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探讨
摘 要:为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实现理解性掌握,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对工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成及逻辑顺序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基于院校及专业背景的、围绕主题而不拘于教材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文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和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以达到最优学习效果为目标,对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组织与设计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环境科学;课程优化
一、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传统表述是由地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及其衍生圈层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强调其组成要素;而现在基于对圈层作用认识的深入,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表述一般为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巨大复合系统,强调圈层作用。高等学校一般将自然地理学作为基础课或先行课,为地理学相关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地理学的整体性及系统性思维方法,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学生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后续相关课程的认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深度。
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多而泛,涉及天文、地质、大气、水文、生物、地貌与土壤及综合自然地理学等多个部分的内容,而每一部分对应的都是一门独立的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一般地理学专业都有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所以很少开设自然地理学。对于没有开设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地理学相关专业,自然地理学相当于把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压缩在一门课程中。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理工科各专业均不同程度压缩了一些传统课程的课时,以开设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这就使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出现不同程度的删减,由于结构及内容的不完整,无法系统体现知识体系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整体及综合观念的形成,无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当前对环境方向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约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环境科学专业。该专业涉及自然、社会、管理等众多方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从事环境问题工作的人员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良好的系统分析和管理能力。所以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在考虑学科特色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需求。
环境科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表层的各种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好地认识地球表层环境,了解陆地、海洋、大气及其相互连接的水、养分和化学循环及能量流动,而这正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因此,自然地理学被认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先行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规律及发展前沿问题的阐述,目的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整体论、系统论的思维方法,提高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组织与设计
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缩编模式,主要针对相关专业后续不再开设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另一种是针对后续仍开设具体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导论型课程模式,但多数仍以部门自然地理学内容简述为特征。目前,非地理学专业学生常用的教材主要有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和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前者偏重自然地理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内容丰富,逻辑合理,易于学生理解自然地理学的整体构架,是自然地理学的经典教材。但是应用性内容较少,对于非地理学专业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后者基于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情况,开篇对地球表层环境整体特征阐述清晰,基本理论及规律阐述偏少,强调应用性内容,呈现出符合非地理学专业需求的特征。但由于内容相对分散,逻辑不清晰,重点理论、规律阐述不够深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最终的有效应用,也不利于地理学整体性认知方法的形成。
对环境专业学生而言,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知识与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些知识不可能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观念和系统观念。因此,在教学內容组织中必须以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为核心。同时,强调部门自然地理学知识的联系,将圈层作用内容作为核心内容的扩展提升部分,结合实际问题。比如以案例形式进行讲授,使学生树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观念和综合观念。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自然地理学开设在先,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宏观环境意识。一般环境科学专业后续课程注重具体环境科学知识的教授和能力培养,不再有相关部门自然地理知识的讲解。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可以综合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和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教材内容,分为固定讲授内容和可补充调整的讨论内容两部分。
固定内容主要为基本原理及规律,可参照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的知识体系组织前述“总体—部分—总体”逻辑体系的后两部分教学内容,阐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强调学生对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律的学习,便于学生形成地理学的整体性和区域性认知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体系基础。而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对地球表层环境整体的阐述较为全面,体现了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因此内容体系中的第一部分总体内容的讲授可参照《现代自然地理学》。此外,在每一基本圈层或部门地理学知识及原理之后设计可补充调整的内容,主要以王建版教材内容中的应用性部分、前沿问题为主,并结合实际问题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现实应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积极运用所学所想、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教学内容整体要逻辑关系严谨,在包含学生后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同时,兼顾知识的应用性以及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只有内容新颖、逻辑清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伍光和.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J].中国大学教育,2007(6):23-24.
[2]石辉,王晓昌,张承中,等.关于新办专业发展的思考——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8(6):41-45.
[3]汤杰,董明德,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3):35-36.
[4]祝明霞,曹铭.自然地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5(6).
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项目编号:JG021511)。
作者简介:王丽(1982— ),女,山东临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湿地环境生态。