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提升党性修养发挥先模作用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在我党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高校学习型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成为当下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增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发挥其先模作用也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遵循科学创新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途径,从而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先模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校大学生将全过程参与”。[1]大学生党员作为学校党组织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增强其党性修养,发挥其先模作用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随着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学生党员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党支部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针对学生党员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增强学生党性修养的实践路径是当前高校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学生党员增强党性修养、发挥先模作用的必要性
1.基于高校学生党员特殊性的思考
高校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全国党员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首先,学生党员具有“学生”和“共产党员”双重属性,他们既要有大学生共性的素质要求又要有党员基本素质的特殊要求,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校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养成。其次,在心理层面,也呈现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并存的双重性。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大环境下,功利化倾向、价值观念多元化、意识形态分化等都对当今学生党员提出了挑战,高校大学生正值青年中期,生理、心理等急剧变化,充满着特殊的矛盾现象,尽管复杂的社会环境造成了大学生党员心理素质的多样化和多变性,但另一方面,学生党员的思想和心理的可塑性较强,必须通过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党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党委对学生党建工作力度的加大,学生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党员的素质也显著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意识到当前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理想信念不坚定,表现为以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为核心的功利性色彩。习近平曾指出“发展新党员,必须认真分析入党动机,严格掌握标准和程序,确保质量,切忌带病入党。”[2];再者是入党材料繁杂且雷同现象严重,死板和教条让规范的发展程序变得没有太多实质性内容;学生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目前部分学生党支部主要是发展学生党员,而如何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则无从谈起;虽然党员比例提高,但党员的党性意识不强,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随着党员的增多,党员的党性修养反而降低,很多学生党员混同于普通学生,没有在广大学生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高校学生党员增强党性修养、发挥先模作用的重要意义
增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发挥先模作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党员积极的精神风貌和实际行动能够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在广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素质,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够把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党员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发挥大学生先锋模范作用也是增强其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二、学生党员增强党性修养、发挥先模作用的实践路径创新
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在其指导思想、阶级基础、服务宗旨等方方面面,同时党的先进性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在新时期,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涵义,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学生党员群体的特殊性、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推进学生党员增强党性修养,发挥先模作用的实践路径创新。
1. 构建教育、管理和监督结合的可持续性培养模式
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3]短期内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形成对学生党员的可持续性培养模式。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增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就要构建教育、管理和监督相结合的可持续性培养模式,结合学院党员的实际情况,从政治思想、遵守纪律、宗旨意识、学习状况、社会工作、发挥模范作用等方面入手,完善和创新入党考察机制、思想汇报机制,构建符合实际的目标管理体系以及优秀党员考核评估制度。首先,教育应从入党积极分子抓起,对其进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并为其安排一名老党员,实行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对于党的重点发展对象,要尽早委派一定的社会实践任务,通过支教、义务劳动等实践方式进行党性锻炼,端正和纯洁其入党动机;其次,要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管理体系,制定合适的定性标准,对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组织生活情况以及在思想引领、服务意识等方面加强量化考核,明确规定学生党员不能有违规违纪情况,同时也要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树立典型,向榜样看齐,防止入党后党性意识淡化,上进心倒退等情况;另外,监督要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过程当中,做到边选苗边监督、边教育边监督、边实践边监督,真正构建起教育、管理和监督相结合的可持续培养模式。
2.理论学习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校党组织不仅要引导学生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更应该加强和创新党员的组织生活,创造多种实践平台,深入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服务群众,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养成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传统的党内学习方式大多通过报告会、讨论会等方式进行,而绝大部分学生并不青睐于这种方式,难以达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的深层次启发,这也对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提出了新要求。当然,这种新要求并不是要摒弃传统的学习教育活动,而是要为这些学习的内容找到新的载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过程,是行动的过程,是做的过程。”[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理论思考,经历党性锻炼,树立党员意识。譬如通过“印象长征”长走活动让学生党员亲身体验长征精神,这比单纯的说教更能让学生党员坚定理想和信念;通過开展红色演讲比赛,让学生党员重温我党走过的光辉历程;还可以通过“红色1+1”、“三下乡”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党员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亲身实践,参与调研,对新农村建设成果和“三农”问题有更深刻的体会,等等。通过新颖的学习方式和多样的实践平台丰富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可以潜移默化的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