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数学试题 > 内容

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17:17     阅读:


  【摘 要】 本文依据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现状,提出了新常态下的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即:坚持政府扶植发展、多渠道开发发展、全民保护发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路径;德州市
  德州市地处鲁西北平原,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明显,素有“九达天衢,神经门户”的美誉,蕴藏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多重价值,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的挖掘。
  一、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现状
  1、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德州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一勾勾》、宁津杂技、德州黑陶烧制技艺、德州扒鸡制作工艺。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数量及空间类别主要分布在宁津县、夏津县、乐陵、武城等县。
  2、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
  德州市历史悠久,具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德州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同时取得了较为满意地成效。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2006年,德州市在市艺术馆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置了专门人员,并进行了专业培训,通过深入乡村普查、采访,整理、挖掘出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于2009年4月底基本结束。全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0项,初步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分重点保护和健康发展创造了积极的环境与基础条件。
  (2)非遗生产性保护逐步深入。德州市为依托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从事非遗的家庭作坊数量倍增,众多“非遗”项目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德州梁子黑陶文化园于2002年投资创建,是集黑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黑陶文化产业基地,2008年被确定为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司以研制开发黑陶艺术品为主,先后开发出传统黑陶、创新硬刻陶、彩陶、漆陶等300多个品种,已形成8位美术工艺大师、26位工艺美术师为核心的近百人的专业队伍。2014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德州扒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州扒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少数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和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扒鸡生产企业。
  (3)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继承。2009年德州市博物馆在市开发区建立开放,其中也将一部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陈列展示,宁津杂技艺术学校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名”校,一直以来承担着培养杂技艺人,发展杂技文化的重任。2006年山东省临邑师范学校成立了“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旨在将这一面临失传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教师们亲自到老艺人家中学习唱法,研究唱腔。目前该校已培養了4届40余名“一勾勾”学生。这些措施必将进一步增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级别非遗数量少。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分为 14 个大类157项,德州市占其中的7大类8项遗产,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岁时节令等7大类缺项,数量仅占5%;第二批进行了调整,借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划分为10大类150项,德州市仅有3大类4项遗产,数量仅占2.6%。第三批省级遗产共90项,德州仅有其中3项,占3.3%,在数量众多的民间美术类别中缺项。这与历史悠久内容丰厚的德州文化极不相符。
  (2)种类单一。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数量及空间类别主要分布在德州市区、乐陵市、宁津县、平原县、齐河县、武城县等,其次为临邑县、夏津县,而庆云县、禹城市和陵县三地虽然历史文化悠久,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种类相对较少,亟待进一步挖掘整理。从类型来看,德州市手工技艺类和民间传说类、民间舞蹈类的非遗项目较多,是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和优势项目,但地域性较强,品位和开发价值参差不齐,大多与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联系密切,知名度和推广度不够,旅游转化的难度较大。
  (3)缺乏资金投入、开发力度不够。目前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资金,梁子黑陶经过规划资金缺口为800万元,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以及研发;其他一些小的非遗项目也是因为资金的匮乏导致难以发展、后继无人。
  (4)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一些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民间艺术后继无人,如“末代号工”梁永和老人,现年85岁,随着河道漕运的衰落,已很少再唱起船工号子。另外有些传承人为生活所迫以外出从事打工生活,如夏津马堤吹腔剧团团长王玉坤已南下广州打工,剧团生存境况堪忧,又何谈发展壮大。
  二、新常态下的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路径
  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政府扶植发展、多渠道开发发展、全民保护发展。
  1、政府扶植发展
  政府扶植发展,指国家(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并加以整理、出版、传承。
  (1)途径:确立、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录入电脑,对录入数据的电脑实行专人管理,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至2009年底已全部结束。经过普查摸底,初步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的“家当底”,收集了一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市搜集实物711件,建立11个“非遗”档案室6个展厅,普查资源3262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遗”资源档案,有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实物档案。

《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