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会创新工作的思考文章六篇合集]什么是公会
关于工会创新工作的思考文章六篇 关于工会创新工作的思考文章六篇, 【篇一】 “互联网+”属于信息时代的产物,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全面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等活动当中,同时也为工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工会工作是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它是工会与生俱来的职责,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职工的利益而开展的。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项技术迅猛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催生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对职工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工会组织需要意识到当今社会的变化,主动适应并接受“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充分运用网络工具更快捷迅速地为职工群众服务,从而与职工群众更好地进行“指尖交流”,而怎样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资源,为广大职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使工会工作得到更好创新和发展,值得工会干部作出更为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国务院在**年7月1日发布相关指导意见,针对“互联网+”的含义作出了说明。“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和基础,将互联网的思维深度融合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中,从而不断促进应用技术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推动经济形态发生演变、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并提升经济实体的生命力。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在传统行业中融合互联网来创造全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传统行业”并不是对两者进行简单的相加,“互联网+”属于依据相应通讯协议所构成的一种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查询、资源共享以及娱乐购物等。目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互联网+”的新时代,这也就意味着新型经济形态的进步与发展,应该更好地发挥出“互联网+”对于生产要素分配方面的重要作用,使研究成果更为全面地深入到经济发展的每个领域当中。对“互联网+”时代所具备的特点进行总结,主要是:第一,移动应用成为了主力军;
第二,网民分享所占据的比例较大,大部分网友对于“互联网+”资源的共享持赞同态度;
第三,各新兴媒体高速发展,微博、微信等客户端成为广大网络用户最为推崇的应用软件;
第四,“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逐渐加深;
第五,大数据、云计算等有效推动了数据计算、管理以及存储的水平,各种新型技术得到有效整合,给人们提供了更大便利。
二、“互联网+工会”目前遇到的问题 (一)“互联网+工会”观念的错误 很多工会组织认为,“互联网+工会”就是把当前工会的工作从办公室、服务站直接搬到网络上去,将“互联网+工会”等同于“工会+互联网”。其实,这种理解还没有真正达到“互联网+”的高度。在某些地方,基层工会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整体规划,工会对拥抱“互联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有工会看到“互联网+”未来会给工会带来的巨大活力,才能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的前景,才能为“互联网+”创造新的环境。
(二)没有完全掌握“互联网+”为工会服务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应该基于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目前,即使很多工会组织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但主要是发布新闻信息、通知公告,其他方面的内容则较少。有的微博、微信、网站缺少与职工用户的互动,信息传播较为单一。一些工会的微信等主要使用文本、辅以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界面很少甚至没有,无法把多媒体的魅力给表现出来。一些工会的微信的更新频率较慢,推送不规则、不及时。
(三)工会工作尚未实现线上线下的完整互动 目前,大部分地方的工会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线上推行的大多是“互不联通、单打独斗”,对“数字工会”“智能工会”等信息管理平台依然没有推广上线,还没有体现出“工会大数据”应有的价值。各级工会组织不仅要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模式的宣传手段,把握好这个机遇,把工会的有效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线上线下两不误,同时对线下的基础服务工作也要加强,为了让职工有更多获得感,必须延伸好工会服务职工的“手臂”和“触角”。
三、“互联网+”环境下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互联网+工会”的正确认识 “互联网+”的意义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有了表述,“互联网+”带来组织变革,推动技术进步,提升了效率,深入整合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和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提高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具有更广泛的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互联网+”在工会领域的应用,是为工会工作增添信息翅膀,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信息和数据管理,建立“互联网+工会”新的工作管理模式。
(二)把握“互联网+工会”的基本特征 纵横联络广泛的通信信息操作平台,是“互联网+”的基本特点之一。借助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平台,工会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倾听工会会员声音,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通过筛选判断,制定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措施,使之上下贯通、高效运行。积极行动,以快制慢,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是“互联网+”的另外一个基本特点。这是工会拥抱“互联网+”最重要的一点。在当前“互联网+”作用下,传统信息工作“等、靠、要”的思想已经跟不上“互联网+”传播的节奏了,要想做好线上线下“娘家人”的角色,工会必须主动探索职工真正想看到的和喜欢看的内容,倾听职工的真实声音,并记录职工的真实情况。如,湖南省常德市总工会利用“互联网+”启动了2018年“工人阶级宣传月”寻找最美劳模活动,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记芳华专栏”,通过镜头记录身边女职工的一天,反映常德市女职工的勤劳、善良、努力和坚守,点赞女职工们为家庭和社会付出的辛勤劳动,在平凡的生活中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用户参与、用户主导、实现个性化的定制体验是“互联网+”的第三个基本特点。“互联网+工会”要想开展定制化服务,同样需要以职工群众为平台用户,比如,可以开发移动数字平台,通过整合和分析后台数据,统计出职工的学历、专业、技能特长、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将一些适合年轻人的活动信息推送给这个年龄段的职工,再将信息反馈给工会主席。有了这个服务平台,服务就更快更精准更方便,通过手机就能和基层工会及会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互联网+”形势下,工会为了实现工作管理模式、服务职工模式的转型升级,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要突出工会与职工的互动,将工会工作与“互联网+”高度融合起来。
(三)“互联网+”应该专注于工会职能的履行 中国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互联网+工会”要围绕工会职能的履行进行谋划,以发挥工会作用、实现工会职能为核心。要及时选取、应用有利于工会发挥作用的功能和内容,及時摒弃、动态化消除不利于工会作用发挥的落后方式。时刻围绕工会工作,让工会的声音、维权措施通过“互联网+工会”渗透到工会工作的各个层级、各个角落。凡是职工所盼、工会所能、党政所需的都加到工会工作中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改变工会运行方式。凡是能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也都可以加到工会工作中来。如,利用“互联网+”,第一,建立“掌上工会”,开通职工网上入会申请渠道,打通职工入会的“最后一公里”,为职工入会提供便捷服务;
第二,建立职工服务中心,反馈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为职工解难;
第三,建立“职工技能加油站”,开展网上技能培训、网上普法等;
第四,建立劳模管理系统,讲好工会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第五,建立实名困难职工帮扶系统,多渠道帮助困难职工。这些将促进传统工会工作的创新,更好地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职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普惠制的服务项目。
(四)促进工会工作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互联网+”不能取代坚实有效的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因为它只是工会工作方式的一种创新。如何开创“互联网+”时代工会工作新局面,需要对线下工作方法及工作模式进行改造,转化为完整的线上线下工作链条,并建立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知道职工需要,线下提供精准帮扶,线上开展技能学习,线下组织技能竞赛”,从而推进工会工作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
【篇二】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工会要做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做好职工思想引领;
毫不动摇地坚持融入中心,引导职工建功立业;
毫不动摇地坚持依法治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路线,探索工会网络建设,让工会工作做到企业欢迎、职工受益、社会认同。
当前,全国各级工会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准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创新点和平衡点。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南瑞集团工会探索新时代工会工作的有效模式,毫不动摇地做到“四个坚持”,让工会干部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工会工作做到企业欢迎、职工受益、社会认同。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做好职工思想引领。工人阶级是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瑞集团党委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投入必要资源、赋予更多权利,将发展所需、职工所急、工会所能的事项交给工会。集团工会自觉接受党委领导,做到重要事项向党组织汇报。近两年,集团党委专题研究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工会主席双述职等做法与经验,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举办“书香南瑞”系列读书活动,引导职工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奋进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毫不动摇地坚持融入中心,引导职工建功立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印发,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南瑞集团工会从企业、班组和职工3个层面发力,激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在企业层面,建立工会“牵头抓、抓通用”、专业部门“对口抓、抓专业”的劳动竞赛双轮驱动模式,打造全员竞赛平台;
在班组层面,从比贡献、比技能、比创新、比协作、比规范、树形象、树品牌等7个方面实施“五比两树”班组建功、建家工程;
在职工层面,注重挖掘各种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优秀成果,开展“身边的榜样”“团队的荣光”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发展壮大“南瑞劳模”“南瑞工匠”队伍。通过一系列活动,实现了在企业中心工作的主战场看到工会的身影、听到工会的声音、感受到工会的作用。
毫不动摇地坚持依法治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将工会组织打造成为值得信赖的“党群之桥”“企业之友”“职工之家”,也是开展好工会工作的基础。南瑞集团工会坚持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办事,规范开展工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工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连续3年举办“工会主席双述职”活动,让工会工作接受职工的检验,使广大工会干部工作有激情、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引导职工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分类、精准地服务职工,做好职工服务“六个全覆盖”,即面向全体会员在重大节日和会员生日开展普惠制慰问全覆盖;
面向全体女职工开展特殊权益保护全覆盖;
面向长期出差、长期驻外职工开展专项慰问全覆盖;
面向生活困难职工开展慰问帮扶全覆盖;
面向工作环境艰苦和重点项目现场职工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全覆盖;
面向即将到龄退休职工开展荣休活动全覆盖,解决好职工的身边事、烦心事、急难事。
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路线,探索工会网络建设。对于企业工会而言,就是要把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的使命和新的任务,工会干部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联系服务职工群众,多与职工交心交友,多为职工解惑解难,以自己多跑腿换取职工少跑路、以自己多辛苦换取职工少忧苦,努力成为职工需求的第一发现人、困难的第一援助人、矛盾的第一协调人。南瑞集团主动适应新时代职工队伍在思想观念、沟通手段、工作方式等方面的新变化、新特点,摸准职工真实的想法、抓住职工关注的焦点、解决职工实际的困难,积极探索“互联网+工会”新模式,研发上线“我的南瑞”APP,在入会管理、厂务公开、教育培训、群众创新、文化活动、诉求服务等6个方面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管理,让工会工作响应更及时、手段更有效、内容更丰富。
【篇三】 为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年,自治区总工会保障工作部组成调研组,对困难职工群体工作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古自治区困难职工群体主要包括工会帮扶救助工作所覆盖的低保户(即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经政府救助后仍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低保边缘户(即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150%以内(含),但由于患病、子女上学、残疾、单亲及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和意外致困户(即因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遭受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生活困难,且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3倍以内(含)的职工家庭)三类职工家庭。截至**年11月,全区在档困难职工有8.31万户,涉及人口22.99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总数的0.92%,其中困难农牧民工8554户,涉及人口12.43万人。
困难职工群体致困原因分析 困难职工群体技能素质偏低。调查显示,技术单一,思想观念陈旧,个人综合素质偏低是困难职工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许多困难职工及家庭成员因学历低、就业技能不足,只能从事一些准入门槛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工作。当前,随着日益发展的技术进步和激烈的 市场竞争,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不断向管理、技术等关键岗位倾斜,从而使处于临时性、辅助性岗位的困难职工群体在初次分配环节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工资收入和增长速度远低于其他职工平均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不适应工资分配机制,越来越缺少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机会,无法选择更优越的工资待遇,尤其当企业经营困难或转型发展时,其现有的就业岗位和工资收入难以得到保障。同时,还有一少部分中青年困难职工,由于缺乏良好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规划,缺乏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安于现状,生活陷入困难境地。
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近年来,虽然经过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努力,全区社会保险覆盖面在逐步扩大,但与全覆盖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和盲点,全区困难职工中无医保的占24.64%,涉及2.04万人,这些困难职工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雇工、灵活就业人员、农牧民工等群体。一方面,由于一些中小企业逃避缴费责任,造成职工无法参保;
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制度与人员流动现状不相适应,造成一部分困难职工参保意愿不强,断保、退保、漏保现象在困难职工群体中较为普遍。同时,现行低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只考虑家庭收入状况,而不衡量困难职工家庭的实际支出状况,使许多支出型困难职工家庭被排除在低保保障范围之外。此外,一些基层工会干部对社会保障有关政策掌握不够具体,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没有充分利用好国家关于职工社会保障的相应政策和其他社会救助资源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
困难职工群体医疗、子女教育负担重。调查表明,患重特大疾病或长期患病是困难职工家庭致困的重要原因,子女就学等费用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困难程度。据统计,全区困难职工家庭中有35.62%是因病致困,在这些家庭中,有67.8%被疾病困扰在2年以上,有64.6%的家庭年度累计支出医药费在5万元以上。近年来,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高发,病程长、花费高,往往需要昂贵而持久的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不但严重影响患病职工的身心健康,也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压力。有的困难职工因患先天性疾病或身体残疾,每年都需固定的医疗治疗,有的困难职工需要日常药物维持治疗和不定期住院治疗,经常购买和服用大量的自费药品,无法通过正常的医疗保险给予报销。加上学费上涨,子女教育成本增加,给困难职工家庭进一步增添了经济负担。调查显示,在困难职工中,有12.69%的困难职工家庭因供养子女上学致困,许多困难职工通过透支体力、精力来筹集孩子的学费。
经济下行进一步加剧困难程度。当前,随着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逐渐加大,企业出现了停产、半停产现象,给职工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自身难以克服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部分企业的职工工资收入无法保障、社保无法保障,职工失业、转岗和就业不充分的现象显著增加,导致困难职工数量增加、困难程度加剧。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钢铁、煤炭、水泥、化工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要分流安置一些职工转岗或进入其他行业重新就业,进一步挤占了部分就业岗位,这对于缺少就业优势的困难职工来说,无疑又增加了就业难度。
解困脱困对策建议 推动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全体职工享有充分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劳动经济权益,确保职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困难职工问题,各级工会组织要全力构建以精准帮扶为主体功能,政策帮扶、制度保障和普惠性服务相结合的服务职工体系,使广大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建立更密更牢的民生保障安全网。一是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议自治区各级政府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步伐,采取政府补贴、降低费率、困难企业缓缴等措施,着力解决企业负担过重、困难职工无力缴费、低收入职工不愿缴费、农牧民工保险接续难等问题,提高保障待遇水平,使社保制度能覆盖和保障困难职工群体。探索建立覆盖职工、城乡居民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和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和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对象范围和救助水平,针对经救助后仍有特殊困难的职工家庭,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医疗、教育、住房等临时困难。要发挥工会组织精准帮扶功能,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国家社会保障系统的有效衔接,推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
二是大力促进就业增收。各级政府要研究和制定更加积极的促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要构建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多方联动的促就业工作格局,发动社会组织参与就业创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建议将工会系统就业服务工作列入政府就业工作计划,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困难职工及其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要深化调整收入分配制度,认真落实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实现困难职工收入的“开源”。同时,要加大对职工劳动经济权益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企业依法用工和最低工资制度的规范执行,保障职工合法的劳动经济权益,密切关注影响职工生活的物价、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解决职工社会保障后顾之忧,在支出上“节流”。建议成立由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工会、企业、职工、社会机构代表等共同参与的自治区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及时了解掌握并定期通报社会保险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发现和推动解决焦点难点问题。
三是加大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帮扶和保障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城市困难职工帮扶解困纳入脱贫攻坚战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部署、统一调配资源、统一指挥考核,统筹建立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和权益保障规划,落实精准要求,确保2020年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健全完善社会化帮扶服务格局。一是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主导建立政府有关部门与工会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不断拓宽协调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渠道。通过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平台、日常对话机制等,定期联系、沟通和协调解决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相关问题,在社会层面优化帮扶资源配置。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协同做好“互联网+服务职工”工作,打破信息孤岛,建立共享机制,更方便、快捷、高效地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
二是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赋予工会组织更有效的资源手段,在困难职工帮扶(服务)中心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困难职工帮扶引导资金预算,实现与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按1:1配套,支持工会推进和完善维权、帮扶、服务三位一体的职工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进程。
三是各级工会要不断提高源头参与、过程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在涉及职工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修订以及劳动经济权益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工会能够代表职工有效发声,保障职工群体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等重大改革举措中,工会要积极参与和推动贯彻落实。
不断提升困难职工队伍技能素质。一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坚持面向市场,突出质量和效益,不断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培训模式和方法,根据企业和行业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结合职工职业发展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以劳动竞赛引领技术创新,激发职工创新能力。各级工会要主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继续落实《**古自治区劳动竞赛奖励办法》,广泛开展多领域、分层次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全员创新实践活动,健全选拔、评判、考核、奖励等制度,提高活动的全员参与率,引导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提升技能素质,激励和引导职工岗位成才。
三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职工文化阵地、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职工职业培训基地等阵地和资源,积极协调企业行政有关部门,加强对一线职工、农牧民工、困难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素质,不断适应企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切实加大工会帮扶救助工作力度。一是务实高效地做好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各级工会要以困难职工帮扶(服务)中心为载体,建立“一条龙”服务职工工作模式,高效快捷地为广大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提供帮扶服务。要进一步明确工会帮扶工作的“精准目标”,强化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立足职工需求,找准“穷根”,一户一策“对症下药”,开发一批覆盖面宽、成效明显、经得起推敲和跟踪的帮扶项目,最大限度放大现有专项帮扶资金的使用效果,实打实地开展帮扶工作,确保帮扶一户解困脱困一户。
二是不断丰富送温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传递党政关怀。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日常化、制度化的送温暖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根据职工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实际,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适当安排经费组织职工群众参加社会文化活动,享受精神温暖,解决压力。
三是借势借力推动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各级工会要深入调查研究,贴近职工群众,随时掌握涉及职工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掌握职工队伍特别是困难职工群体的生产、生活动态,有理有据地表达和维护职工诉求,充分运用不断优化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环境,推动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确保每个困难职工家庭都有单位帮扶,都有解困脱困责任人,坚持一帮到底,不达目标不脱钩。要积极主动地精准对接公益组织、公益基金等各类资源,探索和建立劳务互助、经济互助和专项互助等职工互助互济工作模式,增强困难职工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职工生产生活保障水平。要动员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和送温暖活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化救助大格局,让推动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力量更充足,效果更明显。
【篇四】 近年来,各级工会持续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按照“工会搭台、职工唱戏”的工作思路,把创新工作室作为激发职工活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来抓,为发挥职工聪明才智搭建了舞台,满足了企业发展和职工成才的需求,实现了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最大结合。创新工作室不仅受到一线职工的欢迎,也为基层及时有效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瓶颈问题拓宽了渠道。
一、坚持“两个明确”,统一创建思想 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是打造高素质职工技能人才、提升职工自主创新力、着力于内部挖潜的重要举措,对企业安全生产和科学管理起着强力推进作用。
(一)要明确创建意义。一方面,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职工创新工作室”造就了一支技艺精湛、爱岗敬业、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工会组织围绕生产发展,动员职工投身生产建设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是企业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创新工作室的目标是推广、普及先进创新理念、技术生产方法,解决现场难题。第三,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现职工自身价值和发展的客观需求。创新工作室体现了职工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突出“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的理念。工会需明确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是实现科学发展与保障职工权益统一的客观需求,既是创建活动的落脚点,也是工会组织对职工合法权益的最好维护,这样才能在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使职工自身价值也得以实现和发展。
(二)要明确创建理念。工会要对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坚持过程管理,确立创建工作的三个理念。一是以现场为导向。要以解决现场实际为突破口,既有“高大亮”的大项目,也有“小而实”的小革新;
既有技术创新,也有管理和机制创新,一切以实用为原则。二是以团队建设为核心。工会从培养创新队伍、建立创新制度、营造创新文化等方面开展工作,逐步扩大创新团队,开展跨班组、跨专业组合的团体合作。三是以创新成效为重点。职工是创新主体,工会用参与广度、力度、效果衡量创建成效。当一些职工有创新的想法和初步的试验时,工会要全力支持,给予帮助,宽容失败,鼓励职工不断实践。
二、转变创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一)强调五个转化,激发职工内在动力。“五个转化”即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化,从专家创新向专家与职工结合创新转化,从分散创新向协同创新转化,从班组创新向专业融合转化,从纵向创新向纵横全方位创新转化。建立激励政策,将创新创效作为对职工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对有重大贡献的职工给予重奖。让职工创新意向受到尊重、举措得到支持、成果得到肯定,带动更多职工参与创新活动。
(二)突出四个特性,打造创新团队。工会要突出“关键性、整合性、引领性和广泛性”四性。关键性是指解决班组、岗位发展的重点、难点或有带动性的项目;
整合性是指创新依托各级行政技术、管理、实验、生产、质量等多种资源集成创新系统,提高创新协同效应;
引领性是指以技师、技术骨干为核心,在项目推进中发挥引领作用,使“职工创新工作室”成为培养和聚焦优秀人才的高地;
广泛性是指以职工为创新主体,既需要科技人员提升理论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也需要一线职工参与,提高职工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创造和谐环境。工会要以经济技术创新为主线,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个关系是经济技术创新与创新工作室的关系。“职工创新工作室”是深化经济技术创新的载体,是时代的产物,是创新工作的重要亮点。第二个关系是行政部门与工会的关系。工会与行政部门领导要及时沟通、共同研究,行政部门才对工会的这种“共赢”的举措大力支持,这样的有机整合,建立起工会、行政“双协调”的方法,同时激发了职工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第三个关系是科技创新与其他管理创新的关系。创新工作室创建要以技术项目为主,也要注重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企业综合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配套、协调发展,技术创新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创新机制,突出创新成效 工会要通过对“职工创新工作室”组织创建、引导服务、检查考核,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体制与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唱响“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品牌。
(一)建立健全体制,完善工作格局。通过创建实践,逐步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和格局,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行政重视支持、工会组织推进、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广大职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五个机制,提高创新质量。为实现创建目标,工会应注重过程管理和机制建设。建立五个机制:一是合力推进机制。工会主席重视每个创新项目,定期下到一线听取意见,协助解决创新课题中遇到的问题,取得支持全力推进项目形成。二是日常管理机制。创新工作室每年要制定工作任务、工作计划、工作责任,有目标、有步骤、有经费地推动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激励导向机制。对项目的立项、推进、实践、转化分别设立奖项,全程激励职工促进成果转化与普及。四是监督考核机制。具体项目与领导挂钩,任务完不成只考核领导,不考核职工,对完成任务的双奖,职工奖励60%,领导奖励40%。五是舆论宣传机制。工会定期公布职工的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引导职工参与监督,定期交流与展示创新成果。
(三)突出创新成效,推进成果转化。工会应通过努力,积极展示推广创新成果,进一步实现创新与生产的对接,实现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坚持创建基础,增强创新活力 第一,政策指引是关键。创建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坚持把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职工创新工作室”发展方向明确,充满生机与活力。第二,团队精神是保证。坚持在团队的基础上实施任务分解,再把任务分配到每个创新小组,实现责任到人,以“和谐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实现“蝴蝶效应”。第三,创新热情是动力。坚持职工为主体,激活创新热情,培养领军人物,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加快创新工作室创新建设的步伐,并成为提高职工自主创新能力的助推器。第四,学习是源泉。职工在创新攻关中,也是自我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职工通过参与创新活动,视野更开阔,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信心得以增强。
工会只有明确了“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意义,不断转变创新观念、完善创新机制、增强创新活力,才能将“职工创新工作室”打造成职工创新创造、成果转化的“工作站”,职工学习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创新能力的“加油站”和开展技术协作活动的“职工之家”。
【篇五】 企业员工队伍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安全平稳生产需要。在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而工会组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工会工作的纽带作用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由工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工会作为员工与企业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能够深入了解员工的具体需要。可以有效畅通领导层(管理层)和员工的交流渠道,在第一时间把员工的心声传递给党政有关部门(领导)。通过畅通渠道、倾听心声、凝聚智慧、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使每个员工将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个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和谐互动氛围,有利于在企业建立起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充分体现员工共同理念、共同价值观、富有号召力、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二、工会工作的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凝聚人心,使员工队伍齐心协力为完成企业管理目标、安全生产任务而努力奋斗。在凝聚人心方面,工会工作更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建“职工之家”活动、开展“职工书屋”活动、提“合理化建议”活动、设“娱乐活动室”等,使员工对企业有家的感觉,从而产生归属感。当员工对企业有了归属感、对事业有了成就感、对工作有了价值感,就会凝聚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共进步。工会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员工动员和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营造一个员工各尽所能、各展其力、共促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工会工作的导向作用 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是企业文化系统中的中心要素,企业文化的根基就是让员工认同,被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才可能被转化为生产力。工会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在员工中进行传播和导向,培育员工企业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意识,形成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主体价值观念,引导员工与时代同步,与企业共进,并由此形成工作动力,创造出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实现“企业靠员工发展,员工靠企业生存”的企业与员工的高度融合。
四、工会工作的教育作用 员工素质教育是企业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也是工会基本职能之一。工会要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智力和潜能为主线,动员、引导和激励员工钻研本职业务,提高岗位技能,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创新方法,为企业造就和培养更多的技术能手和管理专家。鼓励员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鼓励员工投身到企业经营管理和安全生产中来。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工会工作在新形势下要有新特点,要在形式上、内容上、效果上实现创新。工会要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工作环境,形成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和机制,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才机会,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努力造就一支智能型、复合型、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工会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探索新形势下提高员工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有着现实的意义。
五、工会工作的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就是一种精神激励。工会可以通过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评选表彰活动,把最先进的企业文化代表推上前台,把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推上前台,把维护广大员工利益的代表推上前台,组织先优模报告会,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企业精神,培养员工群体意识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让先进典型用自己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员工,使员工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营造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恩互动,进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工会组织体系可以更为直接、更为有效地在员工中传播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企业精神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凝结成群体合力,从而确保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和完成安全生产任务。
六、工会工作的阵地作用 文体活动是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也是工会工作的优势和传统。群众性文体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员工集体主义精神和进取精神。活跃员工文化生活,是展现企业风貌、提升企业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工会是员工文体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通过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员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会使员工产生愉悦心情、振奋精神、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效果,不断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员工在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寓教于乐的参与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教育。
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员工队伍凝聚力、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工会组织还要通过在提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参与能力,提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造势能力,提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引导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工会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任重道远。
【篇六】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提升工会工作的不竭动力。推动精准服务,必须从创新入手,创新体制机制、方法方式、途径路径,并由此建立全覆盖、便捷化、高效率的服务标准与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对工会工作功能、价值的有效提升与回归。
创新理念 行动的创新始于观念的创新,有什么样的创新思维就有什么样的创新动力,有什么样的创新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创新路径。工会组织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理念,挖掘潜力、谋求合力、集聚动力,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创新理念的核心点就是围绕大局与中心,立足点就是遵循客观实际。把握大势,才能把握主动;
把握趋势,才能把握方向。工会组织只要把握变化了的时、度、态,不间断地辩证思维、创新理念,才能有所作为。要围绕“十三五”规划,创新劳动竞赛、“五小”活动、大国工匠等品牌,让传统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与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征,创新精准服务的平台,根据职工需求大数据,推出供需平衡的新“产品”;
面对社会变革步伐加快、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新情况,发挥工会组织的特点与优势,创新依法维权体系,突出维护农民工经济利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创新机制 工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建立了不少机制,但在新时期,也要根据“服务型工会”这一新的角色定位,对一些“空转无效”的机制进行革新,使之更切合实际,更加有效有用有力。
一是服务标准化,让服务体系“强起来”。要细分标准,从助力创业、推动保险、提供保障等方面分类做好城市困难职工群体的解困脱困工作。对职工突发性事件,要制定精准帮扶路线图,让“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等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对困难职工、困难劳模档案,也要做到标准化的一户一档案、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措施,专人负责,定期回访,不留死角。
二是主体多元化,让服务群体“动起来”。要建立健全职工参与工会组织与建设的工作机制。各级工会委员会要提高一线职工的委员比例,并逐步配备兼职的“职工主席”、“劳模主席”,工会的各类活动也要邀请职工当主角、作主持、走前台。从制度设计上,变“接受者”为“参与者”,变“旁观者”为“组织者”。
三是维权法治化,让服务经胳“通起来”。要推动完善保护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和职工法律援助制度,从法律层面保障职工就业、收入和安全。要提高工会干部依法维权的能力与水平,更多地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履行职责、实现服务,运用法律途径、法律手段来研究问题、化解矛盾。
四是运营社会化,让服务项目“活起来”。探索建立工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工作机制,延伸工会服务职工的手臂。将一些日常性的、规范化的工作项目、表彰项目、文体项目外包给专业机构,以适应精减机构、人员的改革要求,腾出更多时间深入基层,研究问题,提供对策。
创新供给 服务供给不足是精准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所谓精准服务,既包含“优质”服务,也包含“合适”服务,而创新供给,就是要让服务更对路、更合味、更切题。这些年,职工队伍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工已占据半壁江山。工作对象变了,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工作品牌就不能一成不变。计划经济时代,职工疗养院、国际海员俱乐部、职工学校曾是工会服务职工的主阵地,也曾经红火过,但在改革开放后相继“消声”,为什么呢?因为没法提供适销对路的供给。前些年,职工服务中心推出下岗职工职业介绍,也曾热络过,现在每况愈下,为什么呢?因为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既不产生效能,又浪费资源。
职工想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职工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面对新形势、新常态,工会一方面要杜绝“自我设计、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供给”方式,认认真真地“去库存”,另一方面,还要调动社会可用资源,探索“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实施服务定制化配送与运营,推动服务供给与职工需求无缝对接。但在现实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职工服务中心门可罗雀、一些职工书屋书籍崭新、一些非公企业职代会走过场,甚至一些“安康杯”竞赛、“金秋助学”活动等老品牌也是一样的面孔,一样的制式。职工是需求方,只有清除无效供给,改造落后供给,创造全新供给,才会吸得住他们的眼,留得下他们的心,这样的“职工之家”,才能得到广泛认知、认可与认同。
创新服务 工会现在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时间窗,创新服务是改革的应有之义。
创新服务的着重点在基层。强基层是这次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去除“四化”为目标,不折不扣、持之以恒地做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人员下移、服务下移;
必须健全联系基层、服务基层制度,建立机关干部与基层联系制度,通过点对点,获得信息的流通、服务的畅通;
必须加强对基层的指导与协调,减少行政性计划、指令性任务、统一性要求,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工会干部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联系服务一线职工中。
创新服务的着力点在职工。服务职工是工会的天职,但如何服务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转变而求新。要强调个性化服务。要改固定服务为流动服务,改整体服务为个体服务,改套餐服务为特色服务,改程序服务为便捷服务,让职工各得其所,有更直观的获得感;
要推广互动性方法。职工群众既是服务的对象,也是服务的主体。应把职工群众参与双向互动作为服务创新的“增长点”,让更多职工在参与工会活动中不仅获得利益、获取快乐,同时也展示才能、体现价值。这样的服务才具有生动性与生命力;
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给职工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创新服务必须补上“信息化”、“新媒体”这一短板,主动适应新趋势,抓住新机遇,打开新窗口,建立网上服务信息化平台,使“互联网+工会”成为一种工作运行常态,建立工会全媒体中心,打造工会网络工作队伍,做到服务全覆盖、全天候。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永无止境。只有锲而不舍地创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才能回应职工的关切,才能保有工会组织的动力与活力,才能实现工会组织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