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语文试题 > 内容

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优化对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3 06:10:05     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成渝五所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现状的调查发现: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状况、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基础条件较之以往有一定改善;但是在教师教学生活的目的上、教学生活的方式上、教学生活的空间环境上仍存在诸多待优化之处,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的质量可望提高。
  一、 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对教学生活的目的并不明晰,存在偏差
  偏差一:教师教学生活外在目的的僭越、内在目的的缺席。“学生本位”、“社会本位”的教学生活目的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生活对于教师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在民工子弟学校教师中,仅有8%的教师从事教学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社会。这种传统的教学生活目的观深深地印刻在教师观念中,教师把教学生活作为生存的工具,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教学生活的愉悦和幸福。
  偏差二:教师教学生活目的的“功利化”。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目的的功利化主要表现为近期目的取代终极目的、生存目的取代发展目的。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压力23%来自于所教学生的成绩,教师们终日为考试成绩、排名、获奖而拼搏,渐渐忽视了学生幸福成长这一终极目的。63%的教师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继续从事教学活动,在这种“生计观”的指导下,教师教学生活的目的在于满足“生存需要”,而享受、发展目的等其他内在目的、人生终极目的被迫退位。
  2.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方式有待优化
  第一,教师教学生活主体性存在偏差。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倾向于“从众”,缺乏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的主体意识表现过强,时常超越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师主体性与权威性混同。而对于“新课改”教师又倾向于“随大流”的保守意识,教师教学主体性、创造性发挥不够。
  第二,教师在处理教学生活的伦理性关系、社会性关系、认识性关系时存在偏差。从“伦理性关系”上看,存在自信心不足、缺乏应有的职业认同感。75%的教师十分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是否被他人认同,对于自己的“边缘人”身份觉得尴尬。从“社会性关系”看,民工子弟学校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相处比较和谐:67%的教师认为民工子弟学校的师生关系比公办学校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72%的教师认为同事之间能友好相处。从“认识性关系”上看,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教学理论的价值,但无法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78%的教师十分重视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但觉得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存在差距,教师对教学理论把握不足;同时,教师仍渴望自身教学能力的完善和提升。
  3.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空间有待优化
  课堂和学校作为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的空间,不得不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调研发现,在课堂空间内,从课堂提问、讲解、评价等过程,教师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大部分课堂仍是“教师中心”,客观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被剥夺,教师的主体性与权威性混同,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生活目的的达成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学校教学环境设施上,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教师教学生活的“硬件环境”比较简陋,78%的教师认为工作条件不好。而作为教学生活的“软环境”——规章制度,也有待完善。51%的教师认为学校规章制度基本合理,45%的教师认为个别制度不合理有待完善,只有4%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各项制度比较合理。
  二、 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优化对策
  1.厘清教师教学生活的目的坚定教师职业认同感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人类生存的秘密不在于只是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人如果没有一个为谁而活着的牢固信念,他就不配活着”。而教师教学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式,它理应具有意向性和目的指向性。我们认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本真目的应是:教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师生生命发展和完善,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实现其生命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生命活动。它的目的是“成人”、“成己”的双向过程。如何坚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呢?
  首先,应增强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和理解。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树立,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因此,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譬如,组织教师阅读大量教育名著《大学》、《学记》、《大教学论》、《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在这些著作中,既有热诚的、严谨的、明晰的教育语言,又有作者赋予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和热情,这种教育理想和热情是形成个人教育信仰的良好催化剂,有助于教师们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坚定自己对自身职业的信仰。同时,伟大教育家的榜样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可以唤醒并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第二,优化教师评价制度,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估。目前,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评价制度存在弊端,各种名目繁多的“标准、统一”的指标把教师们折腾得早已身心具疲,教师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制下缺乏工作的热忱,这极易导致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的动摇。因此,优化教师评价制度,既要重视权威机构组织的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估,又要在评价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积极鼓励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对其自身的评价中,让教师个体通过评价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增强自信心,爱岗敬业,最终树立为民工子弟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教育信仰。
  第三,社会各界加大对民工子弟教育的重视力度。首先应着力改变对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是“民工教师”的认识误区,赋予他们和“公办教师”同等的尊重和社会地位。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职业的神圣性、高尚性。其次,社会各种组织、各级部门、各类企业都应该关心并支持民工子弟教育事业,有条件的组织部门可以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教育事业的宣传力度,扩大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社会影响;有权力的部门可以改善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待遇,为教师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加大对民工子弟教育事业的投资,提高教师待遇,这样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教师极大的鼓舞,为坚定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感提供可靠精神物质保障。
  2.培养教师主体意识优化教师教学生活方式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中讲到:“教育实践(教学)是作为三种关系——同客观世界的认识性关系、同他者的社会性关系、同自己的伦理性关系的重建而展开的实践。”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工子弟学校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变,教师只有不断增强主体意识,才能处理好“伦理性关系”、“社会性关系”、“认识性关系”,进而达到优化其教学生活方式的目的。
  (1)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优化教师“伦理性关系”
  所谓教师的主体性从教师职业的意义上讲,是指教师作为职业主体,由于受着教育职业的限定,必须遵守教育职业的规则,与此同时,教师职业又能充分体现教师劳动过程的主动积极性和自主创新性。教师往往是带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教学理想走向教学岗位的,希望在教学生活中能实现自我价值、人生理想。然而,在教学生活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发生了分裂,未能达到自己预期目的,达到社会、学生的“角色期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民工子弟学校应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教材为“纲”,适度拓展,灵活运用多种方式重新组织课程材料,避免学生在不同学科中重复学习同一内容,增强学习的综合性,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不仅提高教学质量,也使教师的主体性得以彰显。这样一来,教师才会感到接近自己“理想自我”,才能体会到教学的成功和幸福。

《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优化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教学生活优化对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