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财政性支出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准公共品”,被认为既能够给受教育者带来收益,又具有强大的正外部性,能够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下,如何监督和管理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合理规划和控制对高等教育支出的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配置财政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成为财政性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通过从高等教育属性、高等教育财政性支出效率与公平、高等教育财政性支出绩效评价内涵、高等教育财政性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高等教育财政性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等多个角度,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性支出;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55-04
一、关于高等教育产品属性的研究
斯蒂格利茨[1]、哈维·罗森[2]、范里安[3]等学者坚持高等教育是私人产品。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出面买单,如张保庆[4]、姜毅超[5]等。但是萨缪尔森[6]、王善迈[7]却认为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產品(quasi-public goods),具有多样并巨大的外部性。这一观点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Vaizey[8]; Eckaus[9];Blaug[10];Levin[11])达成共识,成为政府进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重要经济学基础。布鲁斯从成本分担的视角分析高等教育的成本可以由政府或纳税人、家长、学生、捐赠个人和机构四部分共同承担,进而确定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12]。韩宏从教育的受益者分析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准公共属性,受益者包括政府和个人(家庭),其办学的经费可以由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提供,对教育的投资可以取得相当于市场平均利率的回报[13]。郑备军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它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属性,即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正外部效应[14]。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应该由政府和市场来共同负担。
二、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公平与效率相关研究
关于如何处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福利经济学大致有三种观点: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公平与效率兼顾。效率优先论的代表人物有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人,他们强调经济增长中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反对政府干预收入再分配[15]。罗尔斯在对待公平与效率关系上坚持“公平优先于效率”。他指出:公平正义是优先于效率的,效率原则从属于公平正义原则,如果能提高社会最贫穷的人的利益,即使牺牲某些效率也是应该的[16]。阿德尔曼和莫里斯也曾提出教育机会的社会公平原则,认为教育机会应公平地提供给各阶层或个体人们[17]。公平与效率兼顾观点的学者凯恩斯[18]、阿瑟·奥肯[19]认为,公平与效率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不存在谁绝对优先于谁,二者都同样重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目标也就是实现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统一[20]。
高等教育的供给一般会存在不足的现象,从而引起社会效率的损失[2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还将非常突出[22]。不少学者关注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这一领域。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率,而是为了实现公平[23]。
三、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研究
绩效评价在高等教育的应用是在西方国家开始兴起的。对高等教育的绩效评价除了可以实现地区间高等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效率的对比,还能实现国际间的对比[24]。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机制旨在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教育的责任和服务意识,实现高等教育的市场、信誉与责任的平衡。于是,绩效评价上升为影响政府管理部门及高校的有力工具。
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内涵的不同理解主要源于对绩效的不同认知。关于绩效(performance)学者们有很多不同的描述。如Campell认为,绩效是在个体控制之下的与目标相关的动作,而不是行动的后果或结果[25]。OECD指出绩效是有效性,既包括实施该活动的经济性、效力和效率,还包括活动实施主体对该活动过程的遵从程度及社会公众满意度[26]。Premchand指出绩效含有节约、效益和效率的含义,体现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数量、机构所作的贡献与质量[27]。
四、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成果
1965年,美国学者Stufflebeam在反思泰勒行为目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CIPP评价模式,即按照背景、输入、过程、产出四类评价指标对一些学校进行评价[28],成为美国政府要求各州采用的教育评价方法。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使用的评价指标分为输入指标、过程指标和输出指标三类。
1985年,英国的Jarratt Report将绩效指标分为能够反映学校特征的内部指标、反映学校学科设置对社会经济适应情况的外部指标和反映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的运行指标。较为全面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是《英国大学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将绩效评价分为输入指标、过程指标和输出指标三类。
另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英国绩效小组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包括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有效性指标在内的“3E”标准体系,将绩效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指标、效率指标和效益指标。经济指标可以反映投入的情况,而效率指标可以反映教育活动的过程,效益指标则反映教育活动的产出情况,这三类指标涉及到教育投入、过程、产出的各个方面,比较全面,这种绩效评价指标是目前比较常用的。
从近些年的文献来看,西方国家对于财政性高等教育支出的绩效评价的总体思想主要还是源于以前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对象的特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