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文化小康路上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任何时候,文化都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桃源县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文化历史、独特的文化资源,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充分的文化自觉、强烈的文化担当,大力实施“人文桃源”建设战略,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名城一体化发展,文化强县之路呈现出勃勃生机。
立足转型发展,做强文化项目。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精准实施文化项目建设,就能发挥文化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引擎的作用。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们按照“提振城市神韵、彰显城市特色、延续文化精神、发展文化民生”的总体原则,统筹推进“世外桃源”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园和浔阳文化产业园项目,重点实施桃源老街、湘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浔阳古寺、漳江书院、沅水文化风光带、文化体育中心、革命老区遗址、历史名人故居等一大批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着力将县城创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县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随着这些重点文化项目的相继开工和落成,城市的文化品位、承载能力、綜合实力、竞争优势得到大力提升,文化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立足产业融合,做大文化价值。坚持文化、旅游、三产融合发展,突出文化之魂,放大文化效应。以桃源县委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养生福地、心灵故乡”的定位,重点打好隐逸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五张牌”,形成了以百里沅江风光带为核心、北部生态花园为补充、黔张常高铁、常吉、常张高速沿线景点为延伸的“一带一园两线”全域全景旅游新格局。2017年,游客接待量增长1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积极推动以电视台、电影院、剧院为代表的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整合全县民间演艺团体,引入市场机制,开展产业合作,形成了以“桃源工”、广电播音主持学校、瑞源国际影城、梨园百利剧场为龙头,九溪民间演艺集团和关联产业为补充的大文化消费产业格局,从业者上万人,年产值达10亿元。
立足活动开展,做实文化引领。持续深入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系列文化创建活动,切实发挥以文化人作用。近年来,我们以“美丽桃源·道德先行”主题创建为总揽,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抓手,精心组织开展“十个十佳”典型人物、“最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推介和“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最美基层干部唐述林”“司令村官李元成”“全国身边好人谢元恒”“全国美德少年陈义祥”等一批道德典型,树立了价值标杆;精心组织开展全县“百龙大赛”“龙舟赛”“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全民运动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九溪农民艺术节、茶庵铺茶文化节、夷望溪龙舟节等文化活动形成品牌,这些活动群众参与广泛,既引领了正向潮流,也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立足优势资源,做活文化传播。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名片。近年来,我们立足桃源独特的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化传播工程,先后编印《桃源地方名录》,收录全县40个乡镇800多个村的地名来历和民间传说,出版《仙境余韵》,收录全县民俗文化遗存100多个,涵盖近20个门类,推出《桃源戏剧集成》,收集整理近百部全县历代优秀戏剧剧目,字数达到一千万字。与湖南文理学院合作成立民间文化研究院,深层挖掘“桃源工”文化内涵,组织编演《桃源工》大型剧目,冲刺国家和省级“五个一”工程奖项。支持引导文学艺术事业做大做强,形成影响,先后获得“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新钢笔画之乡”“湖南省书画之乡”等文化称号,书法、美术、楹联、诗词等文学艺术类作品频频获得国家级大奖,桃源地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