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实践是弘扬国学优秀传统的生命通道
“回归国学教育”是目前语文界最热门的话题,这也是一种人心所向。但这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国学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传统国学教育和当代西方教育相比较,它的优点和不足在哪里?我们现在提倡的国学教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哲学取向和文化体系?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进入国学教育的殿堂。《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论——中西文化对话视野的国学学习哲学》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愿意和语文界同仁互相切磋,共同促进语文课程与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语文教育发展史,实质上就是文史哲不分家的国学教育发展史。国学的基本内容是经、史、子、集;国学的基本精神是民本意识、良知实践;国学实践的至境是真、善、美。国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发掘国学典籍中的现代因素,让国学与现代文明对接的思想文化现象,当代语文课程承担着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国学教育的语文课程化,就是通过发展青少年的良知情感,塑造青少年的中华人格,崇尚承载国学文化的中国语文之尊严,在有国学知识内涵、有思维建构过程、有审美体验活动、有言语产品生成的学习实践中,把中国语文道路延伸向五洲四海的创新之旅。
要研究传统的国学教育,应该首先了解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世界各地的教育正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变化与抉择?中国教育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什么?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与现代技术,生态环境与人际交往,这些和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矛盾的,对立的,并列的,还是圆融的?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应该进行一些什么样的研究工作呢?
也许,深入认识西方教育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找到有价值或有启迪性的参照系。西方现代主客二元论哲学总是以客观的、系统的、先导的方式引领社会的发展规模和人的存在方式,所以,西方世界以掌握了发达的科学技术而骄傲。但是西方人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反过来像“罂粟”一样左右了人的思维空间和行为方式,人的精神和生活被技术化、病态化了。德国哲学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的《后现代文化》认为:生活世界的电脑黑客文化和日常文化适应并服从于电脑的现象,是一种文化病态。危险在于我们不能抗拒意识的技术化,不能抗拒由信息技术控制的表达和理解能力的狭隘化,这种病态文化因素就会普遍化,并塑造人的精神与日常生活。法国哲学家利科的《解释的冲突》认为:科学思维语言使我们远离了这个世界,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而文学艺术的语言向我们显示了更深的属于实在的模式,它以似非而是的方式,通过根本实在所创造的话语,把我们同这个根本实在联系在一起。美国学者D·G·史密斯的《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认为:中国古代的学说所以令西方人心驰神往,是因为中国文化源自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在西方,这些关系几乎被科学毁灭殆尽。
那么,西方哲人要从中国古代智慧中学习什么东西呢?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中国教育的优点和问题,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少走弯路呢?
中国古代文化以尽心知天,践仁成仁的主客一体精神和西方主客二元论思想趋向迥异又相映成趣。中国古代哲学视人心和宇宙、人性和践行、亲情和家国为一体,以内敛、至善实践的方式展示人的存在性追求,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这种内敛的方式彻底地忽略了对民主制度的勾勒与建设,延缓了封建社会的存在历史;不假外求的态度客观上轻视了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探求,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诸多领域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西方需要道德精神,需要文化智慧,需要人的自然生活方式,才能从科技囹圄中解放出来。我们追求的正是人家批判的,人家所推崇的却是我们曾否定的。这种戏剧般的对话,迎来了中西哲学合璧发展的新时代,主客一体无疑是对话中的最强音。
西方后现代主义严厉地批判了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科学技术的种种弊端,却对主客体尚未分离的文学语言寄予了莫大的希望,认为文学语言可以唤醒人的审美潜能,使人回归主客体尚未分离的世界,有望消解和医治科学技术带来的人类社会的种种病态状况。“主客一体”教育哲学的根本意义是促进人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史,基本上就是文史哲不分家的中国语文教育史,因为古代语文的内涵丰富,经史子集应有尽有,所以说中国语文教育史也就是国学学习发展史。文学语言是教育过程中所有对话者的精神家园,文学语言把教师、学生、作者、作品、时代凝聚成了一个对话的共通体。本来客观存在的作者之浩然正气、作品的语言魅力、教师的教学智慧在学习对话中会同化顺应于学生的主观世界里,以“知言养气”的方式变换为“主客一体”的学生道德精神与学生生存能力,从而真正脱离“主客二分”的知识教育轨道,使学生回归人的发展状态,践履有尊严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论——中西文化对话视野的国学学习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对话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视域下,以中国母语教育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事件与代表人物为中介,寻求解决现代教育问题的种种可能性途径。为了防止片面的就事论事研究方式,本研究通过哲学研究以明了方向、文化研究以展示内容、教育研究以呈现策略,实践研究以凝聚智慧,希望立体地展示促进人之发展的美丽蓝图。
此论著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识西方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是如何批判主客二元论哲学对社会发展、对人性发展的危害性及其种种表现形式的,同时认识他们是如何思考中国古代哲学儒道释合一的精神对人性良知的发展及其教育价值的。其次,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哲学知行合一、践仁成仁的内敛道德修养方式对医治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假恶丑症候的精神意义和实践价值,认识古代传统漠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国家落后、民族受辱的惨痛历史教训。最后在品味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过程中,用言语把中西文化、自由人生、科学之梦共同引向主客一体的精神家园。
专著的研究方法是“一心二门,十字打开”,也就是说人的发展必须向内收摄,对话“良心”,呵护和发展人性的良知萌芽,在“至善实践”中建构人与自身的存在性关系;还须在人生坐标的一边向外打开“科学实践”之“真”门,学习和掌握生涯发展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建构人与知识的文化性关系;同时在人生坐标的另一边向外打开“生态实践”之“美”门,建构人与环境、与他人的社会性关系。这样,人生坐标的纵横方向会自然“十字打开”,一条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人生之路便畅通了。蕴含在其中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对话方法,即通过中西哲学、古今教育与文学作品的对话,重建人与他人的社会性关系、人与自身的存在性关系、人与文学的文化性关系,从而建构本研究的逻辑体系。现象学方法,即面向事实本身,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及其论著、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解,以获得无预先假定的文化意识的认知,消解各种固有框框束缚人性发展的现象。比较研究方法,把西方后现代主义方法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寻找适合于解决现代教育各种问题的最优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