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团志愿书 > 内容

农村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26:09     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农村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研究,选取重庆市巴南区农村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工作实践,挖掘在认同培育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逐步优化认同形式,丰富认同形态,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研究提供经验总结。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农村文化;认同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重视提升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键在于获得群众认同。近年来,重庆市巴南区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研究,积极创建吹打、山歌、歌舞、舞龙等文化品牌,通过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坚定农民群众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农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法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与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分析
  1.1 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核心价值观
  农村文化在广义上是指特定地域内人民群众从事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地方习俗、道德情操、非物质文化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说到底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加强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必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给予高度重视。
  1.2 农村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先进导向,农村地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能够促使人民群众接受新的意思形态,实现人民群众价值理念的强化。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和行为文化资源,只有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才能实现主旋律和多样性的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2 巴南区农村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
  2.1 巴南区主要农村文化资源介绍
  2.1.1 接龙民间吹打
  接龙民间吹打是巴渝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艺术。有丫溪调、下河调、青山调、昆词、教仪调、将军锣鼓和伴舞锣鼓7大乐种、983首乐曲、260多个乐班、近2000名乐手。1991年,接龙镇被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吹打乐之乡”,1999年接龙民间吹打又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2006年接龙民间吹打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接龙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1.2 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是巴南区木洞镇及周边地区人们所传唱的一种古老民歌,品种繁多,曲调丰富,具有历史悠久、歌手众多、演唱活动频繁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1999年被命名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木洞镇于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木洞山歌参加国家、省市级展演10多场,获得优异成绩。
  2.1.3 姜家舞龙习俗
  姜家舞龙习俗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產项目,流传于巴南区姜家镇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悠久,是先民巴人龙蛇图腾崇拜的遗存,世世代代融入在当地民众的岁时节令、生产生活、人生礼仪和宗教信仰等多种民俗活动之中。现有火龙、柑子龙、黄荆龙(水龙)等近20个品种,其中以火龙最有代表性。姜家舞龙习俗活动内容丰富、涵盖层面广泛、参与人员众多、表现形式简朴、图腾崇拜内涵丰厚,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2.2 巴南区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木洞山歌、接龙吹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市级“非遗”名录11项,区级名录5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26人,区级传承人46人,木洞镇、接龙镇、花溪街道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已达7个。二是加大特色文化进校园传承力度,编印《接龙吹打》、《木洞山歌》等3套特色文化教材1.2万册,在全区93所中小学校进行普及传承。三是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建设,搭建新型文创发展载体,培育巴南茶叶、鱼洞乱针绣、巴渝传统木雕等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年产值达千万元。
  3 农村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认同意识薄弱,缺乏主动性
  农民群众关心国家时事大事,国家、民族认同感较强,这些都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创造了良好条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农民群众头脑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环境。然而通过现实状况调查我们发现,农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着对认同意义和认同目的的认识含糊不清,认同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农民群众把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等同于能否挣钱相结合起来,他们眼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往往蕴含着经济利益。
  3.2 认同方式简单,相对滞后
  一是社会参与度相对较低。农村传统文化大多数都是靠口手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后继乏人是其面临的最实际的状况,随着环境的改变,很多手艺人逐渐失去了市场从而另谋出路,而年轻人接受不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惨淡的经济状况对其望而却步。以木洞山歌为例,木洞山歌在2006年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能唱部分木洞山歌的歌手都散落民间,木洞山歌国家级传承人只剩喻良华等2人,市级传承人6人,接龙吹打传承人也屈指可数。二是缺乏有效的现代传播手段。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依靠以纸质媒介、现场展示、走近校园等传统方式,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十分欠缺,这就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挂在墙上,无法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近农民群众的生活中,让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

《农村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农村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