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内涵建设
摘要:伴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生社团应运而生,方兴未艾。特别是近几年,高校学生团体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其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团体的建设。善于利用这种文化趋势,合理引导,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内涵,阐述现今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以期达到注重文化内涵建设的新的设想。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社团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11-03-12
作者简介:孙雁冰(1980-),女,辽宁西丰人,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工程系初级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们根据共同爱好、共同追求,自发组织起来的具有专门性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我们也把学生社团比喻成“桥梁”,一座沟通的桥梁:它一头连接的是学生,一头连接的是教师。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已由过去的较小规模向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全方位方向发展,并在高校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是科技创新、知识竞争的世界,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竞争的世界。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学校历史传统形成的新载体和沃土。高校应该重视这种文化内涵的形成,并有效的把握住这种发展趋势和方向。使其作为校园文化的有力组成部分,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
一、高校社团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即什么是“文化”,文化哲学界普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凝结的人的存在方式”,它包含着稳定性、属人性、现实性及普遍性等特点。目前的高校学生社团的规模和数量不断的扩大,越来越成为在校学生的主要活动阵地。据可靠数据统计,社团成员已经占到在校大学生的60%以上,其中因“兴趣爱好”加入社团的占65%左右。可见学生社团是一种志愿型的群体,完全是学生在自发性需要的驱使下建立的在个性、兴趣、爱好、特长基础上的团体,与依靠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各种学习型组织例如班级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而且是自发的稳定性。同时类型也很多样化有理论学习型如学理论研究会、文化艺术型如艺术团、专业研究型如各计算机协会等依托专业特点成立的、实践参与型社团及管理服务型社团如学生会、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可以说它遍布了在校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领域,因此它具备了很大的普遍性。随着它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它的机构越来越系统化,运作方式也在日趋的成熟,学生在其中扮演着具有一定自律性的成员、负责社团更好发展的管理者更是社团全部活动的策划者。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脱离了原有的行政班级,在社团中从事他们喜爱的各种活动,在锻炼自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团体中他们有着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显现出各个社团的特有的风格和特点。因此,目前高校中的社团普遍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社团文化,它具有稳定性、普遍性、独特性特点的同时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和向心力。
二、高校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社团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但是高校社团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社团的健康发展及这种文化的导向,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一)学生社团主导思想的缺失
依照前文所说,学生进入社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志趣相投,兴趣是最具激发力的因素之一,但是有现象表明一些学生在成为社团的成员以后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社团的发展受到局限。究其本质在于社团运作理念和指导思想的缺失,学生对于这个社团的认识和自己在社团中承担的角色不甚清楚,带有盲目性。一些社团成立仓促,面临组织机构不健全,指导思想不明确,管理理念不实际、对未来社团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在社团内部没有一种公认的、共同遵守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使得有些社团难于发展壮大或是很快夭折。
(二)学生活动质量欠佳
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只为了盈利或一心想着吸纳会员结果忽视了内部建设,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忱在维持。从参见社团的学生年级来看低龄化现象较为明显,高年级的学生除担任社团骨干力量之外继续参与社团的比较少。在从活动形式和影响效果看,尽管面向全校广大学生开展活动,但是取得大规模影响力和一定教育意义的活动较少。尽管目前社团的类型丰富,但是存在着缺乏独立意识、活动形式过于简单、缺乏精品意识,不能显现创新精神,或是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不够,缺乏整体策化,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
(三)学生社团的衔接传承不够
一些社团比较忽视老成员的传、帮、带的传统承袭,包括社团新成员的培养、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一些社团前几年的活动轰轰烈烈,但是近几年却销声匿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团的核心成员只重视自己任期内活动的开展,不关注对下一任成员的培养,使得这些核心成员毕业后,一个社团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此外一些社团留不住长期培养的成员,给社团的持续有效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社团不重视资料的保存和交接不力,也致使社团不能得到有力的继承和发展。
三、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内涵建设思路探讨
高校社团随着高校的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应该看到,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视野已经形成,并且越来越为学生们创造了发展自我、不断创新的机会,搭建了展现自我、体现风采的舞台,提供了完善自身内在素质的渠道,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颇具成效。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社团文化的重要意义,加强内涵建设,使其更好的发挥其在塑造当代优秀大学生中的导向性作用。
(一)加强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建设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党团组织进社团等措施,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目标的调控,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不渝的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学生,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的思想。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的党团发展,利用学习型社团的广泛发展,如学理论研究会等开展理论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加强社会化运作
高校社团建设应该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引入外部资源,加大内部的管理和投入,丰富学生社团的文化内涵。高校社会化是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既要主动适应社会,又要积极引导社会。高校学生社团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保持和发展与外部的联系与合作,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通过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可以扩展学生活动的阵地,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可以是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就学校而言,学生社团的社会化能够不断优化社团的解耦,拓展社团的服务功能,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校能为社团的发展提供的帮助毕竟有限,目前80%的社团没有自身活动的固定场所,60%的社团存在活动资金不足的现象,通过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拉赞助与企业合作,广泛的借助社会的力量开展工作,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开展。学校应该鼓励社团走出去,使得高校社团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化功能。只有这样社团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我需求、学校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三方面统一,更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加强系统化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要有效利用社团资源,加强社团内部管理和外部的协调与监督。指导教师要统筹社团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社团管理方式和社团的主要思想理念。建立健全社团的规则制度,并要求所有的社团成员,努力学习、自觉遵守。加强对社团联合会的建立,鼓励他们举行诸如社团代表大会、“学生社团论坛”等活动,大家在一起交流经验和心得,促进学生社团的繁荣与发展。同时有意识的组织学生社团的领导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自觉地将先进的社团管理机制引入到社团的平日的管理中来。同时完善奖励机制,有目的的选择各个社团中思想先进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并且注重宣传的作用,树立榜样意识,让社团的每一次活动都能够宣传到位,扩大影响力,鼓励各个社团向做的好的社团学习,促进发展进步。
(四)品牌化建设
品牌建设在经营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已毋庸置疑,而在高校社团中引入品牌意识,正是结合当前形势、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本身就是一大特色。在日益社会化的校园中。品牌不但能够树立社团形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一个成功的品牌活动所蕴含的效应更巨大,影响更广泛。要将其做大做好的关键在于社团本身质量的提高和其自身特色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继承和发扬社团精神,塑造正确的文化导向作用,并更好的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
高校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高校社团文化内涵建设就要着眼于社团健康、协调的发展,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社团文化内涵建设的最高价值主体;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团文化内涵建设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谭瑾.试析社团建设与高校建设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3).
[4]李金林,申伟.高校学生社团体制目标和工作理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3,(8).
[责任编辑:周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