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政治学案 > 内容

高校团队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0 06:10:13     阅读:


  摘要:高校团队承担着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高校团队建设研究需要厘清团队的理论逻辑,探索团队建设的实践走向。团队理论逻辑以人的自然属性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社会属性为逻辑理路。遵循团队理论的逻辑,高校团队建设需要以培养团队精神为切入点,以确立共同目标为动力,以组建合理梯队为关键,以加强团队领导管理为重点。
  关键词:高校团队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在我国加强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团队相对于个体研究者来说凸显出强大的创新优势。如何组建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对高校团队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同仁们斧正。
  一、团队相关理论
  (一)团队的概念
  团队的定义有多种,尚未形成统一概念。我们认为,团队(team)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体或组织,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实现知识、技能的合理搭配、工作的协作共进。
  “共同体”(community)作为“团队”的代名词,是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共同体有不同类型,比如学术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等等,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共同体,实质上就是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不仅指经济利益,还可以是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精神的,等等。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共同体”,就涉及到“共同体化”的概念。韦伯对“共同体化”做了这样的阐释:“‘共同体化’应该称之为一种社会关系,如果而且只有当社会行为的调节——在个别的情况或者一般的情况下或者纯粹的类型中——建立在主观感觉到参加者们(情绪上或者传统上)的共同属性上。” [1]这一论断表明:共同体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成员的行为举止、处境具有共同属性,成员们可以共同感觉到这种共同性,他们的行为举止围绕既定的方向或目标相互矫治、修正,从而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
  二、团队建设的理论逻辑
  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前提条件,人首先需要生存,然后才会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社会生产关系。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生存——实践——社会关系(联系)——组织(团体)这样的逻辑理路而展开的,这也就是团队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团队建设的逻辑起点:人的自然属性,就是对利益或价值的追逐与实现,揭示团队协作的必要性
  自然属性作为人的本质的一个规定性,是“现实的人”的前提,这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说: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肉体、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2]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自然属性作为人的本质的前提规定性,认为人的存在首先必须满足其自然需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人为了生存自然要追逐利益,但是追逐个人利益不是随心所欲的,是要受一定的社会规则的约束的,否则不仅不能达到获利的目标,反而会被“淘汰出局”。也就是说,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组织或社会的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人要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靠组织或团体的力量。脱离团体或组织,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在追逐利益、获取社会资源方面是没有竞争优势的。“西方传统的利益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人们之所以参加集体乃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集体有助于其个人利益的实现。而由这些谋取自己利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其目的正是为其成员提供利益,因而每个团体都追求各自的集体利益。这样,个人的利益便与集体的利益最终统一了起来。” [3]根据美国学者的逻辑,美国学者奥尔逊(MancurOlson)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在小团体中,个人利益与团体的集体利益是相互促进,是统一的,但在大团体中个人利益与团体的集体利益则不一定是一致的了,也就是说大团体的集体利益的增长不一定有助于个人利益实现,个人利益的追逐也不一定有利于大团体的利益。[4]奥尔逊的“大团体”指的是整个社会或国家,它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我们讲的学术团体指的是奥尔逊所指的“小团体”。这些理论都说明一点,在小团体内,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个人利益的追逐会促进团体利益的实现,团体利益的实现也会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
  (二)团队建设的逻辑理路: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团队协作的现实性
  按照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人是实践的、具体的、现实的、集体的、社会的人。
  真正意义上的人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而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是集体的、社会性的活动。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孤立地成为“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实践属性,更为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属性。[5]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人的现实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存在。每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其活动都将影响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人永远不能与社会脱离而孤立存在,每个人都深深烙上了社会的印记。
  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活动总是以社会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为背景的,抽象的脱离社会的孤立个体是不存在的。他明确指出: “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7]
  由于人的存在,就有人的劳动,就有了人的相互联系。马克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8]人“天生是社会的产物。” [9]马克思揭示了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团结与协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是离不开社会的,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人只有在普遍的社会联结中才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因此,人需要有组织归属感,有集体的荣誉感。由于人的这些内在需要,就使得人们在工作中越来越重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高校团队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校团队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