面。
三、“麦田里的及时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国家从战略高度作了精心的考虑和准备。教育是人们进行社会阶层置换的中介领域,是对人们的社会地位升迁起干预作用的重要变量,是使人们获取较高职业地位和较高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国家为了使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和个人改变命运、向上流动达到平衡发展,从战略高度出发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使得“酷热难耐”般“教育麦田”里的师范教育迎来一场“及时雨”。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机制调控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把真正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选拔出来,从根本上抓住了培养优秀教师的源头,从而有助于教育质量提高和教育公平扩大,正是新世纪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3-184.
②陆学艺.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DB/OL].http://blog.china.com.cn/ sp1/luxueyi/11030993190. shtml,2007.
③周正.谁念职校——个体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