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初探
摘 要: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长久性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对于孩子的品格、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尤其在初中阶段,对于处于转变期的青少年学生,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笔者作为一线初中教师,对此进行了调研和反思,意在探索解决初中生家庭教育误区的新思路。
关键词:家庭教育;初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然而,在今天的中国,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在“苦谁也不能苦了孩子”的想法下,家长们对孩子的需求百依百顺,然而父母如此辛苦付出的后果却是孩子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懒惰,无法适应社会和独立生存,例如,近年来“小皇帝”“啃老族”“憎恨父母”等现象就是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表现。
这些现象的出现,充分表明了我国家庭教育走入了困境和误区。作为有着多年教学生涯的一线的初中教师和一个初中学生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结合本校家庭教育的调查和研究,我发现初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分歧”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家庭教育中教育观“分歧”现象及其普遍。主要存在于为父母二人之间和不同辈分之间。这种分歧反映在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等方方面面,例如,我家孩子正上初二,在教育孩子方法上我们夫妻就有很大的分歧,孩子每天作业很多,疲于应付,导致上课精力不集中。对此现象,我们夫妻之间没有事先沟通,孩子父亲,要么经常拿孩子老跟班级第一名同学相比,“人家孩子是怎么学的,怎么就你不行。”要么直接否定孩子的努力,“是不是你上课不注意听讲,是不是你上课开小差。”尤其经常在孩子吃饭的时候训斥孩子,弄的孩子胃口大减,一家三口都不开心,对孩子也没起到好的教育作用。经过多次沟通,我们俩达成共识后,一起陪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了困难。
更为典型的是父母和长辈之间教育观“分歧”。据我调查,很多学生的祖父母辈对孩子十分溺爱、无底线地纵容,使家庭教育更难收到效果。例如,父母限制的看电视、打游戏,刚养成习惯,一回到祖辈那里,禁令就被取消了,孩子变得更加有恃无恐,难以管教。一个典型的案例让我至今深感遗憾,我班里的一个学生在父母和老师们的紧密配合下,用一学期养成的好习惯,个个方面都进步很大,但就因为假期一次回老家,祖辈的纵容,造成了功亏一篑,又退步回到了原点。原因就是孩子自控力差,常常不由自主的玩电子产品到深夜,爷爷奶奶又不管,沉溺于此的结果是,除了视力严重下降外,更是无心学习。这在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家庭教育误区,如何与长辈进行沟通构建教育观的一致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家长的“说教”教育方式
“说教”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法宝”,同时也是家长权威性的表现,而非平等、民主的对话、沟通。许多家长把“说教”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 言传,应是平和、耐心、启发式的说服教育,而不是单一的说教、随意的批评、呵斥。例如,有些家长平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一到考试后发现孩子成绩不好就大发雷霆,造成孩子对考试的畏惧心理,这肯定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不分场合的说教,会让孩子自尊受损,变得更加的逆反。同时,家长不以身作则,难以让孩子信服,这种情况下的“说教”自然更是毫无作用。例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不看手机,但自己天天抱着手机看;自己不读书,要求孩子天天爱阅读,如此状况下进行的“说教”更是事倍功半,适得其反!经过调查,65%的学生明确表示,对父母的“说教”式教育非常反感。
三、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分数过度关注,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
社会的高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更为迫切。在应试教育的旧观念下,许多家长只重视知识学习,轻视能力培养。据我对初二学生家长的调查发现,请家长选择“最需要哪些方面的教育培养”时,家长回答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而对其他能力培养关注度很小。由此可见,家长关注的焦点所在,那么对于孩子成绩分数的过度关注就可以想见了。而同样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父母选择最多的三项期待分别是“能明确表达自己意见”、“能与别人协调合作”、“能帮助穷苦者”。相比而下,可以看出日本父母更为重视的是品格和能力培养。据此,我进行了相关座谈和调研,发现“重智轻能”是当前初中生家庭教育中的重点误区。典型的现象有以下几点:
1.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它无所谓
很多家长见面交流时,提起孩子,常说的几句话就是:“孩子考得怎么样”名次怎么样?”……考得好则喜形于色,名次低则愁眉苦脸,家长的思维方式就是好好学习一上名牌大学一找好工作。于是,他们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美其名曰为孩子节省时间,例如,有个同事就做的无微不至,因为孩子学习紧,她每天早起给孩子挤好牙膏,递到手里;奶奶是早起为孩子做好饭,舀到碗里,还得凉好了,让孩子起来就吃;爸爸则是给孩子把自行车推出车库,一家人围着孩子团团转。而可悲的是,这并不是个例。于是最后的结果就是:出现了许多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不知道怎样与同伴玩耍的孩子,因为家长只许他们做一件事——机械式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分低能儿。
2.“家务活儿父母做就行了”
我在调查时发现,有7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并且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家务活舍不得让他们干。于是,大部分初中学生没有基本的生活技能:不会洗衣做饭,班级值日扫地不会扫,玻璃不会擦等等。长此以往,这种包办和不舍的后果是,孩子对劳动望而生畏,娇气、不能吃苦,享乐为上,对父母的付出、甚至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无法体会父母辛苦的同时养成不知感恩的心理。由此,“啃老”现象的出现就不言而喻了。
初中学生精力充沛,需要学习各种技能、参加各种活动,以挖掘自身潜能。适当地家务劳动是必要的,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才能走更远。
四、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值过高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愿望,这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于迫切“拔苗助长”、期望过高,则会“欲速则不达”。有的家长教育理念是对的,并非把“分数”作为唯一,但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佳。例如,根据我校调查,大部分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多才多艺。但有个现象值得深思,数据表明,文化素质高的家长比知识水平比较低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更高。为此,有将近40%的家长为孩子请过家庭教师、让自己的孩子进各种特长班学习。可作为初中孩子来讲,这种“充实”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不能达到学习效果的同时,让他们感到压抑、焦虑,产生出很多心理问题。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后果不堪设想。 家长的期待值就和孩子制定目标一样,这个目标应该看得到,“跳一跳摘桃子”,而不是那个根本就不可能觸摸的目标。家长应该据此设置自身对孩子的合理期待值,减轻孩子压力,让孩子愉悦地去学习、生活,才会事半功倍!
五、小结
综上所述,走出初中家庭教育误区刻不容缓。我认为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结合孩子的成长期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拥有自己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邓佐军.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2]郑艳苹.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1).
[3]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