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人们在日常的劳动中获取生存的技能,因而通过劳动有助于让孩子们获取诸多生存的技能,通过劳动能够为孩子提供许多在书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劳动可以引导孩子更加充实和幸福,同时还有助于调节和开发孩子的大脑。小孩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模仿性强,并且活泼好动,因而正是基于劳动教育最适宜的时机。劳动并不是代表痛苦的,通过劳动也能够感受到愉悦和幸福,因而在劳动中要引导孩子感受愉悦和乐趣,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关键词】劳动;独立;动手;开发;责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劳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劳动,人类有了手、脚的区分;因为劳动,人类的头脑逐渐发达;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世界”。同时,因为劳动的创造,生活因此变得绚丽起来。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这个词慢慢地被我们所忽视,被21世纪的家长所忽视。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绞尽脑汁培养孩子,可“问题”孩子仍层出不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教育,让现在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只知道快乐不知道痛苦。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德谟克利特曾经说过:若儿童只是不管做什么也不去劳动,那么他们将不能很好地学习文学、音乐与体育,更不能学会优良的道德礼仪。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人们应热爱劳动,因而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像劳动一样,既注重集体,同时又富于友爱和自由。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由此可见,劳动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劳动教育应该成为家庭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劳动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
教育心理学认为,我们应注重培养孩子自身的责任感,给予孩子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使其能够行使其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肩负那个年龄段的责任,不能将孩子作为家长的一部分,而包办一切。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包办一切,可是,这样的教育已经引起无数的争议。一个留学回国的大学生,竟然因为母亲没给他寄钱,把刀子捅向了母亲。在他的眼里,母亲没有尽到责任。其实,这正是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责任感培养的缺失。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我们认为应从小做起,从劳动开始。在家庭教育中,劳动对于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孩子是未来的主人,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父母,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孩子幼儿阶段所表现出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这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如幼儿自己要求独立吃饭,试穿衣服,手脏了自己洗……家长的责任是密切地关注他,扶植他,鼓励他,在尝试过程中,培养其意识,增强其自信,逐步成为独立自主,对社会负责地迈向自我实现的个体。如果在责任心的萌芽期,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刷刷碗,尽管他刷过的碗我们基本上要返工;带着孩子去扫地,尽管他扫得并不是很干净。可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孩子脑子里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我在这个家庭中生活,我对这个家庭是有一份责任的。持续下来,将来到了社会上,他就会认识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上,自己对社会是有责任的。
父母一味地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将会导致孩子失去责任心,应当注重培养和引导其责任心,及早锻炼孩子独立行事的能力,使孩子通过劳动,培养其劳动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父母应逐步引导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孩子的好奇心强,对于周围的事物总想去试探和尝试,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做事情总是不能完整,虎头蛇尾或是头重脚轻。因而给孩子所布置的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父母都要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对结果予以评价,从而培养孩子坚持不懈、认真负责的优良品质。在劳动期间若孩子遭遇阻碍和困难,家长应及时予以指导,但应注意不要全部包揽,注重引导,给予孩子思考的空间,使其能够独立地把事情完成。诸如,孩子在种花草或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家长应在应允孩子相应要求之前,要求孩子保证要定时对花草浇水或是给小动物定时喂养等。而在孩子种植和喂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懒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此时家长应当及时予以监督,向孩子讲述疏于浇水与喂养的后果,引导孩子坚持下来,完成承诺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其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品质和内在趋势。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应当着眼于大处,着手于小处。引导孩子在家庭中负起应负的责任,包括倒垃圾、扫地、洗手帕等,每做一件事,家长都应当给予其鼓励和赞扬;而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应给予其相应的批评与惩罚。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不断地超越自己,引导其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能够让自己对周围的人负起责任,对周围的环境也负起相应的责任。
二、劳动磨炼了孩子的意志
据科学研究表明,意志力强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如何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意志力表现为一个人实现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直至人生目标的重要品质,同时,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跨越障礙、解决矛盾的心智力量。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环境影响或培养而来的,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必须多让孩子参加实践活动。现在,家长对孩子包办太多,孩子做自己事情的机会几乎被家长“剥夺”,对孩子的唯一要求是“搞好学习”。学校迎合社会、家庭的“要求”,加班加点抓学习,再加上怕出安全事故,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很少。怪不得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没有金色童年的一代”。这样培养的孩子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会较差,意志较弱。
学校和家庭都要引导孩子劳动。有针对性地选择劳动内容,根据孩子特点确定劳动的难易程度,强调劳动的参与性、自主性、体验性、感悟性,把学习与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会一道发展,孩子的能力与意志会更强。孩子正在家里扫地,突然有同伴邀他出去玩,孩子很有可能会立即放下扫帚跑出去,这时,家长就应加以制止,要让孩子把地扫完后再出去玩。这样做,也许孩子会不高兴,还可能吵闹,即使如此,父母也不能让步,坚持按原则办事。当然,也不能简单粗暴地训斥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强迫孩子去做不恰当的事,而应当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耐心地引导和教育,尽力要求他们把事情办好,并使他们认识到之所以这样做的道理。我们深信,一旦孩子确实理解了这一道理,他们会乐意去干完手中的事情的。做父母的也应该懂得,正是儿童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才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和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