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摘要]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初为官方修书、藏书之所。自北宋始才成为一所正式的教育制度和组织形式。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书院强调自由讲学,重视学术研究,主张门户开放,提倡尊师爱生。书院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它有怎样的特点?对当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何启示?本文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获得一些促进当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
[关键词]书院;产生;发展;特点;启示
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台湾教育史家张正藩教授在评论书院时曾说:书院“对于我国教育、社会、政治及学术思想等方面,均有极大影响。仅就教育而言,如院址之优美,讲学之自由,教训之合一,以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自动自发之研究精神等等,若与现代大学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 、书院的产生和发展
⒈书院产生的背景
第一,官学衰落、士人失学,经过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不断地陷入军阀割据的境地,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断地进行战争,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走向困顿,社会秩序紊乱,官学日趋衰弱,士人大量失学,不得不另找求学的途径;第二,书籍的积累与传播,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民间印刷作坊林立,书籍传播迅速;第三,私人讲学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第四,佛教禅林的影响,唐朝佛教已经非常兴盛了,佛教中的禅宗尤其具有社会影响力,禅宗教徒往往选择风景优美的山林僻静之处禅定修炼、讲经说法,形成了一套很有特点的教育方式,这对后来书院的办学方式很有影响。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发展大致经历南宋时期的兴盛、元代书院的官学化、明代中期的复兴、清代书院的类型分化和清末学院改学堂五个阶段。第一,南宋时期的兴盛,宋室南渡后,军事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得政府又走向衰弱,官学作用下降,为了维系文化教育的发展,朱熹等著名学者努力重振书院。南宋书院多为理学家讲学之地,当时最为著名的书院有四—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第二,元代书院的官学化,元朝统一江南后,汉族的儒家学者不愿在元政府中做官,也不愿到元政府的官学中去任教,而是退到书院中自行讲学,元朝政府对此采取因势利导的方针,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进一步走向官学化。第三,明代中期的复兴,明朝立国后的130余年间,由于统治者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兴办官学和提倡科举方面,对书院未加重视,所以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直到正德年间(1506-1521年),书院才渐渐兴起,到嘉靖年大盛(1522-1566年),这与王守仁,湛若水的讲学有密切联系。王守仁,明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陆九渊的学说,创立“心学”与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对抗,为了使读书人摆脱程朱理学的束缚,必须另辟讲学之所,所以王守仁一生十分重视创书院和讲学活动;湛若水,是著名儒学大师陈献章的学生。湛若水从四十岁开始在北京讲学,五十岁以后在家乡广东增城讲学,六十岁以后在南京讲学,七十岁到94岁逝世前,周游各郡讲学。可以说,五十五年间无日不讲学,无日不授徒。第四,清代书院的类型分化,清代三百余年间,学术思想和学风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化,书院也深受影响,形成了几种类型(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学习八股文为主的书院;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制艺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第五,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光绪二十七年八月,清政府下诏利用已有的书院教育资源,将各省所有书院,在省城的均改为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州的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改为小学堂。由此各省先后改书院为学堂。至此,延续了千余年的中国古代书院的办学性质发生了质的改变,并以新的形式继续发挥着兴学育才的作用。
二、书院的特点
1.学特点
第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同时,许多书院还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有影响的印刷出版机关。书院的创建者,主持人大多是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担任主讲时,一般都是讲自己的学术心得,不少研究成果也是在讲学的过程中完成并取得社会承认的。第二,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官学教育体制中是没有的。第三,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书院教学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师生互相讲学,互相听课。第四,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第五,师生关系融洽,中国教育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中尤为突出。朱熹平日教人,循循善诱,一日不讲学就一日不快乐,对学生充满感情。明末的东林书院,即使书院遭禁毁,处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之下,师生仍能生死与共。
2.织管理特点—
第一,办学方式由私人教育机构向官学教育机构演变;第二,办学经费主要依靠院田的收入,院田或由私人捐赠,或由皇帝或各级地方官赐给,以田租维持书院的办学开销;第三,办学目标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书院的教育目标重在探讨儒家经籍的“义理”和注重个人人格的修养,不象官学专为准备科举,培养官吏;第四,选址多设山林僻静之处,书院的院址,大多设在山林僻静之处,这一方面是受佛家禅林精舍的启发,一方面也可以远离行政中心,避开官府的过多干扰;第三,主持人自行聘请地方名儒,主持书院的大多是地方名儒,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是由书院自己聘任的,而不是由政府任命的,这体现了书院办学者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不象官学完全由政府控制。
三 、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1.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书院教育实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并强调学生自主研究。当代高等教育要保持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而要不断地探索真理、创造知识、更新方法、创新技术,因此必然要开展科学研究。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不能拘囿于“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境地,教师不再把教材内容“咀嚼”后喂给学生,而更多的是通过大学生自学、教师传授、师生及学生间的讨论、大学生初步参与研究等方式,促使学生去主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2.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必须适应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想潮流的交融与冲刷。如何实现师生间教与学的相互长进,书院的教育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学生应充分体现自主:自主学习,自主研究,教师给予适当的辅导;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还可自由进行讨论。由此可见,现当代高校应加强学术氛围的营造,提倡学术上“兼容并包”,给各学术流派提供展示的舞台。
3.加强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人才的竞争带来了学校的竞争,导致各高校之间减少了交流与合作,这并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高校应本着共同进步,共同为国家分忧的思想,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形成合作互助的良性循环,以实现培养适应社会大分工的更全面人才。对于高校之间或者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应该采取有组织,有规律的学术探讨,不仅是老师及高层之间,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研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3.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相结合
书院的存在和发展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应该说是相当有益的,它是对官学的补充,有利于学术发展;而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减轻国家经费投入上的压力,在发展公办高等教育的同时,也给予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使二者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全面繁荣。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2]朱永新.《书院精神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1994年02期
[3] 佚名.《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J]《教学教研》
[4]黄庆来 .《朱熹和白鹿洞书院》[J]《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03期
[5]薛天祥.高等教育学.[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晏云(1986—),女,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