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的三个误区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教育部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学校切实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与水平,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学校法治文化氛围。本期,我们邀请北京市部分学校就依法治校、开展法治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和展示。
法治教育是当下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也是一个模糊的话题。大家都认同学校教育必须有法治教育,并且要做好法治教育,但是怎样推进还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我们澄清。
法治教育不等于法律知识教育
法治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向学生传播法治思想,尤其是规则意识,要让学生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法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我们希望通过法治教育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形成规则意识,而不只是记住书面上的法律和规则。
例如,新加坡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法治教育教材和课程,只有到了大学,学生才开始接受系统的、专门的法治教育。但是,新加坡中小学生违法乱纪现象却非常罕见,这得益于他们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新加坡教育部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拟定了五大主题:个性塑造;与家庭的联系;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课程以对具体的公共生活事件的阐释和讨论来帮助学生逐渐理解“公共”“规则”等概念,为学生将来成为守法的好公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十一学校在年级取消了行政班和班主任,在这种情况下,首要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学生成为了学校的主人,我们就要让他们学会做主人。为此,我们设立了管理与服务课程,在各年级、学部设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学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管理权。学生自行选择教室卫生管理、自习纪律管理等岗位,学期结束后根据工作表现得到学分奖励。每位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他们就会很自觉地遵守规则。
法治教育不等于课堂教学
尽管课堂教学是法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不能成为唯一渠道。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贯彻到学校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社团活动、奖惩制度等。
例如,美国的“法律教育(law-related education)”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成为社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教学主要基于各种活动,常常邀请律师志愿者参与其中。新加坡学校有明确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中小学的鞭笞与新加坡刑法中的鞭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校如同社会,每个人从小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十一学校定期邀请学生代表参与校务委员会会议,开展校长有约活动,校务委员每日利用午餐时间聆听学生的心声,建立小木屋商店、校服管理中心、松林书院等平台,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运营,开设校园机会榜,只要与学生有关的校园事务都邀请学生参与,乃至由学生直接决定。学校确立了减分、惩戒、处分三个维度来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学分制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学生的日常表现可以通过学分的增加、减少得到衡量。
法治教育课程不等于编订教材
法治教育课程不局限在编订教材,我们应该让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让学生喜欢。
例如,韩国建立了亚洲地区最大的法治教育主题公园——索罗门法律乐园。乐园针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乐园里绿草如茵,建筑宏伟,主题鲜明。不少中小学校把这里作为校外课程基地,经常到这里进行体验教学。假期里,很多家长也主动带孩子来参观游玩。
十一学校在艺术类选修课中设置了戏剧艺术课,包括《花木兰》《哈姆雷特》等剧目。学生必须从中修满学分。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戏剧课上担任演员、剧务等两个以上的角色,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在戏剧课上学会了沟通、交往、合作、协商,学会了遵守社会交往的规则。学校还在综合实践性质的职业考察课程中特别加入了法律行业,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优势。自2010年以来,我们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赴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考察,已累积20余次,近7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学校还在律师事务所成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了解律师行业的相关信息,并能够有体验的机会。
总之,法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法治社会的多种理念,法治教育的手段应该灵活多样,并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保持一致性,法治教育课程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喜欢。只有这样,法治教育才会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