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团志愿书 > 内容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7-09 15:11:12     阅读: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 (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说明:试卷号:1183;

资料整理于2020年3月31日,涵盖了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012年7月试题] 答:(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如果公民个人之间相互议论的某个社会问题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立即形成了某种社会舆论,从而使公众议程更容易形成。

(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某个社会问题经大众传媒传播后,社会公众很快一般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使决策者一般了解这个问题。这样,就使一些重大决策问题,在未经形成公众议程之前,决策者就可能已着手研究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决策问题实际存在的数量是很多的,但如果渠道不通畅,最终能提出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现代大众传媒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形式丰富多样,使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内部资料] 答: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一,在政策议程设定阶段,大众传媒可以看作“守门人”和“议程建构者”。传媒不是机械地反映政策问题,而是对政策信息和问题进行整理、加工、筛选之后,才传递给社会大众,与其说他们是在“反映”现实,不如说是在“建构”现实。

第二,在政策议程创建之后到政策正式出台的中间阶段,往往是各种相关力量进行表达和游说的关键时期。大众传媒在这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可称为“要求通道”和“议题游说者”。大众传媒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官方决策者反映社会公众的政策诉求,在政策网络中搭建起政策主体之间进行政治沟通的桥梁,帮助官方决策者打开“政策之窗”。

第三,在正式政策出台之后,大众传媒主要扮演“政策的宣传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标,官方决策者往往借助传媒的力量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通过宣传政策思想和理念,引导或规制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促进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

戴维·伊斯顿关于公共政策的含义?[补充资料] 答:他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所谓“价值”就是社会上一般人都想得到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权力、财富、技能、知识、安全、声望等。“权威性分配”是指政治系统经由政策制定,将各种价值分配于体系内的成员。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方面的思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
分配的范围涉及全社会成员;
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这样的社会公共权威,其分配的影响力则是权威性的,即具有强制性。

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补充资料] 答:(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对公共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补充资料] 答:(1)批判行为主义政策研究;
(2)进一步阐明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范围;
(3)提出比较系统的政策科学理论;
(4)提出政策科学具有的14条新范式;
(5)提出了系统群的研究方法。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对公共政策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政策科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邓恩列举的备选方案的来源包括哪些?[内部资料] 答:列举了八个来源:
①权威:即相关政策问题的专家;

②洞察力:长期与某些政策对象打交道的人或者一些政策相关者的知觉或者判断;
③方法:利用系统分析等创新性的分析方法;

④科学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产生的一些对问题现象的解释;

⑤动机:参与者的信念、动机和需要。

⑥相似的案例:其他地方处理相同或者相似问题的经验;

⑦类比:不同种类问题的相似性的的比较;

⑧伦理体系:哲学或者其他社会学家所提出的社会正义、公平等理论。

邓小平政策思想有何特色?[补充资料] 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政策制定原则;
(2)“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决策原则;
(3)“重视政策实验”的政策执行原则;
(4)政策评价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2017年6月试题] 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内部资料] 答: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1)慈善不足:公益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与能募集到的资金之间存在巨大缺口。(2)慈善活动的狭隘性:公益活动受益对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3)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公益机构的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助长慈善组织董事会成员的家长作风。(4)慈善组织的业余性。慈善机构中的多数志愿者都没有受过工作培训,普遍缺乏专业知识。

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2017年1月试题] 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内部资料] 答:第一,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冲突性,一个社会中,经常同时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价值;

第二,政策制定者通常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值系统去制定政策,而常常忽略整体社会的偏好;

第三,政策制定者往往不愿去考虑创新性的政策,而传统的渐进决策模型又无法妥善解决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

第四,由于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无法罗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因而限制了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可能性;

第五,政策制定者通常无法预测可能解决方案所有的正面及负面结果。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内部资料] 答: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2)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3)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

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2015年7月试题] 答: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根据公共政策影响层次领域,公共政策分为哪些类型?[补充资料] 答:可以将公共政策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1)总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的行动准则。它是一种根本性的、全局性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等。它居于政策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它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很强的稳定性。(2)基本政策是在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某个部门或某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它在政策体系中从属于总政策,为总政策服务,是总政策的具体化。处于政策体系的中间层次,是连接总政策和具体政策的中间环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3)具体政策处于政策体系的最低层次。它是基本政策的具体化,是为了贯彻实施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准则。它体现和服从于总政策和基本政策,是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它更具策略性、规范性和灵活性。

公共机构的特性是什么?[补充资料] 答:第一,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第二,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第三,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内部资料] 答:第一,公共利益是一种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

第二,公共利益与政府的高度相关性。

第三,公共利益的公平性及其实现途径的民主性。

第四,公共利益“公共属性”的理论内涵与判断标准。

第五,公共利益的层次性。

第六,公共利益实现途径的多元化。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哪些?[补充资料] 答:(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
(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
(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2017年1月试题]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内部资料] 答:(1)阶级性;
(2)整体性;
(3)超前性;
(4)层次性;
(5)多样性;
(6)合法性;
(7)公共性。

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对于公共政策接受的理由。[补充资料] 答:公共目标政策群体泛指那些由于政策的强制性而必须对其自身的行为模式重新进行调试的群体。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对于公共政策接受的理由是政策是有益的,对自身的利益有着积极的影响,符合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和愿望,才能得到使目标群体接受政策。

公共政策的内涵。[2016年7月试题] 公共政策的内涵。[2019年1月试题] 答: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这里需要强调四点:
(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

(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政策是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为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公共政策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补充资料] 答:(1)特点:①阶级性。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②目标性。③强制性。公共政策对于社会成员特别是目标团体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④相对稳定性。

(2)功能:第一,分配社会资源。第二,规范社会行为。第三,解决社会问题。第四,促进社会发展。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2016年1月试题]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内部资料] 答: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依据我们的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三种。

(1)导向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即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最佳分配?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和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009年1月试题] 答:(1)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2)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
政策目标;
政策方案;
政策模型;
政策资源;
政策评价标准;
政策效果;
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补充资料] 答: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7)政策效果。(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补充资料] 答: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7)政策效果。(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2017年6月试题] 答:(1)系统性;
(2)互动性;
(3)复杂性和多样性;
(4)联动性与定向性;
(5)稳定性与突发性。

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2015年1月试题] 答:(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2)绩效。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3)效率。即投人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共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何区别?[2013年1月试题] 答:(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什么作用。[补充资料] 答:第一,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只有通过严格的程序、周全的数据和科学的手段对公共政策加以客观评价,才能判断特定的公共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效果,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公众的响应如何等。

第二,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现代社会人类活动日益复杂、风险增多,不确定性增大,从而对政策的科学性提出挑战;
人们的利益要求趋向多元化,公众参与要求高涨,从而对政策的民主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公正、公开的公共政策评价,可以知道在公共政策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资源投入量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在政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组合是否合适。

第四,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第五,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对某项公共政策的评价构成一个政策周期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个政策周期的开始。

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什么区别。[补充资料] 答:第一,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第二,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第三,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公共政策思维方式的特点有哪些?[补充资料] 答: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公共政策体制的类型。[补充资料] 答:(一)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1.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2.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机制。

(二)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1.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2.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

具体形式有:(一)历史上的寡头政治。(二)当代的各种委员会制。

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如何?[2009年1月试题] 答: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
(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
(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
(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内部资料] 答:第一阶段: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第二阶段: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第三阶段: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第四阶段: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各自的职责。[补充资料] 答:公共政策系统主要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1)信息系统职责:第一,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的收集、处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第二,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第三,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2)智囊系统职责:1.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3.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

(3)决断系统职责:1.界定政策问题;2.确定政策目标;3.设计政策方案;4.选择政策方案。(4)监控系统职责:1.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2.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3.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补充资料] 答:1.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首先,公共政策案例的素材来自于公共政策的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典型性,往往能反映公共政策的本质。其次,案例分析可以加深案例分析者对政策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指导具体的公共政策实践。2.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公共政策理论作为一般的研究,只能通过对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寻找公共政策活动的普遍规律,案例分析则能够通过对某一特定公共政策问题的剖析,探寻公共政策实践的具体规律,是一种“个性中寻找共性”的方法。3.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案例分析的价值在于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一些课程里,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帮助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学习如何对特定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

公共政策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内部资料] 答:公共政策学科首先在美国形成并获得巨大发展,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曾指出,公共政策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是因为美国“的确具有适合公共政策学生长的土壤”。所谓适合公共政策学生长的土壤是指当时的美国社会所具有的三种特别因素:普遍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接受政策替代方案的文化。正是这三种社会文化因素构成了公共政策学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

(1)第一个因素是普遍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行为主义的研究浪潮在美国流行开来。两股力量推动了行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一股力量是一批祟尚实证分析的犹太学者为美国政治学研究注入行为主义活力。另一股力量是一些财团通过出资支持对美国的政治行为进行研究。

(2)第二个因素是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美国的社会问题日趋增多。政治学家、科学家和学者们一方面对政府的错误政策提出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也提出要对公共政策的制定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

(3)第三个因素是接受政策替代方案的文化。日本学者在考察美国总统竞选中选民的投票倾向时,发现美国人具有从“党派投票倾向”向“问题投票倾向”转变的文化。

公共政策制定应遵循哪些原则?[补充资料]答:①目标性原则;
②明确性原则;
③统筹兼顾原则;
④预测原则;
⑤评估原则;
⑥合法性原则;
⑦集体决策原则;
⑧连续性原则;
⑨信息原则;
⑩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1)可行性原则;
(12)择优原则。

公共政策制定有哪些依据?[补充资料]答:(1)理论依据: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公共政策制定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制定公共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原则;
第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宗教、伦理道德等多方面都阐明了其基本观点,为制定各项公共政策提供了依据。(2)现实依据:政治经济形势;
阶级关系;
国情;
民意。

公共政策终止的策略。[内部资料] 答:(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2)公开评价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3)旧政策终止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4)不放“试探性气球”;

(5)只终止必要的部分,减少终止代价。

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内部资料] 答:(1)决策者价值取向的改变;

(2)政策资源的缺乏;

(3)政策环境的变化;

(4)触发机制的影响。

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2018年7月试题] 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内部资料] 答:(1)心理上的抵触。(2)组织的持久性。(3)反对势力的联盟。(4)法律上的障碍。(5)高昂的成本。

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013年7月试题] 答:(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补充资料] 答:(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补充资料] 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2018年1月试题] 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2019年1月试题] 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内部资料] 答:(1)公益机构产出的质与量难以测定和度量。(2)公益机构服务的间接性。(3)监督主体方面的缺陷。(4)监督机制制度化不足。

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内部资料] 答: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有三个,即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

(1)全球化。全球化通常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和各国制度的差异界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它是以市场化与信息化为基础,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进程。

(2)信息化。信息化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

(3)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两大特征。[2017年1月试题] 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两大特征。[2018年7月试题] 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特征。[内部资料] 答: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其具备以下两大特征:
一是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把同级党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策具体化;

二是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尚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

行政权力强控制的种类。[内部资料] 答:强控制主要包括三个种类:
第一种强控制是在经济上形成了公有制成为社会唯一利益源泉的局面。

第二种强控制是国家运用行政权力禁止其他利益源泉的存在,也就是消灭公有制之外的其他任何经济成分。

第三种强控制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力量来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偏离这一利益结构的轨道的可能性。

简述当代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补充资料] 答:政策科学在初创和形成时期注重对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制定后的执行与评估,以及对公共政策的调整甚至终结,都受到了关注和研究。

(1)“趋前倾向”。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策研究领域形成了一股重视政策咨询的潮流。②适应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智囊团或思想库等政策咨询机构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

(2)“趋后倾向”。①加强了对政策评估与政策执行的研究;
②加强了对政策终结技政策周期的研究;
③20世纪70年代崭露头角的个选择理论。

简述公共机构的特性。[补充资料] 答:(1)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
(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
(3)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简述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补充资料] 答: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 的双重特征。

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2011年7月试题] 答:(1)整体性;
(2)超前性;

(3)层次性;
(4)多样性, (5)合法性。

简述公共政策的评估标准。[补充资料] 答:(1)政策投入标准——投入与产出;
(2)政策效益标准——实际效果是否与预期的政策目标相符;
(3)政策效率标准——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
(4)公平标准——实施后所造出的资源、效益和成本在社会群体之间分配的公平程度;
(5)政策回应度——特定政策实施后满足相关社会团体需求的程度。

简述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2014年1月试题] 答:(1)投人工作量。(2)绩效。(3)效率。(4)充分性。(5)公平性。(6)适当性。(7)执行力。(8)社会发展总指标。

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2012年1月试题] 答: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7)政策效果。(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

简述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补充资料] 答:(1)构成要素:经济环境;
体制或制度条件;
政治文化;
国际环境。

(2)关系:
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四个步骤。[补充资料] 答:(1)评估的准备。确定评估对象(可行性和有效性),制定评估方案,组织评估人员。(2)评估的实施(最核心)。收集政策信息,整理政策信息。(3)评估报告的撰写和总结。形成评估结论,撰写评估报告,总结评估结果。

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途径。[补充资料] 答:(1)端正的指导思想——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公共政策评估的认识,认识到评估工作的意义;
(2)促进政策评估的制度化——建立评估工作制度,设立政策评估基金,强化评估反馈机制;
(3)保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要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评估者的地位要有周全的职业保障,评估者要有独到的评估方法。

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方法。[补充资料] 答:(1)前后对比法。是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是评估活动的基本框架思维。这种方法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简单的“前—后”对比分析,“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有—无政策”对比分析,“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2)对象评定法。由政策对象通过亲身感受和了解,对政策及其效果予以评定的方法。(3)专家判断法。是政策评估的有效方法之一。(4)自评法。政策执行人员自行对政策的影响和实现预期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的评估。

简述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补充资料] 答:(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面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补充资料] 答:(1)政策问题的调整;
(2)政策目标的调整;
(3)政策方案的调整;
(4)政策执行的调整;
(5)政策效力的调整;
(6)政策关系的调整;
(7)政策主体、客体的调整。

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观与客观原因。[补充资料] 答:(1)客观原因:1)公共政策问题的变化;
2)公共政策目标的变化;
3)公共政策环境的变化;
4)公共政策资源的变化;
5)公共政策缺陷的暴露;
6)政策的负面作用加大。

(2)主观原因:某些不可预知因素的出现和某些环节的失误,都会使政策与客观实际相脱离,部分或全部改变政策是必然的。

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2010年1月试题] 答:(1)引入案例分析,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2)引入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3)引入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

简述公共政策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2020年1月试题] 答:公共政策学科首先在美国形成并获得巨大发展,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曾指出,公共政策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是因为美国“的确具有适合公共政策学生长的土壤”。所谓适合公共政策学生长的土壤是指当时的美国社会所具有的三种特别因素:普遍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接受政策替代方案的文化。正是这三种社会文化因素构成了公共政策学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

(1)第一个因素是普遍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行为主义的研究浪潮在美国流行开来。两股力量推动了行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一股力量是一批祟尚实证分析的犹太学者为美国政治学研究注入行为主义活力。另一股力量是一些财团通过出资支持对美国的政治行为进行研究。

(2)第二个因素是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美国的社会问题日趋增多。政治学家、科学家和学者们一方面对政府的错误政策提出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也提出要对公共政策的制定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

(3)第三个因素是接受政策替代方案的文化。日本学者在考察美国总统竞选中选民的投票倾向时,发现美国人具有从“党派投票倾向”向“问题投票倾向”转变的文化。

简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程序。[补充资料] 答:制定公共政策必须有一定的程序,以确保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过程如下:(1)问题诊断。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公共政策目标。(2)确定目标。是领导公共政策水平的反映。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为公共政策目标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条件。(3)制定方案。提出方案是实现目标的必然途径,它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关键步骤。(4)方案验证。(5)公布公共政策。

简述公共政策制定的体制。[补充资料] 答:现代决策体制一般由三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构成:(1)决策中枢系统。是决策体制中拥有最后决定权的系统。(2)参谋咨询系统;
(3)信息情报系统。

简述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2020年1月试题] 简述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补充资料] 答:(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最重要的因素;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政党。

(2)间接主体:利益集团;
公民个人;
大众传媒;
非政府组织;
公共政策研究主体。

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2010年1月试题] 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2014年1月试题] 答:(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2013年1月试题] 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简述公共政策主体需要转变的政策理念。[补充资料] 答:(1)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支持、 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4)要具有前瞻性, 注重“ 预防” 而非“ 治疗”, 掌握政策主动权。

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补充资料] 答:(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控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是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

简述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补充资料] 答:(1)效益标准;
(2)方案协调性标准;
(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
(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

简述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具体内容。[补充资料] 答:(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
(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简述拉斯韦尔政策的六大特征。[补充资料] 答:拉斯位儿政策的六大特征是:(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它涉及个人的选择,必须以民主体制作为前提;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它必须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数据建立可检验的经验理论;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即它所选择的政策分析模型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它要靠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确立自己崭新的学术体系;
(5)政策学科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后者的实践经验对于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它以社会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所以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简述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补充资料] 答:渐进决策模型是针对传统理性决策模式的缺陷,根据政策制定的实际特点,从“决策实际上如何作”而不是“应如何作”的角度出发建立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式。它具有以下特点:渐进主义;
积渐变为根本变革;
稳中求变。

简述毛泽东的主要政策思想。[补充资料] 答:(1)“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科学论断;
(2)“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政策制定出发点;
(3)“实事求是”的决策知道思想;
(4)“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

简述趋前倾向和趋后倾向。[补充资料] 答:“趋前倾向”是指在政策研究中强调政策咨询对于政策制定的意义,它包括问题界定和政策制定;
“趋后倾向”是指注重研究公共政策的“执行与评估”,以及“政策终止”,它包括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趋前倾向”和“趋后倾向”都是政策的过程。

简述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关系。[2012年7月试题] 答: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简述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的区别与联系。[2011年7月试题] 简述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的区别与联系。[2014年7月试题] 答: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简述实际工作中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的三种态度。[2009年7月试题] 简述实际工作中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的三种态度。[2010年7月试题] 简述实际工作中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的三种态度。[2011年1月试题] 简述实际工作中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的三种态度。[2012年1月试题] 答: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实际中有三种态度: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简述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补充资料] 答: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
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
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

简述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补充资料] 答:(1)提供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
(2)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
(3)维护竞争;
(4)协调和解决团体冲突;
(5)保护自然资源;
(6)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7)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

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补充资料] 答:市场失灵是指由市场机制缺陷和外部引起资源配置无效的现象。表现形式有:(1)公共物品的提供;
(2)垄断经济(目的:高额利润,操纵价格,独霸市场);
(3)市场经济外部性;
(4)市场的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
(5)市场条件下收入的不平等。

简述无为思维。[2010年7月试题] 简述无为思维。[2011年1月试题] 简述无为思维。[2013年7月试题] 简述无为思维。[2014年1月试题] 答:所谓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
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

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这里的“无为”,其实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
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简述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最新动向。[补充资料] 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1)公共政策研究的伦理、价值取向。(2)公共政策效率与比较公共政策的研究。(3)重视政策信息多元化方面的研究。强调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合作。(4)西方公共政策学拓展。第一,重视宏观政策研究,促进政府政策制定系统改革;
第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综合;
第三,公共政策学与公共管理学日益融合,促成公共政策新的研究范式。

简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2009年7月试题] 答:(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

(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

(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

(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简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方式。[2010年7月试题] 简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方式。[2011年1月试题] 简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方式。[2013年7月试题] 简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方式。[2015年7月试题] 答:(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

(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

(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

(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简述系统的基本属性。[补充资料] 答:(1)整体性;
(2)相关性;
(3)目的性;
(4)动态性;
(5)层次性;
(6)环境适应性。

简述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补充资料] 答:(1)从组织领导体制的模式来看,思想库主要有四种:直线型,职能型,直线参谋型,双重领导型。(2)从内部管理体制来看,是理事会或顾问委员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主要有“矩阵制”和“研究项目组”。

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2014年7月试题] 答:(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
(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简述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基本因素。[补充资料] 答:(1)问题的特性。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待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种类,目标团体的人数,目标团体行为调试量的大小。(2)政策本身的因素。公共政策的正确性,公共政策的具体明确性,公共政策资源的充足性。

简述政策工具、政策网络、政策范式。[补充资料] 答:(1)政策工具是指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或是方式。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
(2)政策网络是指在特定政策部门拥有各自的利益或者‘股份’,并且有能力推动政策成功或者导致政策失败的一群(政策)主体;
(3)政策范式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监制关、信念。

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补充资料] 答:(1)抵触型:政策执行者采取多种手段拒绝执行政策,其招术大致有硬顶与软拖两种,后一种更为常见,其结果是政策执行落空。(2)僵化型: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搬,搞不清楚政策的实施范围和对象,因执行方法过于简单同样使政策不落实。(3)滞后型:政策执行者因观念、思想上的落伍,在一项政策执行中犹豫不决,从而使政策藩不到实处。(4)折扣型: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政策不到位”。(5)结构型:因政策执行机关与各部门之间,以及执行人员在分工合作中发生误会、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

简述政治法律环境的主要内容。[2020年1月试题] 答:具体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既有的规范性法律政策体系,如宪法、基本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国家政策等。这些因素规定并保障了公共政策系统中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保证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协调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影响新政策的原则方向。

第二,涉及实际政治权力分配的国家政权制度,如整体制度、国家结构形式、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舆论控制制度、决策制度等。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主体的构成、民众参与决策的机会及深度,也会影响政府决策内容的偏好。

第三,国内政治形势及特定时期的政治人物。任何国家及政府在特定的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奋斗目标。

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补充资料] 答:(1)知识化与信息化;

(2)民主化;

(3)科学化;

(4)高效化。

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补充资料] 答: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在特定时期制定的行为准则,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据此分析可见,知识经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而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理念的变革.公共政策内容的创新和公共政策行为的调整,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经济在本国的发展。(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空前加剧,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能力。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得要影响。因此,政府决策不但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而且要适应知识经济这个新的经济形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政府决策。

简述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补充资料] 答:现状:(1)贡献:①通过政策调查和政策分析,研究长远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为改革和建设指明方向;
②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为决策者提供具体的政策方案、政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③对个案进行论证和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2)存在的问题:政策影响力弱;
政策设计能力不足;
独立性不够;
功能虚化;
民间非营利性思想库发展缓慢。

(3)发展对策:①确保政策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②提高政策研究组织的整体水平;
③构建政策研究人员与政府官员、公务员的交流互动机制;
④发展民间政策研究组织。

简述追踪决策的主要特征。[补充资料] 答:(1)回溯分析;
(2)非零起点;
(3)双重优化;
(4)心理效应。

简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补充资料] 答: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补充资料] 答: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不矛盾。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政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
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
他们认为所为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
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当今绝大多数公共组织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它较为符合客观限定性条性。但渐进思维不等于优柔寡断,有的时候同样需要“当断则断”。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

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补充资料] 答:第一,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不论是道义还是感情上,多数人相信政策.服从政策.支持政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通过比较.衡量,人们会认识到执行政策有什么好处,不执行政策会带来什么麻烦。

第三,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第四,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政策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人们自觉自愿而非被迫遵守。

第五,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政策的认识逐步加深,执行的自觉性也会不断提高。

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补充资料] 答: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一、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反应。因政府政策具有法律规范性,凡拒不接受政策的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某些人为了避免惩罚,会从总体或形式上服从政策。在强大的政策压力下,他们也会被动地执行政策。政策主体靠这种力量去推动政策,其运行过程是不能长久维持的。

二、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在通常情况下,政策对象对政府颁布的政策,总是认可的,这是由于对社会公共权威的遵从习惯造成的。由于各自不同的价值偏好,使得人们对政策的理解产生差异,虽然都建立于认同基础之上,也愿意力求从行动上认真执行,但执行的行为结果却大不一样,偏离政策目标,或走极端的现象也会经常发生。

三、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政策所确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已成为这一部分对象的行为指南。

结合美国思想库运行和发展的实际情况,谈谈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的地位。[补充资料] 答: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政治运行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被认为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第五种权力”。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公共政策是一个由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以及政策反馈系统构成的系统。思想库则是属于政策制定系统当中的一部分,它在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核心的协调作用。思想库在制定出政策方案后,将它分发到新闻媒体和大众传播机构,在舆论上为政策制定做好准备工作。

结合实际,理解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模型。[补充资料] 答:(1)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提出政策执行主要涉及四大变量(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政策对象、环境因素);
描绘了这四大变量之间的关系。(2)互适模型(麦克拉夫林):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过程;
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3)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政策执行分为拟定纲领、分配资源、监督执行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应该贯彻合法、理性、共识的原则。

(4)博弈模型(巴德克):政策执行是一种游戏;
它包含6个特点(竞赛者、利害关系、竞赛资源、竞赛规则、信息沟通、结果的不确定);
参与竞赛者是完全理性人。(5)系统模型(霍恩-米特模型):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来自系统本身和系统环境;
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必须重视五个重要变量(政策目标、政策资源、执行者的属性、执行方式、系统环境)。(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动态过程;
将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追溯到了政策问题。

解释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概念,并简述相互关系。[补充资料] 答:(1)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它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在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等阶段上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人员。(2)公共政策客体主要是指政策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以及政策所影响到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利益关系。(3)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4)关系:公共政策是一个由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与公共政策环境构成的系统,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对公共政策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政策的主体与客体构成了政策过程中的范围和性质,政策客体也对主体起着限制和约束的作用。

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补充资料] 答: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如政府针对市民养狗要进行决策,基本上可以有如下三种选择:(1)严格禁养;
(2)有条件的养狗;
(3)任意养狗。那么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究竟采取那种政策,在决策过程中便可以采用简单矩阵思维法。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一轮矩阵的筛选就可以得出结论,而现实中很多政府决策中,需要重复几次的矩阵思维法判断筛选,才能够最终得出决策的结果来。

举例说明浴盆模型。[2014年7月试题] 答: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比如:我国持续20多年的深圳特区建设,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执行过程,就经历了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早期失效时期,传统习惯的阻力使人民对政策一般了解甚少以及政策本身还可能存在着不少缺陷。在政策执行初期,存在着相当高的失效率;
偶然失效时期,政策实行后,进入正常状态,人民对政策的基本掌握与认同,以及政策本身的自我完善,人良从政策执行中得到了实惠,尽管还有失效,但失效率低;
耗损失效时期,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政策开始老化,失效率又逐步上升。因此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者重新制定政策。

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2011年7月试题] 答:(1)效益标准。效益标准是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2)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涉及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有机整合程度。(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方案的力度标准用以评估方案的力度是否适宜。

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2009年1月试题] 答: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利益的内涵。[2019年1月试题] 答:(1)利益的实质是资源与条件,它具有客观性;
(2)利益为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它具有主观需求性;
(3)资源的表现形式既有物质也有精神,因而必然存在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
(4)利益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而满足人的享受需要,似乎有人不想涉及但这是千真万确的;
(5)条件作为利益的一种特殊形式,应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

利益的特点。[内部资料] 答:首先,这种界定表明了主体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客体之间的一致性。

其次,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普遍性。

再次,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合理性。

最后,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交换性。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补充资料] 答:(1)树立政策制定科学化的意识和观念;
(2)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制定体制;
(3)遵循科学的政策制定程序和方法;
(4)建立政策制定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论述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因素。[补充资料] 答:公共政策以外的因素:(1)目标团体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2)政策执行者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3)政策执行组织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4)公共政策环境。

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内部资料] 答: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利益分配的主体。政府显然愿意把社会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现实中常有这种情况,那些口头或表面拥护而实际上反对政府偏好的人,也同样会从政府手中获得同等的利益,甚至更多的利益。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要求必须明确谁是政策的受益者。对于任何一届政府来说,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总是第一位的。判断一项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言而喻,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一般来说,在特定时期内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导向、调控、分配功能?[补充资料] 答:(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3)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补充资料] 答:民主化一直都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我们的理解中,民主化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第二,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第三,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

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第一,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第二,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与中共的执政能力?[补充资料] 答:(1)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主导国家的政策发展方向;
(2)公共政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意识和自我更新能力,注重在政策发展中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
(3)公共政策的执行中,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都扮演重要角色。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主客体的互动?[内部资料] 答: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策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停地进行互动,主体带着一定的意向和目的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客体又不断向主体施加影响,政策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在这种相互趋近的双向运动中实现的。

首先,这里的政策客体主要是针对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而言的。由于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高度复杂性,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无疑存在着较为强烈的互动。

当然,由于公共政策系统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复杂性,公共政策主体和公共政策客体的划分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作为公共政策客体的目标群体和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一方面,对于许多处于中间层次的人、团体和组织而言,他们往往充当了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双重角色,也就是说,公共政策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客体而存在,公共政策客体也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另一方面,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和解决问题的目标直接规定了目标群体的范围和性质,而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

如何理解全球化。[2016年7月试题] 如何理解全球化。[内部资料] 答:一般来说,全球化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1)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2)全球化是与信息化和知识化相伴相成的过程。(3)全球化是国际主体参与全球事务的过程。(4)全球化是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过程。

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关系。[补充资料] 答: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补充资料] 答: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内部资料] 答:通常,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有如下四种途径: (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介入,政府只是有限介入 (2)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介入 (4)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内部资料] 答:(1)政治原则的偏离;
(2)价值体系的排斥;
(3)政府体系的封闭;
(4)承受能力的超重;
(5)表达方式失当。

什么是公共政策?[补充资料]答: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公共社会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行为。(2)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选择行为。(3)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而作出的选择行为。(4)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作出的一定的行为准则。

什么是公共政策评估?对公共政策评估主要有哪几类不同的理解?[补充资料] 答:(1)含义: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盼盼;
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则是专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2)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就是对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估。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对公共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既包括对政策方案的评估,也包括对政策执行及政策效果的评估。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应该是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估。

什么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有何特征?[补充资料] 答:(1)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是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以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政府政策制定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的独立研究机构。它被认为是“第五种权力”。

(2)特征:①政策研究政策分析的实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②政策机构的研究人员的多科学性;
③政策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④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共资产;
⑤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先进性。

什么是政策监控?其作用何在?[补充资料] 答:政策监控是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作用:(1)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2)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及评估;
(3)实现政策调整与完善;(4)促使政策终结。

什么是政策执行?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有哪些?[补充资料] 答: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为,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它包括将决策转化为操纵的过程和按照决策所确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

基本理论: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博弈理论。

史密斯模型[补充资料] 答: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
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
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人们习惯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想化政策的制定上,似乎政策执行是简单地照章办事,不太注意目标群体,更少考虑到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实践证,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对政策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思想库的构成类型。[2018年1月试题] 答:思想库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官方思想库;
(2)半官方思想库;
(3)民间思想库;
(4)国际思想库。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补充资料] 答:(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从实践来看,由于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明显不足。(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公共政策主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入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入世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程。(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达。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补充资料] 答: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具体来讲,需要转变的政策理念应该包括:(1)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4)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

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公共问题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层次性和复杂性,要求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求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1)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2)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3)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威廉·N·邓恩的政策方案评价标准。[内部资料] 答:威廉·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一书中,把政策方案评价标准分为六类:
(1)效益。效益是指某一特定方案能否实现所期望的目标,政策产出给社会公众带来正面的、积极的福利的程度。

(2)效率。效率是指特定政策方案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主要是一个量的概念。

(3)充分性。充分性是指特定的政策效益满足引起政策问题的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明确了对政策方案和有价值的结果之间关系强度的期望。

(4)公平性。公平性是指效果和努力在社会不同群体中分配的公平程度。

(5)回应性。回应性是指政策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偏好或者价值观的程度。

(6)适当性。适当性是指一项计划的目标和支持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否站得住脚。

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内部资料] 答: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补充资料] 答:对于这一命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第一,公共利益的客观性;
第二,公共利益的社会共享性以上两种特性都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讲的,但公共利益并不是完全虚幻的概念。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可以看作是公共利益的现实的物质表现形式。在纵向上,依次将公共物品划分为:全球性或国际性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地方性公共物品和社区性公共物品。在横向上,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划分为:管制性的公共物品.服务性的公共物品.基础性的公共物品和保障性的公共物品。这样,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和多样化就对应着公共利益的层次性和多样化。在这一意义上,公共利益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现实的概念了。

(2)公共机构的特性。既然公共利益也是现实的资源和条件,那么探讨公共利益的实现就有了现实基础。而公共政策主体的特性决定了它将在维护.增进和分配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第二,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第三,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官方决策主体的构成。[内部资料] 答:官方政策主体是指处于政治体制之内,拥有并行使法定决策权力、能够主导政策制定过程的组织或人员,一般囊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这三大系统分别掌握着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司其职,彼此独立却相互制约,依照国家宪法赋予的权力制定各类公共政策。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2009年7月试题] 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2012年1月试题] 答: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

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
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时,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

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
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西蒙提出的解决决策过程中的冲突的方式。[内部资料] 答:①要确定一个满足共同准则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②用劝说的方法,改变个人目标,使之与组织目标一致。

③当目标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不可改变时,可采用协议方式。

④与协议性质相似,可使用权术来解决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所以,因个人不能做出决定所引起的利益冲突,主要采用前两种方式;
因组织冲突所导致的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主要采用后两种方式。

系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2015年1月试题] 答:系统的基本属性主要有:(1)整体性;
(2)相关性;
(3)目的性;
(4)动态性;
(5)层次性;
(6)环境适应性。

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补充资料] 答:第一,整体性。它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是把公共政策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第二,综合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认为运用系统方法时不仅要看到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看到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普遍联系,同时还要看到各要素与系统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二是认为这些联系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第三,最优化。这是用系统方法实现政策目标的理想要求,或者说追求一种最实用性的结果。第四,可行性。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目标并非闻于一种抽象的理性原则,实际上它要求的是一种现实的有限理性政策。它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多种可用的方案中,选择与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可行方案。因此,基于这一原则,最理想化的政策在实践中并不一定是最具可行性的政策。

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补充资料] 答:第一,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第二,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第三,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第四,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第五,解决问题时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剧烈的改变。第六,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其政策时。

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2010年1月试题] 答:(1)政策性指标;
(2)技术性指标;
(3)经济性指标;
(4)社会性指标;
(5)资源性指标;
(6)时间性指标。

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有哪些。[补充资料] 答:第一,系统分析首先把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确定给定系统的边界范围,把它从周围的系统中划分出来;
同时,鉴定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必要时逐级划分,确定各子系统。第二,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体现了系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第三.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决策领域。数学方法的广泛运用为电子计算机进入公共政策部门提供了可能,使管理和政策逐步走向定量化.精确化和自动化。第四,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第五,系统分析在给定系统的设想与现实、计划与实施之间建立一种“中介”环节,使人们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认识上逐步接近给定系统的实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们规定的目标和利益运行。

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含哪些步骤。[补充资料] 答:(1)系统研究;
(2)系统设计;
(3)系统量化;
(4)系统评价。

系统分析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补充资料] 答:(1)政策性指标;
(2)技术性指标;
(3)经济性指标;
(4)社会性指标;
(5)资源性指标;
(6)时间性指标。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2016年7月试题]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内部资料] 答: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系统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政府议程比系统议程特定而且具体,它是对政策问题进行界定或陈述的阶段。问题经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且决策系统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系统议程就转入政府议程。

已成为系统议程的问题并不一定能成为政府议程的问题。提上政府议程的问题,也并不一定是系统议程的问题。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有哪些?[内部资料] 答: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社会结构的迅速变迁,导致公共管理领域发生一系列变革,使社会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全球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一系列社会问题时隐时现,原本属于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也开始突破局域的限制,成为全球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第二,突发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到来或毫无征兆,或是社会矛盾积攒到一定程度的突然爆发。

第三,结构不良性。根据赫伯特·西蒙的分类,社会问题分为结构优良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现代社会问题具有结构不良性的特点,如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本质完全不同。

第四,复杂动态性。当代社会问题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不同维度之间交互缠绕、相互影响形成的。有学者指出,当代社会问题具有“复杂动态性”的特征,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
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概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2015年7月试题] 答:(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从1951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第一次提出政策科学的概念以来,经过一批杰出的政策学家如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的不懈努力,政策科学已逐渐完成其学科化。其中,政策评价作为政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政府外部动力。复杂的社会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人们对政府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恩。一些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人们不仅要求政府对其所执行的政策做出说明,还要求一般了解有关公共政策效果的全貌。

(3)政府内部动力。政府部门在其长期的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了对政策进行评价的重要性。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政府内外的评价者创造了实践机会,并保证了评价资金的来源。这也是政策评价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条件。

(4)技术手段的完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政策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是评价由传统迈向科学的关键,为政策评价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何时何地?其产生与发展应归结于哪些因素?[2012年7月试题] 答: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其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2)政府外部动力。(3)政府内部动力。(4)技术手段的完备。

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有哪些功能?[补充资料] 答:(1)从事政策研究;
(2)进行政策咨询;
(3)提供政策评估;
(4)开展政策宣传;
(5)形成“旋转门”机制。

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有哪些主要类型?[补充资料] 答:四种:(1)官方思想库;
(2)半官方思想库;
(3)民间思想库;
(4)跨国思想库。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内部资料] 答: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主要有四个:(1)生产力发展很快,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
(2)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转向集约;
(3)不均衡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仍然较为突出;
(4)新型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社会各阶层、集团的利益分化加剧。

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哪些?[补充资料] 答:(1)公共政策和法律因素。现代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是执政党和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2)问题性质。突发性的、时间性的、季节性的、常规性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等问题。(3)外界压力。各种社会集团、政治团体、社会舆论、新闻媒介、上级意图等。(4)信息来源。是公共政策的基础。(5)个人素质。(6)公共政策制定体制。(7)公共政策手段。(8)公共政策时机。

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2013年1月试题] 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2015年1月试题] 答: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1)社会因素;
(2)政治因素;
(3)经济因素;
(4)科学技术因素;
(5)文化因素;
(6)教育因素;
(7)人口因素;
(8)自然资源因素;
(9)生态因素;
(10)心理因素。

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内部资料] 答:(1)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向,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在进行政策工具选择时,必须考虑到政策目标:
(2)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 每种工具都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每种工具都会适用于某些情况,也会不适用于某些情况。选择工具时要将其优缺点都考虑在内,以避免对工具的滥用。

(3)公共政策主客体关系 豪利特和拉米什使用两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国家治理能力和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建立了政策工具选择的模型。

(4)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 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是指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生态环境或社会背景,这些环境因素包括执行组织、目标团体、过往使用的工具、其他工具及政策领域的其他特征。

(5)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意识形态是一个信仰的体系,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就西方国家来说,其政策工具的选择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

(6)资源因素 政策工具的选择受制度资源、经济资源和法律资源的限制。

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有哪些?[2018年1月试题] 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有哪些?[内部资料] 答: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环境因素。

(1)客观因素。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客观因素主要指的是政策主体及政策内容方面对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影响。

(2)主观因素。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需求,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以及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参与程度三个方面。

(3)环境因素。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策环境因素和文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有人认为,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你如何理解此说法?[补充资料] 有人认为,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试简述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补充资料] 答: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就是一种有为。

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政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
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和需要作决定,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必须明确的是,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
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政策对象不服从政策的原因。[2018年7月试题] 答:(1)政策与流行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比如,对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理解,会对政策执行产生重要影响。

(2)政策违背了政策对象的利益。如果一项政策被认为对自己无益或者会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则可能出现政策对象抵制政策而牟取自身利益的行为。

(3)由于政策对象对政策不了解,或者对政策做了错误的理解和解释;
以及政策本身还可能存在着缺陷。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政策对象的不服从现象。

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内部资料] 答:政策对象能接受某项政策,主要有如下原因:
(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是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对政策都会有一个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当某项政策已被社会多数成员认同时,即使那些不理解或反对这项政策的人,也能经过利益比较而接受政策。

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2016年1月试题] 答:(1)政策方案规划的目标导向。(2)政策方案规划的变革取向。(3)政策方案规划的选择取向。(4)政策方案规划的理性取向。(5)政策方案规划的群体取向。

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内部资料] 答:(1)技术可行性(technical feasible)。技术可行性主要衡量政策或规划的具体产出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

(2)经济可行性(economic feasible)。经济可行性主要关心政策规划的成本大小、产出的收益多少。

(3)政治可行性(political feasible)。政治可行性主要考量政策规划对相关权力或利益集团的影响来衡量政策或规划的成效。

(4)行政可行性(administrative feasible)。行政可行性主要关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行政环境中实施某项政策规划的可能性。

政策方案优选中共识形成的途径。[内部资料] 答:方案优选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三种,即交换、说服和强制。

(1)交换。公共政策说到底是政府为了解决和协调公众利益矛盾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因此,政府决策过程就是形成一定的规则,使公众利益得以平衡的过程。要形成大家能普遍接受的规则,交换是主要手段与形式。

(2)说服。说服是指某一决策主体以另一决策主体为对象,试图证明自己在选择某一决策方案上所采取的立场、态度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从而要求对方给予理解和支持的行为。说服也是方案优选中达成共识的常用手段。

(3)强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常常使用强制的方式。强制是某些决策者利用手中控制的权力、物质及其他优势,在优选政策方案时,迫使与自己利益不一致的决策者放弃原先所持的价值、立场、态度的行为。

交换、说服和强制这三种共识形成途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践中常常交叉、混合使用。

政策工具的特征。[内部资料] 答:(1)自愿(自主)性工具 自愿性工具的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的作用。相反,它在自主治理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由于自愿性工具既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又与个人自由的文化准则相一致,并能维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所以它被定为首选的政策工具。

(2)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也叫指令性工具,它控制或者指导目标群体的行动。政府依靠其统治权威,可以指示公民个人与私营企业进行某些活动,也可以建立由政府控制的公共企业来履行其功能,或者通过官僚机构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这些是高度强制的工具,被允许在宪法和法律界限内剥夺或者限定目标群体的全部或部分自由决定权。

(3)混合性工具 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主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它们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仍由私人主体做最终决策。

政策工具的作用。[内部资料] 答: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达到政策设计的理想状态。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

(1)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

(2)政策工具是完成政策执行的基础手段;

(3)政策工具是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

政策环境因素及其基本特征。[补充资料] 答:诸多的环境因素,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从总的方面看,其突出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多样性。任何一个政策(或政策系统)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都会对其施加影响。

第二,动态性。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一切变化都说明,任何一项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政府要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政策或调整已有的政策。

第三,交叉性。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交叉作用上。这种交叉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第四,突发性。环境因素的这种特征大量地表现在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上。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国际上的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局部地区不断发生的突发事件,都会对政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政策,既表现出它的刚性,又表现出它的弹性。

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影响和作用?[内部资料] 答:(1)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政策目标群体作为政策的被影响者,与政策过程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同时在实际社会操作中,政策目标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又与政策主体的身份有所重合,因此政策目标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换言之,政策的目标是对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进行调整,而政策目标群体的范围往往包含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它们的利益需求不同,这些不同的利益需求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和冲突撞击也就形成了相应的利益关系,各利益群体都会试图去影响政策的具体方案,使其有利于自身利益需求的实现。政策的制定过程充满了各利益群体之间的角逐,政策制定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均衡各利益关系的过程。

(2)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支持和顺从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政策执行的顺利与否和政策的有效性。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作为政策的受众,政策目标群体会对政策执行产生反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目标群体可以促进和监督对其有利的政策方案的执行;
另一方面,目标群体可以妨碍对其不利的政策方案的执行。当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群体发生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时,政策目标群体一般会采取对抗的形式对政策执行行为表示反抗,或者通过越级上访的形式向政策执行主体的上级机构表达对公共政策执行的不满。

政策评估研究演进的划分阶段。[内部资料] 答:美国学者埃根·古巴和伊芳娜·林肯划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第一代评估。这个阶段的标志是“测量”,认为“政策评估即实验室实验”。

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63年,是第二代评估。这个阶段的标志是“描述”。

第三阶段,从1963年到1975年,是第三代评估。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判断”。

第四阶段,1975年以后,是第四代评估。这个阶段是“回应的建构性评估”,其核心是“协商”。

政策效果与政策产出、政策影响的区别。[内部资料] 答:我们要注意把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政策产出区别开来,避免形成对政策效果的两种片面理解。

第一种片面理解,是将政策效果同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等同起来,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就是对某项公共政策在完成其预定目标方面所产生效果的一种客观的、系统的检测。

第二种片面理解,是将政策效果与政策产出混为一谈,将公共政策评价仅仅视为对政府行为的一种检测,忽略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

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内部资料] 答:首先,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知。

其次,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

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有哪些?[补充资料] 答:(1)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2)法律手段;
(3)经济手段——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4)思想引导手段;
(5)其他手段: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

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2016年1月试题] 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2017年6月试题] 答:(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包括进行政策宜传、加强政策认知、制订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准备和做好组织准备等活动环节。

(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包括政策实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和监督控制等活动环节。

(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包括政策执行效果评估追踪决策等活动环节。

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中影响政策制定与政策效果之间关系的因素。[内部资料] 答:(1)政策目标与标准。(2)政策资源。

(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

(4)执行机构的特性。

(5)经济与政治环境。

(6)执行人员的偏好。

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补充资料] 答:(1)抵触型:政策执行者采取多种手段拒绝执行政策,其招术大致有硬顶与软拖两种,后一种更为常见,其结果是政策执行落空。(2)僵化型: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搬,搞不清楚政策的实施范围和对象,因执行方法过于简单同样使政策不落实。(3)滞后型:政策执行者因观念、思想上的落伍,在一项政策执行中犹豫不决,从而使政策藩不到实处。(4)折扣型: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政策不到位”。(5)结构型:因政策执行机关与各部门之间,以及执行人员在分工合作中发生误会、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

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内部资料] 答: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决策体制建构较差。从转型期的具体实践来看,现代公共管理者对公共决策体制的建构能力有待提高,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通过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二,利益协调机制欠缺。多元利益的共存对政策主体调控利益关系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质疑。利益协调机制的欠缺则是政策主体利益关系调控能力不足的体现,多元利益直接作用于许多重大、复杂的公共问题上,将会对公共政策的质量形成威胁。

第三,政治沟通渠道受阻。政治沟通,既包括不同或相同部门间政府官员的内部沟通,也包括政府与公民间的外部沟通。政治沟通渠道的不顺畅,不仅造成政府内部的决策效率下降,行动受阻,也降低了政策系统输入端的民意提取质量。

第四,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政策主体往往都是理性经济人,在利益诱惑面前,政策主体所采取的行动往往背离最广大人民的公共利益,造成有限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这对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也是一大挑战。

政府失灵的类型有哪些?[补充资料] 答:(1)政府运行成本过高(队伍庞大);
(2)公共政策的失效(决策过程中,各种利益团体相互制约);
(3)内部性问题;
(4)政府组织的低效率(缺乏竞争力);
(5)权力寻租(利用权垄断,谋求不正当利益)。

政治法律环境的内容。[内部资料] 答:具体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既有的规范性法律政策体系,如宪法、基本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国家政策等。这些因素规定并保障了公共政策系统中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保证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协调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影响新政策的原则方向。

第二,涉及实际政治权力分配的国家政权制度,如整体制度、国家结构形式、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舆论控制制度、决策制度等。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主体的构成、民众参与决策的机会及深度,也会影响政府决策内容的偏好。

第三,国内政治形势及特定时期的政治人物。任何国家及政府在特定的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奋斗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补充资料] 答:(1)知识化与信息化。信息是公共政策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注重信息的作用。公共政策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知识与信息。如果没有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撑,就很难避免决策失误。

(2)民主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高涨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参与式公共政策体制的建立,公民作为重要的非官方政策主体,可以通过投票或代议制等积极形式,也可以通过罢工.示威.游行等消极形式,还可以通过参加利益团体等形式来影响公共政策,使得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大大加强。

(3)科学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强调创新,有创新性的政策就带有一定的风险。为了把政策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必须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4)高效化。由于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造就了扁平式的柔性组织结构,它纵向层级较少,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政策信息的传输和决策主体的快速反应。

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2009年1月试题] 答:(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执行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补充资料] 答: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失真现象。主要表现有;(1)象征性政策执行;
(2)附加性政策执行;
(3)选择性政策执行;
(4)替代性政策执行;
(5)观望性政策执行;
(6)照搬式政策执行。

专家政治指导派产生的条件。[内部资料] 答:专家政治指导派是基于如下事实和逻辑产生的:
(1)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中各个决策领域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旧知识范式已失去效力,越来越依赖新的知识范式。

(2)当代社会问题越来越需要专业政策分析人员通过提出或运用新的专门知识来解决。

(3)政策选择在技术上的复杂性,为高水平的专业政策分析家直接介入政府决策过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地位较高的专业政策分析人员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增强了他们对重要决策施加影响的能力。

(5)政治家对专业政策分析家的依赖性不断增长,本身就削弱了政治家原有的决策权力,政府决策权事实上已经开始从政治家向政策分析家转移与分散。

追踪决策的特点。[补充资料] 答:(1)回溯分析。一般决策是在分析当时条件与预测未来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选优。而追踪决策的分析过程,首先是从回溯分析开始,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的环节和原因,使追踪决策建立在现实的正确的基础之上。

(2)非零起点。一般决策是以零为起点的。追踪决策则不然,它所面临的对象和条件已经不是处于初始状态,而是经过人们按照既定方案,对其施加了一定时期的改造.干扰和影响。因而,追踪决策极为重要的一个特征,即是非零起点。

(3)双重优化。一般决策的优选是从几个并列的方案中一次选优即可。然而,追踪决策的方案选优,必须具有双重优化的特点。第一,要优化原有的决策方案。第二,是在诸多的方案中进一步选优。

(4)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在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追踪决策的影响更为强烈。因为,追踪决策是在已经实施而又要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改变原有决策时,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变化。所以,当改变原决策,进行追踪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决策对象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各种利害关系。

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基本观点。[内部资料] 答:由下而上研究途径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有效的政策执行和多种因素有关。换句话说,政策执行能否有效完全要看在执行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因素涉入其中。

第二,政策执行不是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他必须与下属机关达成执行政策的共识,因为下级有可能自行选择可行的方式,以实现政策目标。

第三,有效的政策执行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行为和产出,而不是政策制定者的意图。

第四,有效的政策执行是多元行动者的复杂互动结果,而不是单一机构贯彻政策目标的行动结果。因此,必须充分掌握多元行动者之间的互动。

第五,有效的政策执行必然涉及妥协、交易和联盟,因此互惠性比监督性功能更为重要。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