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语文学案 > 内容

最新精选三篇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1-11-02 11:02:17     阅读:

高中语文可以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编写教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下是无忧文档网小编和大家分享最新精选三篇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相关参考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教案1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
 
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放映背景音乐)
 
导语 :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抓住关键,整体把握
 
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 还写了母亲。
 
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 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一部分 我与地坛
 
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2、问: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
 
3、问:总是到地坛去。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作者到那里去是为了逃避,像个遇到伤害的鸵鸟一样想把自己藏起来。
 
4、问:那么地坛的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眷恋?
 
5、问:哪些地方体现了地坛这一景物特点的?
 
明确:第2、3、5自然段。
 
6、听录音朗诵。考虑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的
 
同学找出写荒芜的句子。并简要分析此处作者的语言。
 
剥蚀了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散落了玉砌雕栏
 
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幻灯片展示)
 
同学找出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老柏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
 
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幻灯片展示)
 
7、这些景物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启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即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8、这个启示使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样的变化?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决定面对所遭遇的苦难打击,不再逃避、颓废和自伤,就是他决定活下来了。
 
9、听这一段景物描写的录音,思考此段描写对作者思考怎样活的问题有何作用?
 
石门中的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
 
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
 
苍黑的古柏没日没夜地镇静地站在那儿
 
草木和泥土的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气味
 
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幻灯片)
 
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
 
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给作者思考怎样活提供了一种氛围和启示。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她让我在那里找回生存的勇气和决心。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的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总是要跑到地坛去。在我狂妄时,地坛在无言的等待我,在我痛苦自伤时,地坛在宽容地接纳了我,并毫无怨言的让我在那里思考了15年。
 
(过渡)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谁? 我们的母亲
 
第二部分 我与母亲
 
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那么就有几个问题要问同学们: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3、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这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划出回答前三个问题的关键语句。)
 
答:(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
 
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4)(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是怎样活的一把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去爱自己的儿女,去爱这个世界。
 
5、问:作者知道这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 他还有机会向母亲回报吗?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
 
没有,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其中蕴涵着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更有着对母亲无尽的歉疚和抱憾终生的痛悔,,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
 
6、清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的,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过世后融入地坛,母亲是现在的地坛。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我们的母亲,不断包容、理解、支持着作者。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
 
三、吸收迁移
 
1、阅读《我与地坛》其他部分,体味作者语言风格,填空。
 
(1)要是以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 ( )
 
A 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
 
B 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
 
C 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
 
D 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2) 以心绪对应四季?( )
 
A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现 A的残忍与渴望;
 
B 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
 
C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
 
D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不发出的信;
 
(3)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 )
 
A 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
 
B 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
 
C 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
 
D 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4)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 )
 
A是一首短歌或诗,
 
B 是一群雕塑,
 
C 就是一幅画,
 
D 是一部长篇小说。
 
2、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都有家庭,你的父母是如何以他们深沉情感面对你的呢,而你又感到了其中的几成呢?(根据预习,自由发言,可配乐)
 
总结:让我们正视生命的客观存在,从容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爱我们的母亲,珍爱我们的拥有,像地坛和母亲那样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宽容广博的胸襟,坚强坚忍的耐力,毫不怨天尤人的心态。
 
四、巩固探究
 
作业 :
 
1、抄写第三部分这段文字,并在以后的写作中仿写。
 
2、总结地坛与母亲的异同,并从传统文化中探究地――母之间联系的根源。
 
3、推荐阅读史铁生另外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加深学生对母亲的理解。
 
五、板书
 
高中语文教案2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
 
一、课文补注
 
李密上《陈情表》后的经历及后人: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臬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钱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州辟别驾,举秀才,未行而终。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中华书局出版)
 
二、课文赏析
 
感天动地赤子情
 
——《陈情表》分析
 
魏家俊
 
《陈情表》这篇文章一点都不讲究构思,作者把自己的困苦处境不厌其烦地从幼年的生活经历说起,而把要说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这句请求的话,放到文章的最后,完全是平铺直叙。但是,这里却表现出作者写作时颇费思忖。他需要在这篇上奏给新王朝的皇帝的表文中,委婉地推辞皇帝的征聘,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忠和孝的关系;二是情和理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求站得住脚。
 
首先看忠和孝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语,叫“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来说,这句话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要用对祖母的孝,来掩饰对已经被晋王朝灭亡了的蜀国的“忠”和不能去为这个被视为篡夺了正统王位的晋王朝尽“忠”,所以,作者就要把自己需要尽孝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不能引起新王朝的皇帝的反感。因此,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理由: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自己尽孝就是无可置疑的了。这样,从第一段的“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到第二段里的“刘病日笃”,再到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和第四段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主线分明,一气贯穿,而且经过这样的反复强调,也让人觉得情真意切,容易赢得皇帝的同情。
 
其次,是情和理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说理不是主要的内容,因为只有把感情表达得充分了,才能让皇帝由情的感动而产生对理的接受。而文章里要说的“理”,无非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由于有了前面对祖母年老体弱的描述,使人已经对作者的困境有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这里的“理”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接受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为以情说理、融理于情、情动理明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十分成功的样本。
 
(选自《名作欣赏》XX.8)
 
三、诗文荐读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待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如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幼而孤,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阅读提示:本文作者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以及父亲为官处世,正直忠厚、表里如一的态度,并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为官做宰能坚持操守,不苟合于世,完全有赖于父亲的遗训和母亲的教诲。文章不事藻饰,感情真挚缠绵、催人泪下。
 
四、鉴赏方略
 
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九:话剧与戏曲
 
话剧在欧美各国统称为戏剧,传入我国后,为了同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戏曲进行区别,特称之为话剧,话剧是说话的艺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和我国传统戏曲有异也有同。
 
首先,从它们的发展来看,两者既相似,又有着不同,西方戏剧的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伟大的希腊人民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戏剧艺术,并且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诗人和戏剧理论家,它同样也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劳动,和古老的宗教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它的发端要比中国戏曲晚一些,但它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古希腊戏剧的形成和成熟却要比中国古老的戏曲早约16XX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一步步在综合其他艺术的特点上逐步提高和完善的,它的成熟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提倡、文学作家的参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西方戏剧诞生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这为它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结构上,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大同小异,西方戏剧一般分幕,幕中有场,中国戏曲则分为“折”和“出”。话剧有过场,戏曲有楔子,基本过程都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不过,西方戏剧较中国戏曲简洁明了,一般没有前面的敷演剧情,而是直接入戏。
 
话剧艺术的表演重在说话和动作,以写实为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布景的使用力求逼真,道具也必须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生活,演员在表演时,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无论是刻画人物,展示剧情,还是表达主题,都要靠剧中人说话来完成。所以,话剧的语言更接近于生活,而中国戏曲对于布景的设置则不作更具体的要求,常常是一桌一椅,至于各种效果的演示,则全靠演员的虚拟动作来进行。程砚秋先生曾在闷热的夏日演出《六月雪》,朔风起时,则全身颤抖,而脸上却不见一粒汗珠。至于人物性格的完成,主题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唱词加动作,包括虚拟、夸张的脸谱、服装来体现。例如屋子的设置,话剧则要在舞台上用布景做成屋子的形状,摆上床、桌、椅等实景,而中国戏曲舞台上则空无一物,开门、关门、躺、卧、吃、睡等都是用虚拟动作来体现。但是,话剧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戏曲共同发展,自然也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话剧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虚拟动作,来增强对人物的刻画,中国戏曲也吸收其布景的艺术,增强了直观性。话剧也引入了唱词,用歌唱的形式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关汉卿》中的“双飞蝶”。戏曲艺术也吸收其说话艺术,对道白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更接近于生活,尤其是现代戏,则不再使标志性的化妆和脸谱、固定的服装来夸张人物的性格,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
 
总之,随着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两者将会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加强融合,为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进行共同的努力。
 
高中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
 
(说明: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点。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生互动。
 
(说明: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筛选文中各种信息,掌握筛选信息的一些技能。)
 
媒体设计
 
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思路
 
一、由题目导入课文
 
先简介导言(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文文体有一个了解,直接醒目),再请学生介绍达尔文、进化论,教师补充,运用多媒体展示《物种起源》一书及作者的照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1、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本文的思路图,分组交流。
 
(说明: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学生说出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着文章的旨趣,标示着文章的思路,显示着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①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提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标示主要事理的语句。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②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这个过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内容。③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人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人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说明:筛选关键句,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难。但如何筛选得正确、准确,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教师可以先试着让学生总结规律,然后一定要给学生讲明白。可用幻灯片显示出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
 
明确:第1段,从“远航”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时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印出来”避免使别人“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很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逊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说明:从对文字表层意义的阐明深入到对文字深层含义的探究,从了解伟大科学家的基本观点、理论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这不仅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与作者。)
 
三、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2、请同学们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的观点是否适合于人类社会,它与“关怀底层”是否矛盾? (王岱)

《最新精选三篇高中语文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最新精选三篇高中语文教案范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